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抗德入侵,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寒冷条件下24小时运转,导致无数人饥饿下过劳死?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

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的残酷性:

生死存亡的危机: 纳粹德国的闪电战,特别是巴巴罗萨行动,几乎将苏联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大量工业设施被炸毁、占领或需要紧急疏散。在这样的生死存亡关头,斯大林政府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和扩大生产,以供应前线所需的武器、弹药、军需品。任何的犹豫、妥协或者效率低下,都可能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灭亡。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个人生命往往被置于国家生存的绝对之下。为了最终的胜利,所有资源,包括人力,都被最大程度地动员和压榨。工人们,很多是女性和老人,被要求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他们的生存几乎是次要的考量,只要能生产出足够的物资就够了。
物资的极度匮乏: 除了生产上的压力,苏联当时的经济基础本就薄弱,加上战争的破坏,物资的匮乏是普遍现象。工厂里的取暖设备常常被挪用到军队,食品配给也极其有限。工人们不仅要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还要面对饥饿、严寒以及疾病的侵袭。

二、 强令24小时运转的实际操作与后果:

“战争经济”的极致体现: 将工厂调整为24小时轮班制,目的是最大化生产能力。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生产模式,在和平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但在战争时期,几乎是所有参战国都在尽力模仿和执行的。
工作条件的恶化: 重建的工厂往往是在临时搭建的简陋厂房里,设备也可能不齐全。而苏联的冬天本就严寒难耐,缺乏有效的取暖措施,工人们需要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进行机械操作。汗水与寒气交织,身体的损耗是巨大的。
饥饿与过劳的恶性循环: 高强度的劳动消耗了巨大的体力,但分配到的食物却远远不足以补充。这导致工人身体素质急剧下降,抵抗力减弱。稍有不适,就可能发展成重病,在缺乏医疗保障的情况下,很容易死亡。而一个工人倒下了,其他工人又会被推上更重的担子,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过劳死”的普遍现象: 在这种环境下,“过劳死”并非个别事件,而是系统性的结果。许多工人因为体力不支、饥寒交迫而倒在工作岗位上,或者在短暂的休息后就再也无法醒来。这种死亡的数字,很难有精确的统计,但其规模一定是触目惊心的。

三、 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从战略和结果上看:
客观上保障了战争胜利: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但苏联的工业生产确实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最终战胜纳粹德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工厂的运转,前线的士兵将得不到弹药和装备,苏联很可能无法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不惜一切代价”的代价: 这是“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在现实中最血腥的体现。它实现了战略目标,但代价是无数普通生命的消逝。
从人道和道德上看:
道德困境与强制性: 这是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式的道德困境,但放在了国家层面。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国家生存和最终胜利),是否可以牺牲“少数人的生命”?在战争的极端压力下,政府往往会做出这样艰难但残酷的选择。这种强制性压榨,在现代人道主义观念看来是极其残酷和不被接受的。
对人权的漠视: 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工人基本人权和尊严的严重漠视。将人视为单纯的生产工具,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的痛苦和价值。
从历史反思上看:
战争的残酷性: 它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有多么彻底。在极端危机下,人类的生存权可能变得如此脆弱。
政治体制的影响: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压迫,使得这种极端措施能够被有效地执行,但也可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当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力时,其决策的后果往往会被放大。
历史的复杂性: 评判历史事件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但也不能回避其带来的痛苦和教训。我们既要看到为了生存和胜利所做的极端努力,也要承认为此付出的非人道代价。

总结来说:

二战期间苏联重建工厂在寒冷饥饿条件下24小时运转,导致无数人过劳死的事件,是战争极端残酷性下的必然产物。这既是苏联为了国家生存所采取的“不惜一切代价”的战略选择,在客观上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它也是对人道和生命尊严的极大践踏,是对个体在国家机器面前渺小与无助的悲哀写照。

评价此事,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中理解,承认其为国家生存所做的“贡献”,但同时也不能回避其中蕴含的巨大牺牲和道德上的争议。它提醒我们,在极端情况下,即使是出于“正义”的战争,其过程也可能充斥着令人心碎的人间悲剧,而胜利的果实,往往是用无数普通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种悲剧性的牺牲,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道深刻而沉重的伤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过来说,德国一直到1944年以前实行的都是8小时工作制,施佩尔在接手军备部之后到各地的工厂转了一圈,工厂的生产情况让他大吃一惊:整个德国工业体系仍延续了战前状态,工人们到点上班下班。至于饥饿寒冷么,倒是不存在。

