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德军 Sd.Kfz. 251 半履带车?

回答
说起二战德国的装甲部队,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那些威风凛凛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但要论真正“铺天盖地”、成为德军机械化步兵主力作战平台,并且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那非Sd.Kfz. 251 半履带车莫属。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花拳绣腿,而是德国陆军步兵机械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缩影,也是战场上无处不在的“战车移动堡垒”。

初衷与定位:让步兵跑得比德国鬼子快

在二战爆发前,德国就深谙“速度与激情”的军事理论。当时的步兵依旧以徒步或骑马为主,这严重拖累了装甲部队的作战节奏。简单来说,坦克和卡车在前面冲锋陷阵,步兵却在后面慢吞吞地爬行,这怎么能有效协同作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人就盯上了半履带车。

Sd.Kfz. 251,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官腔”,它的全称是“Sonderkraftfahrzeug 251”,意思就是“特种车辆251”。从名字就能看出,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运输工具,而是被赋予了特定的军事任务。它的设计目标很明确:为步兵提供一种能够跟上坦克速度、同时具备一定防护和火力支援能力的运载工具。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德军步兵也能够享受到“装甲突击”的快感。

设计亮点:有模有样,功能多样

Sd.Kfz. 251的设计上,可以说相当成熟且富有远见。

半履带结构是灵魂: 这是它名字里“半履带”的由来。车体前方采用传统的车轮转向(通常是4个车轮),提供良好的转向灵活性和公路行驶性能。而车体后方则装备了履带,这赋予了它强大的越野能力,能够轻松应对泥泞、沙地、雪地等复杂地形,这是纯轮式车辆难以企及的。这种结合使得它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大大增强,真正能跟上装甲部队的步伐。
装甲防护不含糊: 虽然不像坦克那样全身披挂厚重的装甲,但Sd.Kfz. 251的车体采用了倾斜的装甲设计,这不仅能够提高装甲的等效厚度,还能有效地跳弹,抵御轻武器的射击和炮弹的破片。车顶也提供了防护,可以防御来自上方的火力。在当时,能有这样的防护水平,对于一个步兵运载车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它能让车内的步兵在行进间受到一定的保护,而不是完全暴露在敌火下。
强大的火力配置: Sd.Kfz. 251的设计并非仅仅是“送人头”。在大部分型号上,车体后部都配备有一挺7.92mm MG34或MG42通用机枪,可以360度旋转射击。这给了步兵极强的火力支援能力,能够在下车作战前,或者在载车状态下,对敌方目标进行压制。而后续的一些改进型号,更是装上了3.7cm Pak 35/36反坦克炮(Sd.Kfz. 251/10)、2cm Flak 38高射炮(Sd.Kfz. 251/17)甚至是火焰喷射器(Sd.Kfz. 251/16),使得它的火力多样性和战场适应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模块化设计是亮点: 这是Sd.Kfz. 251最令人称道的一点。德国人不是只会造一种“半履带车”,而是基于这个底盘,开发出了数十种不同功能的衍生型号。最基本的型号就是载员型(Sd.Kfz. 251/1),能够运载10名步兵(包括驾驶员和车长)。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变体金刚”:
火力支援型: 如上面提到的,装备不同口径火炮的型号,可以充当轻型自行火炮或自行反坦克炮。
侦察型: 装备了无线电和观察设备,用于战场侦察。
迫击炮支援型: 装备了8cm迫击炮(Sd.Kfz. 251/2),能够提供曲射火力支援。
通信指挥型: 配备了更先进的通信设备和指挥设施,用于战场指挥。
工程支援型: 能够携带工兵装备,用于架设桥梁、扫雷等任务。
火焰喷射器型: 能够喷射火焰,用于摧毁工事和反坦克。
可以说,只要你想到的战场需求,德国人都能基于Sd.Kfz. 251的底盘给它“装配”上去。这种高度的通用性和模块化设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战场适应性,使得 Sd.Kfz. 251 几乎渗透到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各个角落。

实战表现:战场上的万金油

Sd.Kfz. 251 在整个二战期间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北非的漫天黄沙,到东线的冰天雪地,再到西线的雨雪泥泞,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步兵的“移动掩体”和“火力平台”: 它让步兵在行进中不再是“活靶子”,能够提供一定的防护,并且在下车后,其搭载的机枪也能为步兵提供宝贵的火力支援。在进攻时,它能够载着步兵快速逼近敌人阵地,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火力交叉网。
快速反应和战术灵活性: 它的机动性使得德军能够迅速地将步兵投送到关键区域,执行包抄、迂回、穿插等战术动作。在突破敌方防线后,Sd.Kfz. 251 能够快速将步兵送往前沿,巩固战果。
面对挑战也并非无敌: 当然,Sd.Kfz. 251 也并非“无敌金刚”。它的装甲虽然不错,但依然无法抵御重型反坦克炮的直接打击。在面对苏军的T34和KV系列坦克时,其火力支援型也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在极其恶劣的泥泞路况下,其履带也可能陷入泥潭,导致动弹不得。此外,由于大量使用,其生产质量在战争后期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遗产与评价:一个时代的印记

