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中德军装备的虎王坦克?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装备的“虎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Sd.Kfz. 252),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它。这辆重型坦克,作为德军在战争末期倾力打造的终极陆战巨兽,无疑是那个时代坦克设计与工业实力的一个缩影,但也暴露了德国在整体战略和生产上的诸多问题。

设计理念与技术亮点:

首先,“虎王”坦克的诞生是基于对盟军(尤其是苏联)新型坦克的反应,特别是对T34和KV系列坦克的恐惧。其核心设计目标就是创造一辆能够摧毁一切敌方坦克的坦克,并在战场上占据压倒性优势。

强大的火力: 装备的88毫米KwK 43 L/71加农炮是其最显著的亮点。这门炮在当时拥有惊人的穿透力和射程,即使是最坚固的盟军坦克(如谢尔曼、丘吉尔、T34/85)在数千米的距离上也会被它轻松击穿。其弹道平直,精度极高,使得“虎王”在远距离交战中能够占据绝对主动。
厚重的装甲: “虎王”的正面装甲厚达150毫米,并经过倾斜处理,极大地增加了被击穿的难度。侧面和后部装甲虽然相对较薄,但也足以抵御大多数当时盟军坦克的炮火。其炮塔正面装甲更是达到了180毫米,加上整体的焊接结构和炮塔裙板,使其成为一个几乎不可摧毁的移动堡垒。
高科技的辅助系统: 与早期坦克相比,“虎王”在一些细节上也体现了先进性。例如,其传动系统、炮塔回转机制等都使用了更先进的液压助力,操作更为便捷(尽管可靠性仍是问题)。一些后期型号还配备了红外夜视装置,这在当时是极其超前的装备,赋予了其在夜间作战的独特优势。
复杂的悬挂系统: “虎王”采用了交错负重轮和液压减震器,这在理论上能提供比早期虎式坦克更好的越野性能和更平稳的射击平台。

实战表现与局限性:

尽管设计上令人惊叹,“虎王”在实战中的表现却远非完美,其优势与劣势并存,并深刻反映了德国在战争末期的困境。

压倒性的战场主宰力(局部): 在德军能够集结相当数量“虎王”坦克的战场上,它们确实能够形成一道令人绝望的屏障。在有限的战斗中,“虎王”坦克在摧毁敌方坦克方面展现了惊人的效率。许多报告都描述了它们在单挑中无情地摧毁盟军坦克的事迹,这在战场上对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物质损失。一些经验丰富的德军乘员,能够凭借“虎王”的性能和个人技术,在战术上取得显著的优势。
极高的维护成本与复杂性: “虎王”是那个时代最复杂的坦克之一。其精密的机械部件和强大的引擎带来了极高的维护需求。故障率不低,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备件支持,这在战争末期资源极度匮乏的德国来说是致命的。
沉重的车重与机动性限制: 超过57吨的车重(根据不同配置)对“虎王”的机动性造成了严重影响。它对桥梁的承重能力要求很高,在很多区域无法通行,限制了其作战部署的灵活性。频繁的传动系统和引擎故障也是其机动性的一个大问题,常常在抵达战场前就因机械故障而瘫痪。
生产效率低下且数量稀少: “虎王”坦克的制造过程极其复杂和耗时,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高精度机床和稀有材料。这导致其产量极其低下,整个战争期间仅生产了不到500辆。如此少的数量,即使它们性能再优越,也无法对战争的整体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们往往分散在各个战线上,难以形成集中的优势兵力。
易成为重点攻击目标: 由于其显赫的性能和“老虎”的威名,“虎王”坦克一旦出现在战场上,立刻就会成为盟军空中力量和炮兵的重点打击目标。高昂的造价也让盟军乐于将其作为战果记录。
缺乏有效的支援: 即使是强大的“虎王”,也需要步兵、自行火炮和近距离支援飞机的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然而,在战争末期,德军的整体战力已经严重衰退,这种协同作战的保障已经很难到位。

总结:

“虎王”坦克无疑是二战中一款在火力、装甲和设计理念上都达到当时顶尖水平的重型坦克。它代表了德国坦克制造工业的巅峰技艺,也一度让盟军闻风丧胆。然而,它也成为了德国工业和战略失误的悲剧性缩影。

评价“虎王”坦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它冰冷的性能数据上。它是一件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被生产出来的“技术奇迹”。它的设计超前且强大,但由于其高昂的成本、复杂的维护、低下的生产效率以及战争末期德国整体国力的衰竭,“虎王”坦克虽然在局部战场上能制造毁灭性的杀戮,却无法挽救纳粹德国的覆亡。它更多的是一种在绝望中诞生的象征,象征着德国人在技术上的执着追求,也象征着他们最终因资源耗尽和战略失误而走向失败的命运。与其说它是战场上的决定性武器,不如说它是德国工业辉煌与悲凉的挽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2.1.16更新

关于某位德黑大湿提到的"虎王坦克在圣维特被M8杀头"

出于好奇, 本人就在Tanks Encyclopedia上找到了一篇与其相关的文章

原文的链接如下

Greyhound vs. Tiger at St. Vith - Tanks Encyclopedia (tanks-encyclopedia.com)

文章的内容如下


本人在此顺便摘抄下这篇文章的结论

The only known witness to the supposed event, Captain Walter Henry Anstey, died on 26th October 2003 at the age of 90, taking the truth of the events that day to his grave. However, after careful analysis, it can be said with certainty that neither a Tiger I nor a Tiger II was killed by an M8 Greyhound from any troop of the 87th Cavalry Reconnaissance Squadron on 18th December 1944 near St. Vith. It is certainly possible that the tank destroyed in this engagement was a Panzer IV or a StuG III but in the absence of new evidence coming to light it can only be concluded that either the Greyhound crew knocked out a completely different tank or were otherwise exaggerating some action.

2021.4.20晚更新

德黑在恶意贬低虎王坦克时, 会从国外网站和部分书籍中摘抄些只言片语来作为其暴论中的"干货"和"论据", 但德黑们永远不敢把其引用的外文资料给放全。

我和某匿名德黑扯了一个下午和晚上, 发现其套路无非就是这几点

  • 从Wolfgang Schneider的Tigers in Combat中抄几段文字内容作为"证据"来支撑其暴论, 玩断章取义的那一套把戏。
  • 在其回答中使用双重标准: 别人拿国防军503重装甲营作为例子反驳德黑的谣言, 不行。匿名德黑从Tigers in Combat一书中截取只言片语来进行断章取义, 行!
  • 反复更新回答, 他会在他的回答中扯上一堆有的没的, 其大致内容无非就是: 别人都有错, 就德黑自己没错, 德黑所有抄袭外文文献并进行断章取义的行为都是正确的, blablabla

反正我现在把国防军503重装甲营在换装了虎王坦克后的作战记录也放上来了(想看的话请往下翻), 坐等某德黑怎么花式辩解咯。

某匿名德黑从国外网站Tanks Encyclopedia上摘抄了一些只言片语, 然后用于脑补其所谓的"观点"。

而国外网站Tanks Encyclopedia介绍虎王坦克的文章如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看完整版的文章)

链接如下

再举个例子好了

某匿名德黑在谈论国防军501重装甲营时, 就引用了 Tigers in Combat 一书中关于国防军501重装甲营的一小部分资料作为其"干货"和"论据"(说白了就是只言片语)。但匿名德黑却以各种借口不肯将其引用的资料放全, 这就非常的耐人寻味了。

我在此就"帮助" 下某位匿名德黑补上其只言片语所对应的完整内容(资料)

其出处同样源于 Tigers in Combat 一书

以下是国防军501重装甲营在换装了虎王坦克后的作战记录

匿名德黑之所以不敢把其引用的资料发全, 多半可能是因为其心虚罢了。

至于匿名德黑拿国防军503重装甲营说事

匿名德黑这次稍微学聪明了一点, 懂得多选取些书中的只言片语来支撑他的暴论, 在后面还不忘加上一句他自己的脑补。

不过呢, 别人也不是文盲

这次还是这本 Tigers in Combat 一书

结果某匿名德黑又只截取了书中的几段文字内容来作为他暴论的"证据"

