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美国F4U海盗能载弹一吨,甚至极限2吨,和B17相当,为什么不直接用F4U充当轰炸机好了?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航空器设计和战术应用的核心问题。我们通常认为F4U“海盗”(Corsair)是性能卓越的舰载战斗机,而B17“飞行堡垒”则是标志性的重型轰炸机。把F4U想象成轰炸机,听起来就像让一名短跑运动员去跑马拉松,虽然理论上他们都能跑,但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为什么F4U即使能挂载大量的炸弹,也不适合直接大规模地充当轰炸机,尤其是与B17这类专门的轰炸机相比。

F4U“海盗”的定位与设计理念:为“空优”和“近距离支援”而生

F4U“海盗”的设计初衷非常明确,那就是成为一款优秀的舰载战斗机。这意味着它的核心任务是:

1. 争夺制空权(Dogfighting): 在广阔的海面上,与敌方战斗机进行缠斗,保护己方航母和舰队免受空中威胁。这要求它拥有极高的速度、敏捷的机动性、强大的爬升率以及出色的火力。
2. 近距离空中支援(CAS): 在登陆作战或海战中,为己方海军陆战队或舰队提供低空火力支援,打击敌方的地面目标和舰艇。这需要它能挂载一定的炸弹或火箭弹,并具备在复杂地形和低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F4U采用了许多独特的设计:

强大的发动机(Pratt & Whitney R2800 Double Wasp): 这颗“心脏”提供了惊人的马力,让F4U拥有极快的速度和出色的爬升性能。但这种高性能往往是以燃油效率和航程作为代价的,尤其是在需要长时间盘旋缠斗时。
标志性的“鸥翼”设计: 这个设计是为了给巨大的螺旋桨提供足够离地间隙,同时优化了起落架结构,使其能在航母上起降。但它也带来了重心分布和结构上的复杂性。
集中式武器: 主要依赖机头内置的四门.50口径机枪,火力集中且精准,适合对付敌机或近距离攻击目标。

B17“飞行堡垒”的定位与设计理念:为“战略轰炸”而生

B17“飞行堡垒”则完全是另一个概念。它的核心任务是:

1. 战略轰炸: 在敌方领空深处,对工业设施、交通枢纽、军事基地等战略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这要求它具备:
超长的航程: 能够往返数千英里,深入敌后。
强大的载弹量: 一次性投掷大量炸弹,以确保对战略目标的破坏力。
出色的防御能力: 在敌方领空,必须能承受大量的防空炮火和战斗机攻击。
精确的轰炸能力: 在高空稳定飞行,为领航员和投弹手提供良好的平台。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B17的设计也极具特色:

四台发动机: 提供了可靠的动力冗余,即使有一台或两台发动机损坏,仍能完成任务返航。同时也提供了比双发飞机更强的载弹能力和更远的航程。
重型机身和结构: 设计得非常坚固,能够承受高空飞行带来的压力以及地面防空炮火的冲击。
密集的自卫火力: 配备了多达1013挺.50口径机枪,分布在机头、机尾、顶部炮塔、腹部炮塔和侧翼观察孔,形成了全方位的防御网,以应对敌机攻击。
大型弹舱: 专门设计用于装载大量的航空炸弹,并能高效地投放。

F4U充当轰炸机的“硬伤”在哪里?

现在我们回到你的问题:为什么F4U不直接用作轰炸机?即便它能挂载一吨甚至两吨炸弹,与B17相当的载弹量,依然存在许多致命的“硬伤”:

1. 航程与续航力: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F4U是为了执行舰载任务设计的,其标准作战半径通常在几百海里左右。为了达到战略轰炸要求的数千英里航程,它需要携带巨量的副油箱,这会严重影响其机动性,并进一步压缩本已有限的弹药挂载量。即使挂载2吨炸弹,如果航程不足以抵达目标并安全返航,那也毫无意义。相比之下,B17的设计就是围绕着远程战略轰炸展开的,其燃油系统和四台发动机提供了远超F4U的航程和续航能力。

