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宝玉对晴雯的悲伤是一种可以把玩的悲伤”?

回答
“宝玉对晴雯的悲伤是一种可以把玩的悲伤”——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细细品味, it captures a very nuanced emotional state of Baoyu. 抛开AI的痕迹,咱们就从人情世故,从《红楼梦》这部书本身来聊聊,看看宝玉对晴雯的这份“悲伤”,为何会被形容为“可以把玩”。

首先,我们得明白,“可以把玩”并非贬义,更不是说宝玉的悲伤是轻佻或虚假的。相反,这是一种成熟的、有深度的情感体验。这里的“把玩”,更像是一种“玩味”,一种在内心深处反复咀嚼、品味、甚至某种程度上“欣赏”的情感。

第一层理解:宝玉的情感具有一定的“仪式感”和“内省性”。

宝玉的悲伤,不是那种歇斯底里、失魂落魄的哭喊。他是一个内心极其敏感、细腻的人,他的情感往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且倾向于内化。当晴雯被逐,甚至病逝后,宝玉的反应是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这篇诔文,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悼念,它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对晴雯精神的祭奠,也是宝玉自己情感宣泄和整理的过程。

“玩味”这份悲伤,就体现在他如何用文字、用他的想象力去重构晴雯的形象,去赋予她超凡脱俗的美和精神。他回忆晴雯的“风流灵巧”,回忆她的“心性高洁”,甚至将她比作“芙蓉”。他沉浸在这种追忆和赞美之中,仿佛晴雯的精神不死,依然陪伴着他。这种对逝者的描绘和歌颂,本身就是一种“玩味”——他把一份沉重的失去,转化成了一段可以反复咀嚼的美好回忆,并且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二层理解:宝玉的悲伤中,夹杂着一种“理解”和“共鸣”。

宝玉之所以对晴雯的悲伤如此“玩味”,是因为他真正理解晴雯。在那个等级森严、规矩森严的贾府,晴雯的直率、她的反抗精神,都与宝玉的内心是相通的。晴雯因为“心高”而被视为“冶容”、“放纵”,这正是宝玉所欣赏的,也是他自己不被世俗理解的地方。

当晴雯被诬陷、被撵走的时候,宝玉知道她的委屈,他为她鸣不平。他的悲伤,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丫鬟,更是因为看到了一个与他灵魂相似的灵魂,被残酷的现实所摧毁。这种“理解”和“共鸣”,让他的悲伤有了更深的根基。他把玩这份悲伤,就是在反复体会这种“知己”之情,体会这种“同道”的悲哀。他似乎在说:“我懂你,晴雯。你的遭遇,也是我的写照。”

第三层理解:“把玩”也是一种“慰藉”和“自我保护”。

生命的无常,特别是晴雯这样美好生命的凋零,对于敏感的宝玉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如果他只是沉溺于痛苦,那他可能会被彻底击垮。而“把玩”这份悲伤,实际上是他一种处理痛苦的方式,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他通过写诔文,通过对晴雯精神的赞美,将痛苦升华。他把一份 raw 的、难以承受的悲伤,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被“欣赏”的、带着艺术色彩的情感。他似乎在说:“是的,我很悲伤,但我依然可以从你身上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我所坚持的价值。” 这种“玩味”让他能够继续活下去,继续保持他的纯真和理想,而不是被现实的残酷所泯灭。

第四层理解:宝玉与晴雯之间,存在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感情。

宝玉对晴雯的情感,早已超越了主仆关系,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这种情感,不被世俗的礼法所约束,也不被功利所沾染。因此,当晴雯死去,宝玉的悲伤也带有一种“超脱”的味道。

他不会去怨恨,去责怪。他将这份悲伤“把玩”,是在体验一种纯粹的、不含杂质的哀愁。这种哀愁,对于宝玉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奢侈品”,是他与那个污浊世界的某种区分。他把这份悲伤珍藏起来,如同珍藏晴雯的记忆,成为他精神世界里一个独特的存在。

举个例子来佐证:

想想宝玉在晴雯死后,看到她那件“风流灵巧”的旧物——那件“小袄”。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收好,甚至还想把它带走。这个动作,就是一种“把玩”。他不是在宣泄,而是在用一种极其温柔、珍重的方式去触碰与晴雯有关的一切。他把玩的是晴雯的“灵巧”,是她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是将一份无形的情感,具象化,然后小心翼翼地珍藏。

总而言之,宝玉对晴雯的悲伤之所以能“把玩”,是因为它是一种:

