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德军的战斗群编制?

回答
二战德军的战斗群编制,这玩意儿说起来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它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一成不变。德军的编制,尤其是在战时,那是非常灵活的,甚至可以说是“按需配置”的典型代表。所以,当你问“如何评价”时,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

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群”到底是个啥。

在德军的战术体系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战斗群”编制,不像我们现在说的“装甲旅”或者“步兵师”。德军更多的是在师级单位下,根据具体的作战任务和地形,临时组合出不同规模和组成的“战斗群”(Kampfgruppe,简称KG)。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特遣队”或者“混合编队”,是一种战术层面的临时编制。

最常见的,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从装甲师(Panzer Division)里抽出来的战斗群。一个装甲师本身就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能够独立作战的庞大单位,它包含有装甲部队、摩托化步兵(或者机械化步兵)、炮兵、侦察部队、工兵、防空等等。当需要执行一个特定任务时,指挥官会从这个师里,挑选一部分最适合的单位,组成一个战斗群。

举个例子,一个典型的装甲师战斗群可能就会是:

一个装甲团(Panzer Regiment):这是战斗群的核心,里面有豹式、虎式等坦克。
一个装甲掷弹兵团(Panzergrenadier Regiment):这些是装备了半履带车的步兵,他们跟在坦克后面,负责巩固战果、清理残敌,是坦克的好搭档。
一个装甲炮兵团(Panzer Artillerie Regiment):提供火力支援。
一些支援单位:比如侦察连、工兵连、防空连、通信连等等。

当然,根据任务需求,战斗群的组成会非常多样化。

如果任务是进攻,需要强大的冲击力,那么可能就会把更多的坦克编入战斗群。
如果任务是防御,需要守住一个区域,那么步兵和炮兵的比重就会加大。
甚至可能出现纯步兵战斗群,或者以炮兵为主的战斗群。

那么,这种编制有什么优点呢?

1. 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是战斗群编制最核心的优势。战争是变化的,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固定的编制很难应对所有情况。德军这种按需组合的方式,能够让部队在短时间内根据任务需求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作战效率。他们可以根据敌情、地形、自身兵力情况,快速地调整战斗群的构成,比如增加重坦,或者加强炮火支援。
2. 突出的装甲战力: 德军是现代装甲战的开创者,他们的装甲师本身就是为了闪电战设计的,机动性强,火力猛。从这些师里抽出的战斗群,往往是精锐中的精锐,集结了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和训练有素的乘员,在早期和中期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3. 战术上的自主性: 战斗群通常会有一个明确的任务目标和作战区域,指挥官有一定的自主权来完成任务。这使得基层指挥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做出决策,避免了过多的层层请示,提高了反应速度。
4. 集成化的火力与机动: 德军的战斗群往往能够较好地将装甲单位的机动性、步兵的火力覆盖、以及炮兵的远程打击能力结合起来。这种“火力机动支援”的集成,在很多时候能够产生“1+1>2”的效果。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这种编制也有它的局限性和缺点:

1. 战损消耗下的持续性问题: 德军的战斗群,尤其是装甲战斗群,其核心是坦克和优秀的装甲兵。在二战后期,随着战争的拉长和资源的枯竭,德军面临着巨大的兵员和装备损失。一个战斗群一旦遭受重创,即使是临时的,也很难快速地得到同等质量的补充,导致其战斗力急剧下降,甚至可能无法重新组建。
2. “组合”带来的沟通和协调挑战: 虽然是临时组合,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不同单位之间(比如坦克部队和步兵部队)形成默契的协同,这对指挥官的临场组织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指挥不当,或者单位之间的磨合不够,就容易出现各自为战、火力脱节的情况。
3. 对指挥官素质的高度依赖: 战斗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官的个人能力,包括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对部队的了解、以及临时的组织和指挥能力。优秀的指挥官能把分散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而能力不足的指挥官则可能把一个精锐的战斗群指挥得一团糟。
4. 后勤保障的复杂性: 战斗群的组成多样,其所需的后勤保障(油料、弹药、备件、维修)也变得复杂。如何为这些临时组合的部队提供及时有效的后勤支援,是军需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
5. “抽调”对师级单位完整性的影响: 从一个完整的装甲师中抽调部队组成战斗群,意味着这个师本身的完整性和作战能力会受到影响。如果多次抽调,或者抽调的都是精锐部队,那么这个师就可能名存实亡,变成一个残缺的空架子。

总的来说,如何评价德军的战斗群编制?

