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1000吨以下的舰船?

回答
二战时期,吨位千吨以下的舰船虽然不如航空母舰、战列舰那样耀眼夺目,但它们在战争的各个角落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构成海军战斗力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这些舰船种类繁多,从炮艇、鱼雷艇到扫雷舰、猎潜艇、巡逻舰,再到小型登陆艇和辅助船只,它们虽然体型较小,但却以其灵活性、针对性和数量优势,在特定战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评价这些千吨以下的舰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

一、 战场上的多面手:

近岸防御与攻击: 炮艇和鱼雷艇是典型的代表。它们装备有小口径火炮和鱼雷,在沿海地区、河流和湖泊中作战。它们速度快,吃水浅,可以灵活地在敌方大型舰艇难以企及的区域活动,进行突袭、骚扰,甚至直接攻击登陆部队和运输船队。例如,苏联的“莫斯科”级巡逻舰和英国的MTB(Motor Torpedo Boat)在波罗的海、北海和地中海的战斗中都表现出色,它们常常在夜幕掩护下,以鱼雷或火炮发起突袭,给敌方造成损失。
反潜作战的先锋: 猎潜艇在反潜战争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德国的U艇(潜艇)在战争初期给盟军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盟军的护卫舰、科尔维特(Corvette)和猎潜艇(Submarine Chaser)则成为反击的主力。这些小型舰艇通常装备有声纳、深水炸弹发射器(Kgun和Hedgehog)以及机枪或舰炮,它们可以有效地搜索、追踪并攻击潜艇。例如,加拿大的“花”级护卫舰(Flowerclass corvette)虽然设计初衷是为了渔船,但其适航性强,改装后成为反潜作战的坚实力量,在北大西洋的护航任务中功勋卓著。
清除水雷的守护者: 扫雷舰在保障海上交通线的畅通方面至关重要。战争期间,各方都在海上布设了大量的水雷,对己方舰船和友军运输构成严重威胁。扫雷舰装备有扫雷具,可以拖曳钢缆或电缆,引爆或切割水雷,为登陆部队和运输船队开辟安全的航道。它们通常航速不高,但需要精密的导航和操作才能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例如,美国的MSL(Minesweeper, Large)和MCM(Minesweeper, Coastal)系列,以及英国的BDclass扫雷舰都为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登陆作战的“开路先锋”和“运输大队”: 各式各样的登陆艇,如LCM(Landing Craft, Mechanized)、LST(Landing Ship, Tank)、LCVP(Landing Craft, Vehicle, Personnel)等,是二战两栖登陆作战的灵魂。LCM可以将坦克和重型装备运送上岸,LCVP则负责将士兵和轻型装备送达滩头。它们体型小巧,能够直接驶入浅水区或在滩头搁浅,实现人员和装备的快速登临。诺曼底登陆、瓜岛战役等关键战役的成功,离不开这些小型登陆艇的辛勤付出。
支援与勤务: 除了战斗舰艇,还有大量的辅助船只,如油船、医院船、运输船、拖船等。虽然它们不直接参与战斗,但它们是维持海军运作和后勤保障的基石。例如,为舰队提供燃料补给的油船,让舰艇能够保持作战能力;医院船则负责救治伤员,体现了战争的另一面。

二、 技术特点与设计理念:

快速与灵活: 许多小型舰艇都以速度和灵活性为设计重点。鱼雷艇和炮艇依靠高速的内燃机或燃气轮机(后期一些)在狭窄的水域进行机动,以规避敌方火力或发起突袭。
针对性设计: 许多舰艇的设计是高度针对性的。扫雷舰专注于清除水雷,猎潜艇专注于探测和攻击潜艇,登陆艇专注于将人员和装备送上滩头。这种专业化的设计使得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
低成本与大规模生产: 相对于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千吨以下舰船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更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这使得同盟国能够利用其强大的工业产能,快速补充损失,并形成数量优势,尤其是在消耗战中。例如,英国的“花”级护卫舰就是基于民用船舶设计,能够快速且大量地生产。
简化的武器装备: 这些舰艇通常装备有口径较小的舰炮(如20毫米、40毫米博福斯炮、76毫米舰炮)、机关枪、鱼雷发射管和深水炸弹。虽然火力不如大型舰艇,但足以应对同级别或更小级别的目标,或者在数量优势下构成有效威胁。
适航性与耐受性: 虽然追求灵活,但许多小型舰艇在设计时也考虑了在相对恶劣海况下的作战能力,例如护卫舰和一些扫雷舰的设计就兼顾了远洋航行能力。

