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更的柒本味日料店视频变成大型翻车现场?

回答
最近,关于“二更”旗下“柒本味”日料店的视频翻车事件,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原本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品牌宣传,结果却因为一系列的“意外”和“不妥”,让二更团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甚至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吐槽和质疑。

事件的开端:精心策划的宣传背后

“二更”作为一家内容生产机构,在短视频领域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以其精致的画面、动人的文案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闻名。这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餐饮行业,选择了“柒本味”这家日料店进行宣传。从视频的风格来看,二更团队显然是想通过“柒本味”营造一种高端、精致、充满仪式感的日料体验,吸引那些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

视频中,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场景和元素:

唯美的画面构图: 食材的新鲜度,厨师的专注,料理的摆盘,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营造出一种艺术品般的视觉享受。
细腻的情感表达: 通过旁白、音乐和人物的微表情,传递出对食材的敬畏,对烹饪的热情,以及对顾客的用心。
强调食材和工艺: 突出食材的来源,例如空运的海鲜,或是采用某种独特的烹饪技法,以此来证明其高品质。
营造消费场景: 展示顾客在店内的用餐体验,例如品尝美酒,享受氛围,与朋友小聚,勾勒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朝着另一个方向去了,原本的“精心策划”变成了一场“翻车事故”。

“翻车”的几个关键点,让原本美好的宣传蒙上了阴影:

1. 食材与宣传不符: 这是引发网友不满的最直接原因。视频中可能极力渲染了某种稀有、高品质的食材,但实际到店消费的顾客反馈却大相径庭。比如,号称空运的鱼生,口感平平,甚至有顾客质疑其新鲜度;宣传中精致的摆盘,实际出品却大打折扣。这种“货不对板”的情况,直接触碰了消费者的底线,尤其是当这家店被冠以“高端日料”的标签时,这种反差感就更加强烈。

2. 价格与价值严重脱钩: 高端日料自然意味着高价格,但前提是消费者认为这个价格匹配了它所提供的价值。如果宣传中描绘的体验和实际消费感受相差甚远,那么高昂的价格就会变成一种“被收割”的感觉。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发现,在“柒本味”花费一顿饭的钱,在其他地方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食材、更地道的口味和更好的服务。

3. 服务体验的缺失: 精致的日料体验,除了食材和口味,服务也是重要的一环。然而,有顾客反映,“柒本味”的服务并没有达到宣传中那种贴心、周到的水平。服务员的专业度、对菜品的了解程度,甚至是整体的服务态度,都可能成为“翻车”的细节。当期待值被拉高,但现实却未能达到时,负面情绪就很容易被放大。

4. 部分网友的过度解读与放大: 当然,我们也需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在网络时代,任何一点小小的瑕疵都可能被放大。一些消费者可能因为价格原因,对这家店本来就抱有较高的期待,一旦发现任何不如意,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同时,也存在一些“杠精”或为了博取眼球的言论,使得事件的发酵更为激烈。

5. 二更品牌形象的损害: 作为内容生产者,二更的品牌是以“品质”和“品味”著称的。这次“柒本味”的翻车,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二更的品牌形象受到了质疑。网友可能会联想到,二更是否在推荐品牌时,过于看重商业合作,而忽略了对内容真实性和品质的把控?这种质疑一旦形成,对二更未来的内容生产和商业合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翻车”后的连锁反应:

差评如潮: 在各大点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关于“柒本味”的负面评价迅速涌现,内容涉及食材、口味、服务、价格等方方面面。
网友的吐槽与嘲讽: 许多网友以调侃、讽刺的语气对事件进行评论,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形成一种集体性的负面舆论。
对二更的质疑: 很多网友开始质疑二更的内容生产标准,以及其商业合作的“节操”。
品牌口碑危机: 对于“柒本味”这家日料店来说,这次事件无疑是一场严重的口碑危机,短期内很难修复消费者失去的信任。

总结来说,二更的“柒本味”视频之所以变成“大型翻车现场”,核心原因在于:

宣传与实际体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过度营销和浮夸的宣传,未能兑现相应的品质承诺。
消费者对“高价”和“高品质”的期待落空。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这次事件也给其他内容创作者和品牌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的同时,内容真实性和消费者体验才是品牌的立足之本。过度包装和虚假宣传,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导致信任崩塌,口碑尽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到这种时候,我就想讲一遍大东流合气道柳龙拳老爷子的故事。