在二战的早期和中期,这种灵活的战斗群编制,特别是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战斗群,是德军取得辉煌战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体现了德军在战术思想上的超前,能够快速反应、集中优势兵力,在关键点上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在诸如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初期,这些精悍的战斗群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让盟军吃尽了苦头。

然而,到了战争后期,随着德军整体实力的下降,以及在后勤、兵源、装备方面的巨大压力,这种编制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旦出现重大损失,部队就难以恢复,其灵活性也变成了“无米之炊”。

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编制”,不如说它是德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种非常务实和灵活的战术组织方式。它在战争初期是“利器”,但在战争后期,随着整体国力的衰退,其优势也难以维持。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德军从鼎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

用一句更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得好的时候,它能帮你打遍天下无敌手;但一旦家底儿薄了,再好的盘子也装不了多少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简明扼要回答题主问题

苏军中有加强单位,通常的称呼是在XX单位加强下投入战斗的XX单位,而非以指挥官姓氏命名为XX战斗群。苏军中也有支队的概念,但通常只有先遣支队,即各更高级的兵团/军团派出的先锋部队,通常为加强坦克旅

盟军类似

德军的编制异于苏军、盟军,其装甲师主要以装甲团、装甲掷弹兵团*2、装甲炮兵团、装甲工兵营、装甲侦察营、陆军/党卫军高射炮营(表示该高射炮单位非隶属于空军)、坦克歼击营等组成。其中装甲团建制内战斗单位只有装甲营和防空坦克连之类单位,无建制内步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环境下,完全脱离步兵掩护的装甲部队作战的情况参考美军在冲绳岛战役中臭名昭著的嘉数高地战斗,30辆坦克被没有重型反坦克炮更没有坦克的日军步兵干掉22辆,属实牛逼。以及还可以参考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第26军第234团第3营第9连第4班于1951年3月27日下午在七峰山下(宣称)摧毁美军坦克11辆、吉普车1辆,自身无一伤亡(挨打的又是美军)的战例。所以德军装甲师作战时必定需要对各团、营级单位进行重新编组,比如以装甲团团部统一指挥各装甲营、装甲侦察营(尤其后期,通常装备轻型装甲运兵车。但装甲运兵车不足时也会以桶车、摩托车等代替)、机械化装甲掷弹兵营(重型装甲运兵车),或者将部分装甲部队由装甲掷弹兵团团部指挥,1个师以组成2-3个或更多以下属各团部/营部指挥的合成化的战斗群。否则必然步坦脱节,撑不到1945年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诺曼底战役中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仍在行军途中时,先派出了党卫军第4元首装甲掷弹兵团团长奥托·维丁格党卫军一级突击大队长(中校)指挥的维丁格战斗群,包括党卫军第4元首装甲掷弹兵团团部、第1装甲掷弹兵营、第13步兵炮连、第14防空连、第15侦察连、第16战斗工兵连,党卫军第3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团第1装甲掷弹兵营,用1个装甲掷弹兵团团部指挥了该团直属的各连以及分别来自2个装甲掷弹兵团的2个装甲掷弹兵营

总的来说确实很灵活,但个人认为除非是国军这种派系斗争过于明目张胆的半新半旧式军队,否则用一个指挥机关指挥来自多个不同建制内的部队对于现代军队而言并非难事。只是很多时候没有必要或没有必要称之为战斗群罢了


点进来就康到一个一边吸着自由空气一边答题的人写的魔幻答案,让我怀疑我穿越到了异次元

先说“临时组建的集群指挥部”

首先,那位爷的姓是海因里奇(Heinrici),不是海因里希(Heinrich)或海德里希(Heydrich),你这样给别人改名换姓是要向他的后人谢罪的

其次,弗里德·皮科集团军级机群、海因里奇集团军级集群是建制散乱、局势混乱时临时组建的集群指挥部?