于是在战争最关键的1942、1943年,德国军工的生产效率极为低下,在最需要拼耐力拼消耗的这两年里无法满足前线的军需。

德国人对待工人和国民倒是不野蛮,只不过输掉了战争。

user avatar

对。你斯大林居然因为区区纳粹要你们的命,就不保障工人的劳动条件。

user avatar

寒冷是肯定的,但是工厂24小时运转和寒不寒冷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零上四十度也是照转不误的。饥饿也是存在的,比如疏散到车里雅宾斯克的坦克工厂短油少肉,缺茶'缺糖,即便黑面包,白菜汤也才刚刚管饱。舒服当然谈不上,饿死倒也不至于。有没有过劳死,有的,时间紧任务重,五十开外的胖大叔扛不住蓝帽子的威胁,心脏病突发去世的很有几个,但是扩大到整个西伯利亚—乌拉尔工业区,只是个别现象。毕竟工人可以三班倒的。斯大林和他的下属还不至于蠢到把产业工人当成一次性的消耗品,否则坦克飞机谁来造?你打算让红军赤手空拳和纳粹干架?等到了42年底最艰难时期过去后,西伯利亚-乌拉尔的情况大有好转,厂房里通了暖气;宿舍楼,托儿所都盖起来了,大家利用业余时间种了开了荒地种了圆白菜和胡萝卜,养起了乌克兰大白猪,工人们都盘算着如何改进效率,提高产能和质量,当然是为了尽快打败敌人,再说财务处里高额的奖金正在向他们招手呢。皇帝不差饿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斯大林比你明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的巡洋舰发展历程和设计理念有着显著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要评价这两国的巡洋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美国巡洋舰:火力至上与舰炮射程的追求美国海军的巡洋舰设计,尤其是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舰炮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倾向于建造拥有强大主炮和更.............
  • 回答
    评价二战期间日本入侵澳大利亚的计划,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理解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以及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考量。这个计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日本一系列早期军事胜利和对盟军实力判断的基础上,但最终它在执行层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纸面或初级规划阶段。计划的背景与目标.............
  • 回答
    中科院期刊分区将“核物理”从二级学科中除名,这一举措引发了核物理学界的广泛抗议,其背后涉及的缘由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触及了科研评价体系、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中科院期刊分区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定的期刊分区(俗称.............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要评价二战德国海军的H39和H41型战列舰,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与同期其他国家战列舰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型战舰,尤其是H39,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充计划“Z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德国工业和海军设计界的最高水.............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德军的战斗力,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德军在战争初期展现出的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一度让世界为之侧目,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和转折,其战斗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理解德军的战斗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战术思想、部队素质、装备技术、指挥体系、后.............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所有大国。因此,评价二战中各国的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战术、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评价二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及其阵营的表现: 同盟.............
  • 回答
    牟田口廉也(Mutaguchi Renya),这位二战日军将领,在历史评价中常常与“愚蠢”、“顽固”和“悲剧”联系在一起。他最广为人知的行为是策划并指挥了1944年缅甸战役中的英帕尔战役,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灾难性的失败之一,也极大消耗了日军在东南亚的实力。要评价牟田口廉也,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的传奇之星:P38“闪电”战斗机的全方位评价P38“闪电”(Lightning)战斗机,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革命性的飞机之一。作为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早期的主力战斗机,它以其独特的双机身设计、强大的火力、出色的高空性能以及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都留.............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P51“野马”战斗机:一款定义时代的空中王者P51“野马”战斗机,毫无疑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尤其在美国陆航(USAAC)的序列中,它的表现堪称卓越,深刻改变了二战空中战场的格局。要评价这款飞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优势、战场表现.............
  • 回答
    乌斯塔沙:二战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的黑暗印记乌斯塔沙(Ustaša),一个源自克罗地亚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军事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斯拉夫扮演了极其黑暗和残暴的角色。其名字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目的性,“乌斯塔沙”在克罗地亚语中意为“起义者”或“叛乱者”。然而,他们所煽动的“起义”并.............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海军的防空能力,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着艰辛、创新与妥协的史诗。要评价它,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好”或“坏”的结论,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发展的脉络、遇到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黎明前的黑暗:早期防空能力的不足战争爆发之初,英国海军的防空能力,坦白说,并不令人乐观。作为一支以海权为核心的海军,其传.............
  • 回答
    “二战里,盟军阵亡的人都是死了活该,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话,乍一听,仿佛带着一种冷酷的逻辑,仿佛在说,那些献出生命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危险,所以他们是咎由自取。但如果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仅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对战争以及牺牲者极大的侮辱。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轰炸机载弹量普遍低下的问题,这确实是日军在战争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对其实际作战效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载弹量低”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载弹量是衡量一架轰炸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轰炸任务的效率和效果。载弹量越高,.............
  • 回答
    金刚级战列舰,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东方神秘色彩,但在二战的硝烟中,它更多地代表着日本海军在技术上一次大胆的尝试,以及随后为了适应战场需求而进行的痛苦蜕变。要评价它,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它从诞生之初,到最终覆灭的整个历程。诞生时的“野心勃勃”:从巡洋舰到战列舰的跨界打劫金刚级最初的设计,那可是带着一股.............
  • 回答
    二战时期,吨位千吨以下的舰船虽然不如航空母舰、战列舰那样耀眼夺目,但它们在战争的各个角落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构成海军战斗力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这些舰船种类繁多,从炮艇、鱼雷艇到扫雷舰、猎潜艇、巡逻舰,再到小型登陆艇和辅助船只,它们虽然体型较小,但却以其灵活性、针对性和数量优势,.............
  • 回答
    很多人在回顾二战历史时,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同盟国在情报战线上似乎活跃着无数的间谍,他们的故事如同过江之鲫,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目光转向轴心国时,那些能够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名字响亮如雷的间谍,却显得寥寥无几,仿佛是凤毛麟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二字.............
  • 回答
    提起二战,人们总会想到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那些英勇或无奈的士兵。但有个名字,却如同从历史的缝隙中钻出来,带着一种近乎荒诞的坚持,那就是小野田宽郎。这位日本士兵,在战争早已结束多年后,依然在菲律宾的原始丛林中执行着他认为天经地义的任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要评价小野田宽郎,绝不能简单地贴上“忠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