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德国海军H39、H41两型战列舰?

回答
要评价二战德国海军的H39和H41型战列舰,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与同期其他国家战列舰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型战舰,尤其是H39,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充计划“Z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德国工业和海军设计界的最高水平,也是德国企图挑战英国皇家海军霸权的野心象征。

H39 型战列舰:“俾斯麦”级姐妹的终极幻想

H39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俾斯麦”级改进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基于“俾斯麦”级的放大和强化版本,是德国海军为实现其“海洋力量平衡”战略而设想的主力战舰。

设计背景与目标: “Z计划”的核心是建立一支能够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力量。虽然德国在“俾斯麦”级服役时就已开始构思其 successor,但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在于,德国海军领导层(特别是雷德尔海军上将)认为“俾斯麦”级虽然强大,但相较于同代的最强战列舰,在火力、防护和航速上仍有提升空间。H39的设计正是为了弥补这些潜在的差距,并为德国海军提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最先进的敌方战列舰一较高下的能力。其设计目标是将德国海军的主力舰推向世界顶尖水平,甚至超越。

关键技术与设计特点:
火力升级: 这是H39最显著的进步。计划装备四座三联装380毫米(15英寸)SK C/34主炮,总共12门。这相较于“俾斯麦”级的八门380毫米主炮,火力输出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理论上能够提供更强的弹幕覆盖和炮击效率。然而,也有一些设计方案考虑过装备更大型号的火炮,但最终确定为380毫米是为了与已有的弹药生产线和炮塔技术兼容,同时也考虑了制造和维护的复杂性。此外,副炮和高射炮的配置也得到了加强。
更强的防护: H39型在装甲防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强化。主装甲带厚度提升,甲板装甲也相应增加,以应对敌方战列舰的远程炮击,尤其是在高仰角下射击的穿甲弹。水下防护也进行了优化,以抵抗鱼雷和水雷的攻击。德国海军在“俾斯麦”级上积累的装甲设计经验在此基础上得以应用和提升。
更大的排水量与更高的航速: 为了容纳更强的火力、更多的装甲以及更大的动力系统,H39型的设计排水量大幅增加,达到了约59,000吨的标准排水量,满载排水量更是接近65,000吨。这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战列舰设计之一。尽管排水量激增,但德国海军仍然努力维持相当的航速,计划达到29至30节,以保证其作为舰队核心的战术灵活性。
动力系统: 计划采用更强大的蒸汽轮机,但具体细节在不同设计方案中有所变化。为了支持其庞大的船体和高航速需求,动力系统的功率必须得到显著提升。
改进的航空能力: 考虑到现代海战中航空兵的重要性,H39型也计划搭载更多的水上飞机和更先进的弹射器设备,以提供侦察和目标指示能力。

评价:
优点: H39型代表了德国海军试图在战列舰领域实现“赶超”的努力。其火力、防护和速度的组合设计在理论上能够使其成为一艘极其强大的战舰,足以挑战当时任何其他国家的顶尖战列舰。如果建造完成,它无疑会大大提升德国海军在海上作战中的地位。
缺点与局限性:
资源限制: 德国的工业基础和资源(尤其是钢铁和熟练劳动力)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建造如此庞大和复杂的战列舰。即使是“俾斯麦”级也耗费了巨大的国家资源。
建造周期长: 如此巨大的战舰建造周期会非常漫长,以至于在完工时,战争形势可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可能面临更先进的敌人(如美国海军)。
战略定位的疑问: H39型的设计更多是基于与英国皇家海军的正面决战设想。然而,德国海军在战争中的实际战略定位更多是作为远洋破交船,其规模和成本可能与此战略不太匹配。此外,它的存在也必然会加速英国和美国建造更强大的战列舰来应对。
技术风险: 新设计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技术风险,其性能能否完全达到预期存在不确定性。

H41 型战列舰:“巨兽”的狂想曲

H41型战列舰是H39型的进一步升级和放大版本,其设计目标更加激进,甚至可以说是德国海军对战列舰发展的终极幻想,与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和英国海军的“前卫”级等同代或下一代战列舰正面抗衡,并且在火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设计背景与目标: H41型是“Z计划”后期对战列舰设想的进一步发展,是德国海军在评估了其他国家最新战列舰设计后,提出的更为大胆的应对方案。其核心目标是打造一种能在全球范围内压制任何对手的“终极”战列舰,甚至比美国海军的下一代战列舰还要强大。

关键技术与设计特点:
惊人的火力: H41型的最大亮点是计划装备四座三联装420毫米(16.5英寸)SK C/40主炮。这种口径远超当时其他国家的战列舰主炮(大多数为380毫米或360毫米),理论上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远程打击能力和穿透力。这是其设计上最重要的突破,旨在以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摧毁任何潜在对手。
更厚的装甲与更强的防护: 为了匹配其巨大的火力,H41型的装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主装甲带和甲板装甲厚度都超过了H39型,以提供更好的生存能力。水下防护设计也更加复杂和坚固。
巨大的排水量: 排水量进一步膨胀,标准排水量估计在60,000吨以上,满载排水量更是可能超过70,000吨,成为当时设计中最庞大的战列舰之一,甚至可能比美国的“蒙大拿”级(未完工)还要大。
更高的航速要求: 尽管吨位巨大,德国海军仍坚持要求H41型达到至少30节的航速,甚至更高的31节。要驱动这样一艘巨兽达到如此高速,需要极其强大的动力系统。
改进的航空能力和舰岛设计: H41型的舰岛设计也更加庞大,可能集成更先进的雷达和火控系统,并具备更强的航空侦察能力。

