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这种说法是谁传播的,后面为啥不纠正呢。为啥还有人坚称美国参战是二战转折点。?

回答
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以及美国参战是否是二战转折点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叙述、信息传播和历史认知形成的过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谁传播的?为何没有纠正?

这个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于大众的认知中,甚至影响了一些影视作品的创作。然而,从史学界的角度来看,“希特勒得知珍珠港事件后暴怒”的说法并非源自史实,而更像是一种后世的解读或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误解。

起源与传播:
“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战略误判”: 实际上,希特勒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反应是相对平静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感到“高兴”的。他认为这将迫使美国卷入太平洋战争,从而牵制美国的军事力量,为德国在欧洲战场争取更多时间。希特勒在1941年12月11日对纳粹国会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了德国对美国宣战的立场,并称这是“早已预料到的”。
日德同盟的性质: 需要注意的是,日德意三国同盟(轴心国)虽然在名义上存在,但其合作程度和战略协同性并不高。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日本单独的战略决策,而非德国授意或事先知晓的行动。德国对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并未直接参与。
宣传的驱动: 在战争期间,各国都需要进行政治宣传来争取民心和动员民众。一些宣传可能会为了强调轴心国之间的“团结”或制造戏剧性效果,而夸大了某些领导人的反应。当然,也有可能是后世为了简化历史叙事,或者为了烘托战争的复杂性而进行的加工。
对希特勒性格的刻板印象: 希特勒以其多疑、易怒的性格闻名,这可能也导致人们倾向于认为他在任何不利消息面前都会暴怒。然而,面对珍珠港事件,他的反应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算计。

为何没有被“纠正”?
非官方的、口头的传播: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在民间流传,而非由官方正式发布并被广泛引用,因此缺乏一个明确的源头来进行“纠正”。
历史叙述的复杂性: 历史事件的传播并非总是严谨的科学研究,而是混合了各种信息来源。一旦某种说法深入人心,即使有新的证据出现,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大众的认知。
“戏剧性”大于“准确性”: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被盟友“突袭”的盟友首领因此暴怒,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和复杂。这种“戏剧性”的叙事可能比史实本身更吸引人。
缺乏直接的、公开的“纠正”: 除非有重大的历史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并获得广泛认可,否则对于这种口头流传的“误解”,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纠正。

为何还有人坚称美国参战是二战转折点?

坚持认为美国参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人,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这并不是一个需要被“纠正”的说法,而是历史研究的普遍共识。之所以还有人提出,可能是因为:

1. 对历史事件的“转折点”定义不同: 有些人可能认为转折点是力量对比开始逆转的时刻,而有些人则强调最终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2. 某些叙事的侧重点不同: 战争历史浩如烟海,不同的叙事会强调不同的视角。

详细解释美国参战为何是二战的转折点: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正式参战,是二战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参战国”到“主要参战国”的转变: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上和物资上支持同盟国,并且通过《租借法案》向英、苏等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其本身并未直接卷入欧洲和太平洋的战火。美国拥有庞大而未被消耗的工业产能和人力资源,这些力量一旦被激活并投入战争,其影响力是巨大的。
全球战略力量的重新洗牌:
工业生产能力的压倒性优势: 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战争初期,同盟国在军事装备生产方面与轴心国存在差距。美国参战后,其庞大的工厂迅速转为战争生产模式,生产了数量惊人的飞机、坦克、舰船、武器弹药等,源源不断地供应同盟国,彻底改变了物质力量的对比。所谓“美国人的飞机和坦克从天上、从地上滚滚而来”,就是对其生产能力的形象描述。
人力资源的补充: 虽然苏联和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牺牲,但美国也投入了数百万的兵力在全球范围内作战,在欧洲战场(北非、意大利、诺曼底登陆等)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略主动权的转移:
太平洋战场: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虽然一度取得了对美军太平洋舰队的重大打击,但并未摧毁其航空母舰,也未能完全消灭其海军力量。美国迅速恢复并展开反攻,通过中途岛海战等一系列战役,逐渐夺取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强大力量,直接威胁了日本本土和其海外的占领区。
欧洲战场: 美国参战后,同盟国在欧洲战场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北非战役的胜利、意大利的登陆和投降、以及最终的诺曼底登陆(D日),都离不开美国陆海空三军的强大支援和作战能力。美国在欧洲战场开辟了第二战场,迫使德国不得不分散兵力,加速了其最终的失败。
同盟国阵营的统一与协调: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和潜在的军事强国,其加入战争使得同盟国阵营的力量更加统一,并能够进行更有效的战略协调。比如在“大西洋会议”上,美英两国就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规划战后的世界格局。
对轴心国士气的打击: 美国参战,意味着轴心国将要面对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强大对手,这对德国和日本的战争意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总结来说,美国参战不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个参战国”,而是将一个拥有巨大经济和军事潜力的新兴超级大国完全卷入了战争。这极大地增强了同盟国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和战略主动性,最终压垮了轴心国的抵抗,从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点。