海因里奇集团军级集群之所以被称为海因里奇集团军级集群(Armeegrupp,真正的Armygroup)是因为它是以第一装甲集团军指挥部统一指挥第一装甲集团军、匈军第一集团军的所有部队,同时又保留了匈军第一集团军的指挥部与原有的指挥关系,该集团军级集群在战斗序列上下辖原属各军、各直属单位和匈军第一集团军,而匈军第一集团军则继续指挥原先下辖的单位,因此该集团军下辖的单位其实也被归入海因里奇集团军级集群(第一装甲集团军)指挥部的控制之下

弗里德·皮科集团军级支队就是原第30军指挥部,但一度被提升了指挥层级,此后很快又被恢复了第30军的番号并回由第一装甲集团军指挥部管辖,谈不上什么组建。而弗里德·皮科集团军级集群则是原第17军指挥部在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期间被升格为霍利德攻击集群指挥部(最初是接管了罗军及B集团军群德军预备队的溃兵),后又改为霍利德集团军级集群(又在原有基础上统一接管了意军第8集团军的残部并接收了德军的援兵,此时霍利德集团军级集群的指挥部也从第17军指挥部中分化出来,而第17军则也从此恢复了原军指挥部职能,隶属于集团军,统辖各师及直属部队),后又改番号为霍利德集团军级支队、第六集团军,1944年8月在雅西·基什尼奥夫进攻战役中被歼灭后在原指挥部残部基础上重建,又因为统一指挥了匈军第二集团军而相应地将番号改为弗里德·皮科集团军级集群,此后又因为统一指挥了匈军第三集团军而相应地将番号改为赫尔曼·巴尔克集团军级集群

与之类似的,是德军以意军第八集团军德国顾问团等为基础组建了兰茨集团军级支队的指挥部,后被改番号为肯普夫集团军级支队,最终改番号为德军第八集团军,随后在1944年夏秋战局中先后统一指挥罗军第四集团军、匈军第二集团军、匈军第一集团军,因此这段时期内保持了沃勒尔集团军级集群的番号

1944年北方集团军群的纳尔瓦集团军级支队则是以原第54军指挥部统辖党卫军第3装甲军、第26军及集团军级支队直属单位,而原第54军则不再出现于战斗序列,而是相当于被改番号为纳尔瓦集团军级支队指挥部。类似的还有1945年鲁尔口袋中的B集团军群以第47装甲军指挥部组成吕特维茨集团军级支队,统一指挥第63、53军及直属部队,等

——综上,集团军级集群(多为1个集团军指挥部统一指挥2个集团军)/集团军级支队(1个军指挥部突然被升格为集团军级,用于指挥各军及直属部队)通常情况下为使用现有的指挥部指挥其它单位,撑死了算指挥关系上比较复杂的转隶,怎么就便乘临时组建了?


至于以指挥官姓名命名的团师级战斗群,团级战斗群很常见,师级战斗群又是什么情况?

德军中的师战斗群指的是某支部队遭到较大战斗损失后因实力不足而被标注为“战斗群”,不过似乎并无硬性的规定,比如截图中所示,第7装甲师总兵力只剩11528人(内含作战人员,指各种作战人员合计4268人),被降格为师战斗群似乎合情合理,但考虑到总兵力只剩8976人(内含作战人员4805人)的党卫军髑髅装甲掷弹兵师却没有被降格为师战斗群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该集团军此时下辖的单位中不止这样一例实力更强(至少是兵力更多)一些的师反而被列为师战斗群,实力稍弱的师反而继续被称为师的情况,最极端的是第161步兵师只剩6257人(但似乎师属炮兵团还挺完整的)却依然被称为师


第八集团军被降格为师战斗群的各师中实力最鶸的当属第167步兵师战斗群,此刻仅剩5747人,其中作战人员仅剩1749人

如果再比这更低,就可能要被标注为残部(Reste)了。当然也存在一些连残部都凑不出来的师,这种师被标注为师部(Stab),比较硬汉一点的可能除了字面意思上的师部以外还有师通信营的人员,加起来还能凑个几百人,比较鶸一点的不知道能不能凑齐字面意义上的师部标准编制中的200-250人。只剩师部的师经常被解散,当然也可能是比较蔡的师把下属的部队解散/转隶给别的师然后自己只剩一个师部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师缩编为师级集群(Divisionsgrupp)。比如前文提到的第39、161、167步兵师就都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遭受重大损失后几个月就被撤销整编了。这种单位是由损失严重的师整编而成,实际的编制与步兵团(彼时德军步兵团的番号已经纷纷改为掷弹兵团/燧发枪手团)无异,此类师级集群会抱团组成军级支队(Korpsabteilung),3个师级集群分别相当于1个步兵团,而军级支队则相当于1个步兵师,师直属的炮兵、工兵、侦察兵、后勤等等单位也来源于3个步兵师,编余的师直属单位转为其它指挥部指挥,或撤回国内用于组建新的师;也可能是作为1个步兵团被编入另一个遭受较大损失的师,后者则相应地解散其下属的1个步兵团。此类整编过程中炮兵等单位有时也会有因种种原因被裁撤/合并的