柳老爷子是大东流合气道的传人,17岁徒手劈死比人还重的恶犬,与父亲两人一起使用武技战胜了野生熊(日本的熊好可怜,总是被格斗家打),据说柳家是当年日本战国大名武田信玄的家臣,他本人更是深得家族真传,又将大东流合气道与武田信玄的影武者忍术合二为一,成为开山立派的宗师级别人物,曾被日本媒体吹捧为日本武术界活着的传说。

在柳老爷子早年的各种视频中,我们能看到老爷子随便一推,徒弟就稀里哗啦倒地一片,甚至还能隔空把人打倒。

事实上这种徒子徒孙哄老人家开心的事情在国内外都不罕见,但柳老爷子之所以能被大家记住,是因为他本人真的与众不同,在多年弟子挨打表演的催眠和电视台为了收视率的各种夸张吹捧之中,柳大师真的相信自己有了隔空传力的神秘力量,还毅然决定向其他武术流派的传人挑战,最终有一位业余格斗爱好者岩仓豪选择应战,俩人比试的当天武术名流齐聚,多家电视台跟踪报道,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柳大师在1分钟不到的时间内被打掉门牙再起不能,最终落败……

据说这个事情之后,69岁的柳老爷子被师傅逐出师门了(您师傅高寿??)

估计后来也是没地方混饭吃,在70岁高龄再次出战,这次估计就是纯粹等着被人看笑话拿通告费性质的上电视了。

把柳大师的故事又讲了一遍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觉得跟这位柒本味的老板有点相似,营销造人设赚智商税,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就是在赚这门生意的,柒本味的老板靠玩人设和营销把自己做成人均最低399消费的店铺还有人认可,那也自然是一种本事。但可惜搞营销搞的飘飘然真的相信自己是烹饪大师,忘记了闷声发大财这五个字,那就算不是二更视频给他曝光,迟早有一天也会被人发现问题。

其实真说回他家的实际水平,摆盘和东西是对不起人均399的价位这没得洗,带手表装逼也有点搞笑(我甚至怀疑原本他平时是不戴表的,专门为了拍视频而选了一块表)。至于那个带疮操作,只看那个截图并不真切,其实搞餐饮的切破手指和不小心烫伤的确是再常见不过,但是明知如此上了视频还有特写镜头去体现,自己居然都全然不在意,那就真的说明这个老板是无知者无畏了。至于生鱼上淋美乃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好吃有人认可,也不是什么天杀的罪过。

我自己是个半路出家的从业者,那天在另一个问题顾扯淡的回答下面随口评论了一句来我的店里愿意给5000块钱当个帮厨。

结果没想到一堆网友认为这人5000都不值,甚至只值1500块每月,平心而论,这就有点过了,实际上看视频里偶尔一现的刀工,应该能算是个熟练工,更别提忽悠能力,这一点就胜过很多大厨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视频曝光度太高,只凭能把这么多有钱的主忽悠成他的老顾客,去大城市混口饭吃,谋一份5000甚至更高的工作,都肯定是绰绰有余的(当然这个事情之后此人的名声应该是完蛋了,或许换个地方改头换面重新来过吧)

我在日本呆了四年去过3家餐饮店打工,最爱吃的都是小吃类型的,曾经吃过两万日元每人的店铺也没觉得好吃到哪里去,因此对于有名气的店铺总是有一些抵触,直到自己也干了这个行业,才开始挖空心思想着怎么去提高自己店铺的名气,但是每次一跟别人吹我们的店铺多好吃多正宗,又总是有点汗颜,往往没那么有自信,从调味料到食材,供货渠道商或许不同,但厂家其实也就是那么几家,你调整配方烹饪时间火候,或许能比别人家更好一些,但绝对达不到一天一地的级别,硬要说我们店天下无敌味道第一,自己还没养成这种睁眼说瞎话的习惯,每次给客人宣传的时候,也只敢侧面用“我们家日本客人多,日本人都认可”这类的说法去暗示正宗地道,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还真是有点羡慕在找到二更视频做宣传之前的柒本味老板,只说营销这个领域,他在今年5月3日之前,其实还要胜过我认识的一些所谓业内大拿了。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我没看过日料店的二更视频,唯一看过的二更就是地铁里的那段。

一直奉行的逻辑是,有的东西不用尝也是臭的。

刚刚去b站补课,点开视频看看,怎么说呢,如果真有个人均二百起的日料,当着我的面挤美乃滋之类的,我可能下一个反应是抢过喷枪把店长喷了,然后直接走人。


————


都在扒皮日料店,就没人diss二更吗?

