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期间对德国战略轰炸远比对英对日规模大的多,市面上相关的资料与书籍却比另外两个少的多?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如不列颠空战)或者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军事行动的书籍那样“显眼”或“普及”。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研究的侧重点、叙事角度、以及公众认知等方面来分析。

一、 战略轰炸的性质与目标:

对德战略轰炸: 这是由美英两国主导,以摧毁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交通运输网络、军事目标以及削弱其民众的战争意志为核心目标。战争后期,随着盟军在欧洲大陆登陆并步步推进,对德战略轰炸的规模和强度达到了顶峰,其目的在于为地面部队扫清障碍,加速德国的投降。轰炸对象是德国本土的城市、工厂、铁路枢纽、港口等。
对英本土空袭(德国空袭英国): 这是德国试图通过空中打击,削弱英国的战争能力,迫使其退出战争,甚至为可能的登陆做准备。其重点是英国的工业城市、军事设施、海军基地以及伦敦等战略目标。虽然也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其规模、持续时间以及技术手段与盟军对德轰炸有本质区别。
对日战略轰炸: 早期主要是消耗日军空中力量,后期则是封锁日本本土,阻止其海上补给,并试图摧毁其工业和军事潜力。最著名的当然是最后阶段,原子弹的投下,以及大量的燃烧弹对日本城市的破坏。

二、 规模为何对德轰炸更大?

1. 战略定位与战争的优先级:
欧洲战场是主战场: 在欧洲战争爆发初期,即便英国遭受了猛烈空袭,同盟国(尤其是英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和防御。直到美国参战,欧洲战场才成为美国和英国能够集中力量发动大规模攻势的战略方向。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其工业和军事潜力是盟军必须首先瓦解的对象,以确保在欧洲的胜利。
人力和资源的集中: 随着盟军在欧洲战场的兵力逐渐增强,特别是美国参战后,美国陆军航空队(USAAF)和英国皇家空军(RAF)能够投入庞大的轰炸机部队,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战略轰炸。这种资源的集中投入,使得对德轰炸的规模远超其他战区。
地理位置的优势: 英国作为盟军在欧洲的战略跳板,其机场可以部署大量轰炸机,直接飞往德国本土进行轰炸。相对而言,尽管有“空中堡垒”这样的远程轰炸机,但从美国本土直接轰炸日本的难度和成本要高得多,因此太平洋战场的空袭更多依赖航空母舰和在亚洲建立的基地。

2. 技术和战术的发展:
“日夜交替”的战略: 美英两国发展了“昼间精确轰炸”(USAAF)和“夜间区域轰炸”(RAF)的战术组合。美国人试图通过精确瞄准工业和军事目标,减少附带伤害,但初期精度不高,且面临高强度防空火力。英国人则选择夜间大编队轰炸,目标更广泛(区域轰炸),以最大程度地削弱德国的战争机器和民众士气,但附带平民伤亡也更大。这种“日夜交替”的模式,需要大量飞机和物资的支撑,因此规模庞大。
重型轰炸机的量产: 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等重型轰炸机,以及兰开斯特等大型轰炸机的生产和部署,为大规模战略轰炸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飞机的制造和维护本身就是巨大的工程。

3. 德国的工业和城市特点:
德国的工业分布相对集中,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这使得战略轰炸能够相对有效地打击其生产能力。
德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在某些情况下也更容易被燃烧弹摧毁,引发大面积火灾。

三、 为何相关书籍似乎不如其他战役或战线“显眼”?

这并非是说没有高质量的对德战略轰炸的书籍,实际上,关于“蓝色战役”(对德轰炸的代号)、“二战空战史”等内容的著作也相当多。但你可能感觉其“不如”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1. 叙事角度的差异与公众的偏好:
“不列颠空战”的史诗感与戏剧性: 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尤其是“不列颠空战”,往往被描述成一场“绝地反击”的史诗。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们,少数人对抗强大的德国空军,保卫了家园。这种“小人物的英雄主义”、“保卫战”的叙事,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入,其文学性和戏剧性更强。
太平洋战场的“视觉冲击”与“丛林法则”: 太平洋战场,从珍珠港的偷袭,到硫磺岛、冲绳岛的血腥肉搏,再到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鲜明的善恶对比。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残酷战斗,以及“卡塔利娜”号水上飞机飞行员在太平洋上搜索幸存者的孤独,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叙事张力。
对德轰炸的“冷酷”与“巨大”: 相反,对德战略轰炸,其规模巨大,参与者众多(主要是美英空军,但也有少数其他国家的飞行员),目标是工业和城市,而非某个特定的“英雄人物”或“标志性战役”。它更像是一场系统性的、工业化的战争机器的运作。虽然也有无数英勇的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但将他们的个体故事融入到浩瀚的轰炸行动中,需要更宏大的叙事结构,可能不如聚焦于某个小型但关键战役来得直接和吸引人。

