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美国和日本舰队的损管差距这么大?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

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

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的设计倾向于更注重“冗余”和“分区”。举个例子,美国建造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内部隔舱划分得非常细致,防火隔舱、水密隔舱的数量更多,而且这些隔舱的相互连接也考虑得更周全。一旦某个舱室受损,可以更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和海水涌入,将损害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相比之下,日本海军的设计风格则更偏向于追求极致的性能和火力,有点“短板效应”的思维,就是要让你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它火力强大、速度飞快。在舰船的内部结构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空间留给更强大的主炮、鱼雷或者更快的引擎,而对损管系统的冗余设计和细致划分就没有那么“抠门”。这就导致了日本的舰船在面对集中的攻击时,一旦某个关键部位被击穿,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损害扩散的速度会更快,修复的难度也更大。

再来说说损管器材和技术的具体差异。

美国在损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

消防系统:美国海军大量装备了高性能的消防泵和喷水系统。他们的消防水管接头标准化程度高,布置也更合理,意味着损管队员能够更快地连接水源、扑灭火灾。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在战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消防设备,比如在航空母舰上推广使用了泡沫灭火系统,这种系统对于扑灭燃油引发的火灾效果显著,能迅速形成一层隔离层,阻止火焰蔓延。
损管人员和训练:这是美国海军的一大优势。美国海军非常重视损管人员的训练,将其视为战斗力的一部分。每个水兵都接受过基础的损管训练,而专门的损管队更是经过严格的模拟训练,熟悉各种损管器材的使用、破损评估以及应急处理流程。他们的损管队不仅知道怎么扑火、堵漏,还懂得如何评估损害的程度,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优先处理最紧急的威胁。这种专业性和组织性是日本海军相对欠缺的。日本海军也重视损管,但训练的系统性和精细度可能不如美国。
损伤控制中心(Damage Control Central):美国海军的舰船,尤其是大型舰船,都设有专门的损伤控制中心。这个中心就像是舰船上的“战地指挥部”,负责汇总损管信息、协调损管小组、分配资源、制定应对方案。通过损管中心,舰长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舰船的受损情况,并作出更明智的决策。日本海军也可能有类似的协调机制,但损管中心的专业化和集成化程度,美国做得更到位。
损管材料和工具:美国在损管材料和工具的研发上也很有优势。比如,他们开发了更轻便、更坚固的堵漏器材,以及能够快速使用的封堵材料。这些细节上的优势,在紧急情况下能极大地提高损管效率。

说到作战经验和学习能力。

二战这场巨大的熔炉,让参战双方都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美国海军在战争初期也吃了不少亏,比如珍珠港事件让他们认识到舰船在遭受攻击后的脆弱性。但美国海军的体系非常善于从实战中吸取教训,并迅速将这些经验反馈到舰船设计、装备改进和训练内容上。他们会详细分析每一次战斗的损管情况,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快速做出调整。

例如,在对付航空炸弹和鱼雷的攻击方面,美国人逐步认识到舷侧装甲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改进舰船的防雷带设计和水下防护。他们对于舰船在水面或水下遭受的损伤,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临时或永久性修复,也有着成熟的流程和大量的经验积累。

而日本海军虽然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技战术水平,但在损管方面的学习和改进速度相对来说就显得慢一些。这可能与他们的海军文化、决策流程,甚至是对损管重要性的认知深度有关。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依赖舰船本身的坚固程度和舰员的勇气来应对损伤,而对损管系统本身的精细化管理和技术革新没有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

最后,也不能忽视战略和资源的考量。

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海量的资源,这使得他们能够持续不断地投入到舰船的建造和改进中,包括在损管方面的投入。当损管出现问题时,美国海军有能力通过建造更多更先进的舰船来弥补,并且可以更容易地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和补充损管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而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在战争的后期,其工业生产能力受到了严重限制,也难以与美国相提并论。即使认识到损管的重要性,也可能因为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像美国那样大规模地推进损管方面的改进。

