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真的只有法德一战水平吗?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本陆军装备存在一些“落后”的方面,但不能一概而论。

炮兵: 这是日本陆军经常被诟病的一个方面。虽然日本也生产了不少野炮、榴弹炮,但相较于德国和苏联,其火炮的口径、射程、弹药技术等方面确实存在差距。例如,日本陆军的主力师团装备的75毫米野炮,与一战时期欧洲各国广泛装备的75毫米山炮或野炮在性能上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在某些参数上可能略显不足。其重炮的数量和威力也远不如欧洲列强。这导致在面对盟军坚固阵地或重型坦克时,日本炮兵的火力支援效果不佳。
装甲部队: 日本陆军对装甲部队的认识和发展相对缓慢。虽然他们也生产了坦克,如九七式中战车、一式中战车等,但这些坦克的防护能力、火力(例如普遍使用47毫米或57毫米炮,虽然47毫米炮对当时盟军的轻型坦克有一定威胁,但面对如M4谢尔曼等中型坦克就显得吃力),以及机动性,都不能与德国的虎式、豹式,苏联的T34,甚至美国的M4谢尔曼相提并论。日本陆军的装甲部队更多地被用于步兵支援,而非独立的装甲突击力量。
通信和后勤: 在无线电通信、载具(卡车、牵引车)的普及和质量上,日本陆军也落后于西方国家。许多部队依然依赖人力、畜力进行运输,无线电装备也相对落后和不足,这影响了部队的指挥效率和协同作战能力。

然而,说日本陆军装备“只有一战水平”完全忽视了以下事实:

步枪与轻武器: 日本陆军的制式步枪,如三八式步枪,是一款性能相当不错的栓动步枪,其精度、射程和可靠性都足以与同期西方国家的步枪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如轻巧和精确度)被认为优于一些国家。九六式轻机枪和九九式轻机枪也是性能不错的轻武器,在二战中广泛使用。
重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是日本陆军的标志性武器之一,尽管它也被称为“重机枪”,但其设计理念更接近一战时期的马克沁机枪,重量也偏大。但其射速和威力在步兵支援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是很多步兵阵地的“噩梦”。
自动武器: 除了轻机枪,日本也装备了一些冲锋枪,如百式冲锋枪,但其产量和装备普及率并不高,更多地装备给特种部队或精锐部队。
海军陆战队的装备: 相较于陆军,海军陆战队装备的轻武器和特种装备(如可折叠式步枪、水陆两用载具等)则更具特色和先进性,更适合其作战任务。
航空兵: 日本陆军航空兵装备的战斗机(如九七式战斗机、零式战斗机)在战争初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之一,尤其是零式战斗机,其机动性和航程在太平洋战场初期给盟军带来了巨大打击。尽管后期在防护和火力上逐渐落后,但不能因此否定其早期的高性能。
舰载武器: 虽然主要讨论的是陆军,但日本在舰载火炮、鱼雷等方面的技术是世界一流的,这一点也侧面反映了其工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战术创新: 日本陆军虽然在装备上存在劣势,但在某些战术上也有创新,例如对“神风特攻队”的使用,虽然是绝望之举,也体现了其试图突破技术代差的努力。

为什么会出现“一战水平”的说法?

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源于与西方主要军事强国的对比,以及日本陆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表现出的疲态和不足。

1. 工业基础的差距: 日本的工业基础相比于美国、德国、苏联等国家存在明显差距。这导致其在武器产量、质量控制、新技术的研发和普及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战争后期,资源枯竭、战略物资短缺,更是雪上加霜。
2. 战略思维的差异: 日本陆军的战略思想深受其陆军传统的影响,重视步兵的勇猛和士兵的个人能力,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和投入相对不如西方国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消耗敌方士气和利用地形来取胜,而不是依靠强大的技术火力优势。
3. 战争的残酷性: 太平洋战争是一场极其残酷的战争,日本陆军在面对盟军压倒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时,很多装备的不足被无限放大。例如,在一场以飞机、坦克、舰船为主导的现代战争中,当你的炮兵火力、装甲防护、空中支援都处于劣势时,即使你的步枪再好,也难以挽回战局。

