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的小说里,李云龙在当独立团团长训练下面的士兵练习刺杀时,有人提出来采购点防具,避免战士在训练中受伤。李云龙说:
“老子要是像日本人那样有钱,还练什么刺刀啊,直接每人一挺机关枪突突突多好!”
大人,时代变了.jpg
美国陆军几乎人手一把m1911或者其他手枪,就算m1911才7发子弹,近距离也能干倒几个啊。
有手枪谁拼刺刀。打仗又不是锻炼身体,是送命的。
战况越来越胶着,数不清的日军蜂拥着向阵地进攻,从山上来看像是一群蝗虫在啃食最后的绿叶。
列兵吉米握紧了自己的加兰德,数了数自己不多的弹匣,又摸了摸腰间的南部14,这是他从昨夜反击里缴获的,老兵告诉自己不管是什么手枪总要想办法带一把留着肉搏时用,但他不知道这把枪能不能打响。
突然耳边熟悉的机枪声停下了,吉米看到副射手在手忙脚乱的装最后一链子弹。
吉米也看到了连长,连长脸色有点难看,可能是因为子弹真的不够了,而军队中也允许在子弹耗尽时投降,连长也许正在纠结。吉米凑到连长旁边,拿出刺刀装在枪头,无声的表示自己不怕即将到来的肉搏
连长看到了吉米,眼光一亮,说:你也没子弹了?快带几个人再去后边搬几箱吧。
二战和一战已经大不一样了,战争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敌军的杀伤从一战由枪弹为主,进化成以炮弹破片杀伤为主。其中还包括航空炸弹和原子弹。
日军的战术特点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说得很清楚: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如此往返起伏,一直推进到预定位置。
中国军队在和日军的斗争中,战役前期根本看不到日军,双方火力对比差距太大,完全是单方面被炸。
淞沪抗战,国军一个团顶不到一天就伤亡殆尽,完全在日军的重型火炮、航空炸弹和战列舰巨炮的轰击下,毫无还手之力。
白刃战的前提是有机会和敌军面对面,实际上在抗战初期,是非常少的。日军也知道保存有生力量,绝不会和你拼人力。
淞沪抗战失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从淞沪抗战中日军战术特点,国共双方总结出了不同的斗争方案。
中日两国的国力差距太大,军事工业力量完全不成比例。
大规模消耗我方军事力量,在短期内如果被大量歼灭,有可能亡国。
和日军进行大规模兵团作战,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而日军恰恰是希望形成兵团级会战,日军的重型火炮只有在大规模会战中才能将威力发挥到最大。
延安方面将建制部队打散,成立小规模游击队,依托山形地势,以空间换时间,不断和敌人周旋,使日军的重型火炮没有高价值攻击目标,创造和敌人近战白刃战的机会。
国军的方案则是大兵团后撤,依托长江上游的地形优势,逐级抵抗。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逐步消减日军的优势。特别是日军占领的地域越广,分兵越多,优势兵力被空间摊薄了。本质上也是空间换时间。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和日军的白刃战主要是发生在抗战中后期。
抗战中期的白刃战是很艰难的。日军训练好,部队老兵多,经验丰富,战斗意志强。
这时候的白刃战以小型战斗为主,积小胜为大胜。在局部形成遭遇战、伏击战、破袭战,始终保持兵力上的优势。常常是100多人包围住日军2/30人,在迅速消耗完枪弹后展开白刃战。在有人数优势的前提下,大部分士兵是敢于进行白刃战的。而在获胜无把握或者情报失误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也是明智地撤出战斗。
抗日战争急不得,如果一味寻求机会和敌人硬碰,不管战场环境力求白刃战歼敌,这是军事能力低下的表现。
抗日战场的变化出现在后期,日军的大量甲种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一些训练不足,年纪较轻的日军留守中国战场,这时候的伏击战就对中国军人有利了,甚至于出现一人斩杀几十个日军的战绩。
因此中国战场展开白刃战的目的主要是利用空间广大,大量进行小规模战斗,避免遭遇日军的重型火力,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
反观美军,和日军主要是岛屿争夺战,空间狭小,没有纵深,有利于美军的重型火力发挥优势。战场形势完全和中国战场反过来,美军的重型火力全面压制日军,美军班排火力以冲锋枪半自动步枪为主,枪弹丰沛,而且美军还配备有火焰喷射器。大部分战斗中美军兵力也是占据上风。这种一边倒的战场优势,谁也不会和你拼白刃战。
单单从美军的武器装备来看,也只有加兰德可以装刺刀。而加兰德在装上刺刀后,会出现射击精度下降的问题。同时美军单兵还配备了手枪,其目的就是用于近战。
因此简单将战争胜利归结于士兵个体是否勇敢,是不准确的,是对战争的认识肤浅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