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作战要求有足够的声音掩护狙击声,找到良好掩体且打几枪就要迅速转移,需要尽可能开阔的视野。满足这些条件最好的作战环境肯定是城市,巷战中占据高层建筑不仅可以俯瞰一片区域,还能将高楼作为避免被发现和抵御炮火的良好掩体,密集的建筑也能为转移阵地提供良好的通道。一般说来在长时间的拉锯战中狙击手肯定能水涨船高取得更多的击毙数字,何况苏德战场本就参战人数众多战斗激烈,巷战规模数量也很突出,所以苏德王牌狙击手数量肯定是最多。而最不适合大规模狙击的肯定是太平洋海岛战,一是岛屿面积狭小,二是丛林遮挡,都导致视野极其不开阔,所以美日双方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狙击手击毙人数都排不上号。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则是西线战场和北非战场,狙击手的条件较充足但不可能超过苏德战争。
此外狙击手的战绩也不是只用击毙人数来衡量的,对敌方指挥系统的重大破坏也在参考之列。比如在太平洋战争一些较开阔的地面战斗中,经常发生美军指挥官被狙死的事情。马金岛战斗有美军一个团长被狙杀,关岛战役美77师参谋长被狙杀,佩里琉战役陆战1师的营级上校指挥官被狙杀,吕宋岛、冲绳岛有大量团级指挥官被狙死,阿图岛之役美军南部登陆部队的指挥官爱德华·厄尔中校被日军狙杀,1945年5月16日吕宋岛之役美第25步兵师代理师长(副师长)杰姆斯·利奥·达尔顿二世Brig. Gen. James Leo Dalton II准将在吕宋岛的巴利特山口被日军狙击手打中身亡,冲绳战役克劳迪乌斯·伊斯利(Claudius Miller Easley)陆军准将96师(代理师长)副师长1945年6月19日在伊斯利前线被狙死。鉴于太平洋陆战的规模不大,这样的军官被狙阵亡率已经相当惨重,以高级军官为例,对比美地面部队在整个西线的作战,仅有詹姆斯·沃顿(James Edward Wharton)陆军准将第28步兵师师长一人于1944年8月12日在法国苏尔德瓦地区遭到德军狙击手射杀。这些日本狙击手给美军的指挥系统和推进速度带来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可想而知。
此外狙击手不知名的情况还有一种因素,就是“全员狙击手”。贝里琉岛战役就是典型的“全员狙击手”,参战前第14师团自身的防御也做了评估,第14师团经过测算推演认为日军第14师团在帕劳群岛的弹药不是很充足只有半个会战份,但主岛粮食供应不成问题,足够6个月使用,日军第14师团的参谋部门认为,目前师团的官兵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枪法精湛,精锐无比,所以制定出了依托工事以绝对枪法对上岛美军进行超距射杀的作战计划,参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老兵吉姆·麦克埃内里,在其口述回忆录《浴血太平洋》中讲述这段炼狱般的经历:“从“狙击手小径”开始,我们就如身置热锅之中,连续过了整整17天,每一天的恐怖都如出一辙。每天,我们都在爬山,藏身洞穴或掩体中的日本人向我们交叉射击;每天,我们都在光秃秃的、岩石裸露的悬崖上一寸一寸地摸索,日本人的子弹时而近在咫尺,时而远在四分之一英里外。战斗结束前,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失去了生命,或者留下终身残疾。每天都有朋友和战友在身边倒下,新的悲伤很快冲淡了失去塔斯特维奇的痛苦。日本人的狙击手最可恨。当我们听到枪声时,身边总会有一个人倒下。其他人除了趴在地上咒骂、哭泣,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用尽办法想把他们找出来,如果知道子弹是从哪个洞穴里飞出来的,我们完全可以用迫击炮或野战火炮将其摧毁。但很难找到他们。单独一个日军狙击手,往往会在杀伤我们三四个人(有时会更多)后才能被发现并锁定。有时候即使找到了,该死的地形也会阻止我们的炮弹直接飞过去。熬过这炼狱般的17天后,没人愿意再重新过一遍。”
在瓜岛马坦尼考河的战斗中日军同样使用”全员狙击“,将地形利用得淋漓尽致。10月下旬,日军在美军火力碾压下伤亡惨重,双方隔着马坦尼河对射相持。为了渗透美军阵地,日军用树干制成浮舟,以树叶为伪装企图渡河。而一些日军狙击手则利用浮在河面上的尸体作为掩护,时不时朝岸上的美军射击。美国人不得不以暴制暴,但凡见到河面有任何浮动的物体,机枪与勃朗宁自动步枪就会朝其猛烈开火。岛上几乎所有枝叶浓密的热带树冠都是受到了美军机枪的重点关照。美军评价神出鬼没的狙击手以双方军人的尸体设置诡雷,或是伤员或诈降者引诱美军进入事先设好的埋伏圈,这些情况都是在欧洲战场难以想象的。此外,在日苏诺门坎大战中,日军62.7%损失于苏军的炮击和航空轰炸,因为苏军发射了31000吨炸弹,而苏军的伤兵卫勤统计是由子弹造成44.2%,由弹片(炮弹、地雷、手雷)造成48.4%,由航弹弹片造成6.5%,由刺刀造成0.9%,这个数字说明诺门坎日军在火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仅凭步枪的普遍精准就给苏军带来大量的伤亡,加上机枪居然给苏军带来近半数的损失,可以称得上“全员狙击”了。“全员狙击”的结果当然就是知名狙击手不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