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期间美日双方的轻重巡洋舰?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的巡洋舰发展历程和设计理念有着显著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要评价这两国的巡洋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美国巡洋舰:火力至上与舰炮射程的追求

美国海军的巡洋舰设计,尤其是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舰炮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倾向于建造拥有强大主炮和更远射程的舰艇,认为在海战中,能够率先发现并摧毁敌舰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思路也体现在他们对防护的看法上——倾向于在有限的排水量内,通过高速规避来躲避炮弹,而不是过度依赖厚重装甲。

重巡洋舰:
设计理念与代表舰型: 美国重巡洋舰的代表是“得梅因”级(Des Moinesclass)和“巴尔的摩”级(Baltimoreclass)。“得梅因”级是战后才服役的,但其设计思路代表了美国战时重巡的顶峰,采用了更先进的203毫米(8英寸)马克12舰炮,射速和精度都非常出色,而且其炮塔设计也体现了对弹道计算和射击效率的重视。而“巴尔的摩”级则是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重巡洋舰,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203毫米舰炮,拥有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美国重巡洋舰普遍追求高速性能,以“巴尔的摩”级为例,标准排水量接近11,000吨,最高航速可达33节。
火力特点: 美国重巡洋舰的火力优势在于其主炮的数量和射速。通常装备四座双联装203毫米舰炮,总共八门主炮,而且这些火炮的设计考虑了快速装填和精准射击。在对舰炮击中,美国重巡能够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
防护特点: 美国重巡洋舰的防护设计相对来说更注重水线装甲和甲板装甲的平衡,但整体而言,为了追求速度和火力,装甲厚度并没有达到日本重巡洋舰那样极致的水平。它们更依赖于“跑得快”来规避伤害。
作战表现: 美国重巡洋舰在太平洋战场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承担着舰炮支援、反水面作战的任务,还经常作为航母编队的防空屏障。在诸如圣克鲁斯群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海战等关键战役中,美国重巡洋舰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对日军舰艇造成了严重打击。

轻巡洋舰:
设计理念与代表舰型: 美国轻巡洋舰的设计更加多样化,从早期的“布鲁克林”级(Brooklynclass)到战后服役但基于战时设计思路的“克利夫兰”级(Clevelandclass),体现了不同的定位。以“克利夫兰”级为例,它装备了152毫米(6英寸)舰炮,数量更多(通常是十二门),火力输出非常密集,尤其擅长对付驱逐舰和作为航母编队防空的中坚力量。许多“克利夫兰”级在战争期间被改装为专用的防空巡洋舰,装备了大量的博福斯40毫米炮和厄利孔20毫米炮,构筑了强大的近程防空火力网。
火力特点: 轻巡洋舰的火力特点是炮弹密集。相比重巡洋舰的重型炮弹,其6英寸炮弹虽然单发威力较小,但炮弹的投射量极大,形成了“弹雨”般的打击效果,在反水面作战和对岸火力支援中非常有效。
防护特点: 轻巡洋舰的防护通常比重巡洋舰更薄弱,主要依靠速度和规避。
作战表现: 美国轻巡洋舰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发挥着多面手的作用,它们是航母编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防空、反潜、反水面,甚至也承担了部分舰炮支援任务。在很多小型海战中,它们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巡洋舰:炮术至上与舰体尺寸的极限追求

与美国不同,日本海军对巡洋舰的设计理念是“炮术至上”。他们相信在炮战中,能够以最快速度摧毁敌舰的主炮是决定性的。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不惜在有限的排水量内,将舰体尺寸推向极限,以搭载更多、口径更大的舰炮,并追求更高的航速和射程。防护方面,他们也倾向于用厚重的装甲来抵御敌方炮火的威胁。

