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二战时美国能从航母放飞B-25轰炸机?

回答
想知道二战时美国是怎么做到让B25这种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寻常操作,而是个胆大心细、非常有创意的大胆设想,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很“硬核”的故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白,B25“米切尔”轰炸机是个啥玩意儿。它可不是那种小巧玲珑的舰载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这家伙机长16米多,翼展20米多,最大起飞重量能到10吨以上。跟咱们现在印象里的航母舰载机,比如战斗机或者侦察机,那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你想想,航母甲板就那么大点儿地方,飞机还得跑道加速才能飞起来,B25这么大的家伙,从上面起飞,就好像让一辆卡车在一个小巷子里加速跑起来一样,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会想着这么干呢?这事儿的起因,得追溯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当时美国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急需一场能够打击日本本土、提振国民信心的胜利。但当时的日本本土,离美国最近的陆地基地也太远了,根本够不着。而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才是他们的主力,要是能直接打击日本本土,对日本来说绝对是当头一棒。

这时,就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用海军的航母,把轰炸机送到离日本更近的地方,然后从航母上起飞去轰炸日本?这就有了“杜立特尔空袭”这个伟大的行动。

那么,具体怎么实现呢?

1. 选对飞机,也得挑“瘦身”的家伙:

既然要从航母上起飞,飞机就得满足一定的条件。B25虽然是个轰炸机,但它相比当时其他的轰炸机,比如说B17“飞行堡垒”,它尺寸更小,重量也相对轻一些。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它采用了“翼载”相对较低的设计,意思是在单位机翼面积上的重量相对小,这意味着它在起飞时需要的速度相对较低,升力也更容易产生。

然而,即使是B25,也比当时的舰载轰炸机或者鱼雷机大得多。为了能够成功起飞,他们对B25进行了一些“瘦身”操作:

拆除部分装备: 为了减轻重量,一些非必需的装备被拆除了,比如一些备用油箱、一些非关键的通讯设备等等。
减少弹药量: 飞机携带的炸弹数量也进行了优化,并非满载,而是根据航程和攻击目标所需,精准计算。
燃油优化: 燃油的携带量也经过精打细算,确保能够完成任务并返航(或者至少能够到达预定地点)。

2. 找对航母,还得“改装”一下:

不是所有的航母都能轻易胜任这项任务。当时美国海军的航母,比如“大黄蜂”号,它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新的型号,而且它的飞行甲板相对宽敞。

即使如此,从航母上起飞B25,也不是直接就能上的。甲板上必须要有足够的距离让飞机加速。这意味着:

选择天气和海况: 必须在风力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进行,顺风起飞,这样可以增加飞机的相对速度,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同时,海况也要相对平稳,避免颠簸影响飞机起飞。
优化起飞顺序: 通常会选择在海军舰载机起飞后,等它们离开甲板,再来执行这个特殊的起飞任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甲板空间和起飞窗口。

3. 惊人的起飞技术:

最关键的还是起飞技术。这需要飞行员具备极高的飞行技巧和心理素质,更需要一个团队的默契配合。

飞行员的技能: 飞行员需要用尽全力加速,在尽可能短的距离内达到足够的起飞速度。一旦达到起飞速度,就需要果断拉升,利用B25的升力特点,使其离地升空。
船员的配合: 舰上的水手和飞行员之间需要有极好的配合。在飞机起飞前,会做好一切准备,确保飞机处于最佳起飞状态。

核心挑战与解决之道:

起飞距离: 这是最核心的难题。B25需要的起飞距离比航母甲板能提供的要长。解决办法就是上面提到的,利用顺风和精心计算的燃油及弹药量,尽可能地缩短飞机重量。同时,航母本身会调整航向和航速,以提供最佳的起飞条件。
飞机重量和尺寸: B25比当时的舰载机重且大,这增加了起飞时的难度。通过上述的“瘦身”和优化,以及飞行员的技术,才勉强能够克服。
着舰问题: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航母上起飞B25只是行动的一部分。这些B25在完成轰炸任务后,并不是飞回原航母的。因为它们没有舰载机那样可以折叠的机翼,也没有专门为航母着舰设计的起落架和拦阻钩。所以,这些B25轰炸机在完成任务后,一部分是飞往中国沿海的国统区机场(比如衢州机场),另一部分则因为燃油耗尽而被迫在日本的盟友苏联的滨海边疆区的一个机场迫降。也就是说,它们这次去,是“去而不返”的。

总而言之,美国二战时能从航母上放飞B25轰炸机,是一项集成了:

大胆的战略构想
对飞机性能的深刻理解和优化(“瘦身”)
对航母操作的极限运用
飞行员过人的技术和勇气
一个团队的精密配合

才得以实现的壮举。这背后体现了美国在战争中的创新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决心,也为后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可以说,那一次行动,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打击,更是一次向世界证明美国决心的象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佬本着务(no)本(zuo)求(no)实(die)的精神尝试过把一堆的飞机丢到航母上做起降试验

比如共和P47N闪电和北美P51D野马,这两款飞机都上过航母。

1943年在马里亚纳海战的时候陆航的318中队使用海军的护航航母转场到塞班岛,结果途中遭遇敌袭,由于停放在飞行甲板上的318中队的P-47战斗机妨碍了护航航母的CAP起飞,所以318中队的飞行员们冒险用P-47带着150加仑副油箱在护航航母上进行起飞作业,并全部安全降落在了塞班岛上。