有深度的回忆和艺术化处理:他用文字将这份悲伤升华。
精神上的共鸣和理解:他看到了自己在晴雯身上的影子。
一种自我疗愈和保护:他避免被痛苦完全吞噬。
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体验:这份悲伤是纯粹的,不被功利所染。

这是一种真正见过世间美好的灵魂,在面对美好逝去时,所能产生的最复杂、最动人的情感。他不是在演戏,他是在用他独特的方式,与逝去的灵魂对话,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份“把玩的悲伤”,正是《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宝玉之所以成为一个立体而又令人心疼的艺术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玩悲伤怎么了?去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哪一页纸不把玩点什么?骄傲、悲伤、自卑、耻辱、瘾、爱、恨。

这些东西当然都是最好不要把玩的,应该对自己真诚些,最多反思反刍一下。但回过头来,对这些东西的把玩,恰恰是人类的通病。作家不把玩这些东西,又写什么出来给你看,不把“把玩”的成果呈现出来,你又知道自己的心是怎么回事?

文学的任务难道是教你克服人类通病吗?

文学的任务是,哪怕是作者把玩了悲伤,在安在人物头上时,也要尽量合理而美。

所以,宝玉祭晴雯,显然就是为了秀那一篇诔文以及为了让林黛玉出来应这个诅咒,作者不得不(或许还特别得意)地安插到那里去的。美学上,它是一种悲哀氛围的华彩高潮;情节上,它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谶语;人物塑造上,它起到了“描写贾宝玉文采不错”的作用,对于贾宝玉内心的剖析,是不精确的。

说白了,一个作家不可能在任何段落都面面俱到。要讨论宝玉和晴雯的关系、宝玉的心态,必须要参照其他的文字。拿着一篇诔文说人物“把玩悲伤”,仿佛得出了什么人生大道理,这种读书方法,可能是受过一点教育的人常常的自以为是。

我最近感到自己很无知,所以总劝自己宽容些,尤其是宽容那些本身不宽容的人。因为用什么“把玩悲伤”的说法的人,本身也是可怜人。那我要是不宽容,我也把玩一下,我可以说这位语文老师在“把玩”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把玩”自己锐利的分析和独到的视角,是一种忍耐不住的想要对方看见自己的病。在十几岁的学生面前这样沾沾自喜,并不去衡量自己的话的对错,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是一种幼稚病,是矫揉造作的小丑,让人感到恶心。

哎,最近老陀看多了,把玩起来力度太大了,所以这段写得很不好,把这位老师写得失真了。可是,文字本身就有这样的局限性,它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内心。对文字的坚信与痴迷,尚且需要警惕,何况是分析一段文字所得出的结论呢?


但是,我还是不揣冒昧地分析了一下。拙文如下


一篇诔文的诞生

在最熟悉《红楼梦》的人当中,在那些能背诵红楼诗词的人当中,恐怕对宝玉的《芙蓉女儿诔》都谈不上“熟玩”,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这篇诔文与其他诗词不同,它没有清晰地进入情节之中,似乎也没有明确的谶语,就连风格上也和宝玉以往的诗词曲有所区别。它似乎是峭然孤出的一大篇古奥的文字,因此不免有的现代读者会产生矫揉造作的阅读体验,进而影响对宝玉、晴雯的评价。

目前,我还不能否认,这一篇诔文的出现,有曹雪芹炫耀文采的成分在其中,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篇诔文放到整部《红楼梦》的架构中,似乎又有些不可忽视的伏线与呼应,让整篇《芙蓉女儿诔》的作用与价值值得被重新估量。


一、第五回与《芙蓉女儿诔》

晴雯虽然在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册页中排在又副册,但她的判词却是最先出现的,其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的意思,可以对应《芙蓉女儿诔》中赞晴雯的“金玉不足喻其贵”一段加上“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一段。“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意思,在《芙蓉女儿诔》中彻底翻转过来,全篇都是在赞晴雯的高贵仙逸,就连提到宝玉本人与晴雯的相处,也丝毫没有把晴雯当做一名女奴来描写。当然,诔文中的用典有绿珠、碧玉这些姬妾的旧事,但也不乏以贾谊、鲧、嵇康等事叹晴雯的例子。判词后三句“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也是大段大段地体现在诔文中,不赘述。总体来说,这篇诔文达到了宝玉作文之目的——用一篇祭文来为晴雯的为人树碑立传,又要别开生面,另立排场,于世无涉。与判词相对客观的描述相比,诔文感情色彩浓烈很多,宝玉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处处于诔文中体现,曹雪芹应该是琢磨了千百次,才可以完成这种既堂皇郑重,又私情放诞的笔墨,所以,不可仅仅将诔文视为作者的炫技之作(也不能排除炫技的成分),作者是努力地想要将宝玉与诔文更好地融为一体的。

