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拉夫里年科夫,战斗机飞行员。
一次他击落一架德军战机之后,发现那个飞行员从飞机残骸中安全地逃了出来; 于是他也降落在附近,在树丛中找到了那个德国飞行员,徒手将其掐死,然后又飞了回来。真是TMD武德充沛。
这位徒手掐死对方的仁兄后来被击落,重伤被俘,又饱受酷刑,因为死活不肯招供而被德军送往后方。就在火车上,这个看上去已经快奄奄一息的囚犯却放倒了数个德国兵,与其他囚犯一同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下去。此后他在“夏伯阳”游击队作为游击队员进行了3个月的战斗,从而得以返回苏军。
——为此他还获得了一枚“卫国战争游击队员奖章”,其等级还是只颁发给最优秀游击队员和游击战领导者的一级!
一级卫国战争游击队员奖章,以白银制成,只颁发给优秀的游击队组织者与领导人,有时会颁发给最优秀的游击队战士和地下工作者。
你以为他从德军那里虎口逃生,然后就平安无事了?
没有!
此公8月24号被俘,过了几日就得以逃脱,10月末返回苏军,此公拒绝了休假与疗养,11月1日就急不可耐的上天打下一架He 111轰炸机!
而作为一个被俘者的灰暗经历也丝毫没有影响战友和上级指挥员对他的信任和敬佩——1943年冬季,他刚得以回到苏军没多长时间,就被任命为近卫第⑨歼击航空团的团长——在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该团是苏军十大王牌歼击航空团当中的老五。
按理说,一名团级指挥员就应该安安稳稳的在指挥所里运筹帷幄——可拉夫里年科偏不!
他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突破重重限制与阻拦,偷摸的上天又打下6架。直至1944年夏被人彻底禁飞为止。
格里戈里·库里申科
说我引用内容太多,试问知乎管理员,现在萨苏原文几乎都不可见了,腾讯、铁血关于这件事的记载都是在2月15日之后发的,而我这篇回答的时间是在去年,到底是谁转载谁的???
中国空军1机迎战32架日机的故事,可称为传奇,虽然充满了悲壮色彩,而留下这段影像的却是两名日本记者。
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已走过了三个年头,战事进入相持阶段。虽然在前期的作战中国民革命军损失巨大,失地甚多,内部还有汪精卫投日之后导致大批人当了汉奸这种状况,但是国府并没有投降,这大大出乎了日本人的预料。日本人前期的战术上的重大胜利能够逼迫国府坐到谈判桌前,迅速结束这场战争,在打下了首都南京之前他们这么想,攻下下重镇武汉之前也这么想。然而鬼子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国民政府虽然打得很难看,几乎没有取得几场像样的胜利,但依然在苦撑,摇摇欲坠但就是不坠。为了打疼国府,削弱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日军在这一年对陪都重庆和成都等地进行了多次战略轰炸。
▲日军对大后方的无差别轰炸,给民众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其实说到日本人进行的战略轰炸,与同时代的英美比起来还是差距很大的,相比后来日本人自己被美国人的轰炸机集群密集轰炸更是差得太多,相比之下,美军同期装备的B17、B24、B29这种大型四发轰炸机,无论是载弹量还是航程在当时都是世界顶尖的水平,而英军的哈利法克斯、兰开斯特也都是不错的轰炸机。日军轰炸机与英美比起来硬指标差得可就多了,可与贫弱且几乎没有航空工业的中国空军作战,日本飞机又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比如这次日军的轰炸成都的主角就是首次参与轰炸成都的97式重型轰炸机,这是种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双发机,与老美的四发轰炸机相比,称其为「重爆击机」(日本人习惯把轰炸机叫做爆击机)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但在中国军队眼里这已然是一种怪物了。1939年前后,日军使用过海军航空队的96式轰炸机轰炸重庆和成都,但96式轰炸机是一种中型轰炸机,载弹量相比97式少一半,航程、航速和自卫火力也要逊色,更主要的是加上中国空军因为经常和其交手,所以对96式还是很熟悉的,在1939年11月4日同样是成都上空的交手中,中国空军29中队副中队长邓从凯以I-15一举击落日军第十三海军航空队司令长官、人称“轰炸之王”的海军大佐(死后追晋少将)奥田喜久司驾驶的96式轰炸机,自己也在此战中壮烈殉国。所以在97式装备后,被击落率较高的96式就慢慢淡出前台了。
▲日军装备的96式中型轰炸机,配备两个发动机
▲美军同期装备的四发B17重型轰炸机,绰号空中堡垒
▲97式重型轰炸机(日本标准)
1940年7月24日,日本华中派遣军出动32架97式重型轰炸机对成都进行轰炸。经过前期与中国空军数次交手,日军得到“成都一带的中国空军已经基本上消耗殆尽”的情报,于是这次轰炸成都之前,日军为了拍下来轰炸的效果和以后在国内搞宣传,还专门在一架飞机还配备了摄影组,包括记者小柳和八木。值得一说的是,这次轰炸日军并没有安排战斗机护航,一来航程太远,日军当时没有相应大航程的战斗机;二来情报显示,成都附近中国空军已基本打光,即使有漏网的战机拦截,97式轰炸机群的自卫能力也不容小觑,前文说到,97式相比96式,自卫和防护能力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97式轰炸机每机有5挺自卫机枪(后续型号达到8架),32架的机群足足有上百挺,没有充足的战斗机和充分的思想准备还真不敢轻易招惹。然而在日机以威武的密集队形飞临成都上空的路上却发生了状况,小柳和八木的胶片里除了记录日军耀武扬威的画面之外,还无意间摄下一名中国空军飞行员单枪匹马血战长空的身影。
▲拍下这段影像的日本记者小柳