总而言之,美日海军在损管方面的差距,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双方在舰船设计理念、技术投入、人员训练、作战经验汲取以及国家资源支持等多个维度上综合表现出的差异。美国海军通过系统的、科学的、不断迭代的损管体系,极大地提升了舰船的战场生存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在残酷的海战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美军战后的调查结果而言:

相较于英美标准,日本的损管水平略低,但双方的差距并不巨大

对此问题我将从以下两个切入点阐述:

  1. 组织、训练与设备水平
  2. 战史战例分析
  • 组织、训练与设备水平:

一. 海军省内的损管事务:

1. 技术委员会:负责损管方面的调研与技术改进

2. 战报调查委员会:负责根据战斗详报分析损管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教育组织

(a). 海军教育局:督导各舰进行实地损管培训

(b). 教授损管课程的学校:

  • 海军航海学校:进行损管基本知识教育,如防备毒气、应对火灾与进水、维持舰体压舱平衡等
  • 海军工机学校:进行损管维修与排水作业培训
  • 海军工作学校:机械、电线、电子器械维修培训

(c). 三校的培训时长(括号内为战时时长):

(d). 军官教育:航海学校选拔舰上军官作为未来的应急指挥官培养

(e). 士官教育:工机与工作学校选拔水手在两校分别进行教育并最终决定未来方向

(f). 海军省对一线部队的监管:每年海军省派出观察员对各舰队损管演习进行观察

二. 各舰队内的损管事务:

1. 舰队层级的损管事务

(a). 各舰队均设有损管部门:平日负责航海事务,战时负责损管事务

(b). 联合舰队与各机动舰队设有特别损管部门:

损管部门由一位大佐或中佐担任运用长,由一名技术大佐或中佐管理损管器材

2. 单舰层级的损管基本结构

(a). 单舰层级的指挥组织结构:

(b). 以正规航母或战列舰为例的指挥组织结构:

(c). 海军省《舰内编制令》关于损管部门编制的说明:

第三十五条运用科ノ编制左ノ如シ
运用长
运用士 运用长ノ命ヲ承ケ其ノ业务ヲ补助スル者ニシテ乗组士官ヲ以テ之ニ充ツ
掌运用长 运用长ノ命ヲ承ケ兵器、需品等ノ供给及整备ヲ掌リ又诸作业ヲ直接监督スル者ニシテ乗组特务士官、准士官ヲ以テ之ニ充ツ
运用科要具库员 掌运用长ノ命ヲ承ケ要具、需品、応急材料等ノ配给ヲ为ス者ヲ谓ヒ他ノ配置ニ在ル者ヲシテ之ヲ兼ネシムルヲ例トス
応急干部
応急部

第三十六条 応急干部员ノ编制左ノ如シ
応急指挥官 舰长ノ命ヲ承ケ所掌応急业务ノ全般ヲ指挥监督シ必要ニ応ジ応急作业ヲ直接指挥シ又他科ノ応急业务ヲ援助スル者ニシテ运用长ヲ以テ之ニ充ツ
応急指挥官附 応急指挥官ノ命ヲ承ケ其ノ业务ヲ补助スル者ニシテ运用士ヲ以テ之ヲ兼ネシムルヲ例トス
応急干部附 応急干部ニ属スル下士官及兵ノ総称ニシテ其ノ主要分担业务ニ応ジ左ノ如ク区别呼称ス

第六十四条注排水部员ノ编制左ノ如シ
注排水部指挥官 舰长ノ命ヲ承ケ注排水装置ニ依ル注排水作业ヲ指挥スル者ニシテ工作长ヲ以テ之ニ充テ又必要ニ応ジ分队长又ハ乗组士官ヲ以テ之ニ充ツルコトヲ得
注排水部附 注排水部指挥官ノ命ヲ承ケ其ノ业务ヲ补助シ又ハ一部ノ指挥ヲ分掌スル者ニシテ乗组士官、特务士官、准士官ヲ以テ之ニ充ツ

副长ハ応急ノ全般指挥ニ関シ舰长ヲ辅佐シソノ命令ヲ执行スル场合ニハ特ニ之ヲ応急総指挥官ト称ス

(d). 损管作业部门:

当应急状况发生时,附近战位上的人员应优先处置应急状况。因此损管队将主要负责舰内没有战位的部分。但在实际上损管队往往也会参与战位附近的应急作业。

三. 结论



  • 战史战例分析

由于需要对美日双方的损管水平进行对比,我们将选择二者所处损管条件类似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 炸弹决胜:九九舰爆与SBD的毁伤效果

九九舰爆可以挂1枚250kg和两枚60kg,总重有370kg,无畏通过减少机内燃油可以达到454kg,事实上二者的载弹量差异并不大,但炸弹的性能决定了所谓的“损管水平差异”。

日本俯冲轰炸机主要挂载航弹:

  • 99式250公斤通常弹(炸药量60公斤,系数24%,安装长延时引信,倾彻力50毫米装甲)
  • 98式250公斤陆用弹(炸药量96公斤,系数38%,安装瞬发引信,倾彻力400毫米水泥)

实际上日本二战前就有一种250公斤的(陆用弹炸药量150公斤,系数60%),但二战航母好像没有配备。

美国俯冲轰炸机挂载一般分成两类:

  • 侦查中队挂载227公斤的MK 12通用炸弹(炸药量113公斤,系数50%)
  • 轰炸中队挂载454公斤的MK 13半穿甲炸弹(炸药量244公斤,系数53%)和MK 9通用炸弹(炸药量332公斤,系数73%)。

瞬爆引信的陆用弹与长延时引信的通常弹对飞行甲板的摧毁效率都很差,无法满足瘫痪敌方航母起降能力。航母决斗时,日本的250公斤通常弹和陆用弹是混用,一般是2比1的比例,作为主力的通常弹设置了长延时大多在穿透四五层甲板后在船体深处起爆,炸点在船体深处,对飞行甲板的破坏就是一个小穿孔,而陆用弹则是触发引信用于压制防空炮,往往触及甲板就爆炸,炸点在飞行甲板上,对飞行甲板的损害只是一个向下的破洞,再在加上装药不足,对飞行甲板破坏并不严重,可以用木料把飞行甲板补上。

美国通用炸弹倾彻力理论上来说和日本没什么区别,但美的引信设置导致炸弹在上机库爆炸,这客观上达成了更好的杀伤效果,通常将日本航母飞行甲板炸的向上翻卷鼓起,根本无法做战地维修,这是比较理想的效果。再加上装药量巨大,对飞行甲板损毁极其严重。

日本实际仍未触摸领悟到航母对战的核心法则,依旧是一种大舰巨炮式的思维,追求所谓的穿甲深度。日美两国航母的飞行甲板,在结构、易损性和维修性上,是没有区别的。如果美国投掷的是日本的250的陆用炸弹或者通常弹,日本人照样可以用木头把破洞补上,问题都是该死的引信造成的,炸点决定后效,1942年日本人的血白流了。


日本250公斤陆用弹(炸药量96公斤,系数38%)造成的杀伤效果,假如99舰爆装备一枚370公斤陆用炸弹(炸药量222公斤,系数60%),并配上适当的引信,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东所罗门海战中250公斤陆用炸弹在企业号飞行甲板爆炸瞬间

上图的瞬爆炸弹对飞行甲板造成的后效

中途岛约克城锅炉舱上面爆炸的250通常弹

即便是防护不强的约克城级,日本炸弹也从来没有穿进过核心舱室,对核心舱室造成的损害都是次生灾害。

企业号在127炮炮台爆炸的250陆用弹造成的飞行甲板破坏效果

再看看翔鹤在东所罗门海战与珊瑚海的惨状,当日军舰船的损管队也着实太辛苦。

二. 内爆危机:列克星敦与大凤

当炸弹从天而降时该怎么办?无论是列克星敦还是大凤都遇上了航母损管的最大难题:

如果航母中弹,是应该先发送飞机以排除殉爆风险呢?还是应该为了排除油气爆炸风险而回收飞机呢?