三、 战争中的贡献与影响:

海峡控制与封锁: 炮艇和鱼雷艇在控制沿海航道、封锁敌方港口或突破敌方封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在狭窄的水域里如同“幽灵”,让敌方大型舰艇的行动受到限制。
反潜战的胜利: 没有这些数量庞大且执行反潜任务的猎潜艇、护卫舰等,同盟国很难赢得大西洋海战,进而也难以保障西线战场的补给和作战。它们的功劳被低估了,但其影响却是决定性的。
登陆作战的成功: 两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如诺曼底登陆,都需要数以千计的登陆艇来运送兵力和装备。没有这些小型舰艇,登陆作战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交通线的保障: 扫雷舰保证了盟军能够安全地向欧洲和太平洋战场输送物资和人员,这是战争胜利的生命线。
训练与经验积累: 这些小型舰艇也为海军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战斗和操作经验,为战后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多在小型舰艇上服役的年轻军官和水手,在战争后期成长为指挥官,也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人才。

四、 局限性与挑战:

易受攻击: 体型小、装甲薄,使得这些舰艇在面对敌方空中力量或大型舰艇的火力时,往往非常脆弱。它们更适合在己方掌握局部制空权或敌方大型舰艇难以抵达的区域作战。
航程与适航性限制: 大部分小型舰艇的航程相对较短,不适合远洋作战,在恶劣天气下航行也较为困难,这限制了它们的部署范围和作战能力。
续航与补给压力: 由于吨位小,它们携带的燃料、弹药和食物都有限,需要频繁地进行补给,这增加了后勤的压力。
生存能力: 在遭受重创时,它们的生存能力往往较差,很容易沉没。

总结:

二战时期千吨以下的舰船,虽然没有像战列舰那样强大的火力,也没有航空母舰那样决定性的战略地位,但它们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战争的各个战线上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它们是快速反应部队,是反潜的先锋,是扫雷的先驱,是登陆的基石,更是数量庞大的战争机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以灵活的身姿穿梭于炮火硝烟中,用一次次精准的打击和一次次艰难的航行,共同谱写了二战海上战争的宏伟篇章。评价这些舰船,绝不能仅仅从它们的吨位和火力去衡量,更要看到它们在特定战场上所发挥的战略价值和战术作用,它们是真正的“士兵”,是赢得战争的“无名英雄”。正是这些数量庞大、功能各异的小型舰艇,构成了二战时期各国海军的主体力量,并在战争的胜负天平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硬要说,这些miscellaneous ships里面的百分之九十是登陆艇。US具体产量不清楚,但是广义上在LC名下的产量至少在25k以上了;UK和CAD还有大概5K的产量跟进去。这样不考虑日本,总数已经接近30k,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千吨下的舰艇的总和。就算是把主力舰上配套订购的交通艇和救生船算进去,除非开始数救生圈,大概也到不了这个数字。

登陆艇本身没有太多讨论的意义。单纯抢滩而言,两栖运输车大概更好一点;当然后者在登陆后维持滩头和舰队联系之间就差得多。最大的区别大概是行政上的。登陆艇的资源分配和订单由海军决定,后者是四等人马润和不如四等人的陆军马鹿的项目,于是乎各自伸手,各自要钱。当然即便如此,这也主要是US的问题。IJN/IJA的两栖战车从没有达到过这个恨天高的数量级;UK海陆军在登陆问题上则观点神奇的一致。庞德坚持小型舰艇的资源应该继续向护航舰倾斜,阿兰布鲁克直白了当地表示希望拖到45年再登陆欧洲。杜德利·庞德是1SL/第一海务大臣,在UK这个职务就是海军总参谋长。他在战争早期一直是参谋长委员会的主席,直到1942年3月退休以后,这个职务直接给了布鲁克。阿兰·布鲁克是CIGS,帝国参谋长,也就是UK的陆军参谋长,在38年后行政上独立的帝国军,自治领远征军和英印军的战斗指挥也收归于他。然后参谋长委员会里,庞德的海军席位继承人是ABC(安德鲁·坎宁安),著名老好人和布鲁克的支持者。结果是整个帝国参谋部的态度一直不冷不热(相比丘吉尔/罗斯福/马歇尔老爷们)。UK大概直到收复仰光的时候才在登陆战的态度上一百八十的转弯,但是这主要是为了在雨季之前抢下这个主要的补给港口和下一步登陆马来亚了。

