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和英国的差距拉开这么大?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的损耗程度存在本质差异。虽然两国都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美国的本土几乎未遭战火蹂躏,反而成为了战争机器的生产中心和物资供应地。战争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工业发展,特别是军工、汽车、航空等领域。战后,美国拥有庞大的、现代化的工业产能,以及相对充裕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比之下,英国本土经历了德国的猛烈空袭,许多城市和工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经济也几乎耗尽了其国家财力。战后重建任务艰巨,经济恢复缓慢。更重要的是,英国在战争期间为了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已经严重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特别是“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战后,这种依赖性虽然有所减轻,但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恶化,英镑的国际地位也受到挑战。

其次,全球战略定位是造成两国差距拉大的关键因素。二战的胜利,尤其是其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核心作用,使得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美国积极倡导并主导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到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的建立,都打上了鲜明的美国印记。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民主、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式,并扮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而英国虽然作为战胜国,但其传统殖民帝国在战争中被极大削弱,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地纷纷独立。这标志着大英帝国辉煌时代的落幕。英国的战略重心不得不从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转向欧洲的重建和自身国家利益的维护。虽然英国在冷战初期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其能够提供的资源和影响力已远不及美国。

再者,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的差异也至关重要。美国在战后拥有多元化且富有活力的产业结构,并且在新兴技术领域,如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等,持续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和创新。冷战的驱动,特别是太空竞赛,进一步加速了美国的科技进步。而英国虽然在传统工业(如钢铁、煤炭、纺织)方面依然有一定基础,但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其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速度相对滞后。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优势逐渐被新兴经济体所取代。

社会和政治制度方面,虽然两国都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其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美国在战后经历了经济繁荣时期,中产阶级壮大,消费主义盛行,社会相对稳定。尽管存在民权运动等社会挑战,但整体而言,其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较强的韧性。英国在战后实施了福利国家政策,如建立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经济的活力。此外,英国的经济政策在一些时期表现出一定的摇摆,例如国有化和私有化的交替,也对其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最后,汇率和货币地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而英镑的国际影响力则逐渐式微。美元的坚挺和美元购买力的相对稳定,为美国在全球贸易和金融领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进一步巩固了其经济霸权。而英镑的贬值和其国际结算中的弱势地位,则反映了英国经济的相对衰弱。

总结来说,二战后美国和英国之间差距的拉大,是历史、经济、政治、科技和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美国凭借其未受战争破坏的经济基础、积极主动的全球战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全球性的超级经济和军事强国。而英国则在经历战争重创后,努力从一个全球性帝国向一个欧洲大陆国家转型,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对下降,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这种差距并非意味着英国的失败,而是世界格局演变和两国不同发展路径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联合王国本土和实际上整个英帝国遭受的战争损失就不说了,两次世界大战里不列颠本土都遭到了轰扎,航运被破坏,总阵亡人数接近二百万人。我倒是觉得说这个没有意义,因为即便是在不列颠之战期间,也基本没有影响英国的航空生产能力,英帝国的装备生产仍然远远甩下日本和意大利,和德国不相上下。非要说是战争破坏,这是不成立的。

真正的问题是很多人脑子里对时间一丁点常识也没有。

2,美国国力超过英帝国(及其联邦)的总和在一百二十年前就已经发生了,20世纪初期,进入爱德华时代的美国就已经有超过整个大英帝国所有国家总和的工业产值,这个时间点远远早于一战前。而如果我们回溯美国超过”联合王国“——UK这一点,那么时间还要更早,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晚期。

在皇家海军订立双强标准的1889年,英帝国的国力已经度过了其巅峰。因为如果我们考虑1887年以前,19世纪70到80年代第一次法国铁甲舰危机之后,皇家海军的实力远远超过了紧随其后的两大强国的总和。重新订立要与两者相等,本质上就是无法维系其地位的象征。而这一点很多人也拎不清楚:英国海军从来就不是一支技术上极为过人的海军,拿破仑战争前海军就已经面临着技术老化的问题无法解决了。事实是:一个小国维持一支庞大的舰队注定面临着无法进行快速升级的问题。1887年是这样,1906年是这样,1921年是这样,1939年是这样,1948年是这样,1982年是这样,1997年是这样,2019年还是这样。直到今天海军已经几乎裁撤了所有舰队只留下一个command以后,才有大刀阔斧地上马了全45型和QE的计划的可能,80年代的RN都断然不敢切掉所有的二三等护卫舰。这是后话了。

很多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正处于如日中天的环境,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的;世界大战更像是衰落期的英帝国为自己和平落幕的权利而进行的搏斗

3,有人认为海峡天堑让英国先天易守难攻,这个想法也是完全错误的——同时在西非,叙利亚和马达加斯加对抗法军,在埃及对抗德意军队,在澳洲和缅甸对抗日军,同时维护北海,南北大西洋,印度洋的航路再给马耳他输血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而殖民帝国本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帝国,而是一个个孤悬海外的组成部分在强敌环伺之间彼此联系,防御一个殖民帝国就意味着在全部前线额无数敌人同时作战,地理上恶劣到了极点。这一点我也在很多地方说过。英帝国压根就不是个帝国,他是一个由各个王国,皇家殖民地,保护国,印度帝国和英联邦里的各个邦联——自治领(比如今天的加拿大),联邦(比如今天的澳大利亚),在英王共主的大前提下组成的一个抱团的统一市场和防卫体。帝国的日不落,统御七大洋,意味着七大洋上所有的国家都有可能和帝国为敌。在WW2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了:德国宣战时英法有能力集结和德军相仿的兵力和对抗,但是意大利宣战法国倒戈以后英军就分身乏术,日本也宣战以后兵力更加捉襟见肘。英帝国从来就没有同时和多个主要对手在多个主要战线上开战的能力,帝国安全完全寄希望于所谓的帝国承诺带来的兵力集结,当印度和阿富汗爆发战争时,可以从不列颠调集部队,当北非战事吃紧的时候,可以从澳新调集部队。这种集结在航海时代和世界大战前自然是有效的——但是和美国所面临的环境是天上地下,美国及其主要势力范围美洲字面意义上距离任何冲突区域都隔着一座大洋的距离。