此种整编与上述提到的降格最大的不同在于被降格的单位很多情况下还可以缓慢整补恢复实力(但只剩师部的往往会被解散);而被改编为师级集群的师作为一个师不复存在,不再有接受补充恢复到师级规模的可能性,最好的结果是多个师级集群抱团组建的军级支队继承其中1个师的番号。仅从1943年下半年到1944年上半年,德军在东线就以此类方式解散了超过30个师,名单如下:第34、38、39、52、61、62、68、82、86、121、123、125、137、161、167、183、198、214、217、223、227、251、262、268、293、321、327、328、330、331、333、339、355、387步兵师,另有第112、255、332步兵师合编为B军级支队后连该军级支队都被解散,彻底不复存在。此外第1、3、5、9、13、15空军野战师也被撤销,但整编方式未知,可能与上述步兵师雷同

比较有趣的是德军在战争早期较少出现师战斗群,更几乎没有出现过被撤销的师(最早的似乎是1941-2冬季战局期间的第162、239步兵师),其原因虽然与战争初期德军损失相对较轻有关,但另一方面居然是因为宣传部门害怕解散XX师的消息影响国民士气。然而在1943年下半年突然开始大量撤销/合并遭受较大损失的兵团,可能是因为在斯大林格勒被歼灭了整个集团军,显得解散/合并这些已经损失较大的师看上去都不算回事了,于是干脆放飞自我?不过这不算什么问题,因为从1944年中开始,苏军大批量地以师、军甚至集团军建制歼灭德军,德军的很多师直接从具有师的规模到损失惨重到被歼灭,一气呵成,无需考虑复杂的整编问题,而希特勒的要塞命令则是将很多理论上可以抢救的师直接送进对手的包围圈,以至于连盟军都能轻松地打出一些歼灭战

——综上,德军师级“战斗群”主要以遭受损失较大的师被标注为战斗群为主,表示该师实力下降很大(虽然有的师即使实力严重下降依然没有被标注,但似乎从未出现实力很强的师无故被标注为师战斗群导致风评被害的情况)



这里对苏军坦克兵团的编制的迫真简化的问题就不提了,信号营什么鬼?虽然Sinal确实是信号,不过这一股港台腔的翻译是干嘛呢?国内约定俗成的不是通信营?

顺便想请教一下,苏军的哪些步兵师是只有战斗步兵而么得炮兵、工兵、后勤等支援力量,以及这种连炮兵、工兵、后勤等支援力量都么得,配置连国军步兵师都不如的步兵师是怎么一路杀到柏林最后插旗成功的,以及能否报个番号让我了解下哪个步兵师大致在哪个时间节点连1000人都凑不出。恕我孤陋寡闻,只知道苏军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近卫第6集团军步兵第14军步兵第378师在1945年2月只剩2000人,最后于同年3月13日解散,苏军战时在战区内解散的最后1个步兵师。不知苏军在战争后期哪个步兵师兵力不足千人?

按照1941年8月苏军步兵师编制,3个步兵团各有2695名指战员,则3个满编步兵团就是8085人,大概这位是帮苏军组建了一些只有3个步兵团的步兵师,并且按照德军判断标准把步兵炮、迫击炮通通算步兵支援武器,把步兵团属工兵通通算白色工兵?


另外,关于那个TIK的视频,只提2点:

1.海因茨·哈梅尔党卫军旅队长(少将)自1944年4月27日起担任党卫军第10弗伦茨贝格装甲师师长,因此不存在所谓的“党卫军第10弗伦茨贝格装甲师中的由哈梅尔指挥、以党卫军第10装甲师的文字番号命名的‘弗伦茨贝格’战斗群”,而是在诺曼底战役中遭到重创的党卫军第10弗伦茨贝格装甲师此时正在修整,该师的实力较低因此被标注为党卫军第10弗伦茨贝格装甲师战斗群

