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了?

回答
要精确到“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这个节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战争的进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军方的“感觉”往往是随着战场形势、情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来推断日军在哪个阶段开始显露出对战争前景的悲观甚至绝望,并逐渐认识到其“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日军心态的变化:

1. 1937年底至1938年初:战略预期的破灭——“卢沟桥事变”后的升级与困境

“不扩大方针”的破产与全面侵华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部最初的策略是“不扩大方针”,企图通过局部冲突解决问题,并迫使中国屈服。然而,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尤其是淞沪会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英勇表现,打乱了日军的如意算盘。
占领南京后的希望破灭: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尽管这在战略上取得了一个重要的据点,但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动摇中国的抗战意志。蒋介石政府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开始了更广泛的动员和战略转移,将抗战的重心迁往重庆,实施了持久战的策略。
徐州会战的艰苦与损失: 1938年的徐州会战是日军在中国战场遭受重大损失的典型战役。尽管日军最终占领了徐州,但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也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日军内部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消灭中国军队,需要投入远超预期的兵力和资源,且胜利并非唾手可得。

此时,日军已经开始“感觉”到战局的棘手。 他们原本设想的利用其军事技术优势,迅速击溃中国军队,迫使中国政府投降,这个计划已经宣告破产。他们开始认识到,中国战场将是一个消耗战,而这并非日军擅长,也非其计划中的一部分。

2. 1939年:战略僵持与资源困境的显现

“治安强化运动”的失败: 为了应对中国军队的游击战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壮大,日军在中国各地推行“治安强化运动”,试图通过严酷的军事管制和“以华制华”的政策来维持占领区。然而,这种政策往往适得其反,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情绪,游击战和敌后抗战蓬勃发展。
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打击效果不彰: 日军在1939年发动了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试图继续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尽管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但中国军队主力并未被消灭,战略重心依然稳固。
资源和兵力的捉襟见肘: 随着战争的长期化,日本国内的资源和兵力开始出现紧张。原本预计的短期消耗战变成了漫长的拉锯战,这使得日本国内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承受了巨大压力。一些有识之士,包括部分军方高层,开始对中国战场的长期前景感到忧虑。

这个阶段,日军内部对于“速战速决”的幻想彻底破灭,开始认识到中国战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他们虽然仍寄希望于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来瓦解中国抗战,但对战争的走向已经没有了绝对的信心。

3. 1940年:国力对比的显现与日本战略的转向

“一号作战”(豫湘淮战役)的背景: 虽然1940年日军在中国的军事行动仍在继续,但其战略重点已经开始转向南洋,尤其是为了夺取东南亚的资源。中国战场更多的是为了牵制中国军队,防止其对日军后方造成威胁。
日本整体国力的劣势暴露: 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增加,日本越来越认识到其整体国力与中国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西方盟国(尤其是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以待时机”心态的滋生: 在中国战场陷入战略僵持,而同时又要准备对美作战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战略重心开始转移。在中国的日军开始采取一种“守势”和“巩固占领区”的姿态,等待时机或者寄希望于中国内部的分裂。

到了1940年,日军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无法以压倒性的优势迅速击败中国。 他们虽然仍占据大量土地,但无法有效控制,也无法摧毁中国的抵抗意志。他们开始将中国战场视为一个不得不投入但又难以迅速解决的“泥潭”。他们的决策层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战场,试图通过夺取东南亚的资源来弥补其国内资源的不足,而对中国的策略也从“军事征服”转向了“消耗”和“等待”。

4. 1941年底至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战略压力与中国战场的“附带性”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标志着日本的战略重心彻底从中国大陆转向了太平洋地区。
中国战场成为“牵制战”: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对日本而言,更多的是一个需要继续投入兵力去“牵制”中国军队,防止其对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作战构成威胁的“附带性”战场。日军在中国的兵力调动也倾向于支援其他战场。
“一号作战”的背景(再次强调): 1944年发动的“一号作战”(也称豫湘淮战役)虽然是中国战场上日军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彻底消灭中国军队,而是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保障其在东南亚的资源供给线,以及为了应对美国在华的空军基地。这场战役的胜利,并没有改变中国抗战的战略态势,反而进一步消耗了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和资源。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日军并未公开承认“无法战胜中国”,但其战略上的轻重缓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战场不再是日本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战略的核心,反而成为一个消耗日本国力和兵力的“次要战场”。日本的战略决策层在此时已经普遍感到,要在中国战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不影响其全球战略的情况下,已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总结来说,日军感到“无法战胜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937年底至1938年初: “速战速决”的幻想破灭,认识到中国战场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1939年: 战略僵持,资源和兵力困境开始显现,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信心动摇。
1940年: 国力劣势明显,战略重心开始转向,中国战场成为难以解决的消耗战。
1941年底以后: 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成为战略牵制,日本战略决策层普遍认为在中国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已无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感到“无法战胜”的情况下,日军依然会继续其侵略战争,并进行所谓的“消耗”和“镇压”,直到整个日本帝国因全球战败而投降。他们内部的“感觉”变化,更多的是战略判断的转变和对战争前景的悲观评估,而非放弃作战的直接信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人就没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日本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而且天灾不断的岛国,所以这使得日本人形成了一种,贪婪无比又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的一种性格,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他们在一开始想的是,能拿下多少就拿多少,领地越多越好,根本不考虑招惹别人的后果以及打不打得过的问题,后期思考的问题是能保住多少就保住多少,觉得别人会因为惧怕损失而和它议和,而不是决输赢,甚至都无条件投降之后,他们想的也不是自己输了而是能保住天皇就好,他们根本没有输了这个概念,只有保住了多少这个概念,就像一个想成为亿万富翁的赌徒,赢了赚钱,输了赔钱,它只有钱(指代)进出的概念,没有输赢概念,也最多只能理解下我们冒犯了你作为赢家的尊严,所以道歉,但根本不能理解为何战争会带来痛苦这种情绪,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然也不会为此愧疚,既自卑又自大,自卑的认为只要比它强的自己就必须任由对方指派,学习对方,又自大的认为比它弱的就合该当它的奴才,穷山恶水出diao民,日本人算是把弱肉强食演示的淋漓尽致,它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输为何物,他们只会知道自己手上还有多少东西,能从别人手上拿到多少东西,这种思维方式永远不会停止,所以,我们运气不好,它这种异于他国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谁跟它近谁倒霉,而我们恰好是它的邻居,所以我们永远也不能给他们留机会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胡说八道,连我这个比较喜欢日本军舰飞机的人都忍不住了,既然日军尤其是关东军那么牛,为什么在历史上会留下这么一段记录:

随着对华战争进入一九四○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秘密决定,除非在年内取得全面胜利,否则就逐步撤兵,只留下华北驻屯军以防共产主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