2. 对轰炸后果的复杂性与伦理争议:
“区域轰炸”与平民伤亡: 英国皇家空军采取的“区域轰炸”策略,虽然旨在摧毁德国的战争潜力,但也导致了大量德国平民的死亡。德累斯顿轰炸就是一个长期备受争议的案例。这种大规模的平民伤亡,以及随之而来的伦理困境,使得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更加复杂,也可能让一些作者和读者在叙述时更加谨慎,或者说,这种沉重的事实,不如英雄故事那样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津津乐道。
“以暴制暴”的辩护与反思: 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讨论,常常陷入“以暴制暴”的泥潭。同盟国认为这是对德国早期空袭(如对英国的城市轰炸)的回应,也是迫使德国投降的必要手段。但战争结束后,关于这种大规模轰炸是否“正义”、“有效”的讨论从未停止。这种复杂的历史评价,可能导致其在普及读物中的呈现不如那些相对“简单”或“正义”的叙事那样直观。

3. 研究的侧重点与学术门槛:
轰炸机战术的专业性: 对德国战略轰炸的研究,需要深入了解航空技术、轰炸机编队战术、导航技术、防空火力、目标选择、炸弹类型以及工业生产等一系列专业知识。这使得相关的学术著作往往更侧重于技术细节和战略分析,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
记录的“庞大”与“分散”: 对德战略轰炸涉及的飞机型号、执行任务的次数、参与的部队、被轰炸的城市和工厂等等,数据量非常庞大且分散。要将这些信息整合并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需要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相比之下,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战役,如“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海战”等,其事件链和参与者相对明确,更容易构建叙事。

4. 公众对“轰炸”本身的态度:
“英雄主义”与“毁灭”的对比: 大众更容易被飞行员的勇气、坚韧和牺牲精神所打动,即“英雄主义”。而战略轰炸,其最终结果是建筑物的倒塌、城市的燃烧、生命的消逝,是一种“毁灭”的场景。虽然其中蕴含着飞行员的英勇,但故事的主体落在了“轰炸”这一行为及其后果上,这在吸引力上可能与聚焦于“抵抗”或“反击”的叙事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 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之所以规模巨大,是因为它是二战欧洲战场的核心策略之一,是盟军集中优势资源瓦解德国战争机器的关键手段。而市面上相关书籍 seeming less prevalent than others might be due to the complex, industrialized nature of the bombing, the ethical debates surrounding it, and the differing narrative appeal compared to more focused, heroic, or visually dramatic events. 历史的书写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受到叙事角度、公众情感共鸣以及研究门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德战略轰炸虽然意义重大,但其宏大、系统、且带有一些沉重色彩的特质,使其在某些层面的“吸引力”上,可能不如那些聚焦于个体英雄、关键转折或视觉冲击力强的战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没这么觉得。

基本不关注欧洲战场,但是德国空军以及他们的对手的相关资料和爱好者的关注度一直都非常稳定,也不少。至于对日行动,USAAF(美国陆航)在欧洲和太平洋都长期执行任务,关注度体感应该是80%:20%差不多。那20%里李梅和杜立特的meme占九斗。资料和文章嘛………

从承受者(德日)的角度来说,我放个暴论:关注度高的那个结果就是产出上限更高,下限更低,因为各种观点都在养gu……都在斗兽场里大战,最后赢的不是特别NB就是特别_____。

上限的话,日方的“被轰炸文艺”我看过不少,为人诟病是一方面,其实就是自始至终没有积累出足够多的“不比惨”作品。对德轰炸那可是有这个:

这个我看过,而且据说是欧美经典现代名著,类似麦田里的守望者,海明威那种地位的。

更高的上限那还有这个:

虽然我没文化,瞪眼听了一会没听出好坏来。

至于下限,搜索David Irving有惊喜(笑),我见过的最狠的太平洋战争暴论说一千道一万就是珍珠港是钓鱼执法。另外如果你觉得 @孟德尔 书记天天CtrlC+V渝天任很烦人,那是你没见过2015年的孟书记和其他正常人大战莱茵大营传谣者…………


很多时候“对日轰炸”的关注度,包括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关注度,完全是因为李梅叫LeMay,还被翻译成像汉语的“李梅”而不是实际上更书面的“勒迈”(此人祖上是法裔)。如果李梅叫范德格里夫特,范德格里夫特叫李梅,那太平洋战争讨论度就腰斩了。

user avatar

因为你看得太少了.

