问题

二战美国集团军有无接近全军覆灭的?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战场上,美国军队以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先进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在许多战役中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战争的残酷性不容忽视,即便是强大的美国军队,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探讨美国在二战中是否有过“接近全军覆灭”的集团军,这需要我们理解几个关键点:

首先,“集团军”(Army)在二战中的规模是庞大的,通常由数个军(Corps)组成,兵力动辄数十万甚至更多。一个完整的集团军被“全军覆灭”,意味着其大部分单位和兵力被歼灭、俘虏或彻底失去战斗力。在二战那种大规模、高烈度的战争中,对于拥有强大后勤和兵员补充能力的美国来说,实现对一个完整集团军的“全军覆灭”难度是极大的。

其次,战争的失败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候,一个部队可能在一次战役中遭受重创,损失惨重,但并未被完全消灭,而是通过撤退、休整和补充兵力而得以保留番号和部分实力。这种“重创”和“全军覆灭”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界限。

考虑到以上几点,直接说美国在二战中“集团军全军覆灭”的情况,并没有一个直接对应、被广泛记载为“全军覆灭”的美国集团军番号。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宽到“遭受前所未有重创,损失几乎是毁灭性的,险些全军覆灭”的境地,那么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接近这个描述的案例。其中,最常被提及且最能体现这种绝境的,当属发生在欧洲战场的一些战役,特别是与德军正面交锋的早期阶段,以及在复杂地形下的遭遇战。

最接近“全军覆灭”的阴影:突出部战役(Battle of the Bulge)中的一些美军部队

如果要找一个最能让人联想到“接近全军覆灭”情境的例子,那就不得不提到发生在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之间的突出部战役,尤其是战役初期,德军发动了代号为“守望莱茵河”的攻势。这场战役是二战西线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德军利用盟军相对松懈的冬季防御,集中兵力,从阿登森林地区突然突破盟军防线,试图将盟军分割包围并重创。

在战役初期,驻守在阿登地区的美国军队,特别是那些部署在防线上相对薄弱的区域的美军部队,如第28步兵师、第106步兵师、第99步兵师以及一些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的部队,遭遇了德军闪电般的攻势。这些部队在兵力、装备和战术上都对德军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

以美国第106步兵师为例,该师在战役爆发时刚刚抵达战线,部署在阿登地区最北部的防线上。在12月16日德军大规模进攻开始后,该师的第423步兵团和第424步兵团被德军的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在萨尔姆河谷地区。尽管这些官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弹药短缺、支援不力以及德军的强大攻势,最终面临了极其艰难的处境。

在经历了几天艰苦的战斗后,这两个团的残余部队中的一部分(特别是第423团)在12月19日被迫投降。这次投降的规模相当大,据估计有约70008000名美军士兵成为德军的俘虏。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对于一个步兵师的两个团而言,这几乎是军事上的灾难。虽然第106师的另一个团(第422团)在战役初期也因交通拥堵而受阻,未能到达预设阵地,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其损失情况略有不同。

为什么说第106步兵师是“接近全军覆灭”的代表?

巨大的伤亡和俘虏: 第106步兵师在突出部战役初期的两天内,损失了近7000名士兵(大部分被俘)。这意味着该师在短短几天内就失去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战术上的失败: 该师在战役开始时缺乏有效的预警和防御部署,导致其在德军的突击下迅速被分割、包围和歼灭。这暴露了该师在应对突发大规模进攻时的脆弱性。
士气的影响: 大规模的俘虏和损失,对部队的士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虽然该师在战役后期得到了补充和重组,但初期遭受的重创是显而易见的。

需要澄清的是:

“全军覆灭”并非事实: 即使是第106步兵师,其第三个团(第424步兵团,后来在圣维特(St. Vith)地区参与了顽强的防御战)以及师部的其他单位,在战役中都继续作战并承受了损失,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因此,整个第106步兵师并未被“全军覆灭”。
战略层面未被摧毁: 突出部战役虽然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战术损失,但在战略层面上,盟军的整体防线并未被突破,并且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成功进行了反击,最终收复了失地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美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兵员补充体系,使得任何单一战役的损失都不会导致一个完整的集团军被“全军覆灭”。

其他值得一提的惨痛经历(但并非“集团军接近全军覆灭”)

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有一些美军部队在面临日军顽强抵抗和恶劣地形时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但同样没有达到“集团军接近全军覆灭”的程度。例如:

菲律宾战役(巴丹死亡行军): 尽管巴丹半岛的美菲军队最终投降,导致了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但当时驻守在那里的主要还是菲律宾军队,美国军队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其部队也分散在其他岛屿。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美国集团军”被围歼的案例。
太平洋岛屿争夺战: 在一些登陆战中,如塔拉瓦(Tarawa)等,美军付出了比预想中高得多的伤亡,但由于其攻击目标相对集中且有海军炮火支援,并未出现一个集团军被完全围歼的情况。