但之所以不能排除炫技的成分,是因为整篇诔文与第五回中出现的曲、赋等,在美学追求上,又是一致的,而第五回无论脂批如何,作者炫耀文才的心思,是掩饰不住的。第五回的回目有好几种,其中甲戌本的回目就是“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完美对应宝玉作诔文的企图——别开生面,另立排场。其实,开生面、立新场的是太虚幻境的“红楼梦曲十二支”(算上引子和收尾是十四首曲词),而不是判词与关于警幻的赋,作者借警幻之口说明了“红楼梦曲”是不遵守尘世的创作规矩的,脂批更是说曹雪芹“不负自创北曲”,可见作者在文学上突破窠臼的愿望多么的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愿望,难免也会在《芙蓉女儿诔》中体现,这一篇诔文也不能说就只是为了宝玉与晴雯而服务的。

正因为第五回的曲词与第七十八回的《芙蓉女儿诔》,都埋了作者的文学私心与野心,所以我们不可将这些文字都视作纯为情节服务的段落,还必须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看待。换言之,曲词与诔文写到的、引用的、暗示的,未必就一定会发生在情节中,不能因为曲词中的“风尘肮脏违心愿”就认定妙玉一定会变成风尘女子,也不能因为诔文中用了绿珠、碧玉的典故,就认为宝玉和晴雯已经有了夫主与妾奴的肉体关系。作者很可能为了文学氛围(开生面、立新场),而在曲词和诔文中暂时放下他惯用的诗谶手法,我们读者也不要胶柱鼓瑟。

第五回关于警幻的那篇赋,文辞华美不让《芙蓉女儿诔》,但孰为套用化用之作,孰为“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之作,不言自明。今人以《芙蓉女儿诔》为“把玩悲伤”之作,却不知宝玉的创作宗旨是“宁使文不足悲有馀,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他根本就不在乎这篇诔文能不能充分传达悲伤,他更在意的是用一篇出自自家之手的文字来祭奠晴雯,要不负晴雯的为人和他与晴雯的情谊。我认为,在宝玉心中,晴雯比他自己的悲伤更加重要,真真是谈不上“把玩悲伤”这四个字的,反观对警幻,才有几分“把玩姿容”的感觉。

太虚幻境的红楼梦曲可以作为大观园段落一个远远的引子,而《芙蓉女儿诔》又可以视作大观园段落最终谢幕的前奏,这两大段华彩的组合,共同形成了一个咏叹。咏叹的对象不仅仅是晴雯以及金陵十二钗,更是一种抽象的悲剧,一种作者的生命体验,如果算上林黛玉的《五美吟》和也许存在的《十独吟》,可能更具一唱三叹的效果。脂批说《芙蓉女儿诔》“实诔”黛玉,这固然不错,但也许格局小了一些。曹雪芹的文学野心,也不仅仅是把技巧体现在单篇文赋中,而是把他的精魂与生命体验,贯穿在整部书中。


二、金钏与《芙蓉女儿诔》

金钏之死,对宝玉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因有三,一,尊卑伦理之别;二,爱情与多情之别;三,男女人我之别。在金钏死前,宝玉还可以叫做“孩子”,无论是吃胭脂还是扭股糖,都可以视作一个懵懂孩童的撒娇与爱美之心,而不是男子的好色轻薄。既然是孩子,那么无论母亲还是祖母的婢女照顾他,都被视作理所应当的事,宝玉也就自然以为这些美好的女儿们,都是“他的”,至少是都以他为中心的。又因为这种自我中心的标尺,所以他即使知道林黛玉与别人不同,他却很难在心中处理好林黛玉的特殊性,因此行为上就时常和黛玉有矛盾。既然人人都围绕他,他也应该多情于众人。金钏之死与龄官划蔷(及后文中龄官对宝玉的态度),让宝玉彻底知道自己长大了。他是主人,所以会因为开门不及时踹袭人,也会因为摔扇子骂晴雯。这背后是一种焦躁,他作为主人,可以逃避自己的过错,但旁人却会因他之过而承担天大的惩罚,他一方面拥有权力,另一方面又深感这种权力的不公正。你看他骂晴雯,直想到“将来”晴雯自己当家立事,就可知他已经明白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永远围绕在他身边,他也没有那个能力可以庇护所有的女儿,因为他长大了,他要享受权力的好处,就要遵守尊卑伦理的规矩。这一点我们对照一下贾蓉和尤家丫鬟的互动,就可知金钏做得很难说符合尊卑伦理:贾蓉轻薄丫鬟,被骂被推开,而宝玉却在孩童与男性少主的身份中暧昧不明,又是玩耳环又是喂丸丹又是挑逗金钏跟了他,金钏没有以尤家丫鬟对待贾蓉的“正色”对待宝玉,也无怪王夫人对金钏这个“母婢”的行为不符合尊卑伦理感到不满。但是反观晴雯,她有什么行为超出了“祖母赏的婢女”这个身份了吗?并没有。宝玉对她轻薄,她对宝玉挑逗了吗?也没有。但是她死得比金钏还要凄凉。