重巡洋舰:
设计理念与代表舰型: 日本重巡洋舰的代表是“妙高”级(Myōkōclass)、“高雄”级(Takaoclass)以及著名的“利根”级(Toneclass)。这些舰艇普遍装备了203毫米(8英寸)舰炮,但与美国舰艇相比,日本的舰炮在射程和弹道性能上曾一度处于领先地位。日本重巡洋舰追求极致的性能叠加,在同一排水量下塞入了更多的火炮,更快的速度和更厚的装甲,但这也导致了舰体稳定性、适航性以及续航能力上的某些妥协,有时甚至被戏称为“纸糊的战列舰”——虽然炮力强劲,但一旦被击中要害,后果不堪设想。以“高雄”级为例,其标准排水量超过10,000吨,航速可达35节,拥有强大的10门203毫米主炮,火力密集且射程远。
火力特点: 日本重巡洋舰的火力优势在于其主炮的数量(通常比美国同级舰多一门或两门)和更优越的炮术技术训练。他们尤其擅长夜间炮战,利用鱼雷和舰炮的混合打击能力,在某些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防护特点: 日本重巡洋舰的防护设计非常强调装甲的强度,特别是水线装甲和炮塔装甲。它们通常拥有比美国同级舰更厚的装甲带,意图在炮战中抵御敌方的重炮打击。
作战表现: 日本重巡洋舰在战争初期表现出色,例如在爪哇海战役中,日本巡洋舰联队就展现了其强大的对舰攻击能力。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它们频繁作为航母特遣队的支援力量,并在遭遇美国航母舰载机攻击时,暴露出防护薄弱的弱点,损失惨重。

轻巡洋舰:
设计理念与代表舰型: 日本的轻巡洋舰设计也极具特色,比如“阿贺野”级(Aganoclass)和后来的“大淀”级(Ōyodoclass)。“阿贺野”级装备了152毫米舰炮,但数量相对较少(通常是六门),更侧重于作为驱逐舰编队的旗舰和侦察任务,同时也能执行一定的对舰攻击任务。而“大淀”级则更为激进,装备了强大的155毫米舰炮(六门),并且设计了大型水上飞机弹射器,意图作为特设的航空巡洋舰,但其防空能力相对薄弱。“夕张”级(Yūbariclass)是战前设计的一款小巧灵活的轻巡洋舰,虽然火力不算最强,但在隐蔽性和灵活性方面有一定优势。
火力特点: 日本轻巡洋舰的火力相对分散,炮弹投射量不如美国轻巡洋舰那样密集。它们更偏向于侦察、布雷、反潜以及作为驱逐舰分队的指挥舰。
防护特点: 轻巡洋舰的防护普遍较弱,与美国轻巡洋舰类似,依赖速度和规避。
作战表现: 日本轻巡洋舰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不如重巡洋舰那样突出,但它们在执行特种任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它们在南太平洋的各种小型接触战中活跃,也承担了护航任务。

对比与总结

总体而言,美日两国巡洋舰的设计理念差异深刻地影响了它们在战争中的表现:

火力: 美国巡洋舰以火力密度(轻巡)和炮弹性能(重巡)取胜,而日本巡洋舰则以炮弹的口径、数量和射程优势为特点。
防护: 日本重巡洋舰的装甲更厚重,更侧重于抵御炮击,但整体抗打击能力在面对空袭时显得力不从心;美国巡洋舰的防护相对灵活,更依赖于速度和规避,其防护设计在面对空袭时也表现出不足,但通过后续的改装和新的舰型弥补了部分问题。
通用性与任务定位: 美国巡洋舰,尤其是轻巡洋舰,在战争中展现出极强的通用性,能够胜任多种任务,尤其在防空领域,通过改装和新舰型的出现,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体系。日本巡洋舰则更偏向于传统的海战模式,在面对空海一体化作战时,显得有些被动。
战损比: 战争后期,由于美国强大的航空工业能力和航母战斗力,以及日本海军在战略上的失误,日本的巡洋舰损失尤为惨重。美国巡洋舰虽然也有损失,但其充足的产量和战场上的优势使其能够持续作战并取得胜利。

