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这种行为对当前的学术同行评议有什么影响或警示?

回答


关于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学术道德、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学术共同体生态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与警示: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
1. 事件来源与传播
目前网络上关于王中林院士与戴希教授的争议,主要源于学术界对石墨烯相关研究的争论。王中林院士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在石墨烯领域有显著贡献,而戴希教授则因对王中林团队的某些研究提出质疑而受到关注。部分网络信息称王中林在学术交流中对戴希进行人身攻击,甚至称其为“首恶”,但这些说法是否属实,需要结合具体学术争议的背景进行分析。

2. 学术争议的性质
石墨烯研究中的争议通常涉及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等问题。例如,戴希教授曾对王中林团队的“石墨烯单原子缺陷研究”提出质疑,认为其实验数据可能存在偏差。这种争议属于学术领域常见的“同行评议”过程,但若被误读为人身攻击,则可能引发对学术伦理的讨论。



二、学术同行评议的机制与潜在问题
1. 同行评议的正当性
同行评议是学术共同体的核心机制,旨在通过同行专家的独立评审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然而,若评议过程被个人偏见、情绪化表达或恶意攻击所主导,则可能违背这一机制的核心原则。

2. 学术争议的边界
建设性批评 vs. 人身攻击:学术争议中,批评应基于科学证据和逻辑推导,而非对个人的贬低。例如,若戴希教授的质疑有充分依据,而王中林院士的回应则可能涉及对质疑者“人身化”的攻击,这可能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qualities
学术自由与责任:学者在学术争论中需保持理性,既要捍卫自己的研究,也要尊重他人的学术贡献。若一方将争议转化为人身攻击,则可能破坏学术共同体的信任基础。

3. 学术伦理的规范
《学术诚信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发布的学术伦理规范中明确指出,学术交流应基于事实和证据,禁止使用不实信息、贬低他人或进行人身攻击。
学术共同体的自我约束:学术界内部通常通过学术委员会、期刊编辑部等机构对争议进行调解,但若涉及公开网络舆论,可能失去专业性,导致争议被情绪化放大。



三、对学术共同体的警示
1. 学术不端行为的潜在风险
若王中林院士的行为被证实为恶意贬低他人,可能构成学术不端,包括但不限于:
人身攻击:通过贬低他人学术地位、人格来压制学术观点。
学术霸凌:利用权威地位压制异见,阻碍学术自由。
学术不公:通过非科学手段影响学术评价,破坏公平竞争。

2. 对学术创新的负面影响
抑制学术自由:若学者因质疑权威而遭受打击,可能导致学术创新动力减弱,形成“不敢质疑”的文化。
破坏学术生态:学术争议本应通过理性讨论解决,但若被转化为人身攻击,可能导致学术共同体内部分裂,甚至引发学术声誉危机。

3. 对年轻学者的警示
学术伦理的教育:年轻学者需理解学术批评的边界,避免将学术争论与个人攻击混淆。
保护自身学术声誉:在面对不公时,应通过正规学术渠道(如期刊评审、学术会议)进行申诉,而非依赖网络舆论。



四、学术界对类似事件的应对与反思
1. 学术机构的介入
若事件属实,相关学术机构(如中国科学院、高校学术委员会)可能介入调查,明确行为是否符合学术伦理。
例如,2018年“石墨烯争议”中,王中林院士的团队曾因数据问题被质疑,但最终通过实验重复验证后,争议得以平息。

2. 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调节
学术界通常通过同行评议、学术会议、期刊编辑等机制解决争议,但若涉及网络舆论,可能失去专业性。
例如,戴希教授的质疑可能通过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流程被正式回应,而非依赖网络舆论。

3. 对学术规范的呼吁
加强学术伦理教育:在学术培训中强调学术诚信,明确学术批评与人身攻击的界限。
推动透明化机制:通过开放实验数据、同行评审流程等,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解。



五、对当前学术环境的启示
1. 学术自由与责任并重
学者在坚持学术真理的同时,需尊重他人的学术贡献,避免将学术争议个人化。
学术自由应建立在尊重他人、遵守伦理的基础上,而非通过贬低他人来维护自身地位。

2. 网络舆论与学术讨论的界限
网络舆论往往缺乏专业性,容易将学术争议情绪化。学者需区分学术讨论与网络攻击,避免被非专业舆论裹挟。
学术共同体应通过正规渠道(如学术会议、期刊)进行理性讨论,而非依赖社交媒体。

