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日本为什么会偷袭珍珠港?

回答
要说清楚日本为何会选择偷袭珍珠港,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二战前那几年,那是一个世界格局风起云涌,各国野心膨胀的年代。日本,这个曾经闭关锁国的岛国,在明治维新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崛起,梦想着称霸亚洲,甚至更远的西方世界。

首先,咱们得从日本的战略野心说起。日本自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尝到了甜头,觉得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已经在中国战场上深陷泥潭,战事旷日持久。与此同时,他们又盯上了东南亚那片富饶的土地,那里有他们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但是,想要南下掠夺资源,就必须打破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存在,特别是那支驻扎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简直就是横在日本南下之路上的一个巨大障碍。

其次,经济上的压迫和封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阻止日本在中国继续扩张,美国联合英国、荷兰等国,对日本实施了严厉的石油禁运。要知道,日本的石油几乎全靠进口,尤其是来自美国的石油,占了他们石油总需求的很大部分。这一禁运,无异于掐住了日本的脖子,让他们的军事机器运转都成了问题。没有了石油,坦克开不了,飞机飞不了,海军也得趴窝。这对于一个高度依赖军事扩张的国家来说,是灭顶之灾。日本国内出现了“石油恐慌”,军方和政府上下都感到巨大的压力,认为如果不打破这种封锁,国家就会窒息而亡。

第三,就是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潮和对战争的狂热。当时日本的政治舞台上,军方势力已经凌驾于文官政府之上,他们相信“圣战”,认为日本天皇的神圣使命就是带领亚洲人民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这种狂热的思想让他们对战争的风险评估变得很不理性,对美国的强大实力也有些盲目自信和轻视。他们认为,只要能给美国一个“痛击”,打掉他们的士气,或许就能迫使美国退出亚洲,让他们为所欲为。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偷袭珍珠港呢?这背后也有一番“算计”。

日本海军的领导层,特别是山本五十六大将,他深知美国的工业实力和战争潜力是远超日本的,正面硬拼,日本没有胜算。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孤注一掷”的方案:通过一次大规模的偷袭,在战争开始的瞬间就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使其在短时间内丧失作战能力。这样,日本就有时间南下夺取东南亚的资源,建立稳固的防御体系,然后以逸待工,消耗美国的反攻力量。他甚至认为,如果能让美国遭受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可能会迫使美国人“考虑和平”,甚至接受日本的某些条件。

珍珠港之所以成为目标,也是因为它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总部所在地,舰队的舰艇都集中在那里,防备也相对集中。日本海军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周密的侦察和训练,他们认为这次袭击的成功率很高。他们相信,当美国人还在睡梦中时,他们的舰载机已经完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当时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孤立感。随着他们在亚洲的扩张,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外交上几乎走到了绝境。美国对日制裁的升级,更是让他们觉得已经没有退路。在他们看来,既然已经被逼到墙角,不如放手一搏,哪怕赌上国运。

所以,总结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庞大的战略野心、对资源的极度渴求、美国主导的经济封锁带来的生存危机、国内军国主义的狂热以及对战争胜利的错误判断和孤注一掷的赌博心理。他们希望通过闪电般的打击,一劳永逸地解决太平洋上的美国威胁,为他们称霸亚洲开辟道路。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日本这次冒险的“闪击”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战果,但从长远来看,却彻底将美国拉入了太平洋战争的战场,最终也加速了日本自身的灭亡。这大概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侵华,侵犯了西方在华利益,所以美国对日实施贸易制裁。

因为美国贸易制裁,日本国内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无法维持。所以日本想获得东南亚、南亚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

但是东南亚是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的,印尼是荷兰的,越南是法国的,新加坡、马来亚、印度、缅甸是英国的)