2.字幕组怎么把第24“跳马”装甲师写成第22装甲师了-_-


有的人学艺不精,不过精神胜利法倒是玩得很好,口嗨起来挺熟练的,比如说我一个一不抄袭二不洗稿的居然都没脸混了,不愧是秒天秒地秒空气,秒完苏联秒美帝

更不用说这年头连蒋梦珊都成历史发明家了,鄙人这种热衷于挂人挑刺的岂能幸免


最后,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军的战斗群编制,这玩意儿说起来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它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一成不变。德军的编制,尤其是在战时,那是非常灵活的,甚至可以说是“按需配置”的典型代表。所以,当你问“如何评价”时,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群”到底是个啥。在德军的战术体系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
  • 回答
    评价二战后期德军的战斗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的整体状况可以用“残破的精锐”来形容。他们仍然拥有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最先进的武器设计(即便数量有限),以及在战场上极其顽固的抵抗精神,但这一切都被不断恶化的后勤、资源匮乏、兵力枯.............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德军的战斗力,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德军在战争初期展现出的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一度让世界为之侧目,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和转折,其战斗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理解德军的战斗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战术思想、部队素质、装备技术、指挥体系、后.............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装备的“虎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Sd.Kfz. 252),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它。这辆重型坦克,作为德军在战争末期倾力打造的终极陆战巨兽,无疑是那个时代坦克设计与工业实力的一个缩影,但也暴露了德国在整体战略和生产上的诸多问题。设计理念与技.............
  • 回答
    要深入理解崔可夫对二战德军的评价,我们首先要站到他当时的立场和视角。别忘了,他可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亲历者、指挥者,一位铁血而务实的苏联战地指挥官。他的评价,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浸透着实战的经验和对敌人深刻的认识。1. 战术层面:德军的“闪击”与苏军的“绞肉机”崔可夫对德军战术的评价,最直接也最刻.............
  • 回答
    谈到二战德国巡洋舰的装甲防护,那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里面学问大着呢。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拆开来看,得结合它造出来的时候的定位、设计的取舍,还有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来评价。首先,得明白德国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和定位。德国在那会儿海军实力不像英国、美国那么强悍,所以造船思路比较“专一”,也很务实。他们不.............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b站网友关于“英国是二战发动国,德国只是被压迫的反抗”的言论,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解读,在学术界和主流历史认知中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 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事实的梳理:二战的起因与主要责任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二战爆.............
  • 回答
    评价20世纪初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一位充满矛盾与争议的君主威廉二世(Wilhelm II,1858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是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君主。他在位期间(18881918年),德国经历了高速的工业化和扩张,但也最终走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并以帝国.............
  • 回答
    说起二战德国的装甲部队,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那些威风凛凛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但要论真正“铺天盖地”、成为德军机械化步兵主力作战平台,并且在战场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那非Sd.Kfz. 251 半履带车莫属。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花拳绣腿,而是德国陆军步兵机械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缩影,也是战场上无处不在.............
  • 回答
    要评价二战德国海军的H39和H41型战列舰,我们得从它们诞生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与同期其他国家战列舰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这两型战舰,尤其是H39,是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雄心勃勃的海军扩充计划“Z计划”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德国工业和海军设计界的最高水.............
  • 回答
    《德维塔耶夫》(Devyatayev)是一部由蒂莫菲·贝克曼贝托夫监制、萨里克·安德烈亚斯扬执导的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于2021年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苏联著名王牌飞行员米哈伊尔·德维塔耶夫(Mikhail Devyatayev)在被德军俘虏后,如何驾驶一架德军战斗机成功逃出生天并对德军造成重创的故事.............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所有大国。因此,评价二战中各国的表现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战术、政治、经济、道德以及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等。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评价二战中几个主要参战国及其阵营的表现: 同盟.............
  • 回答
    牟田口廉也(Mutaguchi Renya),这位二战日军将领,在历史评价中常常与“愚蠢”、“顽固”和“悲剧”联系在一起。他最广为人知的行为是策划并指挥了1944年缅甸战役中的英帕尔战役,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灾难性的失败之一,也极大消耗了日军在东南亚的实力。要评价牟田口廉也,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的传奇之星:P38“闪电”战斗机的全方位评价P38“闪电”(Lightning)战斗机,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革命性的飞机之一。作为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早期的主力战斗机,它以其独特的双机身设计、强大的火力、出色的高空性能以及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都留.............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P51“野马”战斗机:一款定义时代的空中王者P51“野马”战斗机,毫无疑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尤其在美国陆航(USAAC)的序列中,它的表现堪称卓越,深刻改变了二战空中战场的格局。要评价这款飞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优势、战场表现.............
  • 回答
    乌斯塔沙:二战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的黑暗印记乌斯塔沙(Ustaša),一个源自克罗地亚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军事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斯拉夫扮演了极其黑暗和残暴的角色。其名字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目的性,“乌斯塔沙”在克罗地亚语中意为“起义者”或“叛乱者”。然而,他们所煽动的“起义”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