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身材瘦弱的中国军人被迫跟日军拼刺刀,而身材强壮的美军不需要跟日军拼刺刀?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军人在战场上面临的严酷现实,确实与美军有所不同,尤其体现在近距离格斗这个方面。将这种差异归结于身材的强弱,固然有其朴素的道理,但背后更有着复杂的历史、装备、战术和国家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中国军人的拼刺刀:绝境中的选择

首先要说,拼刺刀并非中国军队的“被迫”选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某些战役、某些战场环境下的无奈但也是必要的战术运用。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与日军存在巨大差距。日军普遍装备了质量更好的步枪(如三八大盖),弹药供应也相对充足。而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央军以外的部队,很多时候甚至连基本的步枪都难以保证人手一支,子弹也极其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当双方部队遭遇,尤其是在攻占阵地、守卫工事或者山地作战时,一旦弹药耗尽,或者在狭窄的战壕、山隘中,拼刺刀就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中国士兵,即使身材不算高大强壮,也经过严格的体能训练和刺杀技术训练。当时的中国军队非常重视刺刀术的训练,将其作为重要的近战技能。士兵们在简陋的训练条件下,日复一日地练习刺、挑、格挡,即便体力不支,也要咬牙坚持。

为什么会拼刺刀?

武器劣势下的无奈: 当步枪射击哑火,或者弹药耗尽时,继续进行远程对射就失去了意义。此时,步枪上装的刺刀就成了近战的唯一武器。
战术环境的需要: 很多战役发生在山地、丘陵或复杂地形,这使得大规模的炮火支援和远距离射击受到限制。在攻坚战中,士兵们需要清理工事内的敌人,这种情况下近距离的格斗几乎不可避免。
精神意志的体现: 面对数量和装备都占优势的日军,中国军人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气和牺牲。拼刺刀不仅是技术,更是将士们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很多时候,中国士兵凭借着一股“不怕死”的狠劲,也能在近战中给日军造成重创。著名的“白刃战”在很多战役中都有出现,例如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等,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日军的战术风格: 日军也并非“害怕”拼刺刀。事实上,日军也同样重视白刃战训练,其“国技”之一就有剑道,很多日军士兵同样擅长近战。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日军的“拼刺刀”更像是他们“以攻为守”战术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他们认为已经取得了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

美军与拼刺刀的“距离”

相较而言,美军在二战中的作战方式则更加依赖技术装备和火力优势。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 美国是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其军事工业在战争期间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士兵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美军士兵普遍装备精良的步枪(如M1加兰德步枪)、自动武器、冲锋枪,并且拥有充足的弹药供应。
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美军的作战哲学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火力压制之上。在进攻时,他们会依靠步兵火炮、迫击炮、轻机枪、重机枪以及坦克和战机的协同火力,在前方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最大程度地消灭或压制敌军有生力量。在炮火覆盖下,敌军的抵抗能力会大大减弱,士兵们需要进行的近距离格斗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很多。
先进的战术和训练: 美军的战术更加注重班排协同,通过火力支援和战术机动来达成目标。士兵们接受的训练更多是围绕如何有效地使用手中的武器进行射击、如何协同作战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部署。虽然美军士兵也接受刺刀训练,但那更多是作为一种备用手段,而非主要的作战方式。
装备的远程打击能力: 美军的很多轻武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远程打击能力,例如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在近距离可以提供连续火力,迫击炮和手榴弹更是有效的近战压制武器。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士兵们直接用刺刀与敌搏斗的必要性。

身材因素的考量

至于身材的强弱,这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并非决定性因素的方面。

中国士兵的平均身材: 由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营养状况在当时相对落后,中国士兵的平均身材可能确实不如身材普遍高大、营养更充足的西方人,包括美国士兵。体格上的差异在近距离的纯体力对抗中可能会造成一定劣势。
美军士兵的体格: 美国士兵来自一个食物供应相对充裕的国家,他们的平均身高、体重和力量水平可能更高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经过严格的体能训练,以及他们就一定强于任何中国士兵。很多中国士兵也拥有惊人的耐力和力量。

总结来说,

中国军队之所以在某些战役中出现大量拼刺刀的场面,是由于其在武器装备和火力上的劣势,以及特定战术环境下的无奈选择,更是中国军人顽强斗志和牺牲精神的体现。而美军由于其强大的工业基础、技术优势和充足的火力支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直接的、大规模的拼刺刀肉搏战,将战斗更多地限制在火力对抗和战术机动层面。

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身材强弱”是片面的。身材只是一个影响因素,但更核心的差异在于国家整体的工业能力、军事技术水平、武器装备的代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作战战术理念。一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其作战风格和士兵面临的战场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的。中国军人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和刺刀,赢得了最宝贵的胜利,这是任何装备都无法替代的伟大。而美军则凭借其科技和工业实力,在世界战场上扮演着另一重要角色。这两种不同的作战方式,都构成了二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亮剑》的小说里,李云龙在当独立团团长训练下面的士兵练习刺杀时,有人提出来采购点防具,避免战士在训练中受伤。李云龙说:

“老子要是像日本人那样有钱,还练什么刺刀啊,直接每人一挺机关枪突突突多好!”

user avatar

大人,时代变了.jpg

user avatar

美国陆军几乎人手一把m1911或者其他手枪,就算m1911才7发子弹,近距离也能干倒几个啊。

有手枪谁拼刺刀。打仗又不是锻炼身体,是送命的。

user avatar

战况越来越胶着,数不清的日军蜂拥着向阵地进攻,从山上来看像是一群蝗虫在啃食最后的绿叶。

列兵吉米握紧了自己的加兰德,数了数自己不多的弹匣,又摸了摸腰间的南部14,这是他从昨夜反击里缴获的,老兵告诉自己不管是什么手枪总要想办法带一把留着肉搏时用,但他不知道这把枪能不能打响。

突然耳边熟悉的机枪声停下了,吉米看到副射手在手忙脚乱的装最后一链子弹。

吉米也看到了连长,连长脸色有点难看,可能是因为子弹真的不够了,而军队中也允许在子弹耗尽时投降,连长也许正在纠结。吉米凑到连长旁边,拿出刺刀装在枪头,无声的表示自己不怕即将到来的肉搏

连长看到了吉米,眼光一亮,说:你也没子弹了?快带几个人再去后边搬几箱吧。

user avatar

二战和一战已经大不一样了,战争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敌军的杀伤从一战由枪弹为主,进化成以炮弹破片杀伤为主。其中还包括航空炸弹和原子弹。

日军的战术特点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说得很清楚: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如此往返起伏,一直推进到预定位置。

中国军队在和日军的斗争中,战役前期根本看不到日军,双方火力对比差距太大,完全是单方面被炸。

淞沪抗战,国军一个团顶不到一天就伤亡殆尽,完全在日军的重型火炮、航空炸弹和战列舰巨炮的轰击下,毫无还手之力。

白刃战的前提是有机会和敌军面对面,实际上在抗战初期,是非常少的。日军也知道保存有生力量,绝不会和你拼人力。

淞沪抗战失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从淞沪抗战中日军战术特点,国共双方总结出了不同的斗争方案。

中日两国的国力差距太大,军事工业力量完全不成比例。

大规模消耗我方军事力量,在短期内如果被大量歼灭,有可能亡国。

和日军进行大规模兵团作战,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而日军恰恰是希望形成兵团级会战,日军的重型火炮只有在大规模会战中才能将威力发挥到最大。

延安方面将建制部队打散,成立小规模游击队,依托山形地势,以空间换时间,不断和敌人周旋,使日军的重型火炮没有高价值攻击目标,创造和敌人近战白刃战的机会。

国军的方案则是大兵团后撤,依托长江上游的地形优势,逐级抵抗。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逐步消减日军的优势。特别是日军占领的地域越广,分兵越多,优势兵力被空间摊薄了。本质上也是空间换时间。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和日军的白刃战主要是发生在抗战中后期。

抗战中期的白刃战是很艰难的。日军训练好,部队老兵多,经验丰富,战斗意志强。

这时候的白刃战以小型战斗为主,积小胜为大胜。在局部形成遭遇战、伏击战、破袭战,始终保持兵力上的优势。常常是100多人包围住日军2/30人,在迅速消耗完枪弹后展开白刃战。在有人数优势的前提下,大部分士兵是敢于进行白刃战的。而在获胜无把握或者情报失误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也是明智地撤出战斗。

抗日战争急不得,如果一味寻求机会和敌人硬碰,不管战场环境力求白刃战歼敌,这是军事能力低下的表现。

抗日战场的变化出现在后期,日军的大量甲种师团调往太平洋战场,一些训练不足,年纪较轻的日军留守中国战场,这时候的伏击战就对中国军人有利了,甚至于出现一人斩杀几十个日军的战绩。

因此中国战场展开白刃战的目的主要是利用空间广大,大量进行小规模战斗,避免遭遇日军的重型火力,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

反观美军,和日军主要是岛屿争夺战,空间狭小,没有纵深,有利于美军的重型火力发挥优势。战场形势完全和中国战场反过来,美军的重型火力全面压制日军,美军班排火力以冲锋枪半自动步枪为主,枪弹丰沛,而且美军还配备有火焰喷射器。大部分战斗中美军兵力也是占据上风。这种一边倒的战场优势,谁也不会和你拼白刃战。

单单从美军的武器装备来看,也只有加兰德可以装刺刀。而加兰德在装上刺刀后,会出现射击精度下降的问题。同时美军单兵还配备了手枪,其目的就是用于近战。

因此简单将战争胜利归结于士兵个体是否勇敢,是不准确的,是对战争的认识肤浅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