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期间各个大国航母跟下饺子一样下水,而现在连英法俄这样的大国连维持一艘航母都非常费劲?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

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

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主要海军强国,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日本,都在拼命发展自己的海军,而航空母舰,这个新生的海上力量,就像是海上的“飞天战舰”,能把火炮的射程延伸到几百公里之外,而且攻击的角度更加灵活。

1. 绝对的国家生存与扩张需求:
日本: 觊觎太平洋的霸权,想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没有航母,他们怎么在广阔的太平洋上打击敌人、投送兵力?零式舰载机在战争初期简直是噩梦,而日本早期就是靠着集中强大的航母编队打出了“珍珠港奇袭”这样的惊世骇俗的战绩。
美国: 被珍珠港袭击惊醒后,美国人意识到了航母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在太平洋战场,航母是唯一能有效对抗日本海上力量的利器。从一个工业强国摇身变成一个“民主的兵工厂”,美国人的目标非常明确:造出足够多的航母,压倒敌人。
英国: 作为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在本土防御和全球殖民地体系的维持上都离不开强大的海军。德国的海军虽然规模不及,但U艇和战列舰(如俾斯麦号)对英国的海上生命线构成了巨大威胁。航母是保护商船队、反潜、以及支援陆地作战的关键。

2. 相对简化的技术和建造流程(对比现代):
技术门槛: 相比于现代航母,二战航母的技术虽然在当时是顶尖的,但其核心技术(蒸汽轮机、相对简单的电力系统、无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在今天看来是相对成熟和模块化的。当然,别误会,这不代表简单,但对比现代,技术复杂度确实不在一个量级。
标准化和工业化: 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在此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美国人可以将航母的建造流程高度标准化,并且能够大规模生产舰载机、弹药等配套物资。比如,他们大量建造了“独立级”轻型航母和“埃塞克斯级”中型航母,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工业化生产线的产物。建造一艘,接着就有一堆在船台上等着。

3. “不计代价”的战争逻辑:
生死存亡的赌博: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国家投入几乎所有的资源来赢得战争,经济成本、人员损失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都是次要的。航母的损失可以承受,因为数量上占优,而且能带来决定性的胜利。
对舰载机性能的无限渴求: 在那个时代,舰载机的性能进步是飞快的。从螺旋桨到喷气式(虽然早期喷气机还不成熟),从简单的炸弹到鱼雷,再到后来的火箭弹,航母及其舰载机是军事技术竞赛的焦点。

为何如今维持一艘航母如此“费劲”?时移世易,玩法变了!

看看现在,即使是像英法俄这样的大国,要维持一艘航母也如同勒紧裤腰带,更别提像美国那样“下饺子”了。原因嘛,同样是多方面的,而且和二战时期正好相反:

1. 战略需求的根本性变化:
全球力量投射的多元化: 现代战争的形态已经完全不同。国家力量的投射不再仅仅依赖于航空母舰。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在关键地点部署的空军基地,都可以实现更远距离、更高效的打击和威慑。航母虽然仍是重要的力量投射平台,但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是首要的。
成本效益比的考量: 维持一艘现代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成本是天文数字。从建造、舰载机采购、人员培训、日常维护、燃料、弹药、以及随行护航编队的建设,每一样都是巨大的开销。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把这些钱花在其他地方,比如发展陆军、空军、导弹防御系统,可能在战术或战略上更具性价比。
不对称作战的威胁: 现代海军最大的威胁之一是反舰导弹,特别是饱和式攻击。一艘航母及其庞大的编队,如果暴露在拥有先进反舰导弹和侦察能力的对手面前,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活靶子”。建造一艘航母,需要配套一整个复杂的、昂贵的防空和反导系统,才能勉强保证其生存能力。