列克星敦可以说是美国海军在损管方面上到的第一课。

珊瑚海海战的第二日(1942年5月8日)11时13分,日军舰爆队与舰攻队几乎在同时向列克星敦发起攻击:舰爆队由17000英尺的俯冲点开始急降高度;舰攻队由6000英尺进入攻击位置,在高度250英尺,距离700码处投雷拉升。


九九舰爆投下了两枚直击弹与至少五枚近失弹,由于担心舰爆会投下1000磅航弹(也就是先前说的370kg航弹),列克星敦上的舰员都以为命运将就此终结,但没想到日军投下的竟然只是60kg的瞬间引爆航弹。(下图可以见到美军大难不死后深深的嘲讽)


正在美军庆幸这两枚捉急的小炸弹连飞行甲板都没能摧毁的时候,日军舰攻队的两枚鱼雷命中了列克星敦的右舷,第一枚鱼雷(靠近舰艉)爆炸的震动切断了左舷前部的消防系统,破裂的水管倒灌入2、4、6号锅炉。从损管的角度来说这枚鱼雷不足为惧,尽管航速从30节下降到了25节并发生微倾,但它压根连列夫人的鱼雷防御系统(TDS)都没能击破。

请注意(4)和(6)关于油气的描述,真正的考验从现在才正式开始,因为——第二枚鱼雷来了。

第二枚鱼雷的爆炸使得主升降机的液压失灵,而空气压缩系统的损坏使得油气伴随着高压气体以极快的速度逸出,发电机室的排风系统因为爆炸而停止工作,毗邻发电机室的汽油控制站观测到了油气的泄露,然而损管部门却并没有汇总处理这两个信息。他们乐观地认为油泵站虽然受损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泄露,而汽油控制站仍然完好无损。出于保险起见,他们向油泵站注水并将二氧化碳充入汽油控制站。

从(6)到(9)我们可以注意到列克星敦的损管态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油气顺着破裂的燃油管线迅速窜上了第三甲板的主工作站与军士长集合室。12时42分,当损管人员意识到高浓度油气的隐患时已为时已晚。12时43分,列克星敦开始起飞战机替换直卫机队。12时47分,发电机恢复工作后打出电火花使得淤积在第三甲板上的油气发生大爆炸,军士长集合室瞬间燃起大火,位于此处的25名舰员几乎全灭。尽管发机工作未受影响但主工作站宣告报废,油气爆燃带来的浓烟以及消防系统的损坏令损管作业雪上加霜。

14时42分列克星敦发生第二次大规模爆炸,损管彻底失去控制,最终宣告不治。

马里亚纳海战的时候同样问题来了,大凤早上发机时中雷,油气开始泄露。在这个两难抉择面前,小泽只能让损管队用拆下来的桌椅堵上前升降机14米的大洞。在中雷后的4小时(也就是12时左右),油气已经越漏越多,成功发完两波飞机的小泽下达了这样的命令:「気化ガス充満、タバコ禁止、火花が出るような作業も禁止。」由于大凤的全封闭机库结构,只有用机械方式排风才能保船。大凤把后升降机降下用于增强空气流通并强行破拆打开了机库侧壁。开到最大功率的排风系统引燃了油气并引发大爆炸。虽然引爆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砸舱壁排风时候砸出的火花,也有人说是排风系统叶片摩擦打出的火花(也就是和列克星敦一模一样)。列克星敦沉没后,美军迅速对同级舰萨拉托加和其他航母进行了损管方面的改进:

  • 萨拉托加将清空各层舷内油库并灌入惰性气体以减少中雷引起的次生灾害
  • 萨拉托加将左右舷汽油系统隔离以避免受损系统受压灌入未受损系统
  • 各舰应预先加强排风作业以避免遭遇攻击后的油气泄漏
  • 各舰在危险区域应关闭所有电器,只有在确保安全处才能打开排风扇
  • 各舰在遭遇攻击前后都应检查油气管道是否牢固

就日美双方针对油气泄漏的应对表现而言,二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损管的过于乐观以及当时态势下的战术需要导致了两舰命运的殊途同归,只不过美军更早交了学费。

三. 摸爬滚打:翔鹤与损管抗争的一生

(先放张图,明日更新wwww)