尽管有着种种不足,但Sd.Kfz. 251 在二战中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装备,更是德国机械化步兵作战理念的成功实践者。它证明了为步兵提供高机动性、良好防护和一定火力支援的载具是多么重要。

二战结束后,许多国家都对 Sd.Kfz. 251 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借鉴和学习。它的许多优点,比如模块化设计和半履带的机动性,对后世的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的研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Sd.Kfz. 251 是那个时代德国工业和军事智慧的结晶,是二战战场上一个无法被忽视的经典之作。

简单来说,Sd.Kfz. 251 就是当年德军步兵的“升级版三轮车”——它让步兵不仅能坐稳,还能打得更响,跑得更快,而且还能根据不同的“送货需求”,进行各种“个性化定制”。在那个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年代,它确实是德军步兵能够跟上装甲洪流的秘密武器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懂车,这几天一直在修车,修了251感觉还行,就不说太多了,只贴点书给题主做一些参考。

user avatar

姑妄言之,诸位姑妄听之。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半履带式设计能使车辆具有一定越野性能和承载力,生产和使用成本又低于全履带式。而251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并被大量生产,在战场上被投入从运输到冲击敌军阵地在内的几乎一切作战行动,作为装甲人员输送车的第一个实用化尝试,其开山地位更是毋庸置疑。

然而作为一种1939年定型的车辆,251的设计远非完美,半履带式设计同时具备履带式和轮式车辆的优点,却也同时继承了两种设计的缺点。

首先是老生常谈的产量问题。1939年生产232辆,1940年337辆,1941年424辆,1942年1200辆,1943年4258辆,1944年7785辆,1945年1016辆,总产量15252辆,其中最多的是D型,在1943至1945年间共生产了10602辆——可以说从来就没够用过。

然后是本身固有的结构缺陷。251作为半履带车要比轮式车辆复杂的多,性能又不如全履带式。

251的百公里越野和公路行驶油耗分别为80升和55升,远高于同吨位轮式车辆;德式交错负重轮设计更是结构复杂,生产和维护困难,使251甚至比大部分半履带式车辆都要复杂昂贵。

而251的越野性能也远远不如全履带车辆。充气的前轮基本上不具备防弹能力,一但中弹行动能力便会大幅下降。而轮履并用的转向方式缺陷也很大。前轮摆幅小于15°时仅以汽车方向转向,最小转弯半径为11米,不具备原地转向能力。前轮没有动力,导向能力较差,车辆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基本无法进行小幅度转向,在松软地面上行驶时前轮更是会陷入地面产生很大阻力,使车辆难以转向。

user avatar

不敢班门弄斧,我猜知乎邀请机制是分不清陆军马路和海军马路的,我只想日船。

不过既然邀请,碰巧最近看船的时候被迫看了一些古古怪怪的陆军论坛,就稍微说一点他山之玉吧。网络上251的一个很大的争议集中在全履带APC(布伦-罗伊德-剑桥派到M113)和半履带(251-M2-M3到M5)之间的争论。因为全轮式(比如BTR)是一种优缺点都很明显的设计,稳稳地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高越野能力的选择就到了半履带和全履带之间去做。全履带党最喜欢说的是:“今天半履带车都上哪去了呢?”

但是严格意义上这种比较只是基于251半履带的机械设计而言的。从战术运用上看,布伦车和251并不是完全同类产品。布伦车字面意义上是真正的,“运输车”,负责运输从伤员,普通士兵到机枪连,甚至6磅炮的任何东西;伴随坦克部队的机动步兵使用之,部署在各个步兵师的骑兵侦查部队也使用之,直属连往往也使用之。UC或者布伦车本质就是长着履带的吉普。而从任何角度而言UC都不适合伴随摩托化步兵直接投入战斗中。布伦车如果参战,则意味着该车很可能是部署给特种连的特种装备携带车(喷火器,或者携带布伦枪(hence名字),男孩反坦克枪,但是《布伦车的故事》里面指出布伦车并没有携带PIAT进入战斗的战术,而是将携带有后者的单位运抵战场)或者侦察部队陷入遭遇战。这样就把布伦车定位成了一款非常清晰的运载底盘。底盘本身作为运输车,而其坦克版本(英式“轻型坦克”,巡洋-步兵之外的第三种门类)或者特种版本则作为迷你坦克(Tankette)使用。