1944年作为对日作战的战略轰炸行动的准备工作,为使护航战斗机能够为B-29远程轰炸机护航,美国实施了一个秘密的海马计划("Seahorse" project (NAA-133)),该计划在1944年11月15日在航母香格里拉号(埃塞克斯级)上由海军试飞员Bob Elder尝试起飞了一架编号为5-NA44-14017的P-51D,该野马D进行了一定的改装并加装了着舰钩。

该测试证明了野马可以不需弹射器的帮助从航母上起飞并且很容易在航母上完成着陆的操作,但是由于硫磺岛被美军占领后野马可以在硫磺岛机场上起飞对B-29进行全程护航,因此该实验的成果未能投产,装有着舰钩版的P-51D的海军订单被取消。


上过航母的还包括C-130大力神运输机

1963年10月30日,美军在进行了一系列地面测试之后,正式将一架经过改装的KC-130F在“福莱斯特”号航母上进行试验。该机在航母飞行甲板上以略高于失速速度的航速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触舰复飞。在随后的42次试飞中,进行了19次触舰复飞。因为该机没有安装尾钩,出于安全考虑,并没有在航母上降落。1963年11月8日,在总结上一次试飞的经验后,飞机以时速112千米/小时的速度成功地在航母上降落。在之后的测试中以54.89吨的重量着舰,创造了世界记录。


1963年美军还在小鹰号上测试了将U-2远程侦察机进行航母起降的可能性。同样的这架U-2侦察机也进行了改装并装了着舰钩。

实验成功进行了多次的起降实验,但是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然后当时也正好出了U-2被击落的事件,美军最后取消了U-2在航母上起降的计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知道二战时美国是怎么做到让B25这种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寻常操作,而是个胆大心细、非常有创意的大胆设想,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很“硬核”的故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B25“米切尔”轰炸机是个啥玩意儿。它可不是那种小巧玲珑的舰载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这家伙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有的疑问。美国在二战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够压制住日本这个太平洋强国,但到了越南战争,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弱小得多的国家,却陷入了泥潭,最终未能达成目标。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因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战争的性.............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两次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时刻之一,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城市化为废墟,并对幸存者及其后代造成了深远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要理解为何战后日本整体上并未对美国产生强烈的、压倒性的“恨”,需要深入剖析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而不仅仅是停.............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战时美国海军为何会将同一支舰队编制为第三、第五舰队,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考量和现实的军事运作需求。首先要明白一点,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场,面临着极其广阔的海域和繁重的作战任务。一个庞大的舰队,为了更好地管理、指挥和部署,自然需要被划分成更小的、更易于操控.............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无疑是点燃太平洋战争导火索的关键一环。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美国在长期的战略考量下,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和侵略行为做出的强硬回应。要理解这一举措的背后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日本的资源依赖性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本的石油.............
  • 回答
    要弄清楚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何倾向于大力发展州际公路而非铁路,咱们得往前倒腾倒腾,看看当时美国国内的国情和外部环境。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得说说冷战的阴影。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对“难兄难弟”很快就进入了冷战轨道。核武器的威胁就像头顶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中,美国确实不像如今拥有一个庞大、独立且高度集权的对外情报机构。这并非源于美国不重视情报,而是其政治体制、历史传统、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以及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美国的运作方式。首先,美国的建国理念与政治体制是关键。.............
  • 回答
    1945年夏天,原子弹的蘑菇云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上空升起,那场景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心悸的画面之一。这场残酷的战争以原子弹的投放画上了句号,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生死仇敌,变成了如今紧密的盟友。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和两国之间复杂而.............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日本的处理相对“温和”,尤其是与对德国的清算相比。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惩罚”这个简单概念,深入剖析当时的美国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海湾战争中美国地面部队“总兵力/师级单位”数值小于二战时期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其中将后勤任务分包给民间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唯一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总兵力/师级单位”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差异。 二战时期的“师”: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后期同盟国合作的根本原因。虽然英国在战争后期兵力庞大,也获得了巨额援助,但之所以坚持与美国共同发动“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多方面考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更好”仅仅是投入兵力,英国在人力上或许能够支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我们来聊聊,如果中国在国力顶峰时期,去硬碰硬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是否有胜算。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我们讨论的时间节点。原问题提到了“二战时期”的美国,但后来又更正为“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这两种情况下的美国,实力差距巨大,所以我们必须以“海湾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二战同盟国阵营内部复杂而微妙的领导权问题。简单地说,很难用“美国为首”或“英国为首”来一概而论,因为同盟国的领导权是随着战争进程和具体事务而变化的,并且是建立在一种“合作共赢”的基调上的,尽管合作中存在主导与被主导的动态。早期的领导者:英国的坚持与美国的观望战争的初期,尤其.............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确实有过一些鼓吹“亚洲人解放亚洲人”的口号,与西方殖民主义对抗,但他们并没有提出“为印第安人报仇”的名义来进攻美国。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无论是从地缘政治、战略考量,还是从日本自身的宣传策略以及国际认知来看,都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且难以实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曾经的帝国和崛起的新兴力量,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轴心国,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结成了战时同盟。这场联盟并非单纯的军事合作,而是建立在复杂的利益交换之上。英国、苏联和中国,为了获得美国的物质援助,各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代价深刻地影响了它们战后的走向,甚至塑造了它们在冷战格.............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以及美国参战是否是二战转折点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叙述、信息传播和历史认知形成的过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谁传播的?为何没有纠正?这个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于大众的认知中,甚至影响了一些影视作品的创作。然而,从史.............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