4,人口是个大问题。东线苏军战斗伤亡和人员损失接近八百万人,把整个英帝国陆军加起来,也就将将足够在东线打四五年时间。在战争刚结束的时候,毫无疑问的是,帝国是大门敞开,几乎不设防的——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是拒止苏联的唯一可能。

这里尤其可以用来说明一二战之后去殖民化的运动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深陷财务危机,经济大萧条和汹涌澎湃的离心运动在一战后同样非常明显,但是一战后英帝国没有采取去殖民化的措施自我解体。而与之相反,二战后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去殖民化推行的非常迅速。这里一个最关键的要素是苏联的威胁。

如果和苏联开战,按照战争的经验,几年以内就足够把整个帝国打得不留一个年轻人。和一战后整体上和平的间战早期不同,战后一个逐渐明显的问题是,维护整个帝国已经是字面意义上毫无可能。不需要下一场战争来说明,不需要核武器,不需要苏联海军的高速巡洋舰,潜水艇,不需要米格飞机。只需要简简单单的看一下,两个全面工业化的上亿人口的国家之间的冲突就已经和本土只有千万级人口,在两次大战中损失了一百七十万人的英帝国没有任何关系了。战争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几乎毫无停息,而英国始终站在冲突最一线,下一场战争就是末日。这种时候一步步去殖民化,把原帝国直接治下的区域变成冲突区域给美国留下介入的窗口,让美国佬去维护世界秩序和苏联头破血流,是唯一能够昂首挺胸地活到下一个世纪的办法。


很多人觉得两战代表着英帝国的“衰落”——毋宁说两战代表着“一个衰落的国家如何尽可能的维护独立和尊严”。

实际上虽然我们对比美国本土和英联邦各国,会发现美国有压倒性的影响力优势;如果我们对比英帝国及联邦和其他殖民帝国,无论是那些仍在女王治下的澳新加,还是走了独立道路的南非印度埃及马来亚和新加坡,世界大战的殊死搏斗某种意义上换来了很大的战后空间。去殖民化有可能带来远要更糟糕的结局:前意大利殖民地的索马里,利比亚,前荷兰殖民地的印尼,至今没有脱离法国阴影的法属西非,转向苏联的叙利亚和美西争夺的南美诸国。

有个让人生幸福快乐的秘诀:别和美国比。

user avatar
英国本土没被轰炸过

考文垂属于英国本土。

但是对比美英如今的差距,不免有些唏嘘,差距也太大了吧!

一战前RN执行两强标准,一战后就只能5:5:3了,二战只是在继续这个过程。更何况二战后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纷纷独立:

快速失去2/3的GDP,英国能保住位置算不错了。

然后就是结论:人少。同一代国家哪来那么多事,人多就是正义。

另外就是我一再强调的一件事,美国的崛起不是一战后开始的。一战前美国的GDP就已经逼近英帝国的总量了,捡便宜发军火财理论的拥护者忽视了人口1亿的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爆发出来的能量有多么惊人—尽管莱茵河奇迹和日本的四次景气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尽管他们身处一个更为夸张的例子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同盟国阵营内部复杂而微妙的领导权问题。简单地说,很难用“美国为首”或“英国为首”来一概而论,因为同盟国的领导权是随着战争进程和具体事务而变化的,并且是建立在一种“合作共赢”的基调上的,尽管合作中存在主导与被主导的动态。早期的领导者:英国的坚持与美国的观望战争的初期,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没有和苏联一起瓜分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同设想。简单来说,美苏两国虽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盟友,但他们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在中国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瓜分中国”在当时并未成为任何一个大国公开或秘密提出的正式议程。 中.............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美国作为战胜国,肩负着改造日本、确保其不再成为地区威胁的重任。在这场改造中,货币政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日元贬值便是美国刺激日本经济复苏的一项关键举措。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和美国的战略考量。战后日本经济的困境战争的浩劫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二战后美国手握原子弹,为什么没有选择一举统一全球?”这个问题,在很多热爱历史、也对权力博弈感兴趣的人心里萦绕了好几十年。这听上去就像一个科幻剧本,但背后牵扯的,是人性、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美国没有这么做,并非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那个年代,这样做实在是一个代价大到无法承.............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二战时期美德两国实力对比时常有的疑问。认为德国综合国力与美国“五五开”的想法,背后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德国军事机器的印象深刻,以及对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保守态度的认知。但如果细致地剖析“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并且对比两国在战争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就能发现美国在绝大多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航空器设计和战术应用的核心问题。我们通常认为F4U“海盗”(Corsair)是性能卓越的舰载战斗机,而B17“飞行堡垒”则是标志性的重型轰炸机。把F4U想象成轰炸机,听起来就像让一名短跑运动员去跑马拉松,虽然理论上他们都能跑,但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我们来仔细拆解.............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为何选择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而非直接对东京采取“斩首行动”式的军事打击,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因素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判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决策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斩首行动”这个词在当时的军事语境中可能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有所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