3. 学术伦理的长期建设
学术伦理的建设需要制度保障(如学术委员会、伦理审查)和文化引导(如学术道德教育)。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已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



六、结论
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若属实,反映了学术界在面对争议时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这一事件对学术同行评议的警示在于:
1. 学术批评应基于科学证据,而非人身攻击;
2. 学术共同体需维护理性讨论的环境,避免情绪化攻击;
3. 学术机构和学术界应加强伦理规范,确保学术自由与责任的平衡。

学术共同体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学者对学术伦理的坚守,以及对同行评议机制的理性运用。只有在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学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美国高科技的霸权地位,看的是存量。但是增量也相当重要,我们如果增量超过美国,美国就扭转不了逐渐走向衰落的事实。美国的很多科学家不思进取,甚至几年年才研究出寥寥几个成果。而我们的王中林院士,敢于开拓创新、挑战权威,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备受质疑的时候依然在坚持自己的科研成果。这让我想起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会阻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传统物理学家质疑,而这次,被质疑、攻击的主角,早已不是那些潜心钻研的欧美科学家,而是变成了我们自己的院士。这表明,世界科技的重心。正在由西方转向东方。西方学者对我们院士的肆意抹黑,正能表明他们对我们院士取得这么优秀的成果的嫉妒心理。

但是,知乎上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对这位院士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质疑。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甚至有境外势力勾结的嫌疑。当年美国科技发展,我们进行洋务运动,表现出我们对科技本身的尊重。而如今我们的博导拓展了国外科学家千百年来都没研究出来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做到了美国所有教授都做不到的成就,美国并没有向我们虚心学习,反而开始诋毁我们的院士,正好可以表明美国心胸狭隘的小人之性。


我认为,我们的科研体系中出现了一位这么优秀的院士,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而不是疑似收了拜登的钱,对优秀的科研人才阴阳怪气。王中林院士究竟有没有科研精神,不是美国人决定的,也不是各位知乎大V决定的,而是我们十四万万中国人民决定的!这正可以体现出我们制度的优越性,科技人才两手抓,才能出现这么杰出的成绩。


最后,我为我们能拥有这么优秀的院士而感到沸腾与骄傲!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东西看一遍像传销,看两遍像传销,看三遍还像传销,那它就是传销。

user avatar

看来是王院士后院起火了,明显这是王院士的学生群。搜了下图片里出现的人名,确实都在王院士组里呆过,gt=佐治亚理工,王院士的美国单位,后面数字是呆的年份

看来王院士的徒子徒孙里也有看他不爽的,这就有好戏看了 老板,再来一盘瓜子呗

user avatar

既然一再邀请我发言,那我就借知乎这个平台再跟大家交流几句。关于科学上的细节,我想这几天我们在知乎上已经讨论得很清楚了。翻回去看整个讨论过程,大家可以看到,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科学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本身当然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解决了,但对我们每个个人还是新问题),谁都不可能一下子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尝试、验证和争论,耐心看完整个过程的知友一定会发现,没有人(包括我)是始终正确的,每个人都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理解上的偏差,最后在彼此帮扶之下,大家才一起搞清楚了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像极了真实世界的科研过程,因为我们都是人不是神,所以容易犯错的我们不能单枪匹马去挑战大自然最玄奥的密码,我们必须通过互相支持、互相启发、互相验证,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创新网络,来共同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而这个网络是必须具备纠错功能的,目前在搞量子计算的同学们也会对此的体会更深切一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四大恶人”的存在肯定是必要的。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展开,可以参见本人多年前给赛先生写的文章,《信息不能自由传播科学将会怎样》,我相信现在网上还能找到。


