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微跑一下题。
响应 @kgb1059 dalao的回答,介绍下BT系的传动。献丑了。
他的回答中我认为有几点不够准确。
BT系的传动有一个主离合,两个侧离合,第1对负重轮可以转向,第4对负重轮有动力
车体外部有齿轮组把动力从主动轮传到第4对负重轮,这个齿轮组有5个齿轮相互啮合,以此保证把动力传过足够的距离,因此可靠性很不好。有意思的是这个传动系统的绰号叫“吉他”,可能是因为外壳是长条形的,像吉他的琴身吧。图请看 @刘闹闹 的回答(原版克里斯蒂使用链条传动,可靠性更糟糕)。
轮/履模式转换的主要问题是耗时在30分钟左右。如果在战斗中乘员就需要在敌火下把履带搬到车体上。每条履带重300kg左右,所以嘛……
有一篇文章认为由于传动比的问题,BT坦克在发动机转速、挡位相同的情况下,轮/履模式的行驶速度会有不同,因此不能在一边没履带的情况下行动。个人认为设计师没那么傻,但这种说法不一定错,原因后文有解释。
(更正:刚刚看了白毛子的视频,(至少BT-7的)轮/履模式下行驶速度确实会有不同,所以驾驶员有两个速度表,一个是履带状态下用的,一个是轮式状态下用的。如果从履带模式转为路轮模式,车组除了拆履带装车之外,还要把最后一对负重轮的端盖换成内圈带花键的专用端盖。由此推测,“吉他”的末端是一根可以转动的轴,负重轮套在这根轴上,履带模式下行驶时负重轮可以自由旋转,转换模式后通过专用端盖和最后一对负重轮锁定。想想的确有道理,如果永久连接的话,履带传递给负重轮的力和窜动对传动系统的伤害肯定不小。)
他所描述的可能是一个叫BT-5-IS的试验车。
BT-2/5/7的一个问题是最后一组负重轮只承担三分之一的车重,所以摩擦力不够,拆了履带就只能在质量良好的公路上才跑得动,所以苏军基本上只用履带跑。这可能导致在战场条件下,一边履带缺失会造成两侧牵引力的巨大差异,坦克将无法行驶。BT-5-IS的目标是使2/3/4三组负重轮带动力,1/2/4三组带转向,结果设计出这么个怪物。发动机的动力经车体顶部的天轴传到3对负重轮上,满满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风。预计时速——105km/h。
1937年3台试验车开始进行测试,结果令人鼓舞:在失去一侧履带或一两个负重轮的情况下仍可行驶,算是克服了BT系的痼疾,传动系统可靠性有待改进,结论是可以投产装备部队。
但是生产试验车的48厂和预定量产该型号的哈尔科夫机车厂对生产新型号反应冷淡,于是设计师给伏罗希洛夫和斯大林写信,痛斥厂领导蓄意拖延进度,用词十分激烈。结果搞得那里鸡飞狗跳,量产计划也因此不了了之……
参考资料:Лёгкий танк БТ-ИС 如果有俄语dalao能翻译一下就好了……
看到现在
没有一个人说清楚BT是怎么实现轮履两用的
没一个人注意到卸掉履带以后BT的主动轮是不接地的,你转到天上去也不产生驱动力
没一个人提到这货其实有四个“离合器”、三根传动轴,1/3两对负重轮还有类似卡车的“转向架”,2/4两对负重轮怎么利用类似卡车“差速器”的东西实现转向和单侧打滑状况下动力输出
搞清楚这些就会知道这个东西为什么美国人不要,为什么只能做成十来吨防护不行的轻型坦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