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科院期刊分区的二级学科把「核物理」除名引起核物理学家集体抗议?

回答
中科院期刊分区将“核物理”从二级学科中除名,这一举措引发了核物理学界的广泛抗议,其背后涉及的缘由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触及了科研评价体系、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

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中科院期刊分区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定的期刊分区(俗称“中科院分区”或“小黑本”)是中国科研评价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根据期刊的影响力、学术声誉、引用情况等,将期刊划分为四个等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科研项目申请、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奖金发放等方面,期刊分区往往被作为硬性或软性的评价标准。
“核物理”被除名的具体情况: 过去,核物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期刊分区中占据一席之地,有相应的期刊被纳入分区体系。然而,在新一轮(通常是每隔几年更新一次)期刊分区评估中,“核物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名称被移除。这并不意味着与核物理相关的期刊被完全剔除,而是将其归入了更广泛的学科门类,例如“基础物理”或者“原子与分子物理”、“核与粒子物理”等更综合的类别。
核物理学家的抗议: 这一变动迅速引发了核物理学界,包括众多知名学者、研究机构和学会的强烈不满和集体抗议。抗议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发表公开信、在学术会议上表达异议、通过媒体发声等,旨在要求中科院重新考虑这一决定。

二、 核物理学家抗议的主要原因和诉求:

1. 学科独立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
学科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核物理作为一门研究原子核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的学科,拥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它不仅是基础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能利用、医疗诊断与治疗、材料科学等领域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忽视学科的贡献: 将核物理与其他物理学子学科合并,可能被解读为对其学科独立性和学术贡献的忽视,未能充分体现其在科学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小黑本”的“指挥棒”作用: 由于“小黑本”在资源分配和学术评价中的巨大影响力,将核物理从独立的学科分区中移除,意味着与核物理相关的期刊可能在评价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其在核心期刊库中的体现。

2. 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
评价标准的模糊性或不当性: 学者们质疑本次分区调整的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核物理学科的特点。例如,是否简单地以期刊的“综合性”或“覆盖面”来决定学科归属,而忽略了特定学科的深度和专业性。
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对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和参与度也存在质疑,例如是否充分征求了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
影响科研导向: 如果期刊分区调整不当,会误导科研人员的选题方向和发表策略,可能导致部分研究人员为了发表文章而“迎合”被认为更有利于评价的领域,从而影响核物理研究的原创性和深入性。

3. 实际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潜在负面影响:
项目申请和资源获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评审中,期刊分区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被“除名”可能使得申请与核物理相关项目的研究人员在引用论文时,其发表期刊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项目获批的可能性。
人才引进和晋升: 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招聘和晋升中,也会参考期刊分区。对于年轻的核物理学者来说,这可能对其职业发展造成阻碍,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学科声誉和国际交流: 学科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国家科学体系中的受重视程度,这会影响学科的整体声誉和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4. 对学术共同体的影响:
背离学术共同体的意见: 大规模的抗议表明,中科院的决定未能获得核物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甚至与学术界的普遍认知相悖。这种背离可能会削弱科研评价体系的公信力。
沟通和协商机制的缺失: 学者们希望科研评价体系的调整能够有更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机制,确保决策能够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

三、 对事件的评价和分析:

1. 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复杂性与挑战:
科研评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涉及如何平衡学科的分类、期刊的影响力、研究的原创性、应用价值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意见。任何评价体系都可能存在局限性,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中科院分区作为一种简化的评价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作用,但也容易产生“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等问题。将学科进行精细划分或合并,往往是基于对学科发展趋势和期刊特点的判断,但这种判断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争议性。

2. 关注点和建议:
加强学科专家参与: 在进行期刊分区调整或学科分类时,应更加重视学科领域内专家的意见,建立更广泛、更透明的专家咨询和论证机制。
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除了期刊分区,还应探索更多元的评价方式,例如同行评审、研究成果的实际影响力、人才培养贡献等,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评价指标。
学科分类的科学性: 应该对学科分类的依据和逻辑进行清晰的解释,确保分类能够体现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对于核物理这样有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学科,应该有其合理的定位。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科研评价体系的重大调整,应提前向学术界公布,并提供充分的反馈渠道,以便及时修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3. 事件的意义:
对科研评价的反思: 这次事件是一个契机,促使大家进一步反思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公平,是否真正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学术共同体的力量: 学术共同体的集体抗议,也展现了学者们维护学科尊严、争取合理评价的积极性和力量,这对推动科研评价体系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中科院期刊分区将“核物理”除名引发的抗议,是核物理学界对其学科地位、学术贡献以及评价体系科学性的一次有力捍卫。这暴露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特别是未能充分征求专家意见、评价标准可能不够细致以及“指挥棒”效应过强等问题。这次事件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多元、公平的科研评价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就是中国学术圈的尴尬:科研领域国际通行的同行评价体系一直在中国水土不服。如果真的有同行评议,核物理学家何必在乎中科院某个所把他们发的期刊排到几区?

