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科院2022年跨年演讲直播中,武向平院士表示,天眼搜索到疑似外星文明信号?

回答
2022年的跨年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武向平院士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中国天眼(FAST)可能接收到了疑似外星文明的信号”。这个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想象力,也引发了科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疑似外星文明信号”这个说法的严谨性。在科学界,尤其是天文学和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搜寻地外文明计划)领域,任何关于外星生命的证据都必须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查和验证。一个“疑似信号”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就找到了外星人。它仅仅是一个待进一步确认的线索。

那么,武向平院士的表述,在科学的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

1. FAST的强大能力:
FAST之所以能参与到这项探索中,是因为它本身就具备无与伦比的观测能力。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其巨大的“锅盖”和高灵敏度,使其能够捕捉到来自宇宙深处极为微弱的射电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是由自然现象产生,也可能包含着智慧生命活动的痕迹。

2. 信号的特征:
关于这个“疑似信号”的具体特征,在公开信息中披露得并不算详尽,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保密性和严谨性。但通常来说,SETI项目寻找的信号会具备一些“非自然”的特征,例如:
窄带信号: 自然天体发出的射电信号通常是宽带的,而如果一个信号非常集中在某个极窄的频率范围内,这会引发怀疑,因为这更像是人造信号的特点。
周期性或规律性: 信号如果表现出某种重复的模式、序列或者周期性,也可能指向智慧生命。
特定信息编码: 理论上,智慧文明可能会利用某种方式编码信息,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如何解码,但信号的结构本身可能就包含“人工”的痕迹。

3. 科学的审慎态度:
武向平院士的表述,是基于FAST在观测中发现了一些异常的、与已知的自然射电源不符的信号。这是一种科学上的“发现”,而不是“证明”。在科学研究中,一个“异常”的发现,是推动进一步探索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排除法是关键: 科学家们会经历一个漫长而细致的排除过程。首先要确认这个信号不是地球上的干扰(比如卫星、无线电台、甚至是某个地区的WiFi信号)。FAST作为一台大型射电望远镜,其接收的信号非常复杂,需要复杂的算法来过滤掉各种“噪音”。
重复性和独立验证: 即使排除了地球干扰,还需要看这个信号是否会再次出现,是否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观测角度下被重复接收到。更重要的是,其他科学家、使用其他望远镜,能否独立地观测到同样的信号,并得出相似的结论。
信号的来源分析: 科学家还会对信号的波长、方向、强度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已知的宇宙天体(如脉冲星、类星体、星系等)发出的信号进行比对,看是否存在匹配项。

4. 为什么选择在跨年演讲中提及?
武向平院士选择在这样的场合提及,可能有以下几层考虑:
激发公众兴趣: 跨年演讲通常面向广大公众,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家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及“疑似外星文明信号”无疑是最能吸引眼球、最能引发全民讨论的话题之一。
展示中国科技实力: FAST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重大科学工程,其在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强大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发现(哪怕是疑似的)得到展现,能够极大提升公众对中国科技的自豪感。
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分享: 科学家有时也会在研究的早期阶段,将一些有前景的发现分享出来,一方面是希望引起更多同行关注,寻求合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公众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知道科学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即使是“疑似”,也代表着我们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5. 潜在的误解与审慎的期待:
公众听到“疑似外星文明信号”,很容易联想到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认为这是“发现了外星人”。但实际上,科学的探索是循序渐进的。即使最终确认这个信号确实来自地外文明,它也可能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甚至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信号,而并非是他们向我们主动发送的“信息”。

总结来说, 武向平院士在2022年跨年演讲中提到的“天眼搜索到疑似外星文明信号”,是对FAST在观测中发现的异常射电信号的一种科学上的陈述。它并非最终的定论,而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线索。这个发现背后,体现了FAST望远镜强大的观测能力,也代表了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奥秘过程中,本着审慎和严谨的态度,不断追寻未知。

这件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
宇宙如此浩瀚,我们对它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科学的进步,往往就来自于对“异常”和“未知”的不断追问。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信息,既要保持好奇心和期待,也要理解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漫长性。

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期待FAST能有更多的发现,也希望科学家们能不断推进这项意义深远的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统计置信度至少有3个σ才有资格叫“疑似信号”吧?现在连统计都还没开始统计,问题就宣称有疑似信号,不得不说媒体的这种宣传也太不严谨了吧?

