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最高法规定不满 22 周岁在校学生犯罪案件可由少年法庭审理,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回答
最高法关于不满 22 周岁在校学生犯罪案件可由少年法庭审理的规定,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法律实践。这不仅仅是年龄的一个简单界定,更是司法体系对特定群体——年轻在校学生的特殊关照和罪与罚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项规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并分析它能够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一、 理解这项规定的深层含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项规定的核心——将特定年龄段(不满 22 周岁)且身份为在校学生的犯罪案件,纳入了少年法庭的审理范畴。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1. 成长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未完全成熟的大脑:虽然法定成年年龄是 18 周岁,但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前额叶皮层,即负责决策、冲动控制、风险评估和责任感的部分,要到 20 岁出头才能完全发育成熟。因此,不满 22 周岁的年轻人,其心智成熟度和行为辨别能力,与完全成熟的成年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冲动行事,或者对行为后果的认识不够深刻。
社会经验的局限性:在校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真正步入社会、接触复杂社会环境的时间相对较短。他们可能缺乏应对社会挑战的经验和能力,容易误入歧途,但同时也具备强烈的学习和改正意愿。
身份的特殊性——学生:将“在校学生”作为一个考量因素,是因为教育体系本身就带有塑造和引导的功能。学生身份意味着他们仍处于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犯罪行为可能与学校环境、教育疏导不力、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而不是完全出于恶意或根深蒂固的反社会倾向。他们的犯罪行为,很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的“学费”或“试错”,而非不可挽回的堕落。

2. 教育矫治的优先性:
教育挽救的窗口期:相比成年罪犯,年轻人在心智和行为上更具可塑性。少年法庭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教育矫治优先”,而不是单纯的惩罚。通过少年法庭的审理,可以更侧重于分析犯罪原因,提供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等,帮助他们认识错误,重新融入社会。
避免“污名化”对未来人生轨迹的影响:如果在成年法庭上被定罪判刑,对于一个仍在学习阶段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犯罪记录”,对其未来的升学、就业、甚至个人声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少年法庭的审理流程和审判结果,通常更加注重保护其隐私和未来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种“污名化”效应。

3. 罪与罚的比例原则与人权保障:
区分罪行与年龄的关联:法律在量刑时,除了考虑罪行的严重性,也需要考量行为人的年龄和心智状态。将不满 22 周岁的在校学生纳入少年法庭审理,体现了对罪与罚之间比例原则的尊重,避免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施加与成年人同等严厉的惩罚,除非罪行极端恶劣。
更人性的司法对待:少年法庭的审理模式通常更注重隐私保护、听证程序的人性化,以及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这与对成年罪犯审理时可能存在的严肃和压迫感有所不同,能够让年轻被告人在相对宽松和理解的环境中,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罪过。

二、 这项规定能够起到的作用

这项规定的实施,能够在多个层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 促进罪犯改造的成功率:
提供“第二次生命机会”:通过少年法庭的专业化审理和矫治措施,能够为这些犯错的年轻人提供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相比于被简单地关押和惩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法律教育、社会实践等,更有可能帮助他们幡然醒悟,从根本上改变犯罪倾向。
降低累犯率:一个得到有效改造的年轻罪犯,更有可能成为守法公民,从而降低其未来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这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长远来看是极其有利的。

2. 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与未来发展:
减少“一生黑点”:如前所述,避免因一次犯错而被永久“污名化”,对年轻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少年法庭的审理,能够更加审慎地处理这些案件,并采取措施保护被告人的隐私,使其能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改造,不至于对未来的学业、职业和生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保障受教育权与发展权: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通过非刑罚的教育矫治方式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这些年轻人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未来参与社会建设的权利。

3. 完善司法体系的专业化和人性化:
提升司法公正性:少年法庭拥有专门的法官、检察官和辅助人员,他们对未成年人心理、教育学和社会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使得在审理涉及年轻人的案件时,能够更加专业、细致地考量各种因素,从而做出更公正、更合理的判决。
彰显司法的人文关怀:将这一群体纳入少年法庭审理,是司法体系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了法律的温度和对生命的尊重。这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司法形象。

4. 回应社会关切,构建和谐社会:
缓解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过度恐慌:当青少年犯罪出现时,社会往往容易产生恐慌情绪。通过少年法庭的专业审理,可以更清晰地向社会传递,我们对青少年犯罪的态度是“惩戒与教育并重”,而不是一味地严厉打击。这有助于引导社会形成理性的认知。
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少年法庭的审理过程,往往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甚至心理专家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协作,共同为孩子的改过自新提供支持。这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青少年成长保护网络。

