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价调控的描述?

回答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价调控的表述,在许多观察者看来,延续了过去几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根本定位,并在具体措辞上展现出一种“稳”字当头的策略。但细究之下,其中蕴含的政策信号和调整方向,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总体的基调:审慎与务实

报告中对房地产市场的表述,总体上保持了审慎和务实的态度。没有出现过于激进的词汇,也没有承诺“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问题。这种基调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复杂性的认知,以及在稳定大局和激发市场活力之间寻求平衡的考量。

“坚持‘房住不炒’”: 这句话依然是贯穿始终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对过去几年调控政策方向的重申,强调了回归居住属性的根本目标。这表明,在可预见的未来,投机性需求仍然是被严格限制的对象。
“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这是今年的一个重要看点。报告明确指出,要“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这句话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的进一步明确: 这意味着,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具体调控措施,地方政府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中央政府不再是“一刀切”地制定全国统一政策,而是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方案。
“因城施策”的深化: 这句话本身并不新鲜,但结合当前形势来看,其内涵更加丰富。这意味着,那些面临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可能会继续收紧政策;而那些可能面临库存积压、市场下行的城市,则可能获得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以刺激本地房地产市场。这为“托底”部分城市提供了可能性。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这也是一个关键的导向。报告明确了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居住需求,以及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这与“房住不炒”并不矛盾,而是对其的补充和细化。它暗示了政策的着力点将放在如何让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人能够更便捷地购房、安居乐业,而不是鼓励投资炒作。

政策的信号与解读:稳中有变,变中有优

报告中的表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其背后的政策信号:

1. 防范化解风险依然是核心任务:
虽然报告没有直接点名批评,但“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的表述仍然是存在的。这表明,对于一些已经出现资金链断裂、项目停工等风险的房企和项目,政府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积极介入,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这意味着,在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的同时,如何解决“保交楼”问题,如何化解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将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可能涉及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政府的纾困措施,以及对房企的重组和转型引导。

2. 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新侧重: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表述,是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市场普遍存在的担忧的回应。一些城市因为担心调控“一刀切”影响到正常的购房需求,对市场信心造成打击。
这预示着,在一些地方,可能会出台更具导向性的政策来鼓励合理购房行为,例如:
降低购房门槛和成本: 可能会在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方面有所调整,特别是针对首次购房者和改善型住房的家庭。
优化公积金政策: 可能鼓励各地更灵活地使用公积金贷款,解决缴存职工的住房困难。
适度放宽限购政策: 对于部分房地产市场压力较大的城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或取消一些过度的限购措施,以激活市场流动性。

3. 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性:
报告中避免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类激进表述,而是侧重于“稳定”二字。这表明,政府更希望看到一个平稳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而不是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
过度打压可能会导致市场过冷,影响经济增长和民生;而放任自流则会引发新的泡沫和风险。因此,稳定成为了当前最关键的目标。
“因城施策”正是实现稳定的重要手段。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给、稳定市场预期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

4. 租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持续推进:
虽然报告对商品房市场的着墨较多,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例如发展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仍然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在解决市场化住房需求的同时,政府不会放松对低收入群体和新市民群体的住房保障。这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任务,旨在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隐忧

尽管报告释放了积极信号,但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调控任务依然艰巨:

“因城施策”的执行难度: 如何把握好“度”是关键。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既要防止过度放松导致市场再次过热,又要避免过度收紧影响市场恢复。这需要高超的政策艺术和精准的执行能力。
市场信心的恢复: 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深度调整,部分购房者和开发商的信心受到了较大影响。即使政策有所松动,市场信心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
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 如何引导房地产企业从过去依赖高杠杆、高周转的模式,转向更注重产品质量、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如何平衡多方利益: 在稳定房价、保障民生、防范风险、促进经济增长等多重目标之间取得平衡,需要政府持续的智慧和努力。

总结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价调控的描述,可以被理解为在坚持“房住不炒”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以“稳”为核心,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防范化解风险。报告传递出的信号是审慎、务实且有针对性,试图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引导房地产市场朝着更加平稳健康的方向发展。然而,政策的落地效果,以及市场信心的恢复程度,仍需持续观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复吸』是指吸毒成瘾人员在脱毒治疗成功后,又开始使用脱毒前所滥用的成瘾物质,如海洛因、吗啡等。复吸是治疗难点,也是吸毒的特点。