虽然在抗战爆发之初,中国空军屡立奇功,在与日本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交手中经常以少胜多,是难得的亮点。但是,和日军相比,中国空军的战机数量实在太少了,且当时的中国基本没有航空工业,不能自己制造战机,飞机越打越少,高志航等优秀飞行员在战争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全部牺牲,到1940年时中国空军基本已经不存在了。
▲苏联援助中国空军的I-15型战斗机,在双翼战机中为佼佼者,机动性非常好
31架轰炸机组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大型编队,而第32架就是两名日本记者所乘坐的轰炸机则在编队侧面单独行动,拍摄日机大机群和一会儿的轰炸场景。当机群即将飞到成都上空之际,中国空军的1架双翼战机升空迎战了,它出现在日机机群的斜上方,但是,只有1架,仅仅只有1架。在这场1比32的对决中,这架中国战机从斜上方高速像日机俯冲下来,像极速坠落的陨石,更像当年在长坂坡一骑当千的赵子龙。这时,每架日机都在开火,但中国战机轻灵的动作却让所有日机无法有效打中目标。
▲日本随军记者所摄日军轰炸机群
在冲出整个日本机群后,中国战机一个转向,发起了第二次冲锋,而这次的目标是小柳和八木的坐机。因为只有这架轰炸机为了拍摄日机机群威风凛凛的画面,没有在编队里飞行,被误认为是指挥机。中国战机从右侧突然杀来,距离小柳和八木的座机近到已经能清晰看到其机翼下的青天白日机徽。但是,97式的装甲还是很厚的,中国战机射出的子弹打得日机上的零件都脱落了,但无法击落这个庞然大物。它从日机机头前掠过一段距离,然后一转身,又从左侧转身扑了过来,目标依然是小柳和八木乘坐的轰炸机。
▲极速而来的中国战机
▲日机内自卫机枪手拼命射击
日机机群的拦阻火力都在拼命开火,但没有拦住这架中国战机,在小柳的镜头里,满是这架双翼机射出曳光弹的轨迹,但这次的攻击仍然没能打中日机的要害,尽管日机伤痕累累但并没有要坠落的迹象,中国战机眼见打不下来,竟然笔直地撞向日军轰炸机。日机飞行员本能地打了方向,避免了这次对撞,小柳在事后写的旁白中讲道,这架敌机在“离我们只有几米的距离”处擦肩而过。
▲正在攻击记者座机的中国战机
在撞机小柳和八木的座机尝试失败之后,中国战机没有结束自己的战斗,它只是放弃攻击自己认为的「指挥机」,再次杀入日机机群编队中,它在日机机群中显得十分灵巧,左突右闪,然后突围而走,在和日机一通混战之后在消失在蓝天中。
不得不说,小柳和八木这两名日本记者的职业素质十分出色,否则不可能在机枪朝自己扫射的时刻依然能把画面拍得如此稳定。两名日本记者乘坐的飞机终于逃过了中国战机的截击,最后得以安然返航。当然,这也应该算是件幸运的事情,否则,这名中国飞行员单枪匹马杀入敌阵的雄姿被不会被记录在日本记者的电影胶片中。
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空战,在世界空战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名中国飞行员单机在32架日军轰炸机机群里穿梭攻击,如入无人之境。尽管因为他的飞机只有机枪,薄弱的火力使他未能打下日军的重型轰炸机,日军对成都依然进行了轰炸。但镜头中这场1比32的战斗,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惊心动魄。这个中国人当时是怎样无畏地冲入日军机阵中英勇拼杀的,面对日机殊死的一撞仿佛表白着他为国成仁的决心,他究竟是谁?尽管不排除有其他可能,但这名飞行员的身份应是一名中国空军航校的李姓教官,他在这次战斗中生还后转入战斗部队,成为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即志航大队的大队长,抗战期间共击落日机4架。
这次轰炸之前,可以说日本人的情报非常准确,7月24日,日军轰炸成都的时候,中国在当地的空军战斗部队打光了,几乎没有遇到拦截,除了这架I-15之外。而李姓教官这一天的日记中没有记录怎么升空和与日军纠缠格斗,只有一句话:“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该我这个老师上去了。”
1比32,明知道面对的是多架敌机却毅然升空,这是怎样一种必死的决心和勇气。然而,也正是他们这样一批愿意为国家、民族去死的人,才能使我们幸运的活在当下。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萨苏博客。
最后,感谢知友 @王卡里对文中飞机型号的指正。
说一个波兰王牌。维托尔多·乌尔班诺维奇Witold Urbanowicz。
他生于1908年3月,24岁他加入波兰空军,成为一名正式的飞行员。1936年,他击落了一架越界的苏联飞机(并为此遭到名义上的贬斥)。
1939后他曾参加波兰战役,波兰战败后由法国撤退到英国。在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中,他在303中队作战,并一度担任中队长。由波兰飞行员组成的303中队是不列颠空战中最出色的战斗力中队之一(可能没有之一)。他空战中在一共取得击落15架、怀疑击落1架的战果,成为波兰空军第二王牌。
后来他被安排当了驻美国武官,然后…他和就跟着美国陆军航空队来中国打日本人了。
1943年9月,他作为美国陆军14航空队的一员,来到中国参战。12月11日,常德战役期间,他击落两架日本一式战斗机。他还声称有若干对地攻击战果,不过没有确认。
乌尔班诺维奇是唯一一名在中国战场击落日机的波兰飞行员,也是整个二战期间唯一击落日机的波兰飞行员。
“…乌尔班诺维奇、什曼凯维奇等波兰军人参加盟国军队援华。波兰人民为最终战胜法西斯、赢得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知名不具,《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波兰《共和国报》2016年6月17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