参考资料:

海军学术月刊社译《日本海军史·第十四卷:海军军制、教育及技术》

雨仓孝之《海軍ダメージコントロール物語》

美国海军船政局《U.S. Navy War Damage Reports》

美国海军史政局微缩胶卷版《Reports of the U. S. Naval Technical Mission to Japan: S-84(N) Japanese Damage Control》

档案网址:

fischer-tropsch.org/pri

战列舰论坛:

STG44突击步枪 【周末讨论会】二战美国日本航母的这个或那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二战日本之所以输给美国,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偷袭珍珠港得手就能概括的。尽管珍珠港的袭击确实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这只是太平洋战争早期的一个插曲,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失败是战略、经济、工业、人力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的打击虽然“痛”,但并未能“致命”。 航母未被摧.............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把“连发枪”,而日军用的是“不能连发”的枪,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简化了,不够准确。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连发枪”。在二战那个年代,所谓的“连发”通常指的是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或者冲.............
  • 回答
    您提到的“日本人吃美国人”的情况,在历史上并没有普遍发生,也不是二战中日美关系的主流。二战期间,日美两国是残酷的敌对国家,在战场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在极为罕见的个别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行为,但将“日本人吃美国人”视为普遍现象,并且由此推论“美国人一点不记仇”,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选择突袭美国珍珠港而非苏联,其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经济需求以及对未来格局的判断。简单来说,美国是当时日本扩张其在太平洋地区霸权的直接阻碍,而苏联则并非其当下的主要目标,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潜在的盟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战略目标与现实威胁的判断1. 日本的.............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确实对美国本土发动过一些有限的攻击,比如偷袭珍珠港,但这并非直接、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日本之所以没有直接攻击美国本土,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现实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敢”或“不想”就能概括。战略上的不可能与巨大的风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当时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整体.............
  • 回答
    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没有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宣战,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疏忽。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对美国意图的判断。首先,要明白日本当时面临的极端困境。自1940年以来,美国为了阻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实施了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中.............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两次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时刻之一,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城市化为废墟,并对幸存者及其后代造成了深远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要理解为何战后日本整体上并未对美国产生强烈的、压倒性的“恨”,需要深入剖析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而不仅仅是停.............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轨迹扭转,让二战中的日本和美国调换阵营,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并非简单的国家身份互换,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地缘政治和军事思想的重塑。下面,我将试图细致地描绘出这番诡异情景下的战争图景,力求写出有血有肉的分析,而非生硬的逻辑堆砌。序幕:一个错位的世界首先,我.............
  • 回答
    你说的那句“二战美国日本是狗咬狗”,能引发这么大的争论,甚至被喷一下午,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牵扯到太多东西,咱们得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最直接的冲突点,就是你这句话本身的严重简化和不恰当的比喻。你想想,“狗咬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通常用来形容同类之间,尤其是立场相近或者有共同之处的群体,为了.............
  • 回答
    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美国作为战胜国,肩负着改造日本、确保其不再成为地区威胁的重任。在这场改造中,货币政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日元贬值便是美国刺激日本经济复苏的一项关键举措。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和美国的战略考量。战后日本经济的困境战争的浩劫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日本民众是否“仇恨”美国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毁灭性打击,给日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广岛和长崎的瞬间化为废墟,数.............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之所以没有直接全面入侵日本本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背后交织着军事、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考量。简单地说,直接登陆日本本土的代价,无论是对美军还是日军,以及日本平民,都将是无法想象的巨大。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日本本土的情况。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常常被误解的历史问题。事实上,虽然日本偷袭珍珠港确实是导致美国参战的关键事件,但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向欧洲,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不是因为不重视太平洋战场。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战略目标以及美日德三国的实力对比。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战略目标:“先欧后亚.............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日本与美国在二战中曾是血腥的敌人,但战后两国却发展出了异常友好和紧密的伙伴关系,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这种关系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政治决策、经济利益以及两国人民之间不断演进的相互理解所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战败与占领:重塑日本的基石1. 日本的惨败与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