总结来说,

将日本陆军的装备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不准确且失实的。日本陆军的装备并非全部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许多武器装备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研发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如某些步枪、机枪、飞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但是,与同时期的主要作战国,特别是美国和德国相比,日本陆军在火炮、装甲、通信、后勤等关键领域确实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作战效能,尤其是在大规模、高烈度的现代化战争中。这种差距不是“一战水平”可以完全涵盖的,而是现代化战争进程中,技术和工业实力的全面落后。

与其说日本陆军装备“只有一战水平”,不如说其在二战这个时代背景下,未能实现陆军装备的全面现代化,并且在关键技术领域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较大鸿沟。他们的武器系统是那个时代发展下的产物,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明显的短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日帝真不配当帝国主义强国。


日本官方战史记载,连同 7月 10日后开始组建的的关东军共有 24个师团(2个师团在朝鲜北部)、1个机动旅团、9个独立混成旅团、 2个坦克旅团。总员 75万人[57]。美国人根据战后所获日本资料,认为关东军有713724人,“满洲国军” 有 17万人,伪蒙古军约 44000人[58]。战后负责调查人员去向的日本厚生省发布的数字是:(包括文职)关东军最终在满洲有 66万 4000 人,在北朝鲜有 94000人[59]。 关东军的 24个师团,除了关内调来的 3个是“治安”部队,其他理论上都是野战师团。战争后期日本野战师团的编制不太固定,大体来说每个师团有 12000~15000人(有些师团仍按 2万人编制,却未必满编),基干是 3个步兵联队和 1个炮兵联队。各步兵联队有 3000~3500人左右,所辖 3个大队平均有800~900人;炮兵联队一般下辖 3个大队。有些据说采用 2个炮兵大队和 1个反坦克炮大队(16门 37毫米反坦克炮)。炮兵联队一般装备有 36门炮,通常是 75毫米野炮和 105毫米轻榴弹炮。有时也会装备 120毫米火炮。


可是 1945年的关东军野战师团,炮兵联队据说是以 24门野炮为标准。而且有些师团还达不到这个标准。以第 135师团为例,所辖炮兵联队有 3个大队(每个大队 3个中队)。第 1大队装备 38式改造野炮和 90式机动野炮(均为 75毫米);第 2大队一个中队装备 105毫米榴弹炮,其他装备 90式机动野炮等;第3大队没有野炮,只用 12门迫击炮凑数。而且第 1、2大队每个中队只有 3门炮。整个炮兵联队只有 18门野炮和 12门迫击炮 [60]。另一方面,第 107师团装备有 150毫米重榴弹炮和 90式机动野炮。至于关东军的“治安师团”,自然没有炮兵联队,但为了对苏作战,有些会增设一个大队的迫击炮。


1945年 7月,关东军第 79师团还编入 2个中队的火箭炮[61],但具体型号不详。1945年日本生产两种型号的火箭炮:一种口径为 70毫米(实质是一种反坦克火箭筒),4—8月生产了 1730门;一种为 400毫米超大口径(木质发射架),4—8月生产了 250门。日军将火箭炮视为本土决战的秘密武器,只在冲绳和硫磺岛少量使用过木质发射架火箭炮,似乎没有反坦克火箭筒的实战记录。


