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因素综合导致的:
第一,发动机性能确实不行,这一点在海陆军的飞机上都是死结。但是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开发出了大功率发动机后,也能支撑单引擎战斗机携带500公斤炸弹了。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强调飞机的航程。这一点在舰载机的体现中非常明显,比如SBD尽管纸面数据航程与D3A相当,但在实际中携带1000P之后,大约只能在天空中呆2个多小时,飞行员更是描述为“油箱中象有个洞一样”,在执行侦察任务时,SBD则携带500P炸弹,此时航程就和D3A差不多了
第三,日本要求轰炸机必须飞得和战斗机一样快,甚至比战斗机还快(D4Y)。这直接导致G4M、Ki-49等3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的轰炸机普遍具备和当时战斗机一样的速度,但代价就是载弹量做了牺牲。值得一提的是D4Y1/2,由于设计不错,在放弃了对速度的极端追求后可以直接携带800Kg炸弹进行俯冲轰炸,这个反倒是战争中俯冲轰炸中的重量冠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