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日军将领牟田口廉也?

回答
牟田口廉也(Mutaguchi Renya),这位二战日军将领,在历史评价中常常与“愚蠢”、“顽固”和“悲剧”联系在一起。他最广为人知的行为是策划并指挥了1944年缅甸战役中的英帕尔战役,这场战役被认为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灾难性的失败之一,也极大消耗了日军在东南亚的实力。

要评价牟田口廉也,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他的人生轨迹、军事思想以及他所犯下的错误。

早年经历与早期军事生涯

牟田口廉也出生于188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校,这是他成为一名专业军官的标志。在早期,他曾在中国战场担任过职务,也曾被派往欧洲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很多日本军官看来,能在陆军大学校毕业并积累海外经验,是其能力和前途的保证。

牟田口廉也的早期军事生涯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他并非那种被广泛认为的军事天才。然而,他确实逐步晋升,展现了一定的指挥能力,尤其是在一些中国战场的小规模战役中。他的一些下属认为他具有一定的勇气和果断,但这种特质在后来被他的顽固和不顾实际情况的决策所掩盖。

狂妄的军事思想与“一号作战”的根源

牟田口廉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他那近乎狂妄的军事思想,以及他所信奉的“以气势压倒一切”的理念。他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日本军人的精神力量能够战胜物质上的劣势。他尤其推崇“敢死”精神,并将之视为取胜的关键。

在他看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指挥官的决心和士兵的士气,而不是后勤保障、情报分析或对敌我实力比例的冷静评估。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日本军队中并非个例,但牟田口廉也将其推向了极端。

英帕尔战役的策划与执行

英帕尔战役(1944年3月7月)是牟田口廉也军事生涯中最具争议也最臭名昭著的一笔。他担任第15军司令,负责指挥对英帕尔(Imphal)和科希马(Kohima)的进攻,这两个地方是英帕联军重要的补给和交通枢纽。

他的主要动机可以归结为:

消耗英军兵力,迫使其撤出缅甸:他认为通过对英帕尔的突袭,可以迫使英军在缅甸战线溃败,从而巩固日军在东南亚的统治。
展示日军“精神力”:他坚信日军的“大和魂”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并在缅甸的热带雨林和严酷地形中击败装备精良的英美联军。
对早期作战胜利的迷信:在日军早期,如新加坡战役等,日军的快速推进和“精神攻击”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胜利,这可能也强化了他对这种战术的信心。

然而,牟田口廉也的计划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严重低估后勤的重要性:牟田口廉也坚持“步兵为主,不带大量物资”的原则,妄图依靠占领英军的补给线来解决后勤问题。他忽视了缅甸雨季恶劣的天气、崎岖的地形以及英军强大的空运能力。
忽视情报和天气: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即将到来的雨季,这使得道路泥泞不堪,车辆无法通行,弹药、食物和医疗用品的运送变得几乎不可能。他也被英军的真实兵力以及美军提供的支援低估了。
强硬的命令和对下属的压制:牟田口廉也以强硬著称,一旦他做出决定,任何反对意见都会被压制甚至视为“缺乏斗志”。他不断催促部队前进,即使部队已经筋疲力尽、弹尽粮绝。

英帕尔战役的惨败及其后果

英帕尔战役最终以日军的惨败告终。日军第15军伤亡惨重,超过了八万士兵非战斗死亡(饥饿、疾病、疲惫),实际战死人数也相当可观。许多士兵在撤退过程中被抛弃,饿死或病死在雨林中。英帕尔战役的失败,不仅让日军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和宝贵的装备,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摧毁了日军在缅甸战场的进攻能力,使他们从此转入防御。

这场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日军在缅甸地位的急剧下降,也成为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之一。

性格特征:顽固、狂妄与冷酷

评价牟田口廉也,不能忽视他身上一些极具争议的性格特征:

极度顽固:一旦他做出决定,他很少会改变,即使面临明显的危险和失败的迹象。他对下属的建议,尤其是关于后勤和战术调整的建议,往往充耳不闻。
过度的自信与狂妄:他似乎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可以征服一切,对敌人的实力和客观条件缺乏应有的尊重。这种狂妄源于他对日本精神力量的盲目崇拜。
对士兵生命的漠视:尽管他可能认为自己是在激励士兵,但他的决策过程却表现出对士兵生命安全的极度漠视。他宁愿让士兵饿死、病死,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计划失误或调整策略。他的一些言论,例如“士兵宁可饿死也不要投降”,被视为对生命极不负责的表现。
缺乏应有的军事素养:他的很多决策,如对后勤的轻视,对雨季的忽视,都显示出他未能真正掌握现代战争所需要的战略眼光和战术分析能力。

战后结局

英帕尔战役失败后,牟田口廉也虽然未被立即撤职,但他的声誉已经一落千丈。他后来被调往其他职位,但始终未能摆脱英帕尔战役失败的阴影。战后,他被盟军视为战犯,并被审判。他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但由于健康原因,后来被释放。

战后,牟田口廉也曾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天气、敌军顽抗以及下属未能完全执行命令。然而,历史学家和许多曾与他共事的士兵都普遍认为,他作为指挥官,对这场灾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结性评价

牟田口廉也的评价是负面的,并且是极其负面的。他被视为二战日军中一个典型的失败指挥官的代表。

他不是军事天才,而是悲剧的制造者:他没有表现出战略眼光或战术智慧,反而因为他的固执和狂妄,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他代表了日军内部的某些极端主义倾向:他身上的某些特质,如对“精神力”的迷信、对后勤的忽视以及对生命的漠视,反映了当时日本军国主义走向极端和脱离现实的危险倾向。
英帕尔战役是其“罪证”: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灾难,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暴露了日军指挥体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总而言之,牟田口廉也是一位因其在英帕尔战役中的灾难性指挥而被历史铭记的日本将领。他的决策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成为日军在二战中走向最终失败的缩影之一。他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例子,说明了当个人狂妄和意识形态的偏执凌驾于理性分析和对生命的尊重之上时,会带来怎样的毁灭性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时候就要安利给你一本书:《牟田口廉也将军爱兵手记》

user avatar

牟田口其人其事,以及其处世原则,其实正是日本帝国陆军精英集团的一个缩影。

牟田口绝不是像后来人口中所说的那样“傻瓜”,实际上他是个很聪明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精英,脑子活泛得很。

首先,他是一个考霸。

当时日本的教育体系十分军事化,而且崇尚正途——从陆军幼年学校到陆军士官学校再到陆军大学,这是当时一个高级军官所必经的学习经历,绝大多数未来的将军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虽然牟田口廉也没有读过陆幼,但是一路都是考入了陆士和陆大,而当时的陆大每年只招收几十个人,可以被称作陆军内部的“进士官”——能够在人才济济的陆军当中脱颖而出,他的智力是毋庸置疑的。

经过多年的迁转选择,陆大生们逐步就成为了陆军内部的“标准清流”,从大正时代开始,没有从陆大毕业还能当上将军的可谓是寥寥无几了,而由于当时日本陆海军凌驾于政府之上的强势地位,这些陆军进士们也就成为了帝国真正的精英人士。

当时他们的标准流程是这样的,陆大毕业——在参谋本部当勤务,或者去部队当军官——去外国使馆驻在镀金——然后进参谋本部任职——再度外放当高级军官熬资历、或者当陆军省官僚——最后升任将军

比如东条英机,在毕业之后先后去了瑞士和德国,石原莞尔和山下奉文去过德国,本间雅晴去过英国等等等等,牟田口本人也在法国干过几个月。

然而,虽说是进士们的共同之路,但是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进士和进士们的出路的不一样的,有些能当阁臣有些只能以知府致仕,而在日本帝国陆军当中也是如此,“进士出身”能够保你以将军头衔退役,但是到底是大将还是少将、到底是位高权重还是默默无闻,就要靠造化了,其中充满了惊涛骇浪般的内部斗争。

这些陆军进士官的前途,在上面所说的回参谋本部一关上就分了高下,当时参谋本部之内,最好的就是一部的作战课,下辖作战班和动员班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十分要害,能进去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前途不可限量,而接下来的是总务课,剩下的就只是打杂部门了。