复吸现象不仅在吸毒人群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也是禁毒工作一直希望解决的难题。复吸不仅是戒毒者简单的个人问题,更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要降低复吸率不仅要戒毒者自己有顽强的毅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的关怀与政府的大力支持。

心理对毒品的强烈倚赖,即使躯体的倚赖症状消除了,精神倚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不易消除,强烈地存在着一种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开始还能克制,如果处于有利环境,再加上坚强的毅力,“心瘾”会淡化。但如果有不利的因素、前途无望、或心理压力难以承受的时候往往会克制不住毒品的诱惑。一些案主仅仅在几次面试失败后,就感到人生无望终于又一次拨通了毒贩的电话。

由于吸毒者对家庭的伤害不仅仅是财产上的,更是在精神上给一个家庭毁灭性的打击,有多少家庭为此而破裂。亲人对他们戒毒失去了希望信心,亲情对他们的抛弃,更会让他们在吸毒的道路上“义无反顾”。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房住不炒:摁死房价

真实的房住不炒:摁死二手房交易,提高土地拍卖价格,放宽首套房信贷,要买房必须买新盘

user avatar

前几天银保监郭主席表示要向银行保险机构提出建议,对“新市民”给与服务。

也就是说,已经在城里居住但还没有户口的,或者刚拿户口不足两三年的这3亿多人口,比如农民工、开小店、做小生意、自由职业的这些人,由于过去是被金融系统排斥的,贷款方面普遍有困难,所以要定向的给他们金融支持,要把他们转正,让他们能够在城市里安居乐业下去。

这话说的油爆枇杷半遮面的,其实谁不知道啊,最简单最重要的金融支持,就是房贷

既然要给这3亿人转正,那就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金融工具,信用下沉

过去基本每次稳增长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金融工具推出,成为宽信用的增量部分。

比如地方债置换

13年开始一些地方ZF债台高筑、经济转型困难的情形就已经很突出了, 因此融资需求迫切需要新的政策进行干预以减轻偿债压力。于是到15年,财政部就搞了个置换1万亿地方债的文件,置换债券由地方ZF自发自还,把地方ZF融资平台的债务转为地方债,好了,这就续命成功了。

再比如棚改货币化

原来是补偿几套新房,后来改成了给钱。之所以敢用成本更高的货币化安置方式,在于央妈搞的PSL。央妈通过PSL向政策性银行发贷款,接着他们再通过棚改专项贷款给地方ZF发钱,地方ZF又给拆一代们发补偿款,ZF拆迁卖地后偿还贷款,政策性银行再还钱给央妈,资金闭环就形成了。

其实我朝的房贷,就是穿着马甲的国债和地方债。

不像美联储可以直接买卖美债,目前我们不允许央行直接下场买国债,投放基础货币只能依赖外汇占款、MLF等广义再贷款以及降准等形式,这些手段有着自主性不足、资金成本较高、空间有上限等不足。所以就只能搞这么一个迂回,以房贷—土地出让金的方式来实现。

那风险不会因为把锅扔了就真的消失啊,必然有人得当接锅侠。所以我们ZF的杠杆率低,居民的杠杆率就高。放张图吧:

这两年所有人都觉得应该打压房价,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么高的房价支持,哪里有钱搞发展嘞?所以醒醒吧,房价怎么可能从天而降pia ji一声拍地上呢,你想想这个逻辑都不通顺。

除了“3亿新市民”,郭主席还有个说法是“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扭转”

原话是:现在房地产价格调整,需求方面结构产生变化,对金融业来说是好事,但是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对经济影响得太大,还是要平稳转换。意思还不够明显吗?

郑州不是前两天都取消认房认贷的大杀器了吗?这几个月降低按揭贷款利率、降首付比例的城市也一堆一堆的吧?

那么好了,一边准备给3亿人发房贷,一边不停的放出稳房价的消息面,那么下个阶段政策大概率会转向。

所以工作报告里用什么话术都是一样的,评价什么呢?你房住不炒也好,市场调控也好,我们的基本盘依然没有改变:土地财政戒不掉啊。

一切尽在不言中。

user avatar

房价上涨通道喊出稳房价和房价下行通道喊出稳房价的区别是什么?

继续炒呗

嘴上说不用夜壶,架不住尿急又不想起床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