如果非要给一个相对的评价,可以说美国巡洋舰在“二战的战场”上表现出了更高的“适应性”和“整体作战效率”。日本巡洋舰则在某些方面(如炮术和早期设计)展现了其独到之处,但其设计理念的局限性在全面战争的消耗和空海一体化作战的趋势下,最终被时代所淘汰。每一艘巡洋舰都是那个时代技术与战略思想的结晶,它们在太平洋的波涛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轻重巡洋舰的划分本身就是违背舰船发展的正常方向的。

对于日美来说,老式巡洋舰如川內和奥马哈的正常后续应该是古鹰和盐湖城,其中古鹰都只是过渡型号,妙高型万吨级轻巡才是真正的日本标准轻巡,没错,就是后来划分为重巡的那个。

转折点就是华盛顿会议,硬生生的把巡洋舰按照火炮口径划分为轻巡和重巡。但对于日美来说,管你轻巡重巡,老子要的就是203炮的巡洋舰,所以30年代以前,两国基本没有建造条约定义的轻巡。

但是这样一来英国就不干了。英国需要的巡洋舰很多,但绝大多数地方的土人是不需要用203炮去吓唬的,所以英国要求必须对巡洋舰的轻重吨位也给个限制,否则英国就要被拖破产啦。这就在伦敦海军条约里提出来并通过了。

等到吨位限额一出来,日本一看,呵呵,等到高雄级完工,重巡吨位就造满了。那怎么行,日本没有那么多土人需要吓唬,倒是被英美的5:3的吨位优势吓唬得够呛。所以日本就开始在轻巡的吨位限额上动脑筋了,说自己的老天龙球磨什么的快到年龄了,申请预先使用点吨位限额来造新舰,新舰完工的时候就退役相应吨位的老舰把限额补充回去。1931年是个充满和平气氛的年代,英美答应了。这一来就出来最上这么个怪物——惊人的违约舰!

最上作为轻巡,可是捅了大篓子了。15门155炮加免疫当时轻巡火炮的防护力,一下子让英美鬼畜晕乎了:不行!黄种猴崽子有的,我们也必须有!(布鲁克林)至少也得有类似的~(南安普顿)。再之后,战争就爆发了。

从上面的历史可以看出,日美的巡洋舰发现思路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作为地方舰队的主力来使用,因此两家的技术水平在开战时基本接近。差别出现在战争中,美国有技术有闲心继续造巡洋舰,日本因为国力不逮造不起了,也没技术储备去改造太多,战斗力逐渐不如美国巡洋舰。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战前根据日本人的思路,判断日本会在条约结束后造2万5千吨级的大型巡洋舰,于是设计了阿拉斯加级。结果日本根本没这个打算,但听说美国在造3万吨的大型巡洋舰后也设计了3万吨的超甲巡。这算是日美巡洋舰发展史上一个有意思的终章。

user avatar

我是来抖机灵的。

日本CL:我们其实是鱼雷艇。

日本CA:麻麻我好怕!对面的护航驱逐舰冲上来了!