2. 技术复杂性和维护成本的爆炸式增长:
“巨兽”的定义: 现代航母,尤其是核动力航母(比如美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其复杂程度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它们拥有自己的核反应堆提供动力,这意味着需要极其专业的维护团队和严格的安全规定。
先进的电子设备: 雷达、声纳、通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电子战系统等等,这些都是现代航母的“大脑”和“感官”。它们比二战时期的无线电和简单的雷达系统复杂了数千倍,也更加昂贵,而且需要持续的升级和维护。
舰载机技术的飞跃: 现代舰载机(如F35B/C)是集合了最尖端科技的武器平台。它们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以及维护成本都高得离谱。而且,每一种新型舰载机的出现,都需要航母进行相应的改装或升级,以适应其起降、加油、挂弹等需求。
自动化程度与人力需求: 奇怪的是,尽管技术越来越先进,但维护一艘现代航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却不少。从核动力工程师到电子战专家,再到舰载机维护人员,都需要大量的专业培训。

3. 经济与政治现实的制约:
“民生”大于“海军”: 在和平时期,各国政府需要平衡国防开支和民生投入。用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去造一艘航母,其政治上的辩护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在国内还有很多其他紧迫需求的情况下。
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航母不仅仅是军事装备,更是一种政治宣言和地缘政治工具。拥有航母的国家往往会被视为军事强权,这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警惕和制衡。而且,一旦发生冲突,航母的损耗可能会对国家声誉造成巨大打击,其政治风险也很高。
“养”比“造”更难: 这句话在现代航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有钱造出来,后续的维护、升级、人员、以及弹药消耗,才是持续的、看不到头的“吞金兽”。

4. 战争形态的演变:
精确打击与分布式作战: 现代战争更强调精确打击和分布式作战。不需要庞大的舰队才能实现对敌方纵深目标的打击。远程导弹、无人机、以及网络战都可以有效削弱对手的战争能力。航母这种集中的、易于被发现和打击的平台,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不如分布式、低可探测性的军事力量更有效。
“海上兵工厂”的时代结束: 二战时期的“兵工厂”模式,是基于大规模、高强度的海战需求。现代战争的规模和形态决定了,很少有国家会再去复制那种“下饺子”式的航母建造狂潮。

总结一下:

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是因为战略需求的绝对优先级,相对成熟和易于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以及战争不计代价的残酷逻辑。而现在,即使是英法俄这样的大国,维持一艘航母都费劲,是因为战略需求多元化、技术复杂度爆炸、成本效益比的严峻考量,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就像是二战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扩张,可以拼命盖房子,而现在即便再有钱,盖一栋全智能、环保、安全级别最高的超级摩天大楼,也需要仔细掂量它的必要性和维护成本。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也更接地气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稍微了解一点基本史实的人也不会提这么无理取闹的问题啊。

二战期间各个大国航母跟下饺子一样下水

题设不成立,哪怕时间尺度放宽到1930-1945年这15年时间,有能力像"下饺子"一样批量建造航母的国家也只有转入战时体制、产能全开的美利坚合众国。

和平时期各国受海军条约和财政情况限制,几乎也没人能维持大规模扩建海军。标准排水量2万吨左右的条约型舰队航母平均2-3年下水一艘,英美日三国无不如此。1937年伦二条约基本失效后的战前扩军时期,各国也只是让计划舰和动工舰的平均标排上升到3万吨级别而已。其中美国动工最多、共计有埃塞克斯级24艘,剩下英国上马光辉型+怨仇型共6艘,日本为翔鹤型+大凤型共3艘,法国计划舰霞飞级和德国计划舰齐柏林级均未完工,而且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各国战时造舰进度比起和平时期无不大幅下降。

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3万吨级只能算中型航母入门,能运作鹞式一类的stovl战机,但效率非常捉急,几乎形不成系统战斗力。4万吨以上大型舰+中型或重型的舰载喷气机才能算上的了台面的正规战斗力——1945年以前有能力动工这种巨舰的国家一共也就三个而已,真正上马的只有两个,成规模量产的只有一个(而且部分计划舰还被取消了)。

现代的情况是,无论英法俄还是中美,如果想要拥有或维持具有全球话语权、在四大洋自由投送海上力量的世界大国地位,建造2万吨以下的中小型航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十来架飞机丢出去能干啥?更小的万吨舰那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亏本生意,还不如直接弄个大驱实在。

而4万吨以上的大型军舰,从建造到维护,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世界线难题,能整明白的国家也是凤毛麟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