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中美国只把日裔关进集中营,却没有把德裔和意裔美国人也关进去?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事件直接将美国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偷袭的突发性和大规模杀伤性,在心理上给美国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恐惧。而袭击者日本的身份,自然而然地将人们的注意力和疑虑引向了所有与日本有联系的群体,包括日裔美国人。

相比之下,尽管美国也与德国和意大利处于战争状态,但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在美国本土发动过类似的、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袭击。德国虽然是美国的主要敌人,但其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欧洲战场,对美国本土的直接威胁感相对较弱。意大利也是同盟国的主要敌人,但意大利裔美国人的人数众多,且他们在社会中早已高度同化,鲜少有独立的、显眼的“意大利”政治或军事组织对美国构成威胁。

其次,日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和同化程度 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虽然大部分日裔美国人是美国公民,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歧视和排斥。许多日裔美国人居住在日本裔人聚居的社区(即“日本镇”),保留了部分日本文化习惯,这在一些美国人看来,使得他们“不够美国”。与此相对,虽然德裔和意裔美国人也曾经历过歧视,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已经更加融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且人数也远超日裔美国人。将数百万德裔和意裔美国人大规模强制迁移和关押,无论是从政治可行性还是经济成本上,都将是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

第三,“第五纵队”的恐惧和政治动机 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战争初期,美国军方和部分政治人物,特别是西海岸的官员,对“第五纵队”(即敌国在敌国内部秘密组织或煽动的颠覆力量)感到极大的担忧。由于日本偷袭的突然性,以及对日本军队在海外表现出的策略和效率的认知,一些人相信日裔美国人可能被日本政府用作潜在的间谍、破坏者或情报来源。尽管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日裔美国人普遍存在这种“第五纵队”活动,但这种恐惧在战争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中被放大,并成为了支持强制关押的有力论据。

有力的政治人物,如加州州长厄尔·沃伦(Earl Warren,后来成为美国首席大法官),在当时的论调中,也表达了对日裔美国人威胁的担忧,认为他们的忠诚度是“未经检验的”,并且在军事行动区域是“不确定的安全因素”。这种论调虽然在事后被证明是基于偏见和不实的恐慌,但在当时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第四,种族主义和历史遗留问题 不可忽视。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对亚洲移民存在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早在日裔美国人被关押之前,他们就已经在美国西海岸遭受了隔离、土地被剥夺等歧视性政策。这种历史上的种族主义为后续的强制关押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当战争来临时,这种已有的偏见很容易被转化为针对日裔美国人的敌意和不信任。相比之下,虽然德裔和意裔美国人也并非完全没有遭受过歧视,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历史更长,融入程度更高,种族偏见的根基也相对较浅。

第五,实践操作的可能性和目标群体大小。要将所有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都关进集中营,其规模之庞大、组织之复杂,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比之下,日裔美国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约11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公民),并且他们的居住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在西海岸),这使得政府在技术上和组织上更容易实施大规模的强制迁移和关押计划。这并非说政府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就证明了其合理性,而是说在当时的技术和政治环境下,这是一个“更容易”执行的政策,尽管它仍然是极具争议和不公正的。

最后,缺乏证据但基于担忧的决策。值得强调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海军情报部门等情报机构在对日裔美国人进行调查后,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他们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然而,这些警告和事实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公众恐慌面前,被无情地忽略了。军方和部分政治人物的恐惧和偏见压倒了理性和证据。

