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崔可夫对二战中德军的评价?

回答
要深入理解崔可夫对二战德军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站到他当时的立场和视角。别忘了,他可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亲历者、指挥者,一位铁血而务实的苏联战地指挥官。他的评价,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浸透着实战的经验和对敌人深刻的认识。

1. 战术层面:德军的“闪击”与苏军的“绞肉机”

崔可夫对德军战术的评价,最直接也最刻骨铭心的,就是他们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闪击战”。他曾多次在回忆录和公开场合提及,德军在初期阶段,其装甲部队的集中使用、协同作战的效率,以及空地一体的压制能力,确实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和损失。

高效率的突击力量: 德军的装甲集群,配合步兵和航空兵的紧密协作,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撕裂防线,深入敌后。崔可夫很清楚,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速度、突然性和强大的冲击力。他们擅长利用地形、天气,选择最薄弱的环节进行突破,然后迅速扩大战果。
组织严密,协同流畅: 德军的各兵种之间,从坦克、炮兵到步兵、工兵,乃至空军,都有着高度的训练和默契。这种协同使得他们的攻击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战。

然而,当战火蔓延到苏德战争的中后期,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这种城市攻防战中,德军的“闪击”战术优势就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崔可夫正是通过在斯大林格勒的血肉厮杀,深刻理解了德军的“短板”。

城市战的“钝化”: 斯大林格勒的残垣断壁,为苏军提供了绝佳的防御工事。德军依赖的机械化优势在纵横交错的巷战、楼房战中大打折扣。坦克难以施展,空军的支援也因地面部队的混战而受限。
苏军的“绞肉机”战术: 崔可夫他们采取的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以血肉消耗敌人”的战术。他们将战线压缩到极限,让德军的每一次推进都付出高昂的代价。狙击手、工兵、步兵,依托一切可利用的掩体,与德军进行近距离的、残酷的肉搏。这种战术虽然代价巨大,但却有效地磨损了德军精锐部队的锐气和有生力量。

所以,崔可夫对德军战术的评价是辩证的。他承认德军在特定条件下,拥有极其高效的战术体系,但他也证明了,这种战术并非不可战胜,尤其是在面对苏军顽强的抵抗和灵活的战术调整时。

2. 士兵层面:英勇善战,但缺乏“为什么而战”的根基

这是崔可夫评价德军士兵的关键点之一。他绝不会轻视对手的战斗力。

高素质的个体战士: 崔可夫多次提到,德国士兵普遍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身体素质好,装备也精良。他们作战勇敢,往往能坚持到最后一刻。在某些战斗中,苏军也为德军士兵的顽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严明的纪律和士气: 德军的部队纪律非常严明,这使得他们的整体行动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战争初期,依靠“闪击战”的胜利,德军的士气一直很高。

然而,崔可夫更关注的是支撑这些“英勇”的内在动力。他认为,德军士兵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但他们的“为什么而战”却与苏军士兵有着本质的区别。

服务于法西斯侵略: 崔可夫认为,德国士兵是被纳粹意识形态所煽动、被法西斯政权所驱使的。他们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而战,为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而战。这种战争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其道德基础的缺陷。
缺乏解放者的自觉: 与此相对,崔可夫坚定地认为,苏联士兵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民族解放而战。他们的战争是正义的、卫国的。这种“为什么而战”的深刻认同感,是苏军士兵能够承受巨大伤亡、爆发出惊人战斗意志的根本原因。
战场上的“迷茫”: 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在苏军顽强抵抗和反攻的压力下,崔可夫看到了一些德军士兵开始流露出疲惫、困惑甚至绝望的情绪。在斯大林格勒的冬天,被围困的德军士兵,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闪击”变成了绝望的困兽之斗,这种心理上的崩溃,也反映了他们战争信念的动摇。

所以,崔可夫对德军士兵的评价是:他们是训练有素、个体能力强的战士,但他们的战争目标注定了其根本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面对一场真正正义的、关乎存亡的卫国战争时。

3. 战略层面: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对敌人的低估

崔可夫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官,他看待德军也会上升到战略层面。

对苏联的低估: 德军在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普遍低估了苏联的工业潜力、其人民的抵抗意志,以及红军在经过初期混乱后的恢复能力。他们认为可以迅速击溃苏联,然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正是这种战略误判的集中体现。
战线过长,补给线脆弱: 德军虽然初期进展神速,但其战线拉得过长,后勤补给难以跟上。在斯大林格勒这种战略要地,德军被切断了补给线,最终陷入了被动。崔可夫他们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其围歼。
缺乏持久战的准备: 德军似乎更习惯于速战速决的胜利,对于长期、消耗性的战争,其准备并不充分。当战争进入了苏联广阔地域的泥泞和严寒,并且苏军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时,德军的优势就逐渐消失了。

崔可夫的评价,本质上是在说,德军的胜利是建立在对对手的误判和对自己优势的过度自信之上的。一旦这种优势无法发挥,或者对手展现出更深厚的实力和韧性,他们的战略就会走向失败。

