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法国投降或不投降对法国民众利弊哪个大?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的投降(或更准确地说,是法国政府在1940年的军事失败和随后的政治重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对于法国民众而言,投降带来的利弊交织,其影响深远且因人群、地域和个人经历而异。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投降带来的“利”

需要强调的是,从抵抗者的角度来看,投降本身并没有带来“利”,更多的是“避免更大损失”的权宜之计。但如果我们站在全盘考量和短期内某些群体利益的角度来看,可以勉强归结为以下几点:

1. 避免了更为惨烈的军事抵抗和生命损失(短期内)
军事形势的绝望: 1940年,德国闪电战以惊人的速度击溃了法军的防线。法国军队在军事上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继续抵抗可能导致更多军队被围歼,更多的士兵死亡,以及更彻底的国土被占领和破坏。
平民生命的安全: 法国政府认为投降可以避免德军的进一步报复性轰炸和扫荡,保护尚未撤离的平民生命免受直接战火的摧残。在某些被占领区域,快速投降在短期内可能意味着更少的直接暴力冲突。

2. 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和政治实体(名义上)
维希法国的建立: 通过投降和随后的政治变动,法国得以建立起维希政权(Régime de Vichy)。虽然这是一个受德国控制的傀儡政权,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法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保留了法国的行政机构、法律体系(至少是表面上)和部分外交能力。这与完全被德国直接吞并有所不同。
民族主义情感的维护(部分): 对于一些厌战、对共和制失望的保守派和民族主义者而言,维希政权及其强人领袖贝当(Philippe Pétain)被视为能够恢复法国秩序和民族尊严的象征。他们可能认为,与德国合作能够避免国家的彻底解体,并有机会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找到法国的一席之地。

3. 部分地区得以相对“和平”地度过战争(短期内)
未被直接军事占领的地区: 最初,维希法国控制着法国的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虽然受到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压力,但与被直接占领的北方地区相比,可能在某些方面经历的直接军事冲突和物资搜刮要少一些,这给当地民众带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尽管这种平静是建立在屈辱和压迫之上的)。

二、 投降带来的“弊”

投降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且对法国民众造成了深远且多方面的灾难:

1. 国家主权丧失与领土分裂
德国军事占领: 尽管有维希政权,但法国大部分领土,特别是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被德国军事直接占领。德军在此驻扎,肆意征用资源,实行高压统治。
政治上的傀儡化: 维希政权虽然名义上是法国政府,但实际上完全受制于德国。其政策深受德国意愿影响,丧失了真正的国家自主性。

2. 民众自由、权利和尊严的剥夺
高压统治与迫害: 占领区的德军实行严酷的统治,随意逮捕、处决、没收财产。维希政权也配合德国,压制异议,逮捕抵抗者、犹太人以及其他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群。
人权侵犯: 犹太人在法国遭受了大规模的迫害、搜捕和驱逐。维希政权积极参与了这一进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并将他们交给德国纳粹。
言论和行动的限制: 所有形式的公开集会、抗议以及对占领者的批评都被严格禁止。法国民众生活在恐惧和压抑之下。

3. 经济的掠夺与民众生活的困苦
巨额赔款与征用: 德国强迫法国支付巨额赔款,并大量征用法国的物资、粮食和工业产品以供其战争机器使用。
物资短缺与配给制: 占领和战争导致法国国内物资严重短缺,日常生活用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制,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饥饿和贫困普遍存在。
劳动力出口: 维希政权被迫将大量法国劳工输送到德国从事强迫劳动,这进一步加剧了法国国内的劳动力短缺,也给参与劳动的法国人带来了艰辛和危险。

4. 民族的分裂与社会矛盾的加剧
抵抗与合作的分裂: 法国社会在投降后分裂成两派:一部分人加入了抵抗运动(抵抗力量,La Résistance),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德国占领者和维希政权作斗争;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与维希政权合作,甚至积极支持德国。这种分裂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内耗。
内战的阴影: 在战争后期,抵抗力量与维希政权支持者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甚至一度接近内战的状态。

5. 道德和精神上的创伤
民族耻辱感: 投降以及随后的与德国合作,给许多法国人留下了深刻的民族耻辱感。这成为法国战后社会一个长期难以愈合的伤口。
对国家未来和价值观的怀疑: 曾经引以为傲的法国军事和政治体系的迅速崩溃,以及维希政权的出现,让许多法国人对国家的未来、自身的价值观和民族特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反思。