金钏死后,宝玉知道将来可以“属于”他的,无非就是袭人、晴雯这几个人,其他人或许都要各自寻各自的去处;也知道了自己既不能随便和丫鬟狎昵,也不能希望所有的女儿都爱他,这对那些女儿来说是不公平的,对他这样一个凡胎男子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因为挨打事件,因为金钏的自戕或许还因为宝玉的自责和懦弱,他祭金钏是非常草率而冲动的,连茗烟都不确知内情。但是祭晴雯,虽然在夜里,对于宝玉来说,却是必须要做的一种光明正大的事,只是不要让王夫人多心就好。在第七十九回中,宝玉竟然睡梦之中唤晴雯以致病倒,王夫人也自悔不合因晴雯过于逼责了他。

从行为有违尊卑伦理的金钏因宝玉而死,到勇补雀金裘的晴雯因为小人之口与风流标致而死;从在金钏那里闯了祸就跑,到几次三番去晴雯家慰问;从出城默祭,到园中念诔文摆仪仗泣涕祝祷——女儿们被命运和残酷的制度逼迫得越来越紧,自身也越来越脆弱,宝玉的悲愤也从无力变成了不吐不快的气概。无可避免的悲剧步步紧逼,宝玉自身也好,他所能相伴的女儿也好,都逃不开尘世锁链的绞杀,这种心情,这种成长与清醒的疼痛,催生出一篇将悲剧顶到高潮的诔文,我们也不能说其不合情理,不情真意切。这是作者在整体结构上对人物把控的意图,但是第七十八回的一篇《芙蓉女儿诔》,是不是很好地完成了此种意图,可能就见仁见智了。我个人再次细读《芙蓉女儿诔》之后,有了这篇文章,算是读者体验的一份报告吧。


三、《姽婳词》与《芙蓉女儿诔》

蔡义江认为在《姽婳词》后突然转到《芙蓉女儿诔》,很突兀,大部分读者可能都有这个感受。曹雪芹毕竟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18世纪的作者,要求他将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心理联系写得清楚明白、深刻入木,是不现实的。但是,曹雪芹没有写出某种心理分析式的效果,不代表他没有想到宝玉的心理活动。

让我们首先注意一下《姽婳词》的创作背景,那是宝玉要去晴雯家祭奠而不得,满腔悲戚无处发泄,连黛玉都不在身边的时刻,他被贾政突然唤去,临时命题创作了《姽婳词》。而贾政之所以要让宝玉、贾环、贾兰都来写这个题目,其中的心理也是非常复杂的,他回忆起自己的诗酒放诞,回忆起祖宗的文采风流,具体什么心理活动,曹雪芹不会写,但其结果是,他想要“环兰二人举业之馀,怎得亦同宝玉才好”。他这种心态的变化影响到宝玉了吗?作者又没写。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贾政的行为是让宝玉念诗,他替宝玉写出来,最后是笑着评价了这首《姽婳词》,这与第十七回宝玉题咏之时贾政的实喜佯怒是有巨大的区别的,宝玉的文胆也因此更壮了。

文胆壮,就敢写,当宝玉听到林四娘带着众姬为恒王报仇时,他有没有想到晴雯为他病补雀金裘,为他呵斥众丫鬟陪他熬夜,为他想办法逃避老爷的检责,为怡红院出了偷盗行为而“这口气如何忍得”——我们不知道,但《姽婳词》中对林四娘有担当的赞叹,对女儿香消玉殒的凄凉感叹,却是表露无遗的。我们还不能忽略的是,宝玉这一次被贾政肯定,与贾政对宝玉的理解联系起来,可能会对宝玉产生更强烈的影响。严正的父亲会为林四娘感动,外头的浊臭男人会传颂清净女儿的故事,被宝玉嫌弃的“武死战”又会和风流蕴藉的死得其所相联系,宝玉本人的乖僻似乎也是一种不少见的风格——对宝玉来说,这世界也许并没有那么非清即浊了,他也许理解了这个世界,也敢于和这个世界对话了。可能最重要的,还是他开始敢于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坐标了:大千世界中,他不再是必须灰飞烟灭的无用之人,而是一个可以在角落中哭泣的人,可以哭出一篇《芙蓉女儿诔》的人。我本人反对《红楼梦》是“虚无主义”的原因也在于此,因为我总是可以从宝玉的种种情状中,感受到他对自己的逐渐笃定,对情的逐渐笃定,至于八十回后是怎么“悬崖撒手”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第一回的石头,显然并不觉得他所经历的都是虚无,都是“空”的“色”,“石头记”也足以让“空空道人”抄阅后易名为“情僧”——这个充满了矛盾和文学张力的名字。