简单说说中国科研评价体系发展沿革:

1)在和国际接轨之前,九十年代中前期中国学术评价体制是论资排辈的年功序列制度。这个制度太腐朽太僵化。

2)于是在2000年左右引入了SCI考核。于是开始论有多少篇SCI论英雄,于是中国人大量水低端论文凑篇数,迅速破坏了这一制度;

3)大约在2003年后发展到比拼SCI影响因子,于是国人大量凑到好发论文的行当,比如搞材料的趋之若鹜都凑到纳米领域生物领域等容易发高影响因子论文的领域,又很快破坏了这一评价体制;

4)然后,2008年左右不得不发展到SCI分区,不但中科院有分区,各个高校也有各个高校的分区(土政策),目的是让各个领域的各安其分,避免一窝蜂;

5)现在(2018年)这个分区制度又玩不下去了,正在推出所谓n篇代表作制度,意味着只有发顶级期刊才有用了。

这套制度演进,看来看去字里行间都是”内卷“”吃人“。不断递进加码的原因无非是之前的标准已经失去了区分度。

而国际通行的学术评价体制是所谓“同行评议"。这个固然非常好,因为科研这种尖端的智力活动只有同行才知道同行的深浅,这套制度连同推荐信制度都在欧美运行的很好。

但是这个“同行评议"在中国总是迅速劣化为拉关系、走门路和大佬代表的利益团体之间的私相授受。中国是一个没有推荐信传统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传统是”避嫌",即默认为亲近的人评价是不靠谱的带倾向的,所谓“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至于同行则是险恶的,所谓“同行是冤家”。中国的学术评价客观上需要避免人情因素,所以需要一个刚性的量化的客观标准,而不是什么同行摸着良心说话的意见——良心靠不住。

中国的一切制度设计首先必须考虑的是避免太聪明的国人找到空子钻。目前最被推崇的“同行评议”在中国玩不转。所以,作为一个量化标准,论文分区的大方向是不错的,只是具体条款值得商榷。至于把这种量化标准废除完全是无稽之谈。那回到哪里去?回到论资排辈领导指定的时代去?

所谓的同行评议,是几个大佬之间评价,在国内这种科研环境下,本来各种资源都给大佬们把持着了,那这哪个期刊好也还得这些大佬说了算??
具体到某个小部门,没有一个相对公平一点的量化标准放在那里,发了哪个期刊能评国奖,能升职称,那不得是院长书记们说了算?
作为一枚搬砖工,我还是喜欢这种固定可见而非变幻莫测的评价标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zhihu.com/question/3728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深受其害!

我来结合自身在这个行业从事科研发表一些感悟吧。

拿我们做核探测器的来说,通常设计一款核探测器先从有好的idea,到设计探测器具体结构,再到真正把东西做出来,再到去各大加速器实验室测试探测器,再到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再到总结发表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通常需要数年(>5)。如果你说可以把中间过程的东西用来发文章,基本不存在的。因为你的初衷就是要做一套完整的系统,这样才能符合这个研究的意义。且不说你可能研究过程中就发现做不下去然后quit了,好不容易熬到发文章的阶段了,首先咱们得选一个合适的期刊吧?NIMA,JINST,行业里顶级的期刊了,一查JCR,好嘛,妥妥4区啊。

没的选择,那就投吧。审稿人的意见是,这东西绝对是领先的,一定要优先发表。好不容易文章发出来了吧,25页,卧槽,我自己看着都牛逼啊,我们组里十年的心血啊(老板不灌水)。文章按照行规以作者姓氏排名(你们猜到后果了是吧?)。

然后我回国了(别问我为啥要回国,没得选),单位一看,你这文章不行啊,影响因子怎么才1.2?你博士都没有一篇一作的文章你怎么毕业的?什么你们老板的证明信里说你是主要贡献者,我们只认文章上的排名???