现在再拉回到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动体的电动力学,正是19世纪末整整一代理论物理学家殚精竭虑思考的问题,伟大的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的论文以它为题。所以我一再说王所长的科学视野非常高,想的问题确实有深度,因为的确是纳米电机的工程实践把他带到这个问题上来的,这一点是非常值得鼓励和赞扬的。可惜的是王所长身边缺乏能跟他讨论这类科学问题的有趣灵魂,缺乏能不断提醒他的小伙伴们。这几天,我通过微信群大致上了解了一下我们国内目前的电动力学课的教学情况,也竭力回忆了我自己大学里的学习情况,发现我们的电动力学教学的确有些问题,老师在讲到狭义相对论的时候,主要以推导公式为主,有些学校干脆就一嘴带过或者放到力学课里去讲。以至于上完电动力学32年之后的我现在回忆起来,就只想起一群疯狂的留着爱因斯坦发式的乘客,坐在以接近光速运动的火车里互发信号挑战人类智力极限。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们对电磁现象和狭义相对论的深刻联系印象非常淡漠,误以为只要火车运动速度足够低就不用去考虑相对论,这当然是完全错误的。19世纪末的时候,并不是哪个神经病每天幻想光速火车,而是实实在在的电磁学实验把大家带到了这个问题面前,就像王所长在纳米马达中碰到的电磁工程问题一样实在。这个问题就是如何统一不同惯性参照系下的观察者对同一电磁现象的描述?为什么一个观察者看到的是电场,而另一个则看到了磁场?牛顿力学的伽利略变换,导致不同惯性系的观察者无法达成一致,这一点像噩梦一般缠绕着整整一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包括洛伦兹、爱因斯坦、闵可夫斯基、庞加莱。这些伟大的人物,也跟我们一样是人不是神,他们正是在几十年的历史里不断地尝试、讨论、验证和争论,最后成功撞线的,并不是爱因斯坦一个人单枪匹马解决这个问题的。关于这段历史,这个过程,在我们的教育里面是缺位的,我们习惯于把正确的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就好像天龙八部里无崖子把内功强行输入给小和尚虚竹一样,而忽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没有用足够的篇幅来介绍当时碰到的具体问题,以至于很多人淡忘了麦克斯韦方程与狭义相对论密切到几乎共生的关系。这一点是值得我们从事电动力学教学的同仁们深思的问题。这里我插入一个硬广,我的好友复旦大学物理系的金晓锋教授,近几年对从麦克斯韦方程到狭义相对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科学史研究,凝聚成三个精彩的讲座《通往狭义相对论之路》[蔻享--共享科学、传播科学],建议有兴趣的同学们去看一看。从中大家可以看到,这些现在被鸡汤科普捧上奥林匹斯山的诸神们,是如何一点一点在互相启发和争论中,伴随着一次一次的纠错,最终发现真理的。所以,犯错是再伟大的科学家都不能幸免的,更何况理论物理也并不是王所长的主业,大家实在不用去苛责他。而科学院的领导们应该深思的是,如何在纳米能源所培养、建立起平等讨论的科学文化,这是一个新成立的研究所,科学文化的形成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希望大家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在昨天与王所长的通话里,我也向他介绍了我之前工作过的物理所的科学文化,让他百忙之中可以抽空去体验一下。在中科院物理所,激烈的学术争论是每天的日常,记得有一次我和胡江平同学爆发了有关铁基超导体配对问题的激烈争论,从中午一直争到晚上,动静之大使得1楼到9楼的所有同事大概都在考虑要不要报警。最后,我们的老所长王玉鹏老师下班之前来看了一下,面无表情地留下一句话,“理性讨论、控制情绪、损坏公物、照价赔偿”,就回家吃饭去了。我现在觉得这16字真言可以作为科学争论的一个准则。


最后再说说那张微信截图。我恳请大家不要在这张真假难辨的截图上耗费过多的精力,更不要去过度解读。且不说这张图的真假,即使为真,这也只是很长一段对话中截取出的一小段,不结合上下文也很难说明真实的情况。更何况人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绪,哪能时时刻刻都做到完美把控?就像我个人,在给知识分子的评论里,也是带着一点自己的小情绪的,这一点也被细心的网友们看出来并提出批评了。借这个机会,在这里我表示接受批评,我们在进行科学争鸣的时候,应该对被批评者的人格给予最大程度上的尊重,这次我的确做得不够好,下次一定会改进的。最后,真心希望这次风波尽快过去,王所长和纳米能源所有许多重大的科研任务,不宜在这件事上浪费太多精力,而我本人也要专心备课,因为港科大的新学期马上要开始啦。

user avatar

哈哈

user avatar

看到不少回答说截图是假的,于是来澄清一波,不仅是真的,而且聊天记录里还有更离谱的,这种程度圈外的别说编了,想都不敢想。

我们组有课题跟王组的纳米发电机接近,有联系,组里也有纳米能源所过来的博后,还在他们微信群里。看到这张图之后我专门找他取证了一波看了下群里的内容,只能说是大开眼界。大意就是那帮臭学物理的来抨击我们,是因为我们的原创成果动了他们的蛋糕,于是有组织地来攻击,王先是列举恶人罪状,然后语重心长地跟同学们讲原创成果的重要性。每个同学都是先发了一遍坚决支持王老师,又发了一遍同意王老师对原创成果的定义,还有几个站出来加舔了一顿,百多条消息我刷了一遍都没记太住。