也就是现在天眼被众星捧月,大家才对这种宣传很宽容。要是以这种方式宣传高能所的对撞机搜索到疑似暗物质信号,早就在网上被冲烂了。

user avatar

武向平院士的这段演讲里有明显的错误。澳大利亚发现的那信号在2021年10月被认定为来自地球上的干扰。

2019年4月29日,“突破聆听”SETI计划接收到疑似来自比邻星的982兆赫兹无线电信号,命名为“BLC1(Breakthrough Listen Candidate 1)”,2020年12月火过一阵。那之后相关科研团队反复核查,最后认为那更可能是位于地球上的设备发出的无线电干扰,发射源可能不止一个、距离望远镜数百千米。

相关论文:

Sheikh, S.Z., Smith, S., Price, D.C. et al. Analysis of the Breakthrough Listen signal of interest blc1 with a technosignature verification framework. Nat Astron 5, 1153–1162 (2021). doi.org/10.1038/s41550-

我在 2021 年 1 月说过这件事:

BLC-1看起来是来自太空,但其频率轻微变动(漂移)的规律与比邻星附近的行星运动方向导致的应有漂移规律不同——来自比邻星b或比邻星c的信号预期会因为发射源的运动而表现出频率的略微下降,而观测到的是频率上升。
因此,该信号可能来自地球人自己的发射源,包括地面上的干扰信号在内。