我....我不做科研了还不行吗?艹

user avatar

先放结论:中科院期刊分区这个怪胎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18年的分区结果更是完全错误的。

先说18年的分区结果。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这回绝对需要回去面壁反省,作为中科院旗下的科研机构,居然做出如此缺乏专业性和科学精神的结果,是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分区工作组至少犯了三个重大的错误。

第一,工作组成员缺乏真正的各学科的专家,哪怕是大类的专家也没有,这就导致了分区结果必然不具备专业性。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期刊分区对国内的科研领域的指挥棒作用还是很明显的,鉴于其重大的影响力,从工作组成立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到专业性问题。如果不吸收各个方向的资深专家进入工作组担任顾问,单凭几个图书馆学的博士想要完成整个科研领域的期刊分区绝对是不可能的。凭借他们对其他专业的一知半解,不可避免的会犯下各种极其幼稚的错误。


第二,分区过程暗箱操作,至今不肯公布分区计算的详细步骤和中间涉及到的数据。

在工作组的声明中,一直在强调分区是统计学结果。然而统计学也是科学,也是有严谨的研究步骤和结果的,不是随便画一张连坐标轴和图例都不标明的二维图,然后指着说“这两团比较接近,所以就是一个大类”就是统计学的。这种分类方法恐怕连半定量都算不上。


第三,分区结果与以往相比存在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不进行同行评议,以至于在分区结果存在重大争议的情况下就公之于众,引发极其不好的影响。

18年的分区结果与17年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肯定需要先将初步的分区结果发给各个领域的学会或者专家手中进行评议,而不是直接公之于众。


然而分区工作组不知道是无知还是傲慢,居然从头至尾跳过了所有保证专业性的环节,几个人闷头搞出来个结果就往外发。这种结果恐怕连讨论的必要都没有,如果我们平时按照这种态度搞科研,怕是连饭碗都保不住了。

