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期间各个大国航母跟下饺子一样下水,而现在连英法俄这样的大国连维持一艘航母都非常费劲?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

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

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主要海军强国,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日本,都在拼命发展自己的海军,而航空母舰,这个新生的海上力量,就像是海上的“飞天战舰”,能把火炮的射程延伸到几百公里之外,而且攻击的角度更加灵活。

1. 绝对的国家生存与扩张需求:
日本: 觊觎太平洋的霸权,想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没有航母,他们怎么在广阔的太平洋上打击敌人、投送兵力?零式舰载机在战争初期简直是噩梦,而日本早期就是靠着集中强大的航母编队打出了“珍珠港奇袭”这样的惊世骇俗的战绩。
美国: 被珍珠港袭击惊醒后,美国人意识到了航母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在太平洋战场,航母是唯一能有效对抗日本海上力量的利器。从一个工业强国摇身变成一个“民主的兵工厂”,美国人的目标非常明确:造出足够多的航母,压倒敌人。
英国: 作为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在本土防御和全球殖民地体系的维持上都离不开强大的海军。德国的海军虽然规模不及,但U艇和战列舰(如俾斯麦号)对英国的海上生命线构成了巨大威胁。航母是保护商船队、反潜、以及支援陆地作战的关键。

2. 相对简化的技术和建造流程(对比现代):
技术门槛: 相比于现代航母,二战航母的技术虽然在当时是顶尖的,但其核心技术(蒸汽轮机、相对简单的电力系统、无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在今天看来是相对成熟和模块化的。当然,别误会,这不代表简单,但对比现代,技术复杂度确实不在一个量级。
标准化和工业化: 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在此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美国人可以将航母的建造流程高度标准化,并且能够大规模生产舰载机、弹药等配套物资。比如,他们大量建造了“独立级”轻型航母和“埃塞克斯级”中型航母,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工业化生产线的产物。建造一艘,接着就有一堆在船台上等着。

3. “不计代价”的战争逻辑:
生死存亡的赌博: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国家投入几乎所有的资源来赢得战争,经济成本、人员损失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都是次要的。航母的损失可以承受,因为数量上占优,而且能带来决定性的胜利。
对舰载机性能的无限渴求: 在那个时代,舰载机的性能进步是飞快的。从螺旋桨到喷气式(虽然早期喷气机还不成熟),从简单的炸弹到鱼雷,再到后来的火箭弹,航母及其舰载机是军事技术竞赛的焦点。

为何如今维持一艘航母如此“费劲”?时移世易,玩法变了!

看看现在,即使是像英法俄这样的大国,要维持一艘航母也如同勒紧裤腰带,更别提像美国那样“下饺子”了。原因嘛,同样是多方面的,而且和二战时期正好相反:

1. 战略需求的根本性变化:
全球力量投射的多元化: 现代战争的形态已经完全不同。国家力量的投射不再仅仅依赖于航空母舰。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在关键地点部署的空军基地,都可以实现更远距离、更高效的打击和威慑。航母虽然仍是重要的力量投射平台,但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是首要的。
成本效益比的考量: 维持一艘现代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成本是天文数字。从建造、舰载机采购、人员培训、日常维护、燃料、弹药、以及随行护航编队的建设,每一样都是巨大的开销。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把这些钱花在其他地方,比如发展陆军、空军、导弹防御系统,可能在战术或战略上更具性价比。
不对称作战的威胁: 现代海军最大的威胁之一是反舰导弹,特别是饱和式攻击。一艘航母及其庞大的编队,如果暴露在拥有先进反舰导弹和侦察能力的对手面前,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活靶子”。建造一艘航母,需要配套一整个复杂的、昂贵的防空和反导系统,才能勉强保证其生存能力。