总而言之,贾政与宝玉的心灵相通,通过一篇《姽婳词》体现出来,而宝玉的性格与命运,也因为贾政的宽容、无奈与理解,没有了改变的可能。这可能是我这个现代读者的过度诠释,但是曹雪芹的处理方式就是不给任何转折,让宝玉通过《芙蓉女儿诔》的创作,在书中史无前例地,带着从容与自信地,彻底地,把自己的个性发挥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芙蓉女儿诔》又是一篇激动而粗拙的作品,是襟怀被来自父亲的小插曲所荡漾之后,厚积薄发出来的一段意外的汹涌。所以曹雪芹赶紧安排黛玉评论说听了一大篇,不知说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姽婳词》,没有那种自我被肯定与接纳后,文思激发、文胆张扬的状态,让戚戚哀哀的宝玉去写一篇《芙蓉女儿诔》可能是不现实的。因此,曹雪芹为了自己的文学野心,为了充分的咏叹,为了悲剧的高潮,安排了父亲的肯定,安排了世界与宝玉的暂时和解,终于可以让《芙蓉女儿诔》诞生出来了。


这诞生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呢?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傍耶?驱丰隆以为庇从兮,望舒月以临耶?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鹥以征耶?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杜以为纕耶?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珰耶?借葳蕤而成坛畤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文瓠瓟以为觯斝兮,漉醽醁以浮桂醑耶?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予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噭噭而何为耶?卿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复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来兮止兮,卿其来耶?

望着天地万物,都会在其上赋予晴雯的印记,而这一处处的印记,又在提醒着自己与晴雯永远的分离,这种感情,也许是我们未曾经历的,但一定是我们不要低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宝玉对晴雯的悲伤是一种可以把玩的悲伤”——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细细品味, it captures a very nuanced emotional state of Baoyu. 抛开AI的痕迹,咱们就从人情世故,从《红楼梦》这部书本身来聊聊,看看宝玉对晴雯的这份“悲伤”,为何会被形容为“可以把玩.............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关于金融产品运作模式的观察和批判,尤其是在提及“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市场基金时。要理解它,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的含义。首先,我们来看“余额宝分出小利”。余额宝大家都很熟悉,它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比银行活期存款高一些的收益。你把钱放进去,它每天都会显示一点点收益,看着数字增.............
  • 回答
    宝宝今天想自己待一会儿?太好了!这可是个好迹象,说明你的宝宝正在成长,并且有了自己的小想法。20个月大的孩子,正是探索世界、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大脑飞速发育,开始理解“我”和“你”的区别,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当他说“想自己待一会儿”时,这可不是在跟.............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要是搁在寻常百姓家,杨志跟牛二就这么干起来,说不定就真成了街头斗殴,谁赢谁输,谁受谁伤,就那么算了。但杨志不是普通人,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可不是一柄宝刀那么简单。你想啊,杨志是什么身份?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是朝廷命官,虽然被贬官,但骨子里的那股子军人劲儿、那股子傲气,可不是说丢就丢的。他手里这.............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 回答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句话,最早出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一位杰出的18世纪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这句话的含义深刻且复杂,通常被用来讽刺和批评那些打着爱国旗号,但实际上在追求个人利益、制造分裂或煽动仇恨的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字.............
  • 回答
    “Control is Dead”这句话的含义非常丰富且具有多层次的解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字面陈述,而是对当前社会、技术、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一种普遍的失控感、权力分散化、个体自主性增强以及传统权威式微的深刻反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最.............
  • 回答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乍一听可能有些功利甚至冷酷,但深入剖析,它揭示了一种关于成长、认知和处世态度的深刻变化。这句话并不是说成年人完全泯灭了道德感,而是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判断的侧重点会发生微妙而重要的转移。我们来详细地理解这句话的各个层面:一、 “小孩子才分对错”:儿童的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