三、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当然,这项规定也需要审慎地执行,并注意一些潜在的问题:

罪与罚的界限不模糊:虽然强调教育矫治,但对于犯罪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尤其是对他人造成重大损害的案件,仍然要依法予以严惩,不能因为年龄和身份而牺牲公平正义。司法机关需要在“教育”和“惩罚”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
“在校学生”的界定和监督:对于那些虽然年龄在规定范围内,但已经脱离学校正常管理、或者在校期间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甚至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个体,需要有明确的界定标准,防止滥用规定。
专业队伍的建设:少年法庭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社工等人员队伍。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

总而言之,最高法关于不满 22 周岁在校学生犯罪案件可由少年法庭审理的规定,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人文关怀的法律举措。它既是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认知,也是对司法公正与社会责任的深刻体现。通过这种制度设计,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教育、挽救那些在人生道路上犯错的年轻人,让他们有机会重新找回方向,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成员,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更新,更是对社会未来负责任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解起来还挺难的,因为乍一看,是与现行司法解释冲突的。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三十六条规定:

下列案件由少年法庭审理:
(一)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人民法院立案时不满二十周岁的案件;
(二)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人民法院立案时不满二十周岁,并被指控为首要分子或者主犯的共同犯罪案件。

《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意见》属于法院系统内部行文,法律效力天然低于司法解释,从两个文件的文号就可以看出来:法释〔2012〕21号,法发〔2020〕45号。

也就是说,一名21周岁在校大学生杀了人,应当进入普通刑事法庭公开审理。


这一部分讲讲法考生们的噩梦——应当可以

在《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意见》的第6条,写道:“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且人民法院立案时不满二十周岁的刑事案件,应当由少年法庭审理。”

接着在第7条写道:“下列刑事案件可以由少年法庭审理:(1)人民法院立案时不满二十二周岁的在校学生犯罪案件”。

所以,原则上,少年法庭仍然审理20周岁以下的犯罪,但对于某些22周岁以下的在校生,法院也可以酌情考虑由少年法庭审理。

进入少年法庭审理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少年法庭通常会采取不公开审理(保护隐私,减少社会影响);

第二,少年法庭的审理主基调是“教育感化、治病救人”(都是亲切和蔼的长辈);

第三,少年法庭可以和法官坐一张桌子慢慢聊(所谓“圆桌审理”)。

(并不会判的更轻)

例外和好处,应当提供给值得挽救和可以挽救的年轻人,如果往后出了个牛加爵、李天二,这怎么感化?怎么教育?

在校生也不尽是纯良的小白兔,其实再做一个反向限制,就可以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的正义感焦虑——