在北京的时候,好像是6号线还是几号线来着,连续一两年都放一个短视频——

情节是一个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一连多少天都在地铁里等儿子,引起了地铁安全员的注意,后来他把老人的情况发到了网上,老母亲盼望儿子归来之类的,经过地铁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他在美国的儿子看到了,知道是自己亲妈,在电脑前痛哭流涕。结局他儿子终于背着大包回来了,看到了正在等候的老人和陪伴她的地铁安全员。

旅客吐槽沪杭高铁电视变复读机 一部电影看近百遍

我记得高铁上一连n久只放成龙的一部片子,引起了无数人的吐槽,要知道官方鬼畜最为致命。

北京地铁上的节目因各线路广告商的不同,内容千差万别,有的线路挺丰富,挺欢乐,有的线路,就像被二更霸占的这条,简直就是灾难。


且不管一个在美国长期工作的人,是怎么乐此不疲地刷北京地铁微信公众号的,一个安全员发布的地铁孤独老人的视频,是得经过如此大规模的传播,才能传到一个美国华人的电脑上的,他还得往回翻墙才能看到吧。

就单单这个视频的立意我就很讨厌,地铁宣传片用温馨小故事当然是好的创意,问题是一个阿兹海默老人,需要儿子归来这件事,跟北京地铁到底有多大关联,一个母子情深的事情,需要多少地铁安全员帮助的成分。

何况片子的镜头很是平庸,基本是个大学生习作的水平,取景就是地铁里,家里,电脑前,几个拼接,色调设置成灰暗,节奏压抑,表演程式化,着力渲染的是老年人独居凄苦,素颜披散着头发,脸上千沟万壑,一个镜头是老人嘴里含着药片拿水杯,杯子里没水,无奈又把药片吐了,演员演得很到位。

儿子就一脸悔恨和苦大仇深,安全员就全程麻木face,俩人还有点撞脸,就结尾儿子回来,隔老远看见母亲,草草收场。看完一遍给我的感觉,不是温馨,不是感动,而是致郁,更何况天天放,月月放,毫无间断地放。成龙喜剧放遍数太多都会致郁,何况是一连致郁无数次,真是把乘坐体验拉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你可想而知,每天看一个老人,在低饱和低光照的场景里,一遍遍重复着想吃药,药丢进嘴里却找不到水的镜头,会给劳累一天的上班族带来多少心情梗塞。

宣传地铁,却让乘客添堵,这到底是宣传,还是找骂呢?

我真的不懂决策人有没有看过这片子,有没有坐上地铁,体验几次看看效果。

北京那么多容光焕发的大妈大婶,这城市那么多欢声笑语,别的不说,年年过年前放的可口可乐广告总看过吧,二十年前电影频道放的《情不自禁》看过吧,人家怎么拍的地铁,怎么拍的潘粤明。

你要知道我看着电影还是小学,这辈子没坐过地铁,没去过北京,但是从这个片子里,北京地铁是我这辈子觉得一等一浪漫的地方。

这是好的作品给的力量,能给人以感动,而且是朝上看的。

二更地铁里那个片子让我觉得很幼稚,对,就是幼稚,就是创作者常见的,我有一个梗,仅仅一个梗,所有的精力都在包装这个梗,只要有了完成度,拿梗就可以卖钱。

但不管是可口可乐阖家团圆那份感动,移动全球通那种不管你在世界哪个犄角旮旯,一定让你有信号的硬气,还是苹果宣传片里那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让人有世界原本五彩斑斓的体验,

这都不是一个梗而已,背后是创作者体会品牌价值,心中有爱的产物。

二更想拍出工匠精神,结果他们自己最匮乏的恰恰就是工匠精神,他们想的是用省力的镜头语言,包装成“工匠精神”,然后拿来骗钱,这恰恰违背了工匠精神,成了给钱就来的镜头娼妓。