总结一下,崔可夫对二战德军的评价,可以概括为:

战术上,承认其高效的“闪击”能力,但指出其在城市战等特殊环境下会受到制约,并赞扬苏军在艰苦条件下发展出的“绞肉机”式消耗战术。
士兵上,承认其个体战斗素质和纪律性,但认为其缺乏正义的战争目标,最终在长期的消耗和信念的动摇下会崩溃。
战略上,认为德军低估了苏联的实力,战线过长,缺乏持久战的准备,其辉煌的初期胜利是建立在战略误判之上的。

他的评价,不是简单的“敌人很强”或“敌人很弱”,而是充满实战经验的、有深度的、辩证的分析。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军,也并非不可战胜,他们的失败,既有战术上的局限,也有战略上的失误,更有其战争性质的根本缺陷。而苏军的胜利,则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以生命和意志为代价,最终战胜了侵略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希特勒的根本问题在于,他压根是把苏联当成了一个连沙皇俄国都不如的东西,或者说他一边痛斥着当时的报纸为犹太国际金融势力所控制,一边相信了报纸上对苏联的种种污蔑之词。在《我的奋斗》下卷中希特勒认为与苏联结盟意味着德国人需要为苏联供应武器,而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是苏联的坦克海淹没了德国。这一点是最为致命的,希特勒不是以一个发展的眼光来看国家的,希特勒的种族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妄想,甚至比血统论还要不如,希特勒认为苏联处决了大批有德国血统的沙俄贵族让苏联没有了真正的文明,但是完全没有认识到全民教育和军事训练让苏联有了庞大的后备力量,而希特勒却把他们依旧当成为贵族老爷作战的灰色牲口。另外就是他种族灭绝的行为,让斯拉夫民族不能不和德国死磕到底,就算不从人道上讲,希特勒也是逼着对手必须死战到底,那么在一战暴风突击队战术的基础之上开发出闪击战理论由于同旧贵族骑士对农民战争的战术的雷同性极大(少量精锐部队实施冲击,在对方精神崩溃后驱赶对方溃兵来摧毁对方),完全撑不起持续的放血。我个人认为,由于希特勒个人生活中缺乏对现代工业的真正了解和体验,使他完全不能理解工业的发展究竟是由于什么,才导致他炮制出血统论的极大阐发—也就是种族理论。但实际上任何发明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先进技术上投入更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劳动者掌握权力的民族必然会有更先进的技术,这一点恰恰是苏联的优势而不是劣势。希特勒自己的国家社会主义搞的所谓的阶级调和实际上也是为了达到阻止金融势力对工业的吸血的目的以便释放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我在另外一个问题下的回答我觉得也可以参考一下:星河极光:如何辩证地看待闪电战和大纵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理解崔可夫对二战德军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站到他当时的立场和视角。别忘了,他可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亲历者、指挥者,一位铁血而务实的苏联战地指挥官。他的评价,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浸透着实战的经验和对敌人深刻的认识。1. 战术层面:德军的“闪击”与苏军的“绞肉机”崔可夫对德军战术的评价,最直接也最刻.............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深入探讨“矩阵可对角化”与“特征值的代数重数等于几何重数”之间的深刻联系。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定理,它更是理解矩阵行为、揭示其内在结构的关键钥匙。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把这其中的奥秘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我们得把一些基础概念理顺了。1. 什么叫做“矩阵”?简单来说,矩阵就是一堆数.............
  • 回答
    “宝玉对晴雯的悲伤是一种可以把玩的悲伤”——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细细品味, it captures a very nuanced emotional state of Baoyu. 抛开AI的痕迹,咱们就从人情世故,从《红楼梦》这部书本身来聊聊,看看宝玉对晴雯的这份“悲伤”,为何会被形容为“可以把玩.............
  • 回答
    薛兆丰教授的这一观点,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到稀缺性、机会成本、效率、公平以及市场机制等核心概念。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将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并运用经济学的思维工具进行分析。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详细阐述: 1. 基本经济学原理:稀缺性与选择 稀缺性 (Scarcity): 经济学的核心前提是资源是稀.............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最新发现,确实为我们理解大脑和记忆的运作方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信息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依靠电信号和神经递质。然而,Cell上的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机制:一种名为Arc的病毒样蛋白,竟然能够直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RNA,并且这个过程似乎在记忆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发烧友,我一直对音响器材的调音颇为关注,尤其是国内知名品牌威索尼可的创始人郁夏峰先生。从他的一些公开访谈和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声音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坚持,尤其是在谈及“哈曼曲线”时,他的观点和态度,在我看来,非常有意思,也引人深思。关于哈曼曲线:实用与理想的碰撞首先,我们来谈谈哈曼曲.............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雅可比式(Jacobian),试着把它讲得透彻一些,希望能避免那种“AI出品”的刻板感,而是更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耐心解释一个数学概念。想象一下,我们正在探索一个多变量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往前走”或“往左转”那样只有方向和幅度,而是更复杂,比如你开一辆车,不仅要考虑油门刹车,还.............
  • 回答