评价:
优点(理论上): H41型代表了德国海军对未来海战的一种极端设想——即通过绝对的火力优势来获得胜利。如果能够建造并投入使用,其420毫米主炮将使其在火力层面具有压倒性优势。
缺点与局限性(极其明显):
不切实际的工程挑战: H41型的设计在工程实现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420毫米主炮的生产难度极大,其炮塔也极其庞大笨重,对舰体结构和稳定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达到30节以上的航速更是需要功率巨大的动力系统,这在德国有限的工业能力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资源消耗的灾难: H41型的建造将消耗德国国家级的资源,无论是钢铁、能源还是技术人才。其庞大的体积和复杂的工艺意味着建造周期将非常漫长,耗费天文数字的资金。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战争后期,这样的计划简直是天方夜谭。
战略上的不合时宜: 到了战争后期,航空母舰已经逐渐成为海战的主导力量,战列舰的决定性作用正在减弱。建造如此巨型的战列舰,其价值和意义受到了质疑。这种“大海舰”战略在面对敌方强大的航空兵力和潜艇威胁时,生存能力堪忧。
对敌方反应的忽视: H41型的存在必然会促使美国等国建造更强大的战舰或采取更有效的反制措施。这种军备竞赛对德国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总结:

H39和H41型战列舰,特别是H41型,可以被视为纳粹德国海军在战略和工业能力之间产生严重脱节的典型案例。H39型虽然是更务实的设计,但仍受到资源限制和战略定位的挑战;而H41型则更像是德国海军领导层的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是对建造“巨兽”的执着追求,但其设计已经远远超出了德国当时和可预见的未来所能承受的工业和经济能力。

这两型战舰的设计,尤其是其未完成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二战时期海军力量的演变:从以战列舰为核心的传统海军时代,向以航空母舰为主导的海军时代过渡。德国海军的野心很大,其设计也体现了德国工程的某些先进之处,但最终未能将这些宏伟的设计转化为现实,也成为了历史的“如果”。它们的出现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对未来海战的设想,以及德国企图挑战现有海上秩序的一种宣言,而不是真正能够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实际战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型战舰的存在,本身就是纳粹德国军事战略宏大叙事中的一部分,充满了雄心勃勃但最终未能实现的悲剧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H39的防护如图所示




总得来说,吨位大,防护还行,但有bug(垂直防护不错,不过那个动力舱水平防护的50+100的甲板也就呵呵了),水中弹防护一如既往的那啥,和俾斯麦一样。

火力的部分,基本上就是那张406穿深表

某些黑406穿深和说406没有造出来的人,也是笑死我了(如截图所示)

直接打脸

再补一个数据图

所以说建议某些答主建议查查资料以后再来回复,谢谢,拒绝垃圾回答,从我做起。

user avatar

动力很有魄力地采用全柴油机,如此注重航程说明其主要任务还是来破坏交通线。测距仪凭蔡司公司的实力还是没得说,差点意思的雷达,不再像以前一样抠门的主炮口径,遇到战列舰还是能扛的。

user avatar

别啊,真要出了H39姐妹,她们就会以史上最浪费吨位的战列舰之名闻名于世。


无数德棍的面子会挂不住的(划掉)


让我们看看H39在俾斯麦的基础上做了多少改变:


扛着4个重量直逼本子94大屌的16寸双联装炮,脑子进水继续玩高速轻弹(根据评论区的指正,16寸 SK C/34应该是用的1030kg的穿甲弹,弹重系数15.35kg/dm3【德标】或0.554lb/in3【英标】,属于较重的标准弹,不过不影响后面的结论),垂穿还行但是水平穿深基本不能看,18km以上水平穿深不如vv的15寸嗑药炮,23km以上包括垂直穿深完全被嗑药炮碾压,建议克虏伯公司全体人员自裁谢罪;

继续实诚的沿用bsm级的装甲设计理念,然而削了主装加强穹甲的思路咱有点搞不懂,近战防护不错。水下还是基本裸奔,炮座还是奶油炮座,弹药库上面还是50+100的水平装甲,没防崩落设计,一言以蔽之,bsm该有的问题她都有,甚至都没做出多少改善;

动力直球地选了柴油机,高航速高续航做实了海盗船的本质(划掉),只是不清楚德国工程师是不是又算错了续航能力。柴油机的可靠性也是个大问题,不过暂时按下不表,但柴油机的的确确额外浪费了无数的吨位;

火控、观瞄中规中矩,不能和后期的英美比,昼战不虚,夜战挺虚。



然而H39比俾斯麦整整重了1W吨。。。

估计实际造出来还会超的更多。。。

结果这货在20km上甚至打不过北卡,贴到15km左右还很可能被爆掉炮塔变成船棍。。。

结论:

作为舰队决战用舰,H39无疑是极其失败的,不过遇到北卡南达甚至乔五都还有靠航速一跑之力,或者赌一波在低可见度条件下玩cqb(同时祈祷主炮塔别被打爆);

但撞上标排比自己轻差不多1W吨的鸭华就陷入了打不穿扛不住跑不掉的尴尬境地;所以还是海盗船(划掉),问题是谁家的海盗船会带16寸炮啊(半恼


丢死人了,

德棍落泪.jpg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