对德战略轰炸尤其是德累斯顿大轰炸,在冷战结束前始终被压制讨论,东德自诩为反抗法西斯的抵抗力量的继承者,自然不会说什么,而西德强调自己是“历史德国”的继承人,自承本国苦难都是由于纳粹统治。所以长期以来对德战略轰炸在两个德国都是禁忌话题。

两德合并之后,对德国在二战中遭受苦难的讨论突然增多。尤其是《大火》一书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全球史学家疯狂吐槽。英文版The Fire: The Bombing of Germany, 1940-1945. 出版于2006年。

以上引自:



至于德国之外,对战略轰炸的研究主要是反思对城市的恐怖轰炸并没有如计划一般打击到其经济实力。例如The Strategic Bombing of Germany, 1940-1945,page191:



事实上,没有战败国人民可以拒绝“受害者崇拜”,没有必要捧德国批日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如果仔细考究二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政要对战斗机的“偏爱”,并不能笼统地说他们“选择战斗机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情况是,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当时德国军事战略、工业能力、战术思想以及特殊时期的一种宣传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宣传与心理战的需要: “.............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知名狙击手主要集中在苏联和德国的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他们厉害”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1. 战争的性质与战场环境: 极端且残酷的东方战线: 苏德战场是整个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一条战线。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城市.............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确实普遍使用木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而卵形手榴弹(Eierhandgranate)虽然在早期也有一些尝试和应用,但并未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设计理念、实战需求、生产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一、 传承与战术适应性:木柄手.............
  • 回答
    要理解库尔兰集团军为何能在二战末期坚持到1945年5月才投降,得从多方面因素去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这其中既有战略决策的考量,也有士兵们顽固的抵抗意志,还有地形和后勤的特殊性,以及苏军当时面临的一些挑战。首先,咱们得把目光放在“库尔兰口袋”的形成。1944年,随着苏军在波罗的海地区.............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国防军(Wehrmacht)和党卫军(Schutzstaffel,简称SS)。这两者虽然都效忠于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但在起源、职能、构成、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军”,而党卫军则更像是纳粹党的“精.............
  • 回答
    .......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二战时期,一艘主力战列舰,那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就是海上的移动堡垒,是钢铁巨兽,一旦开动起来,能搅得敌人头破血流,让整个战局都为之倾倒。你说它能产生什么影响?那可太多了,我给你掰扯掰扯:一、 战术层面:海上霸权的直接体现 炮战中的绝对优势: 这可是战列舰最直观的作用。装备着那门门比汽车还粗的.............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无疑是点燃太平洋战争导火索的关键一环。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美国在长期的战略考量下,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和侵略行为做出的强硬回应。要理解这一举措的背后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日本的资源依赖性以及美国的国家利益。日本的石油.............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式步枪,其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质量可靠。然而,与同期的西方军队相比,日军装备的冲锋枪数量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的侧重点: 强调长距离精确射击和火力压制: 日本陆军深受普鲁士/德国军事思想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南京为何未能像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那样成为消耗和重创敌军的战略要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简单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战略态势、守军的实力和准备程度,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战略目标,都与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斯大林格勒和.............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空军确实没有大规模、有组织的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原因,而是涉及军事实力、战略考量、技术限制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绝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组合。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空军的实力差距。 技术和装备的严重落后: 尽管中国在抗战前就努力建立空军,但与日本相比,中国空.............
  •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枪法好”以及“二战期间没有日本王牌狙击手”的说法,这是一个有趣但需要细致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概念,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日本士兵枪法好”——这是一个普遍的印象,但需要区分不同的语境确实,日本在二战前的军事训练以其严苛和对细节的关注而闻名。步兵的射击训练非常重视精度和射击.............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人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以及武士道精神对个体行为的深刻影响,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将这种现象与中国在同一时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比较,会牵扯出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历史解读。日本的凝聚力与武士道精神的土壤要理解二战期间日本的凝聚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武士道精神”这一个标签上。这是一.............
  • 回答
    要理解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为何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我们需要深入回顾这段历史,并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干涉”决定,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教训、国内思潮和政治考量交织而成。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是促成美国孤立主义心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在1917年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