2. 技术复杂性和维护成本的爆炸式增长:
“巨兽”的定义: 现代航母,尤其是核动力航母(比如美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其复杂程度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它们拥有自己的核反应堆提供动力,这意味着需要极其专业的维护团队和严格的安全规定。
先进的电子设备: 雷达、声纳、通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电子战系统等等,这些都是现代航母的“大脑”和“感官”。它们比二战时期的无线电和简单的雷达系统复杂了数千倍,也更加昂贵,而且需要持续的升级和维护。
舰载机技术的飞跃: 现代舰载机(如F35B/C)是集合了最尖端科技的武器平台。它们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以及维护成本都高得离谱。而且,每一种新型舰载机的出现,都需要航母进行相应的改装或升级,以适应其起降、加油、挂弹等需求。
自动化程度与人力需求: 奇怪的是,尽管技术越来越先进,但维护一艘现代航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却不少。从核动力工程师到电子战专家,再到舰载机维护人员,都需要大量的专业培训。

3. 经济与政治现实的制约:
“民生”大于“海军”: 在和平时期,各国政府需要平衡国防开支和民生投入。用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去造一艘航母,其政治上的辩护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在国内还有很多其他紧迫需求的情况下。
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航母不仅仅是军事装备,更是一种政治宣言和地缘政治工具。拥有航母的国家往往会被视为军事强权,这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警惕和制衡。而且,一旦发生冲突,航母的损耗可能会对国家声誉造成巨大打击,其政治风险也很高。
“养”比“造”更难: 这句话在现代航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有钱造出来,后续的维护、升级、人员、以及弹药消耗,才是持续的、看不到头的“吞金兽”。

4. 战争形态的演变:
精确打击与分布式作战: 现代战争更强调精确打击和分布式作战。不需要庞大的舰队才能实现对敌方纵深目标的打击。远程导弹、无人机、以及网络战都可以有效削弱对手的战争能力。航母这种集中的、易于被发现和打击的平台,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不如分布式、低可探测性的军事力量更有效。
“海上兵工厂”的时代结束: 二战时期的“兵工厂”模式,是基于大规模、高强度的海战需求。现代战争的规模和形态决定了,很少有国家会再去复制那种“下饺子”式的航母建造狂潮。

总结一下:

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是因为战略需求的绝对优先级,相对成熟和易于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以及战争不计代价的残酷逻辑。而现在,即使是英法俄这样的大国,维持一艘航母都费劲,是因为战略需求多元化、技术复杂度爆炸、成本效益比的严峻考量,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就像是二战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扩张,可以拼命盖房子,而现在即便再有钱,盖一栋全智能、环保、安全级别最高的超级摩天大楼,也需要仔细掂量它的必要性和维护成本。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也更接地气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稍微了解一点基本史实的人也不会提这么无理取闹的问题啊。

二战期间各个大国航母跟下饺子一样下水

题设不成立,哪怕时间尺度放宽到1930-1945年这15年时间,有能力像"下饺子"一样批量建造航母的国家也只有转入战时体制、产能全开的美利坚合众国。

和平时期各国受海军条约和财政情况限制,几乎也没人能维持大规模扩建海军。标准排水量2万吨左右的条约型舰队航母平均2-3年下水一艘,英美日三国无不如此。1937年伦二条约基本失效后的战前扩军时期,各国也只是让计划舰和动工舰的平均标排上升到3万吨级别而已。其中美国动工最多、共计有埃塞克斯级24艘,剩下英国上马光辉型+怨仇型共6艘,日本为翔鹤型+大凤型共3艘,法国计划舰霞飞级和德国计划舰齐柏林级均未完工,而且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各国战时造舰进度比起和平时期无不大幅下降。

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3万吨级只能算中型航母入门,能运作鹞式一类的stovl战机,但效率非常捉急,几乎形不成系统战斗力。4万吨以上大型舰+中型或重型的舰载喷气机才能算上的了台面的正规战斗力——1945年以前有能力动工这种巨舰的国家一共也就三个而已,真正上马的只有两个,成规模量产的只有一个(而且部分计划舰还被取消了)。

现代的情况是,无论英法俄还是中美,如果想要拥有或维持具有全球话语权、在四大洋自由投送海上力量的世界大国地位,建造2万吨以下的中小型航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十来架飞机丢出去能干啥?更小的万吨舰那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亏本生意,还不如直接弄个大驱实在。