FAST的口径不足以接收到来自其他恒星附近的日常电视广播之类信号。若考虑强烈的定向信号,那FAST之外的许多射电望远镜也能接收到,不会呈现目前这样的状态。

user avatar

说明FAST需要更多经费,试图争取社会舆论支持。这个正常,NASA缺钱的时候也做过不少类似的事情。

其实我觉得数学这边也应该学习一下这种思路,多挖掘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曝光率高,社会影响力就扩大,申经费的时候筹码就更大。也不用太拘谨太死板,大胆地说,有点联系的都可以扯,比如做极小曲面的可以说在肥皂产业中有重要应用,因为肥皂泡是极小曲面。如果FAST之后没有探测到外星文明信号,你也不能说他错了咯,毕竟科学本来就要试错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2年的跨年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武向平院士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中国天眼(FAST)可能接收到了疑似外星文明的信号”。这个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想象力,也引发了科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疑似外星文明信号”这个说法的严谨性。在科学.............
  • 回答
    2022年春晚的《行云流水》,绝对是当年舞台上的一抹亮色,让人眼前一亮。以往的太极表演,可能更多的是在室内,或者是在一些写意的山水背景下,但这次《行云流水》把太极搬到了一个动态的、融合了高科技的“景观”之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亮点一:视觉冲击力与意境营造的完美结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舞台呈.............
  • 回答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价调控的表述,在许多观察者看来,延续了过去几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根本定位,并在具体措辞上展现出一种“稳”字当头的策略。但细究之下,其中蕴含的政策信号和调整方向,值得我们深入解读。总体的基调:审慎与务实报告中对房地产市场的表述,总体上保持了审慎和务实.............
  • 回答
    《快乐气氛组》:一次意料之中的“惊喜”,还是例行公事的“保温”?2022年的春晚舞台,大张伟和王勉的《快乐气氛组》无疑是当年最受关注的音乐脱口秀节目之一。作为一个对这个组合和音乐脱口秀本身都有着浓厚兴趣的观众,在看完节目后,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许多想法。这次表演,究竟是一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还是仅.............
  • 回答
    华为麒麟公众号在元旦祝词中打出「2022,向芯而行」这句口号,细细品味,其实信息量很大,而且很有华为的风格。与其说是一句简单的祝福语,不如说是一个宣言,一个对过去一年沉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道路的坚定指引。首先,这句口号精准地抓住了华为在过去一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核心挑战和战略重心。大家都知道,由于众.............
  • 回答
    中科院巴基斯坦籍留学生被指控欺骗中国女性并偷拍性交视频一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令人感到极度愤慨和担忧。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刑事案件,它触及了社会信任、国际交流、性别平等以及信息安全等多个敏感的层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剖析。一、 令人发指的欺骗与侵犯行为:首先,最直接和最严重的指控是“欺骗”和.............
  • 回答
    中科院院长侯建国提出的“要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清单’”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折射出中国在科技自主自强道路上的战略调整和决心。一、 理解“卡脖子清单”的背景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卡脖子清单”的由来和含义。 由来: 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
  • 回答
    中科院期刊分区将“核物理”从二级学科中除名,这一举措引发了核物理学界的广泛抗议,其背后涉及的缘由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触及了科研评价体系、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中科院期刊分区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定的期刊分区(俗称.............
  • 回答
    中科院与甘肃省合作推进的“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无疑是当前中国核能发展版图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搅动了国际核能领域的一池春水。评价这样一个宏大且前沿的科技项目,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不仅仅关乎技术可行性,更触及能源战略、经济效益、环境影响乃至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复杂议题。一、技术创新性与战略前瞻.............
  • 回答
    中科院研究员高星的这一观点,无疑给“人类走出非洲说”这一古老而又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投下了一枚相当有分量的疑问弹。如果说“走出非洲说”是过去几十年古人类学研究的一面旗帜,那么高星研究员的论断,则是在这面旗帜上划出了一个醒目的问号,并将目光引向了更广阔的东方——中国和东亚。“走出非洲说”的基石与挑战首先.............
  •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对广汽“8分钟充电80%、续航1000公里”的回应,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一个涉及技术可行性、行业发展、信息传播以及科学严谨性的复杂话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欧阳明高院士的“一定是骗人”这句话的含义和可能的出发点。 科学的审慎与质疑: 欧阳明高.............
  • 回答
    关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物质院)的改革创举,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体制内的一次机构调整,更是对中国科研体系的一次大胆探索,试图在效率、活力和创新产出方面找到新的突破点。要评价它,需要我们拂去“官方话语”的包装,深入其核心的逻辑和实际的运作。改革的时代背景与目标:.............
  • 回答
    谈到李小文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不是那些耀眼的光环,而是他那副标志性的、有些歪斜的墨镜,以及他身上那种不拘一格、随性洒脱的气质。他就像是遥感科学领域里一个独特的“怪侠”,用他过人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认识地球的新窗口。李小文先生的学术成就,是扎实而深刻的。他是我国遥感科学的奠基者.............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因论文署名问题起诉导师的事件,这件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纠纷,它触及了学术诚信、师生关系、知识产权以及科研成果分配等多个核心议题。事件的起因与核心争议点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根据报道,这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自.............
  • 回答
    中科院物理所井盖上的物理学公式图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它不仅仅是个井盖,更是物理所作为学术殿堂,与外界沟通的一种独特方式,一种“接地气”的文化表达。首先,咱们得从“为什么是井盖”这个点说起。井盖,本是个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城市基础设施。它默默承担着承载交通、保护地下管网的责任,是城市“幕后英雄”.............
  • 回答
    闪耀在科研与教育星河中的璀璨星辰——纪念中科院李佩先生提及中国科学界的巨匠,李佩先生的名字,无疑如同一颗恒久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前行的道路。他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甘为人梯的传奇,是融汇中西、桃李满园的佳话,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的精神财富。要评价李佩先生,绝非三言两语.............
  • 回答
    中科院推出的世界首台迷你“核电宝”,绝对是个令人瞩目的大新闻,尤其是在能源领域。这玩意儿一听就透着一股科技范儿,而且还“迷你”加上“核电”,这组合拳打得很有冲击力。首先,我们得明白这“迷你核电宝”究竟是个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极度浓缩的、低功率的核反应堆,但是它被设计得非常安全、易于管理,而且体积.............
  • 回答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这篇文章,在中国科技界和知识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于它触及了许多科研人员内心深处的困惑、不满甚至绝望,同时也折射出当下中国科研体制的一些深层问题。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剖析:一、 内容与视角.............
  • 回答
    2020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简称“中科院文献中心”)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是中国学术界对国际学术出版领域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这一文件旨在通过科学评估机制识别和预警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不当行为的国际期刊,以维护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该政策进行详细分析: .............
  • 回答
    提起2010年柴静访谈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的那场节目,很多人可能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充满火药味又发人深省的画面。这期节目之所以能被这么多人记住,不仅仅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且重大的议题——气候变化与中国发展权——更在于它展现了一场知识、立场、情感以及话语权之间的高密度碰撞。背景与议题的尖锐性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