对于学术圈内的人来说,这种其实并不算新鲜事。学阀内部leader的权威是绝对的,绝对的权威一定会发展成这种形式。我们组也是大boss在群里难得发表一些观点,立马每个人都要刷一波赞同,配合大拇指之类的表情。而学术圈一个独有的特点是,他无法从外部进行监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物理学专业。王这次算是犯了比较低级,即物理专业本科生都能确信地指出的错误,才会翻车。我非物理学专业,第一次看到新闻还以为王真的搞出了些东西,后面仔细一想才只是变得半信半疑。

同行评议算是有效地监督学术圈的一种方法,但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现在的科研在逐渐做得越来越细,大家分得越来越来,材料算是重灾区。除了理论物理这种必须踩着前人痕迹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基础科学,其他领域的前沿研究可能彼此都无法理解,随便抽两个做材料的可能连对方的论文都看不懂。以王中林为例,全球纳米发电机就他一家,还专门创造了TENG这种词炒概念,徒子徒孙来回引用,圈外人根本没办法对他指手画脚。这次翻车只能说是偶然现象,根据蟑螂理论,算了再往下不敢说了。

写完发现不能匿名,算了不匿就不匿,反正不玩知乎。

user avatar

物理学家里面的“恶人”多了,因为他们一直在做“你装相,我拆台”的“恶事”。

国内学术圈,其实也就真正研究物理的那帮人算是比较风清气朗一点的了。

什么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在我看来不是你灌了多少NCS,而是你发出的论文真正有能力质疑你的人要非常非常少,甚至要等到你去世若干年后才有。

如果你的论文随便一个知识功底好一点的本科生都可以看出问题(不管是正确性还是科学意义),那你都不可能是一个真正优秀的科学家。

user avatar

笑死了,自己搞个乌龙被拆穿,还埋怨别人是恶人。王老师这是在洗粉吗?

有什么影响或者警示?

知识分子:争鸣 | 王中林院士 “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学界怎么看?

科学的道路是艰辛的,只要是人不是神都会犯错,这本来没什么,真正让我揪心的是,诺大一个中科院纳米能源所,为什么没有人能提醒他?如此大张旗鼓地推上公共媒体之前,科学院内部为什么不征求一下院内相关单位,比如理论物理研究所或者物理研究所专家们的意见?没有有效的纠错机制,如何保证国家每年巨量投入的科研基金被善用?这些问题值得科学院的管理层深思。

再贴一下所谓的重大原创进展,值得深思,值得警醒!

纳米能源所发布两项重大原创科学成果----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经过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数年研究和实验验证,提出并对麦克斯韦方程组进行了成功拓展,相关成果近期也发表在Materials Today。该成果的重大意义在于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基于静态电磁场理论推广到运动介质的情形,成功拓展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运用范围,奠定了运动介质电动力学的理论基础。这是中国的科研机构对经典物理学基础理论创新作出的一次重要贡献。
user avatar

怕被认出来,匿了。

背景:材料学博士生,导师是John Cowley(ZL Wang的博士导师)的博后。

昨天闲聊时和老板说起了这件事情。老板说,ZL Wang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写文章特别快。另外,John Cowley对学生比较hands-off。ZL Wang发文章只管发出来,不太管对不对。ZL的原话大概是:只要95%的结果是对的没人会管那错的5%的,而且,这错误没看出来该怪罪的是reviewer和杂志编辑。所以,他之后和另外几位行业祖师爷合作时就被嫌弃了。

老板还顺嘴开了句玩笑,一个错误结果的引用量往往是远高于正确结果的,说不定他h因子这么高就是因为错误结果太多。(大误)

抛开人品不谈,如果因为这5%的错误就把他打成民科应该是过于高看民科了,毕竟民科连5%的正确可能都做不到。但是看这个聊天记录,在被几个有影响的人揪住那5%后,他大概是真急了。

站在王院士的角度设想一下,自己处心积虑整出了个大新闻,却被几个臭学物理的批判一番,是我我也不爽。当然,这斯文扫地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老师都表态了,老师的好学生们能咋办?

user avatar

《西江月·我的山头我做主》

既入此山此圈。唯我马首是瞻。

求真务实放一边。朕即金口玉言。

星宿海旁曾见。门徒齐声颂赞。

仙福永享寿齐天。老仙法力无边。

(注:传言是否为实待确认,对事不对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