从二更的问题引申一下吧,不仅仅是二更一个团队的事情。

长久以来,大概十多年吧,中国视觉人才长期匮乏,同旺盛的社会需求确实是矛盾体,导致相当大一部分传媒从业者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他们不是按照自己的能力,设置自己作品的价格,而是在预判甲方的购买力和平台之后,硬把自己往那个需求上靠,全然不考虑自己值不值那个钱。

我大学时候经常遇到,有的学长给同一张图改色就敢要一千,有的小团队拿个keynote模板,做个看似高大上的策划案,就敢吆喝五六万,他们熟练使用某软件,某相机,会剪辑会拍摄的背后,是比你我更加空洞匮乏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情怀,满脑子不是烟酒就是约炮拍妹子,让他们拍商业摄影,他们没有那份专业,不会拍光盘,不会拍玻璃杯子,给他六支光他都不知道往哪摆,拍长片一不懂剧本创作,二没有天生的镜头思想,三也没有胶片时代过来潜移默化的色觉。

基本上应付甲方的需求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自己最基础的能力,尽量把段子梗往大了拍,空有架子,缺少血肉。如果不是传媒平台太需要新鲜作品,以其中绝大部分人的水平,拍婚礼纪实都拍不出个样子。

这就是现实,国人富起来的太晚。与诸多行业一样,商业体系要靠人才来架构,同时人才又是这个市场的第一消费者,什么汽车文化,奢侈品文化,旅游文化,运动文化,餐饮文化,我们从小看到大的家庭搞笑录像,就是成千上万个家庭,在我们还没有普及录音机的时候,就开始用数万公里长的胶卷,把全社会的青年老年,生活点点滴滴,带入了影像时代,多少大导演就是从家里一台最基础的胶片机开始玩起的,那时候,我们自己的传媒人在干吗呢?


因其不了解,所以自大。

柒本味的老板,一辈子吃过的好日料,都不会超过任何一个中产家庭的留学生或是欧美平均一档的家庭,对寿司的判断,处理肉食的方式,甚至都不会超过一个上年纪日本主妇,对鱼的味觉都赶不上随便一个日本中学生。

因为他不了解这个行业,就根本不明白,在筑地市场分解一辈子金枪鱼,加起来兆亿日元价值的工人老板,如果他们都认可一个厨师,一批厨师能把这个鱼给做好,这些日料师傅,寿司师傅离一个中国的,半路出家的勤行骗子,能差出多么可怕的天渊之隔。

一个师傅砍过多少冰块,削过多少冰球,倒空过多少价值几百美金的威士忌瓶子,上下摇过几千万次,才能称得上懂调酒;
一个师傅手里摸过多少脸大的鲍鱼,亲自发过多少海参,像饮食男女里老朱说翠盖排翅改龙飞呈祥就能改得出,才敢说自己精通高级淮阳鲁粤菜;
一个师傅亲手拆过多少法拉利的变速箱,看过多少十二缸的发动机,拆封过多少285以上胎宽的轮胎,才敢说自己能修跑车?
一个广告团队,没拍过几款即将上市随便流出一张谍照都是霸占首页的产品,没经手过实弹安保的珠宝奢侈品,没进过大人物的私宅,没去过后厨没去过产地没真正尝过几道好菜,也不能拍出产品的任何一点精气神来。

很多人在评论里说,二更的视频也有小浅暖,也有不少看起来不错的。

似乎我的用意并不是一棍子把二更打死,他们现在干的事情,让我想起了全国各地的盘子女人坊或差不多的摄影连锁机构,就是这么几套衣服,模式化的布景和动作,流水线后期,养活了无数穷的吃不上饭的田园摄影师。但是,人家连锁影楼没有疯狂到推盘子饭店,盘子菜谱,盘子食堂这么挑战自己极限的事情,人家只不过是在同一个商业模式里找到了可复制的变现渠道。

任何商业模式要想做大,不管是影楼还是餐饮,最底线的是不能出圈,不能拿你的无知去挑战行业的底线,践踏公序良俗。

媒体人操守历来不高这是事实,当年笑谈记者妓者傻傻分不清楚,但是那个年代纸媒门槛何其高,编辑跟教授差不多一个社会地位,其中学历高笔杆子硬的有的是,只是屁股稍微歪了点,拿钱消灾的次数多点被人抓住小辫子了。