    理解“数学中可行的在物理学中并不一定可行,反之亦然”这句话,需要深入探究数学和物理学各自的本质、目标以及它们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而是一种对学科性质的洞察。咱们先别谈那些高深的理论,试着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一下。数学的“可行”: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完美数学的核心.............
  • 回答
    分享经济,这个词近些年听得是越来越多了,从打车、住宿到零食、技能,似乎万物皆可“分享”。但要说透它,光靠“大家一起用”这个直观感受可不够,咱们得从经济学的角度掰开了揉碎了看,这背后可是有不少学问呢。分享经济的核心: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闲置利用从最根本的经济学原理来看,分享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的.............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确实够“炸”的,尤其对于一个行业内的老前辈或者资深从业者来说,更是让人一下提了神,甚至有点哭笑不得。我们要理解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还得脑补一下说这话的人当时的情绪和语境。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人是谁,以及他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对煤地质领域一无所知的外行,突然冒出这么一句“90%的内.............
  • 回答
    印度财政部近日的一项声明引发了广泛关注:“农民可以使用旧币购买种子”。这个看似简单的表述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经济考量和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印度经济的宏观背景之下,并深入剖析其可能带来的多方面效应。声明的背景:旧币的退场与新币的登场首先,要理解“旧币”是指什么,这通常涉及.............
  • 回答
    百度近期公开的一项名为“可预测员工工作状态”的专利,乍一听,确实会让人有些许的好奇,甚至可能带点审视的意味。毕竟,“可预测”这三个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总容易和“监控”或者“限制”这些词联系起来。但如果深入一层去理解,这项专利的核心,其实更偏向于一种对工作流程和资源调度的优化,旨在提升整体效率和员工.............
  • 回答
    关于“我们的宇宙有可能是遥远宇宙的全息投影”这个想法,它听起来确实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实际上它根植于一些非常前沿的物理学理论,特别是关于引力、黑洞和量子信息的研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步步拆解这个概念。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全息原理”本身。这个原理源于对黑洞的研究。我们知道,一个黑洞的性质,.............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一个直观的叙事,而是需要我们去品味背后的深意。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解读一下,希望能讲得够细致,并且尽量避免那种机器人一样平铺直叙的感觉。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句话的语境。它很可能是在一种反讽、一种对某种现象的观察或者一种批判的角度出现的。通常来说,马里奥是任天堂最成功的IP,是公司.............
  • 回答
    这句话出自佛家典籍,意境深远,初听可能有些许不解,甚至带着些许冷酷。但若细细品味,它实则蕴含着一种超脱的智慧和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要理解这句话,不妨从几个层面去解析。首先,为何“众生如蝼蚁”?“蝼蚁”在人们的认知中,通常是渺小、卑微、生命短暂的代名词。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生存奔波,为一粒米而争斗.............
  • 回答
    铁流老师这番话,点出了当前芯片产业一个非常值得玩味,也相当棘手的现实。他提出的“囤积可用两年芯片,所谓备胎也许是库存”这句话,我理解得非常透彻,可以这么说,这背后隐藏着几层意思,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我们得知道,“囤积”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策略性。尤其是在全球芯片供应依旧紧张、地缘政治风险时不时.............
  • 回答
    这句话,“旅行不是济世良药,它可能是一片阿司匹林”,颇有些禅意,也道出了不少人亲身体验后的真实感受。它不是那种能根治一切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但或许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一刻喘息,一份慰藉。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比喻。“济世良药”,这词儿一听就带着点宏大叙事,是那种能拯救苍生、解决根本问题的东西。比如.............
  • 回答
    克苏鲁神话体系中,“不可知”与“疯狂”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核心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面对宇宙真相时的终极困境。这一关系不仅体现在洛夫克拉夫特的文本中,更深刻地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认知局限与人类心理的冲突。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不可知的本体论意义1. 宇宙的终极荒诞 克苏鲁神话中的“不可.............
  • 回答
    最高法关于不满 22 周岁在校学生犯罪案件可由少年法庭审理的规定,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法律实践。这不仅仅是年龄的一个简单界定,更是司法体系对特定群体——年轻在校学生的特殊关照和罪与罚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项规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并分析它能够起到哪些积极作用。一、 理解这项规.............
  • 回答
    深入解析“希格斯玻色子创造的负能量泡沫”与宇宙终结的可能性近期一项引人注目的物理学研究探讨了一种颇具颠覆性的宇宙终结场景,其核心概念围绕着希格斯玻色子以及它可能产生的“负能量泡沫”。这项研究并非耸人听闻的科幻设想,而是建立在当前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理论的严谨推演之上,尽管它提出的场景还处于理论探索的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