十分遗憾,也许是被上司认为不够精英,也许是靠山不够(东条英机是将门出身,山下奉文是皇道派大佬永山元彦将军的女婿),反正牟田口廉也就只去了参谋本部内的船舶课,一个标准的闲杂人等,出来之后就成为了帝国普通军官的一员。

【当时日本陆军内部,原本的藩阀斗争已经转而变成了(或者说扩大化了)成为派系斗争,大家以利益而不是以藩为基础来结成党派进行内斗,比如统制派的领头大佬东条英机、小矶国昭等人,都不是长州或者萨摩出身,东条英机祖上是陆奥人,小矶国昭祖上也是东北地方的山形县。

正因为如此,陆军内部的派系反而变得更加繁杂,斗争十分激烈,有时候都让人难以梳理脉络】


世界上最焦虑的一群人是什么人?就是那些从小就被认为是精英但是却又不够精英、自认为没有足够成就的人

牟田口廉也从小就自认精英,一路上走的也是精英道路,可是当进入陆大然后毕业之后,他的路和其他“进士”们相比,就未免有些过于平凡了。

石原莞尔这种异数很吓人,他是陆大30期毕业,比牟田口这种29期的升迁还快,1934年就成为了大佐,并且在1935年成为了陆军参谋本部作战课长,他是陆军内部的耀眼明星——要知道牟田口直到1936年也才只是大佐,而且一直都没有担当过很高的官位。

好吧,石原莞尔因为有九一八大功,所以升迁很快也十分正常,可是就算和同期陆大毕业生相比,牟田口也还是显得过于平凡了——同期的町尻量基,1932年晋升大佐,36年出任陆军军务局军事课长(也是一个十分要害的职位);木下敏,1936年就成了将军;而那一期的佼佼者后宫淳,在1934年就升为了将军,甚至在第二年就成为陆军省人事局局长,1936年正式当上了军务局长(这是当时日本帝国陆军内部除了参谋总长、次长和参谋总部第一部部长之外,陆军最为显赫的职位了)

眼看着同期们一个个平步青云,牟田口内心里想的是什么?

和很多人一样,他想的就是自己也要搞出大新闻,然后借此立功来谋求青云直上。

当时他正好在华北驻屯军任职,而对他来说最方便搞大新闻的地方也就是这里,他没有经过什么犹豫就主动和中国军队挑衅,并且最终酿成了卢沟桥事变。

为了一己私利,他主动挑起事端,并且利用自己的部下作为赌注,最终引发了一场难以收场的战争。

但是,他蠢吗?他不是愚蠢,反而是精明过头了,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狠毒无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往往就是这种人能够活得最好,然后以善终离世

正因为有太多的牟田口廉也,日本帝国才会最终走向了和ABCD包围网同时宣战的可怕窘境,并且一手缔造了自己的灭亡,也缔造了日本帝国陆军的灭亡,正所谓玩火自焚。

在战端爆发之后,牟田口如愿以偿,快速立功,并且在1938年正式成为了将军,并且在1943年成为了驻缅甸的15军司令官。

如今牟田口为人们所熟知,正是因为他罔故一切不利因素,强行发动英帕尔战役,葬送了日本十几万军人的生命。

他不知道条件不利吗?他不知道会造成可怕的伤亡吗?不,他完全知道,正因为知道这些困难,他更加知道,如果他冒险并且打赢了的话,克服这些困难会给自己带来多少的声望和奖励。

我们指责他蠢,反而是在低估他的罪恶,和以他为代表的一种思想的可怕程度。

某种程度上,牟田口的做法只是将这些日本帝国精英丧失人性只为一己私利的极点而已,其他一些人(比如在瓜达尔卡纳尔之战里面同样葬送了大量日本官兵的辻政信)在道德和智商上并不比他更好一些,只是没有条件拿十几万人的生命来挥霍而已。


按照知乎时髦的话来说,这种人就是这样——不蠢,然而坏得可怕。

所以,我们更加能够看到,全面战争的影响之可怕——十几万几十万人的本国人的生命,在某些人眼里也只是博取功勋的赌注而已。

也许这种蠢事,人们以后还会犯下许多,但愿那时候上阵的士兵们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死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