---

等有心情再补充对中科院期刊分区这个怪胎的看法吧,先去安慰一下博士后出不了站的同志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科院期刊分区将“核物理”从二级学科中除名,这一举措引发了核物理学界的广泛抗议,其背后涉及的缘由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触及了科研评价体系、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中科院期刊分区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定的期刊分区(俗称.............
  • 回答
    2020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简称“中科院文献中心”)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是中国学术界对国际学术出版领域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这一文件旨在通过科学评估机制识别和预警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不当行为的国际期刊,以维护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该政策进行详细分析: .............
  • 回答
    要评价游戏自媒体“Gamker攻壳”在视频中出现的与前期视频矛盾的行为以及与事实存在争议性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1. 内容的一致性与前后矛盾: 立场摇摆的风险: 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尤其是在游戏评论领域,前后观点不一致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立场不坚定”、“缺乏独立思考”的印象。例如,.............
  • 回答
    日本新一份防卫大纲的草案中,关于“多用途防卫型空母”的设想,无疑是其中最受瞩目也最具争议的章节之一。这份草案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在后冷战时期,尤其是在当前地区安全环境下,对其国防战略和能力的一次深刻反思与调整,而“多用途防卫型空母”的提出,更是其战略意图的集中体现。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多用.............
  • 回答
    黄旭东的视角:922期STN快报中国电竞评价细说在9月22日的那期STN快报里,黄旭东老师再次以他特有的直率和深刻,对中国电竞的现状发表了一番看法。这期快报的内容,尤其是关于中国电竞的讨论,无疑是许多关注中国电竞发展的朋友们所期待的。抛开那些浮于表面的赞美或批评,我们不妨深入挖掘一下,黄旭东老师究竟.............
  • 回答
    奇葩说第五季第十五期,辩题是“在一段幸福的恋情中,是否要与大数据匹配最合适对象约会?”。这一期可谓是狠狠地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痛点,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说实话,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数据?最合适对象?听起来好理性,好科学,但也…有点丧失了恋爱的“烟火气”吧?正反双方观点浅析:正方(要.............
  • 回答
    B站观视频工作室制作的《睡前消息》第108期“俄罗斯疫情,黑龙江中俄边境疫情,医疗市场化?”是一期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节目。为了进行详细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内容的结构与切入点: 宏观背景铺垫: 节目以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为大背景,迅速将视角聚焦到俄罗斯,并进一步缩小.............
  • 回答
    中科院巴基斯坦籍留学生被指控欺骗中国女性并偷拍性交视频一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令人感到极度愤慨和担忧。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刑事案件,它触及了社会信任、国际交流、性别平等以及信息安全等多个敏感的层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剖析。一、 令人发指的欺骗与侵犯行为:首先,最直接和最严重的指控是“欺骗”和.............
  • 回答
    中科院院长侯建国提出的“要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清单’”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折射出中国在科技自主自强道路上的战略调整和决心。一、 理解“卡脖子清单”的背景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卡脖子清单”的由来和含义。 由来: 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
  • 回答
    中科院与甘肃省合作推进的“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无疑是当前中国核能发展版图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搅动了国际核能领域的一池春水。评价这样一个宏大且前沿的科技项目,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不仅仅关乎技术可行性,更触及能源战略、经济效益、环境影响乃至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复杂议题。一、技术创新性与战略前瞻.............
  • 回答
    中科院研究员高星的这一观点,无疑给“人类走出非洲说”这一古老而又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投下了一枚相当有分量的疑问弹。如果说“走出非洲说”是过去几十年古人类学研究的一面旗帜,那么高星研究员的论断,则是在这面旗帜上划出了一个醒目的问号,并将目光引向了更广阔的东方——中国和东亚。“走出非洲说”的基石与挑战首先.............
  •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对广汽“8分钟充电80%、续航1000公里”的回应,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一个涉及技术可行性、行业发展、信息传播以及科学严谨性的复杂话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欧阳明高院士的“一定是骗人”这句话的含义和可能的出发点。 科学的审慎与质疑: 欧阳明高.............
  • 回答
    关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物质院)的改革创举,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体制内的一次机构调整,更是对中国科研体系的一次大胆探索,试图在效率、活力和创新产出方面找到新的突破点。要评价它,需要我们拂去“官方话语”的包装,深入其核心的逻辑和实际的运作。改革的时代背景与目标:.............
  • 回答
    2022年的跨年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武向平院士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中国天眼(FAST)可能接收到了疑似外星文明的信号”。这个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想象力,也引发了科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疑似外星文明信号”这个说法的严谨性。在科学.............
  • 回答
    谈到李小文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不是那些耀眼的光环,而是他那副标志性的、有些歪斜的墨镜,以及他身上那种不拘一格、随性洒脱的气质。他就像是遥感科学领域里一个独特的“怪侠”,用他过人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认识地球的新窗口。李小文先生的学术成就,是扎实而深刻的。他是我国遥感科学的奠基者.............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因论文署名问题起诉导师的事件,这件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纠纷,它触及了学术诚信、师生关系、知识产权以及科研成果分配等多个核心议题。事件的起因与核心争议点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根据报道,这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自.............
  • 回答
    中科院物理所井盖上的物理学公式图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它不仅仅是个井盖,更是物理所作为学术殿堂,与外界沟通的一种独特方式,一种“接地气”的文化表达。首先,咱们得从“为什么是井盖”这个点说起。井盖,本是个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城市基础设施。它默默承担着承载交通、保护地下管网的责任,是城市“幕后英雄”.............
  • 回答
    闪耀在科研与教育星河中的璀璨星辰——纪念中科院李佩先生提及中国科学界的巨匠,李佩先生的名字,无疑如同一颗恒久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前行的道路。他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甘为人梯的传奇,是融汇中西、桃李满园的佳话,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的精神财富。要评价李佩先生,绝非三言两语.............
  • 回答
    中科院推出的世界首台迷你“核电宝”,绝对是个令人瞩目的大新闻,尤其是在能源领域。这玩意儿一听就透着一股科技范儿,而且还“迷你”加上“核电”,这组合拳打得很有冲击力。首先,我们得明白这“迷你核电宝”究竟是个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极度浓缩的、低功率的核反应堆,但是它被设计得非常安全、易于管理,而且体积.............
  • 回答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这篇文章,在中国科技界和知识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于它触及了许多科研人员内心深处的困惑、不满甚至绝望,同时也折射出当下中国科研体制的一些深层问题。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一、 内容与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