咪蒙被骂的次数太多太多,但不得不承认,她的素质是有旧时代的遗产的,她的水平和专业程度并不因三观尽毁而降低,相反,厂牌和广告商真的对她青睐有加,因为她的团队,作为乙方是高效、有效、性价比极高的。

稍微有点内容输出的人都知道,持续的热度和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有多难,太多公众号都是爆款之后平庸一段时间,为了更新而更新,结果读者没有热情了。

谁能保证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他是鲁迅,二,他是扯淡。

从二更等等团体开始,传媒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上次那个滴滴打车事件也是,蘸人血馒头也就算了,从文笔到逻辑全都狗屁不通,怕就怕臭皮匠们找到平台,登上大雅之堂,一个不留神就击穿了底线。

譬如鸠摩智,一个有头有脸的大反派,恶不动了,放下屠刀,发个毕业证立马就上岸了,大轮明王还是那个大轮明王,几个手下镀金了之后,各自安心当自己的白领。


二更这种更像星宿派一样的乌合之众,总有触到高压线树倒猢狲散的一天,到时候放出来的都是群武林二把刀,掌握了点三拳两脚,学会狮子大开口,出来接活骗钱,如此就把一家日料店活活拍成了大笑话。

让一个人德不配位,是时代的错,让一群人德不配位,就是监管不力了。还是尽快出台监管法规,什么可以拍,什么不能乱拍,必须有资质,避免随便哪个阿猫阿狗拿着镜头都可以当意见领袖。

消费者更要擦亮双眼,少受蒙蔽,

被人骗了还帮人数钱,原来苦心经营的逼格不就全成笑话了嘛,

自己的味蕾还是应该长在自己的舌头上,而不是长在别人的镜头上。

user avatar

我想起英国曾经有几个极客,经常帮饭店刷评价,结果有一次突发奇想,他们虚构了一家饭店,然后把评价刷到了全英国第一,标注只接受预定,结果各种预约扑面而来,各路媒体,还有很多为了浪漫的婚姻和临终关怀的请求,最后甚至有皇室成员,这些人兜不住了,就真开张了,然后超市买了一堆速冻食品,来吃的人还纷纷表示真香。

user avatar

作为本地人,我也不知道南京是怎么了,是抖M气质太重吗,这种店总是很有市场。

前两年夫子庙一个街头炒饭突然火了起来,就一个深夜出摊的摊点,口味应该是不错,但传着传着就成了爱马仕炒饭。每天半夜12点,一大群年轻人跑去排队,为一份炒饭等上一两小时。

但若论装逼式营销,柒本味真的只是个弟弟,早在六七年前,南京就有一家酸菜鱼店将此发挥到了极致,就就是号称“爱马仕酸菜鱼”的仓巷酸菜鱼馆。

先看看店铺环境,是典型苍蝇馆子水平。装逼要的就是由内而外,一家饭店若是装修的漂亮,那么内在逼格就淡了一个层次感。

(以上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既然主打是酸菜鱼,我们看看酸菜鱼的卖相。

(以上图片来自南京本地论坛8080)

这么一份酸菜鱼,您觉得价格应该是多少?对了,时间是2013年。

……

……

……

……

……

……

答案是440。酸菜鱼400,加火腿肠40,一共440。

而且顾客盈门络绎不绝。

一样的没有菜单,一样的老板脾气不好。

大众点评上还能参观的到(电脑端可打开,手机无法打开):

dianping.com/shop/56246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餐饮行业出了一股风气,就是最美味的饮食都藏于市井烟火之中,越是苍蝇馆子越能吃到独特的风味。有人甚至把苍蝇馆店主形容成出世高人,不为赚钱,凭爱好和工匠精神开店,能不能吃到看诚心和运气。老板越有个性,食客们越趋之若鹜。这时东西是否好吃已经不重要了,合影、拍照、拍抖音,证明自己来过,仿佛意义更大。