美国CL:我们其实是CV的外挂防空模块。

美国CA:我们其实是CV的外挂装甲模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的巡洋舰发展历程和设计理念有着显著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要评价这两国的巡洋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美国巡洋舰:火力至上与舰炮射程的追求美国海军的巡洋舰设计,尤其是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舰炮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倾向于建造拥有强大主炮和更.............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评价二战期间日本入侵澳大利亚的计划,我们得先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理解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以及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考量。这个计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日本一系列早期军事胜利和对盟军实力判断的基础上,但最终它在执行层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纸面或初级规划阶段。计划的背景与目标.............
  • 回答
    中科院期刊分区将“核物理”从二级学科中除名,这一举措引发了核物理学界的广泛抗议,其背后涉及的缘由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触及了科研评价体系、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中科院期刊分区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定的期刊分区(俗称.............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要评价二战德国海军的H39和H41型战列舰,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与同期其他国家战列舰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型战舰,尤其是H39,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充计划“Z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德国工业和海军设计界的最高水.............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德军的战斗力,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德军在战争初期展现出的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一度让世界为之侧目,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和转折,其战斗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理解德军的战斗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战术思想、部队素质、装备技术、指挥体系、后.............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所有大国。因此,评价二战中各国的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战术、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评价二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及其阵营的表现: 同盟.............
  • 回答
    牟田口廉也(Mutaguchi Renya),这位二战日军将领,在历史评价中常常与“愚蠢”、“顽固”和“悲剧”联系在一起。他最广为人知的行为是策划并指挥了1944年缅甸战役中的英帕尔战役,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灾难性的失败之一,也极大消耗了日军在东南亚的实力。要评价牟田口廉也,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的传奇之星:P38“闪电”战斗机的全方位评价P38“闪电”(Lightning)战斗机,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革命性的飞机之一。作为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早期的主力战斗机,它以其独特的双机身设计、强大的火力、出色的高空性能以及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都留.............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P51“野马”战斗机:一款定义时代的空中王者P51“野马”战斗机,毫无疑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尤其在美国陆航(USAAC)的序列中,它的表现堪称卓越,深刻改变了二战空中战场的格局。要评价这款飞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优势、战场表现.............
  • 回答
    乌斯塔沙:二战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的黑暗印记乌斯塔沙(Ustaša),一个源自克罗地亚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军事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斯拉夫扮演了极其黑暗和残暴的角色。其名字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目的性,“乌斯塔沙”在克罗地亚语中意为“起义者”或“叛乱者”。然而,他们所煽动的“起义”并.............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海军的防空能力,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着艰辛、创新与妥协的史诗。要评价它,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好”或“坏”的结论,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发展的脉络、遇到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黎明前的黑暗:早期防空能力的不足战争爆发之初,英国海军的防空能力,坦白说,并不令人乐观。作为一支以海权为核心的海军,其传.............
  • 回答
    “二战里,盟军阵亡的人都是死了活该,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话,乍一听,仿佛带着一种冷酷的逻辑,仿佛在说,那些献出生命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危险,所以他们是咎由自取。但如果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仅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对战争以及牺牲者极大的侮辱。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轰炸机载弹量普遍低下的问题,这确实是日军在战争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对其实际作战效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载弹量低”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载弹量是衡量一架轰炸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轰炸任务的效率和效果。载弹量越高,.............
  • 回答
    金刚级战列舰,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东方神秘色彩,但在二战的硝烟中,它更多地代表着日本海军在技术上一次大胆的尝试,以及随后为了适应战场需求而进行的痛苦蜕变。要评价它,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它从诞生之初,到最终覆灭的整个历程。诞生时的“野心勃勃”:从巡洋舰到战列舰的跨界打劫金刚级最初的设计,那可是带着一股.............
  • 回答
    二战时期,吨位千吨以下的舰船虽然不如航空母舰、战列舰那样耀眼夺目,但它们在战争的各个角落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构成海军战斗力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这些舰船种类繁多,从炮艇、鱼雷艇到扫雷舰、猎潜艇、巡逻舰,再到小型登陆艇和辅助船只,它们虽然体型较小,但却以其灵活性、针对性和数量优势,.............
  • 回答
    很多人在回顾二战历史时,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同盟国在情报战线上似乎活跃着无数的间谍,他们的故事如同过江之鲫,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目光转向轴心国时,那些能够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名字响亮如雷的间谍,却显得寥寥无几,仿佛是凤毛麟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二字.............
  • 回答
    提起二战,人们总会想到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那些英勇或无奈的士兵。但有个名字,却如同从历史的缝隙中钻出来,带着一种近乎荒诞的坚持,那就是小野田宽郎。这位日本士兵,在战争早已结束多年后,依然在菲律宾的原始丛林中执行着他认为天经地义的任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要评价小野田宽郎,绝不能简单地贴上“忠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