总结来说,美国之所以只将日裔美国人关进集中营,而不是德裔或意裔美国人,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直接军事威胁的感知(珍珠港事件)、对少数族裔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不信任、恐慌中放大的“第五纵队”担忧、政治上的推动,以及在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差异。这成为二战期间美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篇章,深刻揭示了在国家危机时刻,种族歧视和恐惧如何能够凌驾于公民权利和法治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裔搞过一个说小也小,说大也大的事情,突袭珍珠港的飞机里有一架受伤,迫降在附近的一座小岛上,岛上的日本侨民立刻和飞行员组织起来武装夺取这座岛,虽然被奋起反抗的岛民击败,但是你可以想到美国人在珍珠港刚发生就看到这种事情的后果……这还只是一架飞机,一个飞行员,要是日本人大军压境……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这是孤例,但是旧日本帝国事实上长期组织并指使侨民进行间谍,后勤,破坏乃至直接武装参战的行动,在东南亚,东北,淞沪,华北(特别是通州),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并不是说无辜者就应该被关押,但是比起关押者,更应该为他们的遭遇负责是做出这些决定并利用这些人的旧日本军部。

旧日本帝国的这种行为本质就是拿自己的侨民去赌,赌赢了自然胜利,赌输了这些人的权利都要丢掉,美国人不可能既让他们享受应有权利不受侵犯又允许他们肆意进行利敌活动。

user avatar

其实一战的时候已经关过了。

我举一个不是发生在美国的例子。这事Carl Bridge的一篇给澳洲参加一战的洗地文,里面就有提到这个:

How badly did Australians treat their Germans? By today's standards the treatment was, to say the least, insensitive. Naturalised German-Australians were put into guarded camps along with enemy aliens. Companies, schools and newspapers were closed, and many businesses sacked German staff. The landscape and the larder were renamed: Kaiserstuhl became Mount Kitchener, wurst was Windsor sausage and so on. People, too, anglicised their names - Holzheimer to Holman, Gnach to Nash - though it was illegal to do so.
But cultural obliteration is not physical persec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were public lynchings; here it was broken windows, or the bizarre case of a Sydney eastern suburbs socialite who invited friends to a party and issued each guest with a hammer so that they could help her smash her German piano! Of Australia's 33,000 Germans only 7000 were put in the camps, and most of these were literally "enemy within the gates" - German and Austrian military reservists who were in Australia. Many of the internees were enemy soldiers whose duty it was to wage war on Australians; there was no choice but to deport or detain them. It was dangerous to leave them at large. Still, they behaved well in captivity and throughout the War only three internees were killed trying to escape. In the camps they received the same ration as the soldiers and the main problem was boredom. By contemporary standards the record was a very good one.

在澳洲这种仅仅只有33000德国人的地方,尚且出现了集中营,那你说在其他德裔更多的地方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吗?

  1. Carl Bridge, 'The reason why: Australia and the Great War', Quadrant, April 1994, pp. 11-12.
user avatar

因为一战的时候关过了。。而且还进行过同化教育。。二战之前的德裔基本上和英裔没什么区别了。但是二战的时候还有一批新跑到美国的德国人。

虽然19世纪中后期才崛起的德语一改“只能和马讲的语言”的尴尬局面,但是晚发的德意志人对自己的母语很自豪很高傲。

30年末跑出来的这批德国人,尤其是文科知识分子,搞文学搞历史的这批,人遭罪,嘴也遭罪。因为高贵的德语不能说了,在圈里混,要说粗鄙低俗不堪的英语。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大的障碍了。一般日常交流还行,但是用英语书写对话搞学术,就很痛苦了。

美国40年代学术委员会教授评级,一年一小评,三年一大评,程序走一个月。11个月磨刀,1个月宰羊,谁是羊?就是这批难民知识分子。

以瓦尔特·哈森克勒弗尔(Walter Hasenclever)、库尔特·图霍尔斯基(Kurt Tucholsky)、恩斯特·托勒(Ernst Toller)为代表的大批一流德语作家被迫与自己的母语隔离,而且共同表达了心声:‘’不能说德语,在美国活的跟狗似的‘’。于是他们走向了同样的令人遗憾的结局:自杀。

另外二战过来的大部分德国人其实是犹太人,这些人就更没必要关了,犹太人不算在德裔里。


===============分割线,至于之前的那一批德裔看下面=================



在一战欧洲遭受战争蹂躏的时候,美国的德国移民遭受了骚扰、拘留、私刑,甚至还有被涂上柏油和沾上羽毛耻辱。

尽管在今天的历史上,这段历史是美国鲜为人知的一部分,但在这场大战中,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恐惧和偏执狂使美国彻底崩溃。