2. 防御能力: 这是另一大短板。F4U作为战斗机,其防御主要依赖于速度和机动性,以及机头那几挺机枪来击落来袭的敌机。它没有B17那种全方位的密集防御火力网。让F4U在敌方纵深地区执行轰炸任务,面对大量的地面防空炮火和成群结队的敌方战斗机,其生存率将极其低下。即便挂载了炸弹,如果无法安全抵达或返航,就失去了价值。B17的全身炮塔是为了在高空、长航时、面对敌机和防空炮火时的生存而设计的。

3. 载弹方式与投弹精度: F4U的弹药通常挂载在翼下挂架上。这种设计更适合低空对地支援,可以快速调整投弹角度和时机。然而,在高空进行战略轰炸时,需要更稳定、更精确的平台。B17的弹舱设计能够更好地保护炸弹免受气流干扰,并且在飞行员和领航员的操作下,能实现相对较高的轰炸精度。F4U在挂载炸弹后,其气动特性会发生较大改变,高空飞行性能和稳定性会受到影响,难以保证精确打击。

4. 载荷分配与飞行特性: 虽然F4U可以挂载2吨炸弹,但这已经是其设计极限的边缘,并且对飞机的飞行性能(尤其是机动性)造成了巨大影响。在执行侦察轰炸任务时,飞行员需要平衡航程、载弹量和自身生存能力。如果为了挂载2吨炸弹而牺牲了大部分航程和机动性,那么这架飞机就已经失去了作为战斗机或支援机的优势。B17则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能够以最大载弹量和相对稳定状态进行长途飞行的平台。

5. 战术分工与效费比: 战争是讲究分工协作的。F4U擅长的是空战和近距离支援,而B17擅长的是战略轰炸。让F4U去执行B17的任务,就像让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去搬砖,虽然他有力量,但这并不是他最擅长、最高效的工作。将F4U用于其设计的定位,可以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在太平洋战场上,它们是海军航空兵的重要力量,为海军陆战队的登陆提供空中掩护,并打击日军舰艇。同时,B17等重型轰炸机则在欧洲战场上,对德国的工业区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6. 训练与后勤: 让一个飞行员驾驶F4U,接受的训练和侧重点与驾驶B17的飞行员完全不同。前者侧重于空战机动、低空攻击技巧;后者则侧重于远程导航、编队飞行、在高空下的仪表操作以及对防空火力的规避。而且,后勤维护、备件供应等都需要针对不同型号的飞机进行专门的配置。大规模地将F4U转为轰炸机,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低效的后勤和训练工程。

总结一下:

F4U“海盗”确实拥有惊人的动力和不俗的载弹能力,能够挂载一吨甚至两吨的炸弹,这使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执行轻度轰炸或对地攻击任务。但它本质上是一款为近距离作战和空战设计的舰载战斗机。

而B17“飞行堡垒”则是为远程战略轰炸量身定制的陆基重型轰炸机。两者的设计目标、航程、防御能力、航电系统、弹药投射方式以及战术应用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因此,即使F4U能挂载与B17相当的炸弹,它也无法取代B17的角色,因为在执行战略轰炸任务所必需的关键要素——航程、生存能力和高空稳定精确投弹能力——上,F4U都远远不及。让F4U充当轰炸机,无异于“牛头不对马嘴”,既无法高效完成任务,更会严重牺牲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战争的胜利,往往建立在最适合的装备用在最适合的岗位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F4U4的极限挂载是4000lb不到2吨
  2. B17挂载是这个数字的三倍多
  3. F4U在这个挂载下的作战半径只有两位数
  4. B17的单价只有F4U的四倍