按“传统编制”,野战师团的步兵联队有 4门山炮;步兵大队原则上有 2门步兵炮。日军的步兵中队通常有 150~200人,装备有 6~9挺轻机枪(甲种师团的中队有 9挺轻机枪和 2挺重机枪)和 6或 9或 12个掷弹筒。战争后期也常用迫击炮来取代步兵炮和山野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战火纷飞下的日本:一场改变命运的社会与心理变迁二战的硝烟,如同笼罩在日本列岛上空的阴霾,一点点侵蚀着这个曾经沉浸在崛起之梦中的国度。从欣欣向荣到疲惫不堪,日本国内的景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的枯竭,更是社会结构、民众心态乃至生活日常的深刻重塑。最初的狂热与掩盖的忧虑:战争初期,日本民众.............
  • 回答
    要说清楚日本为何会选择偷袭珍珠港,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二战前那几年,那是一个世界格局风起云涌,各国野心膨胀的年代。日本,这个曾经闭关锁国的岛国,在明治维新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崛起,梦想着称霸亚洲,甚至更远的西方世界。首先,咱们得从日本的战略野心说起。日本自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尝到了甜头,觉得武力是解决一切.............
  • 回答
    评价二战期间日本入侵澳大利亚的计划,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理解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以及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考量。这个计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日本一系列早期军事胜利和对盟军实力判断的基础上,但最终它在执行层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纸面或初级规划阶段。计划的背景与目标.............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是否有日本人为中国做过好事,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宏观的战争背景和整体的侵略行为,聚焦于个体和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具体行为。而且,我们得尽量用一种不那么“官方”或“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讲述,仿佛是在听一个老人回忆往事,带着一些个人化的色彩和情感。首先,我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的战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其战略决策失误、经济与资源困境、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最终导致其崩溃的决定性打击。首先,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误是导致日本走向失败的起点。 1941年偷袭珍珠港,虽然在短期内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为日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人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以及武士道精神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将这种现象与中国在同一时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比较,会牵扯出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历史解读。日本的凝聚力与武士道精神的土壤要理解二战期间日本的凝聚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武士道精神”这一个标签上。这是一.............
  • 回答
    如果大庆油田在二战期间就被日本侦测到并付诸开发,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连锁反应,即便我们如今竭力去想象,也难以完全捕捉其全貌。但这绝不是什么奇幻小说里的平行宇宙,而是基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充满张力的推演。首先,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对日本战争机器的燃料供应。众所周知,日本在太平洋战.............
  • 回答
    看待二战时期的日本民众,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一概而论。战争对任何国家、任何民众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要理解他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标签,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去。一、 被裹挟的“帝国子民”:国民意识的形成与强化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走上了现.............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枪法好”以及“二战期间没有日本王牌狙击手”的说法,这是一个有趣但需要细致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概念,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日本士兵枪法好”——这是一个普遍的印象,但需要区分不同的语境确实,日本在二战前的军事训练以其严苛和对细节的关注而闻名。步兵的射击训练非常重视精度和射击.............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的打击绝不仅仅是那两颗改变历史的原子弹。事实上,早在原子弹问世之前,日本就已在美国密集的战略轰炸、海上封锁和军事行动下焦头烂额。可以说,原子弹只是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此之前,美国早已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让日本喘不过气的网。战略轰炸:从“火攻”到“无差别”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革新派官僚”:一场改写日本命运的激进尝试在日本近现代史的迷雾中,有一个群体虽然不是战场上的硝烟主力,却对那个动荡年代的日本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就是所谓的“革新派官僚”。这些人并非来自军队,也非垄断财阀的核心,而是活跃于政府部门,以改造日本社会、重塑国家体制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官.............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岛国之殇与地中海之战要衡量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关乎其经济、科技、工业、政治体制、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国民意识等方方面面。将日本岛置于地中海并与意大利进行比较,则更能凸显其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实力对比的细微之处。一.............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的财政状况,或者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战败,是一个复杂且日渐恶化的故事,它深刻地反映了国家在军事扩张和全球冲突中的挣扎。起初,日本的经济并非 estaba de mal en peor。在20世纪30年代初,尽管经历了全球经济大萧条,日本相对而言表现得更为稳健。国内的.............
  • 回答
    理解您的需求,您想寻找一本关于日本二战历史的客观、详实,并且语言风格自然的中文书籍。要写得既客观详细,又避免AI痕迹,最好的方式是结合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人文关怀的温度。在日本二战历史的众多著作中,有一本书籍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以其 严谨的考证、多维度的视角以及引人入胜的叙述 而被广泛.............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无疑是点燃太平洋战争导火索的关键一环。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美国在长期的战略考量下,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和侵略行为做出的强硬回应。要理解这一举措的背后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日本的资源依赖性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本的石油.............
  • 回答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构成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大量的日本人,也包含了不少朝鲜半岛的居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殖民政策。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被强制或被迫参与侵华战争的朝鲜人和韩国人,并不是出于“自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牺牲品。日本对朝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发人深省的假设,如果二战期间中国战场最终被日本完全占领,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其深远程度甚至可能重塑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的世界。让我们尝试梳理一下,这会是一个怎样扭曲和悲惨的世界。一、亚洲的彻底改变:黑暗笼罩的东方首先,我们必须直面最直接的后果: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将获.............
  • 回答
    军国主义的阴影并非仅笼罩在二战时期的德日两国,历史的长河中,它的身影也曾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以各种面貌展现其侵蚀人心的力量。在近代早期,奥斯曼帝国就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扩张倾向。虽然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军事力量在其维持和扩展版图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苏丹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依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