6. 战争的延续与额外的牺牲
抵抗运动的牺牲: 虽然投降在短期内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抵抗运动的兴起意味着法国内部的斗争并未停止。抵抗者们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他们的家人和支持者也遭受了牵连和报复。
盟军解放的代价: 法国最终是通过盟军的解放而摆脱德国占领的。这个过程也伴随着战争的破坏、爆炸和战斗伤亡,许多法国城市和村庄在解放过程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总结

如果法国在1940年坚持抵抗,其军事上的失败和生命损失可能会更加惨重,领土也可能遭受更广泛和持久的军事破坏。然而,法国的投降和随之而来的维希政权的建立,虽然在短期内“避免”了某些直接的军事灾难,却以国家主权丧失、民众自由权利被剥夺、经济被掠夺、民族分裂和道德沦丧为代价,带来了更深远的民族创伤和屈辱。

从长远来看,坚持抵抗即使面临巨大困难,也可能在道义上和象征意义上为法国保留更强的国家认同感和独立性。而投降虽然为法国政府提供了一个“继续存在”的平台,但这个平台是建立在屈辱和对人民的压迫之上的,其“利”显得微不足道,与“弊”相比,后者对法国民众造成的伤害更为深重和持久。

因此,总体而言,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对法国民众的弊远大于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路过贫嘴。

其实投降是可以的,完全不亏。

在无法阻止敌军全境你的时候这是保存国民的完全合理决定。当时法国陆军显然已经没有组织防守的能力,连英国都知道战线守不住了。

但是法国那样投降是绝对不行的。政府和军队决不能投降。

典型的例子就是荷兰/希腊,大多数陆军部队和城市选择投降(无法防卫敌军对己方国民的荼毒),国家元首和议会成立流亡政府,海空军和殖民地坚持抵抗。

这两种情况下,民众的生活实际上没有区别,纳粹这堆流氓不会因为你是不是法理上的政府留情。

法国的问题在于整个政府都垮掉了,带头附逆。一堆自以为是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颠覆了共和国沾沾自喜,以出卖自己的祖国实现自己可怜的政治诉求。

当有人建议法国效法荷兰的时候,有保皇派如是说:“共和国换了几十个总统,怎么能和荷兰君主相比?”法国海军篡改英国的谈判条件,只为了自己当军阀割据。(弩炮行动中法国舰队司令实际上隐瞒了英国允许法国海军中立的提案,导致上司无法决策)

这才是法国的悲哀。

user avatar

说个好玩的,

纳粹德国统治时期,法国的生育率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以来,处于最高值。

巴黎的情色行业从来没有那么兴盛过,整个法国在的德国统治下享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和放荡,早已没落的红磨坊在占领期间凭借着脱衣舞又一次灯火通明。

对于法国群众而言,投降快乐吗?

巴黎沦陷,自拿破仑时代薪火相传的法国军旗被迫转移阿尔及利亚,悲怆写满了这个法国人的脸。

我想,投降对他而言是痛苦的。

法军光复巴黎,一声声“法兰西万岁”飞过一个又一个屋顶,直至那圣母院的尖顶之上。

我想,投降对他们而言是耻辱的,是需要洗刷的。

这好像跟德军占领期间的歌舞升平差异很大?

如果说,我们把目光局限在“利弊孰重孰轻”,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一群令人失望的、墙头草般的民众。

不需要我来多说,法国在一战中损失了几乎一代人,马奇诺防线的修建,为的就是拒敌于国门之外;一次次绥靖,为的就是避免下一次流血;法国是既得利益者,法国人没有德国人那么强烈的复仇欲望,相反还自知理亏。

保护自己才是关键,其他人都可以被牺牲。法国把希望寄托在英法联军于默兹河畔阻断德军,经验主义的角度来看无懈可击,但从一开始就是在赌博。

《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将战争的决定因素归结到战争工具和意志力上,

那么很明显,法国在意志力上输得一塌糊涂。

不仅仅是战前的意志力准备,战争中,当德军穿过阿登森林,飞夺埃本-艾玛要塞,装甲部队直插法国本土时,法国人毫无准备,他们的筹码已经打光了,投降主义情绪的极速蔓延不可避免。

在那一刻,投降对法国民众而言,可能是无奈的,可能是痛苦的,但的确是“有效的止损”。

这种决定的做出其实不意外,

这是20年的间战期,整整一代人的认知被改变了,他们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迎接危机,没有统一内部的分歧,他们以为那是“终战之战”,这致命的想法使得广大民众轻敌又恐惧。