1917年4月,美国向德国宣战,并帮助盟军取得胜利。但在此之前,在世界另一端许多美国人对德裔美国人施加恐惧的威胁。

这一系列的照片揭示了战争歇斯底里的程度,以及在全国爆发对德国人公开的敌意。



照片中,1918年,一群人聚在威斯康辛州的Baraboo高中集中起德语书籍准备焚烧



照片中,被拘禁的德国人被迫为自己修建集中营

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德国移民表示欢迎,并高度评价他们。德语是曾经美国第二广泛使用的语言,全国数以千计的德国组织。

美国接纳他们,德语成为高中课程的一部分。

但当战争爆发,德国成为海外盟友的敌人时,美国政府开始呼吁其人民拒绝他们的德裔美国邻居。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宣布德裔美国人将被视为“敌人”。

这一系列的照片揭示了战争歇斯底里的程度,以及在全国爆发对德国人公开的敌意。图为1918年2月8日,德国囚犯在乔治亚州的奥格尔索普从事园艺和收割工作。

图中,巴布洛高中的德语书籍烧成灰烬。在灰烬之上写着:“这里躺着德国人在B.H.S的遗体。”

公众舆论的这种变化是立竿见影的。

媒体开始直接攻击作为德国帝国阴谋代理的德裔美国人的教堂、学校、社区和报纸。

成千上万的德裔美国人失去了工作,更多的人不再说德语。有14个州禁止学校教授这种语言,宣称德语“不适合教给干净、纯正的美国男孩和女孩”。

美国国防学会是国家安全联盟的一个分支,它鼓励公众焚烧德语书籍,并呼吁将美国的城市、街道、公园和学校的名称改为在战争中被摧毁的比利时和法国社区的名字。

一些德国人甚至看到他们的财产被当局没收,在一战期间,美国总共没收了5亿美元的私人财产。(1913年的1美元相当于2012年的23.19美元)

德国菜名从餐馆的菜单上删除,德国酸菜变成了“自由白菜”,汉堡变成了“自由牛排”。

甚至德国的狼狗也被称为“自由犬”,德国麻疹变成了“自由麻疹”。

对德裔美国人的骚扰变得司空见惯。雇主会接到电话询问他们是否还有“德国间谍”。

仅仅有一个德国名字就足以让美国保护联盟对一个人的私人事务展开调查。


1918年4月,伊利诺斯州的一群暴徒用私刑处死一个名叫罗伯特·普拉格的人,因为他们确信他是德国间谍。



图为一名德裔美国人在犹他州道格拉斯堡的一个集中营里织围巾。

也正是因为有大批德裔美国人都把名字改成更加美国或者更加不德国的名字,所以导致今天美国还用德国名字的一般都是犹太人,尤其是各种XX伯格和XX维茨~~~

user avatar

埃德加•胡佛是德裔……………

题主自己看着办。


好了不抖机灵了,多说几句:

美国对德裔的宣传和归化工作主要是一战完成的,二战已经不用关他们了。比如俾斯麦(Bismarck)也是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州府,但显然USN并没有一艘船叫……………

另外再多的宣传也不如拿自己的眼睛看。尼米兹将军是纯正德裔,他1913年和老婆去过德国,感觉也就那样,已经不习惯当地的风俗了,德国人对他这个美国军官也不算友好;一战他赴欧工作,感觉是一样的,还更严重了(美德开战),真正寒了一个人心的还是他切身感受到的事实。我将此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那我还矫情什么。