_(¦3」∠)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二战时期航空器设计和战术应用的核心问题。我们通常认为F4U“海盗”(Corsair)是性能卓越的舰载战斗机,而B17“飞行堡垒”则是标志性的重型轰炸机。把F4U想象成轰炸机,听起来就像让一名短跑运动员去跑马拉松,虽然理论上他们都能跑,但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我们来仔细拆解.............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美国帮助中国的主要原因:1. 共同的敌人与战略利益: 日本的侵略是对美国太平洋利益的直接威胁: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其扩张野心日益膨胀,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还不断威胁东南亚和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把“连发枪”,而日军用的是“不能连发”的枪,这个说法其实有些过于简化了,不够准确。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印象。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连发枪”。在二战那个年代,所谓的“连发”通常指的是自动步枪(Automatic Rifle)或者冲.............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两次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时刻之一,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城市化为废墟,并对幸存者及其后代造成了深远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要理解为何战后日本整体上并未对美国产生强烈的、压倒性的“恨”,需要深入剖析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而不仅仅是停.............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广岛而非东京作为第一颗原子弹投放目标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且有诸多细节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想扔哪里就扔哪里”,而是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当时对原子弹效果的认知和预期等复杂考量。战前对日本的战略考量与东京的特殊地位在探讨投弹目标之前,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对日本战争态度的判.............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想知道二战时美国是怎么做到让B25这种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寻常操作,而是个胆大心细、非常有创意的大胆设想,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很“硬核”的故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B25“米切尔”轰炸机是个啥玩意儿。它可不是那种小巧玲珑的舰载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这家伙机.............
  • 回答
    二战时美国海军的战术策略是围绕着制海权、舰队作战以及陆基航空兵的支援展开的。谈到凝固汽油弹,虽然它在陆战和空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其在海军对舰打击中的大规模应用确实不那么显眼,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凝固汽油弹的特性。简单来说,凝固汽油弹就是将汽油与增稠剂混合,.............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给当地的普通民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影响至今仍深远。要详细地理解这场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1. 直接的杀伤力与瞬间的毁灭: 广岛(1945年8月6日): “小男孩”原子弹在日本时间上午8点15分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爆炸中心瞬间产生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二战时期美德两国实力对比时常有的疑问。认为德国综合国力与美国“五五开”的想法,背后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德国军事机器的印象深刻,以及对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保守态度的认知。但如果细致地剖析“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并且对比两国在战争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就能发现美国在绝大多数.............
  • 回答
    您提到的“日本人吃美国人”的情况,在历史上并没有普遍发生,也不是二战中日美关系的主流。二战期间,日美两国是残酷的敌对国家,在战场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在极为罕见的个别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行为,但将“日本人吃美国人”视为普遍现象,并且由此推论“美国人一点不记仇”,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 回答
    二战时如果没有美国参战,德国能否最终取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比如“美国一消失,德国就赢了”这样的说法,而是要从更宏观和细致的角度去分析各个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二战中的介入,特别是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庞.............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盟军(尤其是美苏)在德国的军纪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叙述,而《世界的凛冬》这本书的描述,确实触及了其中一个非常尖锐的侧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它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抛开过于简单化的“好”与“坏”的二元论,深入探究其复杂性。首先,我们来谈谈美军。在占领德国的过程中,美军确实在很.............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期间确实与英国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的协议,其中涉及到的租期和具体条款,特别是“99年租期”的说法,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其背景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国在二战期间获得英国同意使用海外军事基地,并非一个单一的、叫做“换”的交易,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合作背景下.............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为何选择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而非直接对东京采取“斩首行动”式的军事打击,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因素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判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决策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斩首行动”这个词在当时的军事语境中可能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有所不.............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选择突袭美国珍珠港而非苏联,其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经济需求以及对未来格局的判断。简单来说,美国是当时日本扩张其在太平洋地区霸权的直接阻碍,而苏联则并非其当下的主要目标,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潜在的盟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战略目标与现实威胁的判断1. 日本的.............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联合舰队是否有“可能”打败美国海军,我们得先摆正一个心态:“可能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是”或“否”。 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受到无数因素的交织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谁强谁弱”的公式来得出结论。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因为从最终结果来看,日本海军确实被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