这怪得了他们吗?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的、实际的政策,传达到普通民众身上,就是依托于文化和思潮的。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那些政治家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的投降(或更准确地说,是法国政府在1940年的军事失败和随后的政治重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对于法国民众而言,投降带来的利弊交织,其影响深远且因人群、地域和个人经历而异。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投降带来的“利”需要强调的是,从抵抗者的角度来看.............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不仅席卷了欧洲大陆,也深刻地影响了那些远在天边的海外殖民地。对于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老牌殖民帝国而言,战争的爆发意味着对其庞大殖民体系的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它们在海外的殖民地,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既有积极响应宗主国号召的,也有暗流涌动的,更有被.............
  • 回答
    听到《法制博览》被扣上“学术污点期刊”的帽子,我感觉挺复杂。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二本院校的,我们确实会在求学路上遇到各种期刊的选择。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聊聊《法制博览》这个事儿,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污点期刊”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一般来说,一个期刊的学术声誉,主要看几个方.............
  • 回答
    非常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日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详细信息。原因如下: 历史事实不符: 根据我所了解的历史资料,二战期间(19371945年),日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在中国战场集中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而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其地理位置相对偏内陆,并未遭到日军大规.............
  • 回答
    要精确到“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这个节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战争的进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军方的“感觉”往往是随着战场形势、情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来推断日军在哪个阶段开始显露出对战争前景的悲观甚至绝望,并逐渐认识.............
  • 回答
    战火纷飞下的日本:一场改变命运的社会与心理变迁二战的硝烟,如同笼罩在日本列岛上空的阴霾,一点点侵蚀着这个曾经沉浸在崛起之梦中的国度。从欣欣向荣到疲惫不堪,日本国内的景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的枯竭,更是社会结构、民众心态乃至生活日常的深刻重塑。最初的狂热与掩盖的忧虑:战争初期,日本民众.............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美国作战的日耳曼裔士兵,或者更广泛地说,对美国参战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受到当时德国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美国这个国家本身认知的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1. 纳粹宣传的定性: “劣等民族”的工具化: 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是种族主义,他们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二战期间台湾人是否被编入日军的神风攻击队,答案是:是的,有台湾人参与了神风特攻队。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台湾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割让,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回归中华民国。在这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是否有日本人为中国做过好事,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宏观的战争背景和整体的侵略行为,聚焦于个体和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具体行为。而且,我们得尽量用一种不那么“官方”或“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讲述,仿佛是在听一个老人回忆往事,带着一些个人化的色彩和情感。首先,我们.............
  • 回答
    二战期间,空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数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是一些各国空军的传奇故事,力求详细讲述: 英国皇家空军 (RAF) 的传奇1. 不列颠空战:最后的堡垒之战 背景: 1940年,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欧洲大陆,.............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军人在战场上面临的严酷现实,确实与美军有所不同,尤其体现在近距离格斗这个方面。将这种差异归结于身材的强弱,固然有其朴素的道理,但背后更有着复杂的历史、装备、战术和国家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中国军人的拼刺刀:绝境中的选择首先要说,拼刺刀并非中国军队的“被迫”选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
  • 回答
    二战时期涌现了无数胆识过人、身手不凡的间谍,他们如同一颗颗隐匿在黑暗中的棋子,在无声的战场上左右着战争的走向。如果要问“特别厉害”的间谍,那可真是众说纷纭,因为“厉害”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是靠智慧扭转战局?还是靠勇气深入虎穴?亦或是靠忠诚献出生命?但如果要我提一个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传奇,并且在战后.............
  • 回答
    二战,一场席卷全球的宏大冲突,其背后是无数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领袖的博弈。要说清楚“各国军界一把手”,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一把手”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且战争的规模和性质决定了军事指挥体系的层层叠叠。但我会尽量梳理出那些在各自国家军事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关键.............
  • 回答
    二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拒绝与希特勒和谈,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希特勒政权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英国国家利益和全球命运的判断。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决定,背后交织着政治、道德、战略以及无数英国人民的牺牲。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丘吉尔的个人经历和政治理念。丘吉尔是一位坚定的帝国主义者,他深信英国的繁荣和.............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的战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其战略决策失误、经济与资源困境、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最终导致其崩溃的决定性打击。首先,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误是导致日本走向失败的起点。 1941年偷袭珍珠港,虽然在短期内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为日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来自空中威胁,各国在防空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种类之多、技术之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地面上的防空炮所能概括。除了我们熟知的密集阵列的防空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防空武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空对空作战:制空权是根本最直接的防空手段,莫过于派己方.............
  • 回答
    二战时期,一艘主力战列舰,那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就是海上的移动堡垒,是钢铁巨兽,一旦开动起来,能搅得敌人头破血流,让整个战局都为之倾倒。你说它能产生什么影响?那可太多了,我给你掰扯掰扯:一、 战术层面:海上霸权的直接体现 炮战中的绝对优势: 这可是战列舰最直观的作用。装备着那门门比汽车还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