251并不是这种定位,而是一种相对更加先进的构想。半履带摩托和各式各样的更小的半履带车才是布伦车/吉普车的对应。按照战前设想,251是绝对不会大手笔得扔给二等步兵师去运输他们的机枪连的(苏丹黑哥哥们都可以获得布伦车来摩托化机枪部队)。这是一款非常定位清晰的较大的APC,定位就要服务于高机动步兵单位伴随坦克前进,抵达尽可能接近战场的位置后伴随步兵战斗。这个工作在44年后盟军里是并非是布伦车而是交给拆掉炮塔的各式各样袋鼠车去做的。然而很反直觉的是,全履带,基于轻坦悬挂的布伦车供应量远远超过半履带系统的任何同类(布伦-UC+罗伊德战争期间产量就超过十万了,M2+M3+M5低一些且载重大得多,251是远远不到)。这样意味着布伦车的供给远远要比251充裕的多,有时候即便是251的使用单位,也无法单纯依靠251满足步兵投送能力,也就制约了假想战术的使用。

It was only at the time of Barbarossa in 1941 that large numbers of SdKfz 251s became widely available and enough to equip full battalions of Panzergrenadiers within a Panzer division. Now, the Germans could experiment with fighting directly from their half-tracks. Although the SdKfz 251 provided decent protection against small arms fire, they only had 13mm of armoured plate. Thus they became vulnerable to even the smallest calibre anti-tank weapon and suffered accordingly. Due to heavy losses suffered amongst half-tracks when accompanying Tanks into the heart of a battle, the Germans fairly quickly resorted to debussing at least 400m or so in front of enemy positions, when using the SD KFZ 251. Nonetheless, under certain tactical conditions, the half-track could provide a useful firing position.

按照《装甲掷弹兵战术》这一章的说法,巴巴罗萨是251整建制履行预定职责的开始,而其薄弱的防御能力很快限制了过近投送距离上下车的实用性。于是实际上掷弹兵部队仍然保持着在相当距离上抵达-下车作战的模式。当然作为火力点的运输车在任何时候都是欢迎的。

更早一点在希腊战役时,装五师装九师的掷弹兵已经和英联邦的骑兵部队(布伦车用户)交手过了。不过在希腊的环境下,装甲汽车和布伦车遭受的最大损失来自空军和迫击炮而非德军掷弹兵本身。

Often when advancing, the SdKfz 251s, could utilise a motorised version of fire and movement, advancing, stopping and firing to cover other half-tracks. A halted half-track provided a good firing position but was vulnerable. As a result, it was not recommended to stop for more than 15-20seconds in hostile terrain. The normal dismounting procedure was via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However, in emergencies, the squad might well jump over the side as well as out of the back. This was often performed on the move at slow speeds. Once dismounted, the Panzergrenadiers fought as normal infantry. Improvements in Soviet anti-tank defences as the war advanced meant that the Panzergrenadiers often had to precede the tanks, or a mixed force of tanks and soldiers might move forward to clear enemy defences.

伴随步兵前进时短促射击,保持机动以避免被小型反坦克武器解决掉,251仍然是优秀的火力平台。


作为一款为机械化部队提供的步兵运输车,251是同时代中的合格产品。虽然不能抵抗大多数反坦克武器,但是M3也不行,布伦车也不行。但是后者产量的压倒性优势意味着他们可以轻松地下放到步兵师里作为运输车使用,给普通步兵师更强的机动能力,251却不行。虽然作为装甲掷弹兵标志性的载具,251为代表的半履带车在流行文化里几乎是“闪击战”的象征,代表着武装良好的机动步兵伴随着坦克部队投入战斗,达成突破,快速前进。受限于只有15k的产量,这种用途非常现实,将最好的装备集中在机动部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不过抛开产量话题,251仍然代表着时代中相对先进的思想:给机动步兵提供较好的防护,并且尽可能近地将其投入战场。即便是上文中提到的,巴巴罗萨蒙受损失后增加到400米外的下车距离,仍然是相当可观的改进。在BMP乘车战斗的下一次革命前,这种抵近投送-火力支援型的半履带车从理念上应该说是开创性的,直到今天仍然主导着战斗的形式。从开创性的角度上说,布伦车这种万金油和美式半履带车这种后来者是没有可比性的。