擦,咋一下这么多赞?当不起,有空扯几句而已。那就稍微多说下尼米兹回家乡那次到底怎么了。

尼米兹去德国是公干,1913离一战也不远了,欧洲局势有一点阴沉的苗头。尼米兹和其他2个人去德国是受邀开会,顺便观察德国军事造船业发展。当时尼米兹是一个上尉,他把自己的老婆也带去玩了,这部分当然是自己花钱。一战后民用无线电才开始发展,很多人会忘了一战前家里面是没有录音机的(别说电视),你要想听歌那自己可能得会弹琴,想知道新闻得看报纸或者和邻居聊天,想看看世界……就只能自己去看看。那时候出国旅行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只为了见世面都值得,这是背景。

然后尼米兹上尉白天开会,晚上和老婆生命大和谐,2个人住当地宾馆。当时发生了3件最不愉快的事:

1德国人对美国军官总体不友善。当时发生这样一件事,尼米兹和2同事去观摩德国军用船舶下水仪式,具体哪一艘忘了。结果仪式出bug,工程问题,船卡在船坞就是入不了水,所有人极其尴尬。尼米兹和同事认为德国人在外国人尤其是军官面前丢脸后,可能无能狂怒,要揍他们三个人,就赶紧站起来从现场溜走了。即使如此失礼也得赶紧跑,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平时他人对他们的态度。

2.德国规矩习惯不了。比如他们住的宾馆,洗澡间和房间不在一层楼,有点像如今酒店的干洗衣物间。你在5层住,得走到3层干洗间洗衣服,当时就是得去另外一层洗澡,洗澡的时候是穿着睡衣走下楼,他老婆就受不了这一步,怎么都不住了,他也表示很同意,后来就换了一家比较美国式的旅店。

3.家乡的去魅化。也就是鲁迅说过的,回忆里家乡的东西很好吃,真见了不过如此。尼米兹对德国的大部分地方感想都是,哦,挺好的,但你要突然让我热泪盈眶那真不至于。他和老婆都很喜欢德国汉堡市,喜感的是,德国汉堡市正以英美风情著称。

所以逛完一圈也就回来了,尼米兹真正自豪的是他的德克萨斯州家乡。二战时他作为将军,曾经请普通的水兵吃过饭,因为大家老乡啊,都是德州人,这才是血浓于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常被误解的历史问题。事实上,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确实是导致美国参战的关键事件,但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向欧洲,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不是因为不重视太平洋战场。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战略目标以及美日德三国的实力对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战略目标:“先欧后亚.............
  • 回答
    二战日本之所以输给美国,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偷袭珍珠港得手就能概括的。尽管珍珠港的袭击确实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这只是太平洋战争早期的一个插曲,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失败是战略、经济、工业、人力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的打击虽然“痛”,但并未能“致命”。 航母未被摧.............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
  •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海军的较量,最终以日本的惨败告终。究其原因,并非单一方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最决定性的因素。日本虽然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凭借精锐的海军和娴熟的战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其工业基础与美国.............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并非孤立事件,它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直接发生碰撞,由此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而且程度相当严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美国的核心关切以及日本的行动如何一步步与之背离。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伤痛的便是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乃至毁灭性打击。菲律宾是当时.............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关注点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事件的规模与直接影响: 苏联的战争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极其惨重,估计总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700万,其中男性死亡比例远高于女性。战争的残酷和漫长,以及后来德国占领区的暴行,对.............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大兵的“下半身”问题,也就是士兵性行为和与之相关的性健康问题,确实是一个在战争年代难以回避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能简单归咎于“管不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们需要剥离浮于表面的描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环境驱动力。一、环境因素:残酷战争下.............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 回答
    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美国作为战胜国,肩负着改造日本、确保其不再成为地区威胁的重任。在这场改造中,货币政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日元贬值便是美国刺激日本经济复苏的一项关键举措。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和美国的战略考量。战后日本经济的困境战争的浩劫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二战时美国海军的战术策略是围绕着制海权、舰队作战以及陆基航空兵的支援展开的。谈到凝固汽油弹,虽然它在陆战和空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其在海军对舰打击中的大规模应用确实不那么显眼,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凝固汽油弹的特性。简单来说,凝固汽油弹就是将汽油与增稠剂混合,.............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