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并不全是日本人,很多韩国人,朝鲜人,这是为什么?

回答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构成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大量的日本人,也包含了不少朝鲜半岛的居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殖民政策。

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被强制或被迫参与侵华战争的朝鲜人和韩国人,并不是出于“自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牺牲品。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与“内鲜一体”政策: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开始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在日本的殖民者眼中,朝鲜半岛是其“生命线”和海外殖民地的一部分。为了巩固统治并最大化对朝鲜半岛资源的利用,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同化政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内鲜一体”。

“内鲜一体” 的字面意思是“内地(日本本土)与鲜(朝鲜)一体”,旨在模糊日本和朝鲜之间的民族界限,将朝鲜人视为日本人的一部分。然而,这更多是一种政治宣传和统治手段,骨子里依然是日本中心主义。

强制征兵与征劳: 随着日本在二战中战事吃紧,人力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日本政府开始在朝鲜半岛推行强制征兵制度。
早期阶段(1938年起): 最初是以“劝募”或“志愿”的名义,但实际上充满了压力和诱导。很多朝鲜青年为了所谓的“荣誉”或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获得便利,被迫“志愿”。
中期阶段(1942年起): 随着战争的全面化,日本正式颁布了《朝鲜人兵士徴用令》和《朝鲜人軍属徴用令》,将征兵和征劳制度化、法律化。朝鲜半岛的适龄男性被强制征召入伍,成为日本陆军和海军的一部分。
征劳对象: 即使不是直接被征入军队的士兵,也有大量的朝鲜人被征用为“军属”,从事劳工、运输、建筑等支援性工作,同样活跃在中国的战场上。

为何日本人会把朝鲜人拉上战场?原因有几个方面:

1. 人力资源枯竭: 日本本土的人力资源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已经严重不足。随着本土青壮年被大量征召上前线,维持海外殖民地的兵力和占领地的军事存在变得困难。从朝鲜半岛征召兵员,可以有效地补充兵力空缺。

2. “兵源”的“利用价值”:
成本相对较低: 相比于日本本土士兵,征召朝鲜士兵的“成本”在日本政府看来可能更低。无论是粮饷、装备还是抚恤,待遇上都可能有所区别,这是一种经济上的考量。
被视为“炮灰”的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被征召入伍的朝鲜士兵可能被安排执行更危险的任务,甚至被视为可以牺牲的“消耗品”,以保存日本本土士兵的力量。虽然这是非常残忍的说法,但在极端战争环境下,这种“等级”的划分是存在的。
对帝国忠诚度的“检验”: 日本殖民者希望通过让朝鲜人参战,来检验和巩固他们所谓的“内鲜一体”,证明朝鲜人对日本天皇的“忠诚”。在战争中,将他们置于一线,既是人力调度的需要,也是一种政治上的“洗礼”。

3. 政治宣传与统治手段:
“为大东亚共荣圈贡献”的宣传: 日本殖民政府大力宣传“为日本效力就是为朝鲜未来效力”、“共同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等口号,试图麻痹和争取一部分朝鲜人。
制造内部矛盾: 通过让一部分朝鲜人加入军队,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依赖,也可能是一种分化瓦解朝鲜民族抵抗意志的策略。

朝鲜人参战的“动机”(并非自愿):

对于被征召的朝鲜人来说,他们的参战绝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迫于强大的国家机器的压力。

强制征兵: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逃避征兵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包括监禁甚至生命危险。
生存压力: 在殖民统治下,很多朝鲜人的生活本就艰难。被征召入伍,至少在某些时期能保证基本的温饱,这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可能成为一些人不得不接受的无奈选择。
社会压力与诱惑: 如前所述,所谓的“志愿”参军,背后可能有升学、就业、荣誉等方面的“优惠”或“奖励”,这是一种变相的强制。
被蒙蔽和欺骗: 一部分朝鲜青年可能被日本的宣传所蒙蔽,误以为参与战争能为自己的民族带来某种“好处”。

值得强调的是:

并非所有朝鲜半岛的居民都成为了日本的士兵。也有大量的朝鲜人积极参与了朝鲜的独立运动,并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不少朝鲜义士和组织,如朝鲜义烈团、朝鲜人民革命军等,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是与那些被强征入日军的朝鲜人截然不同的存在。

总而言之,二战期间侵华日军中出现朝鲜人和韩国人的身影,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战争机器扩张的产物。这是日本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短缺,推行同化政策,并利用殖民地人口实现其侵略战争目标的一种体现。这背后充满了强制、压迫和牺牲,而非某些人所误解的“民族热情”或“主动效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军队的朝鲜人军人有三种。

第一种是原来的大韩帝国系统军人。大韩帝国军解散后一部分大韩帝国军人参加了反抗日本统治的义兵运动,还有一部分选择跟定日本人。这批人在日韩合并后获得了朝鲜军人的身份(朝鲜军人后来转正成了日本军人)。当然也有像洪思翊这种书读到一半日韩合并了,毕业后也按照日本人待遇加入军队。当然,二战时的朝鲜军队高官基本上是这批人出身。

第二种是特别志愿兵/将校。这种人是自愿留在军队里混饭吃的,不过这批人在中国有点名不副实。名气大的不行,实际上三十多年总共加起来的数量都没第三种方式一年入伍的一半多

