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对广汽“8分钟充电80%,续航 1000 公里”的回应“一定是骗人”?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对广汽“8分钟充电80%、续航1000公里”的回应,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一个涉及技术可行性、行业发展、信息传播以及科学严谨性的复杂话题。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欧阳明高院士的“一定是骗人”这句话的含义和可能的出发点。

科学的审慎与质疑: 欧阳明高院士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是享有崇高声誉的权威专家。他的职业生涯和学术研究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当他看到一项看似突破性的技术宣传时,本能的反应是基于科学的审慎和对技术可行性的严格评估。
“8分钟充电80%”:这是一个极短的充电时间,意味着需要极高的充电功率。这需要电池本身能够承受如此大的电流输入,同时充电桩的功率输出也要达到相应级别,并且整个充电系统(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充电接口等)都要能安全稳定地工作。在现有主流技术框架下,达到如此高的充电功率会面临散热、电池寿命衰减、安全等一系列挑战。
“续航1000公里”:这是一个非常长的续航里程。虽然电池能量密度一直在提升,但要在一个相对标准的乘用车体积和重量下实现1000公里续航,需要搭载非常大的电池包。这就又会与车辆的重量、空间、成本等因素产生矛盾。
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同一辆车上实现“8分钟充电80%”和“1000公里续航”,对电池技术、能量管理系统、快充技术等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甚至是挑战了当前公认的技术边界。因此,欧阳明高院士的“一定是骗人”,更多是一种基于专业判断的强烈质疑,认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这种组合宣传的真实性非常低,很可能存在夸大、误导,甚至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理想化”宣传,而非普遍适用的技术能力。

行业健康发展的守护者: 科技成果的宣传需要真实、准确,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且面向大众消费的领域。如果存在过度甚至虚假的宣传,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让他们对技术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还可能损害整个行业的信誉。
欧阳明高院士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有责任维护行业的健康生态,防止不实信息对市场造成扰乱。他的质疑,也是在提醒整个行业,要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技术进步,避免“浮夸风”。
他可能也担心,如果消费者因为这种宣传而对新能源汽车产生负面印象,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信息传播的责任: 作为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院士的言论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他以直接、有力的语言表达质疑,也是一种承担信息传播责任的方式,即不回避问题,直面可能存在的误导。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广汽集团方面可能的情况。

广汽集团提出这样的技术愿景,也可能有多种解释:

1. 技术预研与未来愿景: 有可能是广汽集团在某个实验室环境下,通过非量产的、或者高度集成的、甚至是未来可能实现的某种技术路径,达到了这样的参数。他们可能是在展示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信心和方向。
2. 特定条件下的测试数据: 也可能是指在极其苛刻的、非常规的测试条件下实现的,例如极低的外部温度、特定的电池状态等,而这些条件并未完全告知消费者。
3. 营销策略的需要: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宣传往往是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广汽可能是在借此营销契机,树立品牌在技术上的领先形象。
4. 技术上的“偷换概念”或“限定描述”: 例如,“8分钟充电80%”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型号的电池,在极佳的充电环境下,而非所有车型、所有使用场景都能达到。同样,“续航1000公里”也可能是指在特定工况下的理想续航,而非实际的综合续航里程。

评价欧阳明高院士的回应:

正面评价:
科学严谨,勇于发声: 他的回应体现了科学研究者应有的严谨态度,不迷信权威,不畏惧质疑,敢于对看似“美好”的技术宣传提出挑战,守护了科学的真实性。
维护行业声誉: 他的质疑有助于防止行业出现不负责任的宣传,维护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引导公众理性认知: 他的话语有助于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新能源汽车技术,避免过度神化或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培养科学的消费观。

可以探讨的空间(但并非批评):
沟通的艺术: 虽然“一定是骗人”这句话非常直接有力,但在公关层面,更温和或带有解释性的表达,或许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例如“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实现这样的指标非常有挑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说明”之类的说法。但考虑到院士的身份和责任,直接点出问题也是一种担当。
信息获取的限制: 欧阳明高院士的评价是基于他当时掌握的信息。如果广汽方面后来提供了更详尽的解释或数据,他的看法也可能随之调整。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证伪和修正。

总结:

欧阳明高院士的“一定是骗人”是对广汽集团“8分钟充电80%、续航1000公里”这一宣传语的一次基于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的有力质疑。他的回应,既是对科学真理的捍卫,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担当。

这起事件也折射出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技术快速进步与市场营销宣传之间的张力。 行业需要在鼓励创新和保持真实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这个角度看,欧阳明高院士的这句“一定是骗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判断,更是一种对行业生态负责任的呼吁和警示,值得我们深思。它提醒着所有参与者,在追求突破的同时,更要坚守科学的底线和诚信的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看一些基本数据先。


       功率 1马力=736瓦  能源 1千卡路里=4190焦耳。 1千瓦时(kwh)=3600千焦=859千卡。 1立方米天然气=10千瓦时(9 769千瓦时) 1桶油=1700千瓦时。 1卡路里(cal)=4.184焦耳。 1英热单位(BTU)=1055焦耳。  一些燃料的能量含量  1升汽油 9.1千瓦时 32.6兆焦 1升柴油 10,0 kwh 35,9 兆J             Heat value Hydrogen (H2) 120-142 MJ/kg Methane (CH4) 50-55 MJ/kg Methanol (CH3OH) 22.7 MJ/kg Dimethyl ether - DME (CH3OCH3) 29 MJ/kg Petrol/gasoline 44-46 MJ/kg Diesel fuel 42-46 MJ/kg Crude oil 42-47 MJ/kg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 46-51 MJ/kg Natural gas 42-55 MJ/kg Hard black coal (IEA definition) >23.9 MJ/kg   Hard black coal (Australia & Canada) c. 25 MJ/kg Sub-bituminous coal (IEA definition) 17.4-23.9 MJ/kg   Sub-bituminous coal (Australia & Canada) c. 18 MJ/kg Lignite/brown coal (IEA definition) <17.4 MJ/kg   Lignite/brown coal (Australia, electricity) c. 10 MJ/kg Firewood (dry) 16 MJ/kg Natural uranium, in LWR (normal reactor) 500 GJ/kg Natural uranium, in LWR with U & Pu recycle 650 GJ/kg Natural uranium, in FNR 28,000 GJ/kg ------------------------------------------------------------------------------------- Uranium enriched to 3.5%, in LWR  3900 GJ/kgUranium figures are based on 45,000 MWd/t burn-up of 3.5%  enriched U in LWR MJ = 10E6 Joule, GJ = 10E9 J MJ to kWh @ 33% efficiency: x 0.0926  One tonne of oil equivalent (toe) is equal to 41.868 GJ     


8分钟 = 480 秒

假设 1000 公里需要 100~200 升油,

那么就相当于 9.1千瓦时 * 100~200 ~= 900 ~1800 度电。

8分钟可充满80%, 也就是 720 度电左右,

一分钟可以充 90 度电, 你信吗?


根据新闻目前市场上不少充电桩能达到120kW的快充功率。以电池容量10kWh为例,用快充最快5分钟充满。

那就是 10/5 = 2 度电 (每分钟)


一分钟可以充 90 度电,那就是说快了 40多倍。

这个能量密度也好, 充电速度也好, 都是目前非核技术达不到的。

当然, 这个估算是十分粗略的。 高估了能量消耗, 低估了电动车的效率。

假设电动车的效率(0.9999)是最原始的汽油车(0.3333)的 3 倍; 假设汽油车是本田飞度, 1000公里只耗 50 升油。

那么 40 / (3*2) = 6~7 , 也就是差不多一个数量级。


这么保守地估算,这个宣传中的黑科技的能量密度也好, 充电速度也好, 所宣称的是达到目前人类能达到的非核技术水平的更高一个数量级。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俺觉得这类似于“水变油”, 俺没法相信 “水变油”, 因此也没法相信这样的广告。当然, 如果厂商发明了超小型的压水堆或者核燃料电池, 那您当俺什么都没说。

核电池在 10 多年前已经商用, 用在某些心电起搏器上。

当然, 俺的估算遗漏了电动自行车。

目前的电动自行车一度电能跑 30~40 公里, 1000 公里只要 30 多度电。

从这个角度来看, 厂商也不是完全在忽悠, 如果未来的电动车是单人的,不用核技术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在车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就能合理运用太阳核聚变以后通过无线传输发给地球的核能。