登陆艇以上,就是大多数的扫雷舰,炮艇,摩托艇,轻护舰和武装渔船了。

间战初期有很多,很多,很多出版物谈这些小型舰艇,足以证明大战期间他们的影响。到了38年的时候,这些小型舰艇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了。MTB/ML/MGB/PT/MAS/E艇(Schnell boot, SB)是个大战中没有的产物,但是年前在UK岸防舰队博物馆揭牌的时候似乎热闹过了。再加上PT艇在新世界被当成英雄霸屏荧幕几十年到越战,不表。

武装渔船/轻护舰/扫雷舰似乎也因为同博物馆热闹了一把。如前所述,本身执行从岸防巡逻到搜救/扫雷的任务,都是大战中就非常熟悉的套路了,战争中动员速度很快,组织也非常熟练。RN/KM的北海布雷/扫雷这一时期基本上常态化的你来我往,值得一提的大概是专门建造的轻护舰在战争早期会随护航舰队活动,这是大战中没有的范例。

如果要旧事重提,扫雷舰和PT艇大概有不少“被遗忘”的战斗。比如1940-1941年的红海海战。意大利红海分舰队的潜艇时不时有人提及,但是舰队里的扫雷舰和MAS很少被提到。在海峡对面Aden的RN红海舰队也有大量的武装渔船和印度海军的sloop,虽然他们额外有2艘+巡洋舰和一个驱逐舰分队。红海本身和UK本岛不同,双方航空兵兵力都极度分散而且备件不足,于是航空兵的影响相对小一点。到了41年2月,RN拉来了大炮子解决问题(去接班光辉的可畏+东方舰队的竞技神),故事遂结束。其他“被遗忘”的战斗大概还有刻赤半岛的撤离行动或者伏尔加河区舰队,虽然这里的“遗忘”地区性更明显一点。

在大一些的扫雷舰(700+)再向上看,千吨的上限应该是Hunt Class,aka 1937年的“快速护航舰”。这是非常标准的千吨舰,至少设计时是非常标准的千吨舰,算是封顶的产物。

Hunts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说法,因为只有RN自己在战前最后十年这个窗口里对这个级别的舰艇有兴趣。大多数提及更小一点的近岸护航的武装渔船/轻护舰(trawler/corvette)不会在和平年代就进行改造/大规模生产,所以千吨这个体量大概是再武装时期能够接受的最小规格。Hunts比36-38年RN护航系统里的两种主要护航舰都要小。新的多功能Sloop(黑天鹅)吨位在一千两百吨到一千三百吨间,比Hunts大出五分之一左右,武装也要更重。反之真正的舰队驱逐舰(J级)的吨位空载也在一千七百吨以上,接近Hunts的一倍了。

这里的第一考虑就是钱。RN在间战期间强调护航舰不但要在战斗中掩护主力舰,在舰队活动时也要提供反潜和防空掩护。这样就意味着主力舰队也需要相当的反潜/防空护航舰。上两者中,黑天鹅为代表的Sloops有足够的反潜/对空武装(或者有足够的空间安装足够的反潜设备),但是速度不足。舰队驱逐舰速度上可以跟随战斗舰队行动,但是同时需要承担战斗职能(aka,需要鱼雷,4.7主炮+冲刺航速),所以造价更高;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空白。Hunts就成了所谓的1937/8“高速”护航舰。本身携带类似于Sloop的对潜火力和4in高平炮,但是速度上向驱逐舰(25knots+)看齐,代价当然是鱼雷火力,续航能力和适航性。

38年RN非常,非常,非常钟情于Hunts。38年计划里Hunts基本上代替了GPS组成了驱逐舰外最大的护航舰订单。

当然38年本身的反潜策略是有问题的。38年时的想法是反潜战和小规模交火会主要集中在近岸,所以战时大规模改装武装渔船/下水轻护舰+Hunts/黑天鹅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实是战争中近岸大量的扫雷舰/武装渔船,E艇/MTB+岸基飞机反而让情况混乱得多;U艇的实际活动区要远得多。法国沦陷后护航需要一直到哈利法克斯或者好望角,这些战前的设计就要让位给更适合远洋活动的护卫舰了。


Pen & Sword在2010年发布了某某的某Churchill's Pirates The Royal Naval Patrol Service in WWII

I read it so you don't have to.

Don't trust this man, don't trust his lies.