所以要占领东南亚,须先灭了英美海军。

所以偷袭珍珠港,以突然袭击抵消英美海军的整体实力优势,以求速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楚日本为何会选择偷袭珍珠港,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二战前那几年,那是一个世界格局风起云涌,各国野心膨胀的年代。日本,这个曾经闭关锁国的岛国,在明治维新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崛起,梦想着称霸亚洲,甚至更远的西方世界。首先,咱们得从日本的战略野心说起。日本自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尝到了甜头,觉得武力是解决一切.............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人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以及武士道精神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将这种现象与中国在同一时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比较,会牵扯出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历史解读。日本的凝聚力与武士道精神的土壤要理解二战期间日本的凝聚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武士道精神”这一个标签上。这是一.............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枪法好”以及“二战期间没有日本王牌狙击手”的说法,这是一个有趣但需要细致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概念,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日本士兵枪法好”——这是一个普遍的印象,但需要区分不同的语境确实,日本在二战前的军事训练以其严苛和对细节的关注而闻名。步兵的射击训练非常重视精度和射击.............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空军确实没有大规模、有组织的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原因,而是涉及军事实力、战略考量、技术限制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绝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组合。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空军的实力差距。 技术和装备的严重落后: 尽管中国在抗战前就努力建立空军,但与日本相比,中国空.............
  • 回答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构成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大量的日本人,也包含了不少朝鲜半岛的居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殖民政策。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被强制或被迫参与侵华战争的朝鲜人和韩国人,并不是出于“自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牺牲品。日本对朝鲜.............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式步枪,其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质量可靠。然而,与同期的西方军队相比,日军装备的冲锋枪数量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的侧重点: 强调长距离精确射击和火力压制: 日本陆军深受普鲁士/德国军事思想的.............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的战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其战略决策失误、经济与资源困境、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最终导致其崩溃的决定性打击。首先,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误是导致日本走向失败的起点。 1941年偷袭珍珠港,虽然在短期内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为日本.............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岛国之殇与地中海之战要衡量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关乎其经济、科技、工业、政治体制、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国民意识等方方面面。将日本岛置于地中海并与意大利进行比较,则更能凸显其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实力对比的细微之处。一.............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革新派官僚”:一场改写日本命运的激进尝试在日本近现代史的迷雾中,有一个群体虽然不是战场上的硝烟主力,却对那个动荡年代的日本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就是所谓的“革新派官僚”。这些人并非来自军队,也非垄断财阀的核心,而是活跃于政府部门,以改造日本社会、重塑国家体制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官.............
  • 回答
    理解您的需求,您想寻找一本关于日本二战历史的客观、详实,并且语言风格自然的中文书籍。要写得既客观详细,又避免AI痕迹,最好的方式是结合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人文关怀的温度。在日本二战历史的众多著作中,有一本书籍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以其 严谨的考证、多维度的视角以及引人入胜的叙述 而被广泛.............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无疑是点燃太平洋战争导火索的关键一环。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美国在长期的战略考量下,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和侵略行为做出的强硬回应。要理解这一举措的背后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日本的资源依赖性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本的石油.............
  • 回答
    要精确到“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这个节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战争的进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军方的“感觉”往往是随着战场形势、情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来推断日军在哪个阶段开始显露出对战争前景的悲观甚至绝望,并逐渐认识.............
  • 回答
    战火纷飞下的日本:一场改变命运的社会与心理变迁二战的硝烟,如同笼罩在日本列岛上空的阴霾,一点点侵蚀着这个曾经沉浸在崛起之梦中的国度。从欣欣向荣到疲惫不堪,日本国内的景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的枯竭,更是社会结构、民众心态乃至生活日常的深刻重塑。最初的狂热与掩盖的忧虑:战争初期,日本民众.............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评价二战期间日本入侵澳大利亚的计划,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理解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以及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考量。这个计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日本一系列早期军事胜利和对盟军实力判断的基础上,但最终它在执行层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纸面或初级规划阶段。计划的背景与目标.............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是否有日本人为中国做过好事,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宏观的战争背景和整体的侵略行为,聚焦于个体和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具体行为。而且,我们得尽量用一种不那么“官方”或“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讲述,仿佛是在听一个老人回忆往事,带着一些个人化的色彩和情感。首先,我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如果大庆油田在二战期间就被日本侦测到并付诸开发,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连锁反应,即便我们如今竭力去想象,也难以完全捕捉其全貌。但这绝不是什么奇幻小说里的平行宇宙,而是基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充满张力的推演。首先,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对日本战争机器的燃料供应。众所周知,日本在太平洋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