“我日~~~~~” (日 = 太阳)

这应该是您发出的感叹。









机器翻译

                  热值 氢气(H2) 120-142兆焦/千克 甲烷(CH4) 50-55兆焦/千克。 甲醇(CH3OH) 22.7兆焦/千克 二甲醚-二甲醚(CH3OCH3) 29兆焦/千克 汽油/汽油 44-46兆焦/千克 柴油 42-46兆焦/千克 原油 42-47兆焦/千克 液化石油气(LPG) 46-51兆焦/千克 天然气 42-55兆焦/千克 硬黑煤(国际能源机构的定义)>23.9兆焦/千克。   硬黑煤(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约25兆焦/千克。 亚烟煤(国际能源机构的定义) 17.4-23.9兆焦/千克   亚烟煤(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c. 18兆焦/千克 褐煤/褐煤(国际能源机构的定义)<17.4兆焦/千克。   褐煤/褐煤(澳大利亚,电力) c. 10兆焦/千克 木柴(干) 16兆焦/千克 天然铀,在LWR(普通反应堆)中 500 GJ/kg; 天然铀,在含铀和钚的LWR中,回收650GJ/kg。 天然铀,单位为FNR 28,000 GJ/kg。        


【未完待续】



       https://www.engineeringtoolbox.com/fuels-higher-calorific-values-d_169.html https://deepresource.wordpress.com/2012/04/23/energy-related-conversion-factors/ https://www.world-nuclear.org/information-library/facts-and-figures/heat-values-of-various-fuels.aspx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6亿, 远远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持续低迷(3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希望借此长 1 点盐值。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百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不用谢。

user avatar

1、请记住这个初中物理的基本定律,电功=电压x电流x时间

2、特斯拉目前最大的电池组容量(也就是电功)为90kwh,号称最多可以续航800公里。

3、假设特斯拉电池如果在8分钟内充满,则需要每分钟675kw的充电功率。

4、为了达到这个功率,我们大约可以采用以下充电组合:

220V民用电+3000A电流,请采用超导输电线

380V工业电+1776A电流,请采用超导输电线

10kv高压输电+67.5A电流,这个组合貌似可以执行,你确定你敢把这玩意插到车上?



广汽:看见逗号了没有?我说是同一个容量的电池了吗?

user avatar

以后直接在110千伏甚至更高压的变电站隔壁开充电站,就做得到了。显然不可能让人直接碰电缆,得整个车“插入”进去充电,就像超级机器人合体那种玩法。到时候出了事故的话,跨步电压会害死不少人的。

说到电池技术的极限,《高达SEED》里面电池不仅能驱动MS、启动PS装甲,还能满足能击穿主战坦克以上级别装甲的高功率光束武器的输出,当然使用时间很有限。这个不知什么时候能达到了。