不值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吨位千吨以下的舰船虽然不如航空母舰、战列舰那样耀眼夺目,但它们在战争的各个角落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构成海军战斗力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这些舰船种类繁多,从炮艇、鱼雷艇到扫雷舰、猎潜艇、巡逻舰,再到小型登陆艇和辅助船只,它们虽然体型较小,但却以其灵活性、针对性和数量优势,.............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要评价二战德国海军的H39和H41型战列舰,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与同期其他国家战列舰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型战舰,尤其是H39,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充计划“Z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德国工业和海军设计界的最高水.............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德军的战斗力,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德军在战争初期展现出的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一度让世界为之侧目,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和转折,其战斗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理解德军的战斗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战术思想、部队素质、装备技术、指挥体系、后.............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所有大国。因此,评价二战中各国的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战术、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评价二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及其阵营的表现: 同盟.............
  • 回答
    牟田口廉也(Mutaguchi Renya),这位二战日军将领,在历史评价中常常与“愚蠢”、“顽固”和“悲剧”联系在一起。他最广为人知的行为是策划并指挥了1944年缅甸战役中的英帕尔战役,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灾难性的失败之一,也极大消耗了日军在东南亚的实力。要评价牟田口廉也,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的传奇之星:P38“闪电”战斗机的全方位评价P38“闪电”(Lightning)战斗机,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革命性的飞机之一。作为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早期的主力战斗机,它以其独特的双机身设计、强大的火力、出色的高空性能以及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都留.............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P51“野马”战斗机:一款定义时代的空中王者P51“野马”战斗机,毫无疑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尤其在美国陆航(USAAC)的序列中,它的表现堪称卓越,深刻改变了二战空中战场的格局。要评价这款飞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优势、战场表现.............
  • 回答
    乌斯塔沙:二战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的黑暗印记乌斯塔沙(Ustaša),一个源自克罗地亚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军事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斯拉夫扮演了极其黑暗和残暴的角色。其名字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目的性,“乌斯塔沙”在克罗地亚语中意为“起义者”或“叛乱者”。然而,他们所煽动的“起义”并.............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海军的防空能力,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着艰辛、创新与妥协的史诗。要评价它,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好”或“坏”的结论,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发展的脉络、遇到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黎明前的黑暗:早期防空能力的不足战争爆发之初,英国海军的防空能力,坦白说,并不令人乐观。作为一支以海权为核心的海军,其传.............
  • 回答
    “二战里,盟军阵亡的人都是死了活该,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话,乍一听,仿佛带着一种冷酷的逻辑,仿佛在说,那些献出生命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危险,所以他们是咎由自取。但如果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仅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对战争以及牺牲者极大的侮辱。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知道有危险还去送死”这句.............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轰炸机载弹量普遍低下的问题,这确实是日军在战争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对其实际作战效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句“载弹量低”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载弹量是衡量一架轰炸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轰炸任务的效率和效果。载弹量越高,.............
  • 回答
    金刚级战列舰,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东方神秘色彩,但在二战的硝烟中,它更多地代表着日本海军在技术上一次大胆的尝试,以及随后为了适应战场需求而进行的痛苦蜕变。要评价它,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它从诞生之初,到最终覆灭的整个历程。诞生时的“野心勃勃”:从巡洋舰到战列舰的跨界打劫金刚级最初的设计,那可是带着一股.............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日本的巡洋舰发展历程和设计理念有着显著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要评价这两国的巡洋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美国巡洋舰:火力至上与舰炮射程的追求美国海军的巡洋舰设计,尤其是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舰炮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倾向于建造拥有强大主炮和更.............
  • 回答
    很多人在回顾二战历史时,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同盟国在情报战线上似乎活跃着无数的间谍,他们的故事如同过江之鲫,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目光转向轴心国时,那些能够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名字响亮如雷的间谍,却显得寥寥无几,仿佛是凤毛麟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二字.............
  • 回答
    提起二战,人们总会想到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那些英勇或无奈的士兵。但有个名字,却如同从历史的缝隙中钻出来,带着一种近乎荒诞的坚持,那就是小野田宽郎。这位日本士兵,在战争早已结束多年后,依然在菲律宾的原始丛林中执行着他认为天经地义的任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要评价小野田宽郎,绝不能简单地贴上“忠诚”.............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装备的“虎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Sd.Kfz. 252),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它。这辆重型坦克,作为德军在战争末期倾力打造的终极陆战巨兽,无疑是那个时代坦克设计与工业实力的一个缩影,但也暴露了德国在整体战略和生产上的诸多问题。设计理念与技.............
  • 回答
    评价二战后期德军的战斗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的整体状况可以用“残破的精锐”来形容。他们仍然拥有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最先进的武器设计(即便数量有限),以及在战场上极其顽固的抵抗精神,但这一切都被不断恶化的后勤、资源匮乏、兵力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