总结来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强大的战争机器和高效的后勤体系,使得一个完整的集团军被“全军覆灭”的可能性非常低。然而,在突发性、大规模的防御战中,比如突出部战役初期,一些美军部队,特别是那些部署在关键薄弱地带的步兵师,的确遭受了极其惨痛的打击,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一度陷入绝境。第106步兵师在突出部战役初期的遭遇,可以被认为是美国在二战中“接近全军覆灭”的部队最贴切的例证。它们承受的损失之大、在短时间内遭受的战败之惨,足以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全军覆灭”的阴影笼罩。但即便如此,战争的宏观进程和美国整体的军事实力,使得这些局部性的惨痛并未演变成整个集团军的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1941年的美军远东指挥部就是方面军级指挥部,下属部队在1942年5月正式全灭,其中主力部队在1942年2月在巴丹半岛投降。在宣布投降后,大量分散在其他岛屿的注册军事人员(不一定是军人,很多是预备役民间人员)组织了游击队,一直战斗到美军1944年9月反攻。

值得一提的是,该指挥部下属的第31团级战斗群,在9年后再次被中国军队歼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战场上,美国军队以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先进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在许多战役中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战争的残酷性不容忽视,即便是强大的美国军队,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探讨美国在二战中是否有过“接近全军覆灭”的集团军,这需要我们理解几个关键点:首先,“集团军”(Army)在二战中的规.............
  • 回答
    二战时期,英美联军在组织其装甲部队时,确实没有出现像苏联那样明确的“装甲集团军”编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英美两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思想、历史经验、工业能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装甲集团军”的概念。通常来说,这是一种以坦克为核心,辅以大量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支援单位.............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需要我们仔细地梳理和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美国政府是否会在与中国的全面冲突中将华人关入集中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充满不确定性且可能性需要根据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的。 没有一个确切的“会”或“不会”,只有对潜在风险和历史相似.............
  • 回答
    美国17岁少年贾里德·里滕豪斯(Jared Rittenhouse)在2020年BLM(黑人生命至上)集会中持枪防卫,导致两名黑人男子死亡、一名男子受伤,最终被陪审团裁定无罪的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和法律讨论。以下从案件背景、法律分析、裁决原因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案件背景1. 事.............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太平洋和欧洲战场都经历了极为惨烈的战斗。要判断哪一场战役更“血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伤亡人数、战役的残酷程度、以及对参战双方的影响。综合来看,冲绳岛战役对美军而言是其在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而阿登反击战(突出部战役)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遭受的一次重大挫败.............
  • 回答
    二战期间,虽然美国的本土作战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战场上,但从战略全局和军事准备的角度来看,美国对西线本土遭受入侵的应对计划一直是其国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里所说的“西线本土作战”,并非指直接的陆地入侵,而是更侧重于海上封锁、空中打击以及可能的海滩登陆。美国在二战中的核心战略是“先欧后亚”,但即便如此.............
  • 回答
    在探讨二战美国航母的生产极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一个概念:航母的“生产极限”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上限,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了工业产能、技术研发、资源调配、人力培训以及战略需求等多个层面。 美国在二战期间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工业生产能力,将航母的建造速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即便如.............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飞行员的训练体系之所以能够取得对日本飞行员的压倒性优势,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是一套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的训练理念和实践,从根本上提升了美军飞行员的作战能力和整体素质。一、 科学化、标准化与层级化的训练流程:从基础到精通美国飞行员的训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美国最初是想置身事外的,毕竟隔着太平洋,而且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欧洲的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欧洲战场上,德国和苏联那叫一个剑拔弩张,但美国对谁都没什么特别的“偏爱”。事情的转折点,关键就在于德国的野心。希特勒这个主,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先是吞并了奥地.............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之所以没有直接全面入侵日本本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背后交织着军事、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考量。简单地说,直接登陆日本本土的代价,无论是对美军还是日军,以及日本平民,都将是无法想象的巨大。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日本本土的情况。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大兵的“下半身”问题,也就是士兵性行为和与之相关的性健康问题,确实是一个在战争年代难以回避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能简单归咎于“管不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们需要剥离浮于表面的描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环境驱动力。一、环境因素:残酷战争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涉及到二战时期的诸多关键因素。简单地说,如果美国“火力全开”,那胜算会极大,但同时打败苏联和德国,也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而且这个“火力全开”需要非常细致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火力全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生产和部署,还包括经济动员、政治意志、外交策略以及.............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球迷能不能在一起一样,但爱情这事儿,哪儿有那么多“应该”和“不应该”呢?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代表着战场上的敌对双方,一个爱美国海军,一个迷恋日本海军,这画风听起来就像电影《珍珠港》里男女主角的设定,一边是美国飞行员,一边是日本海军的背景。这天然就带着一种戏剧.............
  • 回答
    关于“美国故意让日本轰炸珍珠港”的阴谋论,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且充满争议的说法。要理解这个理论,咱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把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看看支持者们都抓住了哪些“证据”,以及为什么这会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都市传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阴谋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美国政府,特别是罗斯福总.............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的传奇之星:P38“闪电”战斗机的全方位评价P38“闪电”(Lightning)战斗机,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革命性的飞机之一。作为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早期的主力战斗机,它以其独特的双机身设计、强大的火力、出色的高空性能以及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都留.............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P51“野马”战斗机:一款定义时代的空中王者P51“野马”战斗机,毫无疑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尤其在美国陆航(USAAC)的序列中,它的表现堪称卓越,深刻改变了二战空中战场的格局。要评价这款飞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优势、战场表现.............
  • 回答
    如果中国在二战中没有扮演任何角色,美国独自对抗日本,那么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将变得非常复杂且难以预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中国战场对日本战略的牵制作用: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战场对日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消耗战泥潭。日本倾举国之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虽然在早期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