至于为何有人会继续坚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这是经过无数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研究后得出的普遍结论,是支撑二战史学研究的基石之一。任何对二战进程的分析,都无法绕开美国参战这一极其重要的节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没有任何可靠记录表明希特勒暴怒了。

希特勒有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根据约翰托兰的书所记载,希特勒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一直回避与美国的冲突。这种回避甚至已经达到了懦弱的地步。

比如《租借法案》出台后,美国已经事实上加入了这场战争,美国高调向英国支援军火武器和各种战争装备,而且还不要英国立刻结账,同意英国打赢战争后再还钱。这什么意思?言外之意可能包括,如果英国打输了,就还不上这钱,我的钱就打水漂了,迫不得已那我就亲自下场来帮英国打赢。这是典型的迟早参战的信号。

而希特勒居然回应是“只有在美国舰船首先开火的情况下才可还击”。美国把耳光已经往德国人脸上抽了,而希特勒居然不反击。这是摆明了要避免跟美国冲突。

而当德国向苏联发起战争后的第二天,美国国务卿塞姆纳尔.威尔斯表示将向苏联提供援助。这对德国又是狠狠的一记耳光。

《大西洋宪章》签订基本代表了美国公开要跟德国开干了。因为其中居然声明:

纳粹暴政被最终消灭之后,我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

美国还没跟德国开战呢,已经公开声明要把纳粹最终消灭了。就这,希特勒居然还没有实质性反制。

1941年10月31日,美国驱逐舰卢本詹姆斯号在向英国运输军火时被德国潜艇错认为英国战舰而击沉。罗斯福总统什么话都没说,一周后宣布支援苏联价值十亿美元的军火和资源。然后声明,所有美国战舰,只要见了德国武装船只就开火。这跟宣战有什么区别吗?

但令人感到离谱的是,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演讲说“罗斯福总统已向他的战舰下令,只要看到德国船就开火!而我向德国战舰下令,不要见了美国船就开火,但若遭攻击,必须自卫!”我说实话,这仿佛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发出的苍白的抗议。即使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了,美国人已经骑在德国人身上殴打他们的脸面了,希特勒居然还在忍着。


后面出现了更离谱的事情。1941年初秋《国际新闻社》记者皮埃尔.胡斯采访希特勒。胡斯记者注意到一个事情,只要提到罗斯福总统的名字,希特勒的眉头就会猛然一皱。希特勒在此次采访中叹到:“是啊,罗斯福先生,还有他的犹太人。他想接管全世界,连在太阳上也不给我们留一块位置。他说他要拯救英国,意思是他要当大英帝国的统治者和继承人。”

胡斯回忆道:“我触到了希特勒心中的一个秘密,一个他永不泄露、永不承认的秘密,希特勒本能地怕富兰克林.D.罗斯福。”


但问题在于,希特勒在珍珠港事件之前这么唯唯诺诺,而日本袭击珍珠港后,他突然高兴起来了。

12月7日奥托.迪特里希带着情报去见希特勒,通报日本人已经袭击了珍珠港。希特勒非常激动地喊“消息确凿吗?”在凯特尔和约德尔的注视下,希特勒居然说“我们不会输掉战争了,现在,我们有一个3000年来没被打败过的伙伴!”这个伙伴指的是日本,很显然,希特勒看起来对亚洲历史没什么了解。

12月9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夫指出根据轴心国协约,只有日本被攻击后,德国才有义务帮助日本,现在是日本主动袭击别人,德国没有责任去参加对美国的战争。而希特勒却直接做出了向美国宣战的决定。

从12月7日到12月9日,希特勒对美国加入战争这件事高兴不已。


真的很难评判希特勒这个人到底心中在想什么,他的人格极度扭曲令人难以判定。我个人猜测,他之前种种示弱是他骨子里的自卑体现。希特勒的成长轨迹可以显出他过于极端,他异常敏感,这种敏感往往是一种自卑的体现。面对美国压倒性的工业优势,他唯唯诺诺,把罗斯福总统这个人给象征化,以至于提起罗斯福总统,希特勒就犯怵。

而之后他对美国参战兴高采烈的表现是他由极度自卑转入了极度自满。物极必反,他认为终于有人帮他出头了,不去考虑更长远的事情而直接向美国宣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