如果说有问题,仍然要回到半履带的选型是否制约了251的产量这个问题,以及大量型号复杂的各种半履带装甲系统是否能够被同一款更加成熟的产物替代。这就完全不懂了,众所周知,我只想日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二战德国的装甲部队,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那些威风凛凛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但要论真正“铺天盖地”、成为德军机械化步兵主力作战平台,并且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那非Sd.Kfz. 251 半履带车莫属。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花拳绣腿,而是德国陆军步兵机械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缩影,也是战场上无处不在.............
  • 回答
    二战德军的战斗群编制,这玩意儿说起来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它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一成不变。德军的编制,尤其是在战时,那是非常灵活的,甚至可以说是“按需配置”的典型代表。所以,当你问“如何评价”时,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群”到底是个啥。在德军的战术体系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德军的战斗力,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德军在战争初期展现出的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一度让世界为之侧目,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和转折,其战斗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理解德军的战斗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战术思想、部队素质、装备技术、指挥体系、后.............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装备的“虎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Sd.Kfz. 252),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它。这辆重型坦克,作为德军在战争末期倾力打造的终极陆战巨兽,无疑是那个时代坦克设计与工业实力的一个缩影,但也暴露了德国在整体战略和生产上的诸多问题。设计理念与技.............
  • 回答
    评价二战后期德军的战斗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的整体状况可以用“残破的精锐”来形容。他们仍然拥有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最先进的武器设计(即便数量有限),以及在战场上极其顽固的抵抗精神,但这一切都被不断恶化的后勤、资源匮乏、兵力枯.............
  • 回答
    要深入理解崔可夫对二战德军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站到他当时的立场和视角。别忘了,他可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亲历者、指挥者,一位铁血而务实的苏联战地指挥官。他的评价,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浸透着实战的经验和对敌人深刻的认识。1. 战术层面:德军的“闪击”与苏军的“绞肉机”崔可夫对德军战术的评价,最直接也最刻.............
  • 回答
    要评价二战德国海军的H39和H41型战列舰,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与同期其他国家战列舰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型战舰,尤其是H39,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充计划“Z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德国工业和海军设计界的最高水.............
  • 回答
    谈到二战德国巡洋舰的装甲防护,那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里面学问大着呢。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拆开来看,得结合它造出来的时候的定位、设计的取舍,还有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来评价。首先,得明白德国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和定位。德国在那会儿海军实力不像英国、美国那么强悍,所以造船思路比较“专一”,也很务实。他们不.............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德维塔耶夫》(Devyatayev)是一部由蒂莫菲·贝克曼贝托夫监制、萨里克·安德烈亚斯扬执导的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于2021年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苏联著名王牌飞行员米哈伊尔·德维塔耶夫(Mikhail Devyatayev)在被德军俘虏后,如何驾驶一架德军战斗机成功逃出生天并对德军造成重创的故事.............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 回答
    b站网友关于“英国是二战发动国,德国只是被压迫的反抗”的言论,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解读,在学术界和主流历史认知中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事实的梳理:二战的起因与主要责任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二战爆.............
  • 回答
    评价20世纪初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位充满矛盾与争议的君主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8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是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他在位期间(18881918年),德国经历了高速的工业化和扩张,但也最终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并以帝国.............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所有大国。因此,评价二战中各国的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战术、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评价二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及其阵营的表现: 同盟.............
  • 回答
    牟田口廉也(Mutaguchi Renya),这位二战日军将领,在历史评价中常常与“愚蠢”、“顽固”和“悲剧”联系在一起。他最广为人知的行为是策划并指挥了1944年缅甸战役中的英帕尔战役,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灾难性的失败之一,也极大消耗了日军在东南亚的实力。要评价牟田口廉也,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的传奇之星:P38“闪电”战斗机的全方位评价P38“闪电”(Lightning)战斗机,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革命性的飞机之一。作为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早期的主力战斗机,它以其独特的双机身设计、强大的火力、出色的高空性能以及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都留.............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P51“野马”战斗机:一款定义时代的空中王者P51“野马”战斗机,毫无疑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尤其在美国陆航(USAAC)的序列中,它的表现堪称卓越,深刻改变了二战空中战场的格局。要评价这款飞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优势、战场表现.............
  • 回答
    乌斯塔沙:二战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的黑暗印记乌斯塔沙(Ustaša),一个源自克罗地亚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军事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斯拉夫扮演了极其黑暗和残暴的角色。其名字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目的性,“乌斯塔沙”在克罗地亚语中意为“起义者”或“叛乱者”。然而,他们所煽动的“起义”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