很无聊, 我就直接把国防军503重装甲营在换装了虎王坦克后的作战记录发出来吧

以下是国防军503重装甲营在换装了虎王坦克后的作战记录

我和某匿名德黑扯了一个下午和晚上, 发现其套路无非就是这几点

  • 从Wolfgang Schneider的Tigers in Combat中抄几段文字内容作为"证据"来支撑其暴论, 玩断章取义的那一套把戏。
  • 在其回答中使用双重标准: 别人拿国防军503重装甲营作为例子反驳德黑的谣言, 不行。匿名德黑从Tigers in Combat一书中截取只言片语来进行断章取义, 行!
  • 反复更新回答, 他会在他的回答中扯上一堆有的没的, 其大致内容无非就是: 别人都有错, 就德黑自己没错, 德黑所有抄袭外文文献并进行断章取义的行为都是正确的, blablabla

反正我现在把国防军503重装甲营在换装了虎王坦克后的作战记录也放上来了, 坐等某德黑怎么花式辩解咯。


2021.4.20更新

看来某匿名德黑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肯承认了啊


不过话说回来, 德黑们对我这篇回答的反应很积极嘛(笑)

既然德黑想提和虎王坦克相关单位的作战记录, 那么本人就陪它玩玩好了

我在这里就引用下在 Tigers in Combat 一书中, SS 102重装甲营在换装了虎王坦克后的作战记录来举个例子, 顺便戳穿下那位匿名历史发明家断章取义的春秋笔法。

以下是SS 102重装甲营在换装了虎王坦克后的作战记录

原来整个SS 102重装甲营在换装了虎王坦克后的作战记录能被知乎上的德黑历史发明家"浓缩"成短短几句, 想必德黑断章取义的本领应该是非常强大的吧。


至于德黑谐星的部分

"1941年服役的谢尔曼坦克"

或许在某个"1941年谢尔曼坦克服役"的平行时空中, 和虎王坦克相关的战史可以用短短几句话来覆盖。(笑)


实际上德黑们的套路也很简单

挂人, 历史发明, 然后被揭穿, 接着就是装死和抵赖, 最后就是试图转移话题。

你要发和虎王坦克相关的作战记录就发, 在回答里编造几个你自己胡乱断章取义的迫真记录是啥意思?真当别人都是文盲, 不会去查记录?不会去看战史?不会去查你所引用的只言片语?

哦?原来战史和完整的作战记录在德黑心中是属于"影响阅读的垃圾信息"啊

那没事了.jpg

德黑在被人揭穿后, 又转进到了所谓的苏联笑话

这一系列的战略转进, 蒋公估计都要为其直呼内行。(笑)


谢邀, 虎王坦克在德黑们脆弱的心中是属于眼中钉, 肉中刺般的存在。

这一点本人光从观察互联网上的德黑们为了拼命贬低虎王坦克而发明的低级谣言就可以看出

过去的德黑谣言: "虎王坦克的装甲里根本就不含钼, 虎王的防护是垃圾, 虎王坦克的正面轻松被76mm F-34击穿"

但到了现在, 关于虎王坦克装甲防护的大量干货已经被人成功的发掘了出来, 德黑们在这方面自然就黑不动虎王了。

既然德黑们在装甲和火力方面已经黑不动虎王坦克了, 那他们就要在实战中的可靠性等方面来恶意贬低虎王坦克

现在的德黑谣言: "503重装甲营的虎王坦克在匈牙利战场上开不出20km就全部故障趴窝了, 虎王坦克根本就不能实战"

然而在现实中


然而德黑们却不服气, 并表示:"既然我们在现实中黑不了虎王坦克, 那我们就通过PS图片等手段来恶意抹黑和贬低虎王坦克。"