而4万吨以上的大型军舰,从建造到维护,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世界线难题,能整明白的国家也是凤毛麟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
  • 回答
    二战时期,为了应对来自空中威胁,各国在防空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种类之多、技术之复杂,远非仅仅依靠地面上的防空炮所能概括。除了我们熟知的密集阵列的防空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防空武器,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空对空作战:制空权是根本最直接的防空手段,莫过于派己方.............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式步枪,其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质量可靠。然而,与同期的西方军队相比,日军装备的冲锋枪数量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的侧重点: 强调长距离精确射击和火力压制: 日本陆军深受普鲁士/德国军事思想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南京为何未能像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那样成为消耗和重创敌军的战略要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简单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战略态势、守军的实力和准备程度,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战略目标,都与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斯大林格勒和.............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知名狙击手主要集中在苏联和德国的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他们厉害”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1. 战争的性质与战场环境: 极端且残酷的东方战线: 苏德战场是整个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一条战线。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城市.............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空军确实没有大规模、有组织的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原因,而是涉及军事实力、战略考量、技术限制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绝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组合。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空军的实力差距。 技术和装备的严重落后: 尽管中国在抗战前就努力建立空军,但与日本相比,中国空.............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确实普遍使用木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而卵形手榴弹(Eierhandgranate)虽然在早期也有一些尝试和应用,但并未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设计理念、实战需求、生产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一、 传承与战术适应性:木柄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如果仔细考究二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政要对战斗机的“偏爱”,并不能笼统地说他们“选择战斗机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情况是,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当时德国军事战略、工业能力、战术思想以及特殊时期的一种宣传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宣传与心理战的需要: “.............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枪法好”以及“二战期间没有日本王牌狙击手”的说法,这是一个有趣但需要细致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概念,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日本士兵枪法好”——这是一个普遍的印象,但需要区分不同的语境确实,日本在二战前的军事训练以其严苛和对细节的关注而闻名。步兵的射击训练非常重视精度和射击.............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人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以及武士道精神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将这种现象与中国在同一时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比较,会牵扯出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历史解读。日本的凝聚力与武士道精神的土壤要理解二战期间日本的凝聚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武士道精神”这一个标签上。这是一.............
  • 回答
    要理解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为何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我们需要深入回顾这段历史,并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干涉”决定,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教训、国内思潮和政治考量交织而成。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是促成美国孤立主义心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在1917年参.............
  • 回答
    要说清楚日本为何会选择偷袭珍珠港,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二战前那几年,那是一个世界格局风起云涌,各国野心膨胀的年代。日本,这个曾经闭关锁国的岛国,在明治维新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崛起,梦想着称霸亚洲,甚至更远的西方世界。首先,咱们得从日本的战略野心说起。日本自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尝到了甜头,觉得武力是解决一切.............
  • 回答
    要理解库尔兰集团军为何能在二战末期坚持到1945年5月才投降,得从多方面因素去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这其中既有战略决策的考量,也有士兵们顽固的抵抗意志,还有地形和后勤的特殊性,以及苏军当时面临的一些挑战。首先,咱们得把目光放在“库尔兰口袋”的形成。1944年,随着苏军在波罗的海地区.............
  • 回答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的构成确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大量的日本人,也包含了不少朝鲜半岛的居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殖民政策。首先,要明确一点:绝大多数被强制或被迫参与侵华战争的朝鲜人和韩国人,并不是出于“自愿”为日本侵略者卖命,而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牺牲品。日本对朝鲜.............
  • 回答
    P51“野马”战斗机和P38“闪电”战斗机都是二战时期非常优秀的战斗机,各自在不同的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然而,从整体的综合性能、实战表现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来看,P51“野马”通常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超越了P38。下面我将详细阐述P51为何被认为比P38更强,以及.............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二战期间苏军战斗机武装配置低限度的现象,并非是苏军有意为之,更准确地说,是受制于当时苏联工业基础、技术水平以及战争初期严峻的形势所综合影响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总是”低限度,但确实在相当一部分机型上,与同期西方战机相比,其武装水平显得相对简单。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1. 战争爆发前和初期的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