@孟德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对广汽“8分钟充电80%、续航1000公里”的回应,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一个涉及技术可行性、行业发展、信息传播以及科学严谨性的复杂话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欧阳明高院士的“一定是骗人”这句话的含义和可能的出发点。 科学的审慎与质疑: 欧阳明高.............
  • 回答
    谈到李小文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不是那些耀眼的光环,而是他那副标志性的、有些歪斜的墨镜,以及他身上那种不拘一格、随性洒脱的气质。他就像是遥感科学领域里一个独特的“怪侠”,用他过人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认识地球的新窗口。李小文先生的学术成就,是扎实而深刻的。他是我国遥感科学的奠基者.............
  • 回答
    2022年的跨年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武向平院士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中国天眼(FAST)可能接收到了疑似外星文明的信号”。这个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想象力,也引发了科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疑似外星文明信号”这个说法的严谨性。在科学.............
  • 回答
    窦贤康先生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次年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件事在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窦贤康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本身就是对一位科学家在所属领域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创新突破以及对国家科技进步做出杰出贡献.............
  • 回答
    中科院院长侯建国提出的“要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清单’”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折射出中国在科技自主自强道路上的战略调整和决心。一、 理解“卡脖子清单”的背景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卡脖子清单”的由来和含义。 由来: 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
  • 回答
    提起2010年柴静访谈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的那场节目,很多人可能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充满火药味又发人深省的画面。这期节目之所以能被这么多人记住,不仅仅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且重大的议题——气候变化与中国发展权——更在于它展现了一场知识、立场、情感以及话语权之间的高密度碰撞。背景与议题的尖锐性首先.............
  •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关木通的临床观察研究,确实是中医药领域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评价其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这些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研究背景:关木通的临床应用与潜在风险在张伯礼院士进行系统临床观察研究之前,关木通在中医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它被.............
  • 回答
    王中林院士(Zhou Nan)作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在纳米技术、超材料、量子电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他是否“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需要结合其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进行具体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王中林院士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关联王中林院士的主.............
  • 回答
    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在推动中医药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提出的“中医强行走出去行不通”,并非是对中医的否定,而是对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的深刻洞察和审慎提醒。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强行走出去”的语境和可能的解读:首先,我们.............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2月24日《新闻1+1》节目中张伯礼院士介绍的中医治疗效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张伯礼院士在节目中介绍的并非针对某一种具体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而是更侧重于中医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例如新冠疫情中的整体思路、优势以及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展望。 因此,评价也需要从这个层面展开。.............
  • 回答
    中物院完成 Z 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反应堆概念设计,这无疑是中国在核能科技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其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要理解这个概念设计的核心,我们需要拆解“Z 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反应堆”。 Z 箍缩(Zpinch): 这是一种惯性约束聚变(ICF)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极强的电流(.............
  • 回答
    关于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学术道德、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学术共同体生态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与警示: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事件来源与传播 目前网络上关于王中林院士与戴希教授的争议,主要源于学术界对石墨烯.............
  • 回答
    中科院巴基斯坦籍留学生被指控欺骗中国女性并偷拍性交视频一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令人感到极度愤慨和担忧。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刑事案件,它触及了社会信任、国际交流、性别平等以及信息安全等多个敏感的层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剖析。一、 令人发指的欺骗与侵犯行为:首先,最直接和最严重的指控是“欺骗”和.............
  • 回答
    中科院期刊分区将“核物理”从二级学科中除名,这一举措引发了核物理学界的广泛抗议,其背后涉及的缘由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触及了科研评价体系、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事件的背景和起因: 中科院期刊分区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定的期刊分区(俗称.............
  • 回答
    中科院与甘肃省合作推进的“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无疑是当前中国核能发展版图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搅动了国际核能领域的一池春水。评价这样一个宏大且前沿的科技项目,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不仅仅关乎技术可行性,更触及能源战略、经济效益、环境影响乃至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复杂议题。一、技术创新性与战略前瞻.............
  • 回答
    中科院研究员高星的这一观点,无疑给“人类走出非洲说”这一古老而又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投下了一枚相当有分量的疑问弹。如果说“走出非洲说”是过去几十年古人类学研究的一面旗帜,那么高星研究员的论断,则是在这面旗帜上划出了一个醒目的问号,并将目光引向了更广阔的东方——中国和东亚。“走出非洲说”的基石与挑战首先.............
  • 回答
    关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物质院)的改革创举,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体制内的一次机构调整,更是对中国科研体系的一次大胆探索,试图在效率、活力和创新产出方面找到新的突破点。要评价它,需要我们拂去“官方话语”的包装,深入其核心的逻辑和实际的运作。改革的时代背景与目标:.............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因论文署名问题起诉导师的事件,这件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纠纷,它触及了学术诚信、师生关系、知识产权以及科研成果分配等多个核心议题。事件的起因与核心争议点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根据报道,这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自.............
  • 回答
    中科院物理所井盖上的物理学公式图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它不仅仅是个井盖,更是物理所作为学术殿堂,与外界沟通的一种独特方式,一种“接地气”的文化表达。首先,咱们得从“为什么是井盖”这个点说起。井盖,本是个最普通、最不起眼的城市基础设施。它默默承担着承载交通、保护地下管网的责任,是城市“幕后英雄”.............
  • 回答
    闪耀在科研与教育星河中的璀璨星辰——纪念中科院李佩先生提及中国科学界的巨匠,李佩先生的名字,无疑如同一颗恒久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前行的道路。他的一生,是献身科学、甘为人梯的传奇,是融汇中西、桃李满园的佳话,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的精神财富。要评价李佩先生,绝非三言两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