于是遍出现了下面这一幕

综上所述, 虎王坦克在德黑们脆弱的心中是属于眼中钉, 肉中刺般的存在。

而且德黑还不肯承认 (笑)

user avatar

这里抓取503和505两个最早完成换装、从44年下半年就开始和苏军高强度作战的重车营为代表,看看虎王在东线的表现。

然后先提几个前提:

1.苏军的反重甲能力在44年后大幅度增长,看匈牙利装甲坟场里的残骸连猎豹的正脸都被开洞了,45年还有象式歼击车被击穿后殉爆的记录,能在43年抗住76小水管的防护在44年夏季后不一定够用。

2.战术手册归战术手册,真开打的时候你遇到一个又自私又没脑子的临时上级强迫你违规操作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包括但不限于把歼击车当成坦克用、要求双车甚至单车出勤、行动前不提供步兵协助侦查,这种时候全向防护的靠谱程度就决定了你能不能活着回去直接越级到军长那里告状。

3.评价一款装甲时的视角是不同的,苦哈哈的维修打工人、揣着铁拳眼巴巴等着装甲支援的步兵、指望装甲保命的车组,评价肯定不一样。维京师还把长四当宝的时候对503营的虎式羡慕得不行,夸奖的话还被人家郑重地记录了下来,如果你是维修打工人,回一句“这玩意老难伺候了”就没啥,如果你是车长回句“害,其实也就那样,没有三号的灵动感了”,那维京师的官方史里肯定也要郑重地记一句“503营的车组都是狗币”。


503重车营:

1944年9月底,完成重组工作达到满编,加上之前因为故障没有在法国参战的2辆,虎王保有量47辆,前往匈牙利。

1944年10月底,与苏军数次交战,许多虎王受损,但没有发生不可逆全损。

1944年11月底,保有量下降到40辆,多辆虎王被反坦克炮彻底击毁。

1944年12月底,保有量下降到26辆,8辆虎王在维修厂被包围后自毁,其他多数因反坦克炮损失,少数因故障损失。

1945年1月底,保有量23辆,3辆在战斗中被反坦克炮和歼击车击毁。

1945年2月底,保有量21辆,1辆被击毁1辆故障自毁。

1945年3月底,获得5辆补充,无全损,保有量上升到26辆。

1945年4月底,因各种原因全损14辆,保有量12辆。

1945年5月,所有虎王在投降前被炸毁。


505重车营:

1944年9月,换装完成达到满编45辆,前往东普鲁士和苏军交战。

1944年9月底,保有量44辆,1辆被慈父1击毁。

1944年10月底,保有量37辆,2辆因故障烧毁,其他均为战斗损失。

1944年11月底,无全损,30辆可作战。

1944年12月底,主要进行维修,无全损。

1945年1月-2月5日:迎击苏军的猛攻,保有量下降到13辆,多数在战斗中全损、失踪,或无法修复而报废。

1945年3月底:全损1辆,保有量12辆。

1945年4月:7辆在战斗中全损,剩余自毁。


这两个重车营都是军级预备队,会被派往防线最危险的地方,除开维修和转移外几乎是每天都在交战,换成其他装甲单位是不可能支撑这么久的。

死因么,最大原因是大口径反坦克炮和SU152这样的歼击车(可以想象四号和三突这样的中甲面临的环境有多恶劣),因为机械故障或者燃油耗尽而损失的其实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因为空袭损失的似乎就是没有。在参战的前两个月,出勤率一般超过30辆,后期基本也在10辆以上(除开长途转移来不及维修后暂时趴窝的几天),经常被迫以2辆或者4辆的小规模执行任务,没搞出啥大乌龙。

西线的虎王是被包了几次饺子,东线么,你指望靠小两百的虎王翻盘肯定不现实,但是虎王在机动性、出勤率上的问题算是可以容忍的(再苦一苦维修兵吧),能够完成一些中甲没法做的战术目标,同时也是车组最好的生命保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