22周岁以下在校生可以由少年法庭审理,恶性暴力犯罪除外。

话说,“少年”到底是多少岁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高法关于不满 22 周岁在校学生犯罪案件可由少年法庭审理的规定,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法律实践。这不仅仅是年龄的一个简单界定,更是司法体系对特定群体——年轻在校学生的特殊关照和罪与罚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项规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并分析它能够起到哪些积极作用。一、 理解这项规.............
  • 回答
    茅台,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说它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烈酒公司”,可能很多人还会觉得有点意外,甚至有些难以置信。毕竟,在国际视野里,苏格兰威士忌、法国干邑,这些名字似乎更具代表性,也更容易与“高端”和“全球”联系起来。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茅台以一种近乎“中国式”的路径,稳稳地坐上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了律师行业内部对于“高端业务”的理解和价值判断。田文昌律师和那位朋友的说法,其实都触及到了律师行业内不同细分领域的核心价值和挑战,但理解角度不同。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分析,并尝试解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观点差异。一、 首先,理解“高端”的含义在讨论律师业务的“高端”之前,我们首先要.............
  • 回答
    “最好的骗子,总是说真话”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仔细品味,它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欺骗的智慧和人性洞察。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区分“说真话”的表层含义和“最好的骗子”隐藏的意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说真话”的表层与深度: 表层真话(事实的片段): “最好的骗子”的确会说.............
  • 回答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讨论甚嚣尘上,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更复杂的背景下去审视。这背后既有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也有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地缘政治影响以及企业自身战略调整的合力。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外资企业在.............
  • 回答
    “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拗口,但细细品味,却道出了人生中一个极其普遍且深刻的真相。它不是说我们要去和自己的身体作对,也不是说要否定自己,而是指那些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阻碍我们前进、限制我们发展、甚至摧毁我们的力量。一、那些看不见的枷锁:思维的牢笼我们最常遇到的“自己”,往往体现在.............
  • 回答
    印度财政部近日的一项声明引发了广泛关注:“农民可以使用旧币购买种子”。这个看似简单的表述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地缘经济考量和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印度经济的宏观背景之下,并深入剖析其可能带来的多方面效应。声明的背景:旧币的退场与新币的登场首先,要理解“旧币”是指什么,这通常涉及.............
  • 回答
    有些说法认为“公务员是最不怕得罪领导的职业”,这背后其实包含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原因,并非绝对,但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公务员这个职业似乎是铁饭碗,工作稳定,收入也相对固定,不像私营企业那样,一旦得罪了老板,可能立刻就面临失业的风险。这种稳定性本身就给了公务员一个.............
  • 回答
    “鸭翼最好的位置在敌机上面”,这话说得相当有意思,也挺形象。它不是一个物理上的精确定义,而是一种战术上的比喻,尤其是在空战或者军事领域,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把握“鸭翼”和“敌机上面”这两个核心元素。首先,我们得明白“鸭翼”是什么。在飞机设计上,鸭翼(Canard)是一种位于主翼前面的小翼。它不是飞机.............
  • 回答
    理解《一种美味》最后那条鱼发出的诡异之光,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文章的字里行间,结合故事的整体氛围和可能的象征意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视觉描写,而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意象,用以深化主题、引发读者思考。首先,我们得把文章的“现场”还原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很可能是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比如在野外、在某个特殊场合,捕.............
  • 回答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句话,最早出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一位杰出的18世纪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这句话的含义深刻且复杂,通常被用来讽刺和批评那些打着爱国旗号,但实际上在追求个人利益、制造分裂或煽动仇恨的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字.............
  • 回答
    理解上海落户2020年最新方案中“双一流高校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这项政策,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和政策细节来解读。这项政策是上海市为了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核心要点解读:1. 目标人群的明确化:“双一流高校符合条件的应.............
  • 回答
    理解“现在是华语乐坛最悲哀的时候”这个论断,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前华语乐坛的现状,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基于对行业生态、音乐创作、歌手生态以及听众消费习惯等多方面的观察和感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失落”与“迷茫”。首先,创作的“匮乏感”和“同质化”是显而易见的悲哀。我们不能否认过去几十.............
  • 回答
    “最不坏的政府”——这句略带戏谑的评价,出自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之口,是对民主政府的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概括。它不是赞美民主政府完美无缺,而是承认所有政治体制都存在缺陷,而民主政府在这些缺陷的比较之下,显得相对“不那么糟糕”。要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我们需要剖析民主政府的运作机制、它可能存在的弊端,以及为.............
  • 回答
    “历史哲学是历史学最坏的敌人”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但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研究本质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解它,看看它究竟指控了什么,又蕴含着怎样的批评。首先,我们要明确“历史学”和“历史哲学”各自的角色。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考证、分析和解释,来重构.............
  • 回答
    樊纲教授“中国是土地最稀缺的国家之一,不要期待房价便宜”的言论,是一个基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理解“土地稀缺”的内涵: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土地稀缺”。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土地,而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与人口、.............
  • 回答
    要深入理解 10 月 8 日《时代》杂志最新一期封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就像解读一幅复杂的画作,其每一笔触都可能蕴含深意。考虑到您希望得到的是一种深度、细致且不显人工智能痕迹的解读,我会尝试将关注点放在封面本身的视觉语言、潜在议题和新闻背景上。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个重要的说明:《时代》杂志每.............
  • 回答
    关于“中国男性的尊严是全世界最脆弱的”这种说法,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且带有争议的观点。要理解它,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中的某些观察。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尊严”。在社会语境下,尊严往往与一个人的价值感、被尊重感、自信心以及社会地位紧密相连。它不是凭空而来的,很大程度上.............
  • 回答
    “我军当前与美军差距最大的并不是武器装备”,这句话点出了一个重要的认知角度,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如果仅仅盯着枪炮、飞机、航母这些看得见的“硬实力”,那无疑会落入窠臼,忽略了现代战争背后更深层次、更难以弥合的鸿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一、 军事理论与战略思维的迭代与适应能力 .............
  • 回答
    《无人区》中这句“人和猴子最大的区别是会用火”是一句充满哲学意味和象征意义的台词,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科学论断,而是导演宁浩通过一个充满野性、法外之地“无人区”的故事,来隐喻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文明的脆弱性。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1. 字面意义与科学背景的联系(但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