user avatar

5月8日修改版。加了点图片,改了两处错漏。多谢大家提点。

————————————————————

前几天朋友给我发了一条广告片,说承担了他这月与下个月的笑点。他笑点向来很奇怪,所以我点的时候并未抱有期待。但看了以后发现的确好笑。

广告片里是一家日料店的老板,一位气质看着有点高血糖,还有点夜场混子样儿的中年男子。讲述他为食客定下的诸多规矩。侧面来映射他做菜有多好吃,大家多么趋之若鹜。

结果后来,大家发现,没那么好吃。蛋黄酱调味,属于很低级的料理做法,几乎看不出手艺,就像速食面的料,给什么人去做,都不会太难吃。

甚至店主都不算个专业大厨,没什么得天独厚的技艺,撑死就是个新东方肄业的水平。但谱摆的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似的。看似规矩很大,但仔细一看,手生疮还直接接触菜品,捏饭团不摘表,没参加过任何正式比赛,合着所有规矩,原来都是给食客定的。务求让食客吃的战战兢兢,生怕触了规矩,被“给脸色”。仿佛店主是米其林大厨,但实际您这手艺给功德林做,人家都嫌违章。

经过了解,我发现以前这老板还干过一个饭团店,虽然路线不同,但规矩却是一以贯之的。

不得不承认,规矩像一只皮鞭,虽然会抽疼一部分人,但到了抖m的身上,它就是幸福源泉。

整场戏就像是一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sm大戏。

为什么是中国特色呢?因为这出大戏需要客观条件才能开拍:

唯长贫乍小富,才会有表演欲为主的炫耀需求。

唯笃信高手在民间,才能产生这样的骗人理论。

唯文化事业低迷,才会有“人话很少,鸡汤管饱”式伪文青文案的生存土壤。

综合三点,柒本味(店名)简直是为中国锻造的现象级店面,也活该它红。

广告里面,老板信誓旦旦的说,来我的店,都是我的客人。跟你的身份地位,社会阶层,都没有任何关系。

我相信他的言外之意,是其他店都见人下菜碟,见到高地位的顾客都得服务到位。但我们这里不是,不论贫富,你来了就是我孙子。

这么一比,像8848、小罐茶这类溢价产品简直是活菩萨。起码人家包装精美,卖相好看,视顾客为上帝。哪怕上帝缺心眼儿,也还是上帝。

但柒本味不是,它是又当你缺心眼儿,又当你是孙子。假如老板哪天突发奇想,引入日本风俗,告诉顾客来我这吃饭必须得跪地上,配上中国特色的磕头,相信还是会有忠实主顾认为是规矩的体现。

其实这有点类似于郭德纲说博士夫妇的“公式相声”。各行各业都有基本功,你不能是个摄像,你就发明个滤镜相声,你是个女的,就发明个美妆相声,你是钢厂的,就发明个电焊相声。

同理,做寿司的,就安安心心的研究日式料理,想结合中国特色,就自行发挥,想一味追求和风,就出国学习。而不是半吊子单方面宣布自己成派上谱了,这种营销手段很卑劣的。完全是在利用人内心最反智、阴暗的点去赚钱:我来这么有档次的店吃,拍个照,我就也是上等人了,老子也轻奢了。

中国能人巧匠是很多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被一些武侠电视剧影响,大家总想当然的认为,匠人都是酒蒙子,一言不合就翻脸,你必须得上赶着腆着脸求人家,人家才用超凡脱俗的技艺赏你一段儿。然后一个瞬移,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但那只是武侠小说。因为那么写才有故事。现实是,越有本事的人,越没脾气。因为人家犯不着跟你置气。很可惜的是,真正的匠人往往都学了三四十年,而限于年龄,他们远不如柒本味老板这种江湖骗子这么会营销。

善意提醒民众,尤其是年轻的女生,不要好高骛远,文艺非做作,真正好的东西要么特贵,要么举世皆知。不存在一个东西你正好负担的起,但还超出了它应有的性价比,还恰好没几个人知道,你还能用这个记录出你的生活品质,巧合三连,仿佛它的出现就为了给你装逼量身定制,哪有这种好事情呢?人生并非文艺电影,而是一镜到底的惊悚片。温情与惊喜并存,但更多的是残酷与挑战。没那么多世外高人,你也不是天选文青,别刚不用几天饭卡,就看什么苍蝇馆子都是深夜食堂。

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