第三种,战争末期开放兵役以后入伍的,数量最多,名气最低。某些韩黑想黑韩国基本上都不会想到他们,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构成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大量的日本人,也包含了不少朝鲜半岛的居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殖民政策。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被强制或被迫参与侵华战争的朝鲜人和韩国人,并不是出于“自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牺牲品。日本对朝鲜.............
  • 回答
    非常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日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详细信息。原因如下: 历史事实不符: 根据我所了解的历史资料,二战期间(19371945年),日军的主要作战方向在中国战场集中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而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其地理位置相对偏内陆,并未遭到日军大规.............
  • 回答
    要精确到“日军什么时候就已经感到无法战胜中国”这个节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战争的进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军方的“感觉”往往是随着战场形势、情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来推断日军在哪个阶段开始显露出对战争前景的悲观甚至绝望,并逐渐认识.............
  • 回答
    战火纷飞下的日本:一场改变命运的社会与心理变迁二战的硝烟,如同笼罩在日本列岛上空的阴霾,一点点侵蚀着这个曾经沉浸在崛起之梦中的国度。从欣欣向荣到疲惫不堪,日本国内的景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的枯竭,更是社会结构、民众心态乃至生活日常的深刻重塑。最初的狂热与掩盖的忧虑:战争初期,日本民众.............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的投降(或更准确地说,是法国政府在1940年的军事失败和随后的政治重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对于法国民众而言,投降带来的利弊交织,其影响深远且因人群、地域和个人经历而异。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投降带来的“利”需要强调的是,从抵抗者的角度来看.............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人对美国作战的日耳曼裔士兵,或者更广泛地说,对美国参战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受到当时德国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对美国这个国家本身认知的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1. 纳粹宣传的定性: “劣等民族”的工具化: 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是种族主义,他们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关于二战期间台湾人是否被编入日军的神风攻击队,答案是:是的,有台湾人参与了神风特攻队。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台湾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割让,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才回归中华民国。在这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是否有日本人为中国做过好事,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宏观的战争背景和整体的侵略行为,聚焦于个体和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具体行为。而且,我们得尽量用一种不那么“官方”或“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讲述,仿佛是在听一个老人回忆往事,带着一些个人化的色彩和情感。首先,我们.............
  • 回答
    二战期间,空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数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以下是一些各国空军的传奇故事,力求详细讲述: 英国皇家空军 (RAF) 的传奇1. 不列颠空战:最后的堡垒之战 背景: 1940年,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欧洲大陆,.............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军人在战场上面临的严酷现实,确实与美军有所不同,尤其体现在近距离格斗这个方面。将这种差异归结于身材的强弱,固然有其朴素的道理,但背后更有着复杂的历史、装备、战术和国家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中国军人的拼刺刀:绝境中的选择首先要说,拼刺刀并非中国军队的“被迫”选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
  • 回答
    二战时期涌现了无数胆识过人、身手不凡的间谍,他们如同一颗颗隐匿在黑暗中的棋子,在无声的战场上左右着战争的走向。如果要问“特别厉害”的间谍,那可真是众说纷纭,因为“厉害”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是靠智慧扭转战局?还是靠勇气深入虎穴?亦或是靠忠诚献出生命?但如果要我提一个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传奇,并且在战后.............
  • 回答
    二战,一场席卷全球的宏大冲突,其背后是无数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领袖的博弈。要说清楚“各国军界一把手”,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一把手”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且战争的规模和性质决定了军事指挥体系的层层叠叠。但我会尽量梳理出那些在各自国家军事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关键.............
  • 回答
    二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拒绝与希特勒和谈,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希特勒政权本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英国国家利益和全球命运的判断。这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决定,背后交织着政治、道德、战略以及无数英国人民的牺牲。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丘吉尔的个人经历和政治理念。丘吉尔是一位坚定的帝国主义者,他深信英国的繁荣和.............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的战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详尽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其战略决策失误、经济与资源困境、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最终导致其崩溃的决定性打击。首先,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误是导致日本走向失败的起点。 1941年偷袭珍珠港,虽然在短期内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为日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来自空中威胁,各国在防空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种类之多、技术之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地面上的防空炮所能概括。除了我们熟知的密集阵列的防空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防空武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空对空作战:制空权是根本最直接的防空手段,莫过于派己方.............
  • 回答
    二战时期,一艘主力战列舰,那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就是海上的移动堡垒,是钢铁巨兽,一旦开动起来,能搅得敌人头破血流,让整个战局都为之倾倒。你说它能产生什么影响?那可太多了,我给你掰扯掰扯:一、 战术层面:海上霸权的直接体现 炮战中的绝对优势: 这可是战列舰最直观的作用。装备着那门门比汽车还粗的.............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无疑是点燃太平洋战争导火索的关键一环。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美国在长期的战略考量下,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和侵略行为做出的强硬回应。要理解这一举措的背后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日本的资源依赖性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本的石油.............
  • 回答
    二战如果英国和德国媾和,那可真是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写。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分支,而是能直接动摇整个世界秩序的大事。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要是当年丘吉尔不是那么硬汉,而是跟希特勒握手言和了,那这仗打完之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得明确,这种“媾和”不是平等的谈判。德国当时正处于战争的上升期,尤其是占领了法国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