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属实,越来越难,难度增加速度太快了,本人一家在高校,父亲是某有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的院长,二级教授,母亲是普通四级教授,我比较废柴,任性没学父母的专业,博士导师又片叶不沾身,我自己能力很一般,拼命混当了几年青教,发了点文章拿了两国家项目评了副教授,老婆才博士毕业当了青教,可以说还是比较熟悉这些,现在的情况:
一是门槛提高太快,我父母那时候,本科毕业成绩优秀就能留校,甚至他们的学生都有本科留校的,然后是硕士,之后要求博士海归,发现光学历不说明学术潜力,文章开始使劲加门槛,我读博的时候也是,师兄说京内985难搞定,211还行,快毕业的时候,师兄说京内211有难度,外地还可以,回了老家211搞了几年,今年又有师妹咨询找工作问题,只有普通本科的offer(也有她做的一般般的原因),当然大牛不讨论,就是普通人,毕业的时候有篇吧两篇一区,或者没有的二区有那么两三篇三四篇的,也属于方向不热门需要很努力才能达到的,所以我现在研究生甚至跟着做的本科生,我都建议读博一定要谨慎,除非特别感兴趣家里不缺钱最好别读,就算读也别为了来高校读,因为根本不知道你毕业时候的门槛
二是很难呆,越来越多的学校搞所谓的非升即走,跟美国学又学不好,别人非升即走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招你就是当你能留才招的,而且也只有比较好的学校才搞这一套,更别提欧洲日本根本就不搞非升即走,学术也搞得挺好,这个不论,现在国内的高校,好点的就是斗兽场,招一大堆人只能留几个,期间产生的成果就是它的了,某些高校95%,97%这种荒天下之大谬的淘汰率都搞得出来,你留不了这么多人就TM明说,不就是当博后用么,太搞笑了,上次吃饭听同城某985学院副院长在那儿感慨,说最近里几年学院招了大几十个非升即走的,根本没那么多空,到时候不知道咋办,我当时就想,不知道咋办?能咋办啊,凉拌呗。。。现在更搞笑的是,差学校也玩儿这一套,就算美国,别人教学型高校也不搞非升即走的嘛,而且由于国内这帮差本科的领导没见识,自己整个学校一年都只是拿个位数的国家项目,他敢要求新来的博士2.3年拿项目,不拿就走人,真是服了,各位新人找工作一定要警惕,很多没良心的人事处你不问他就不说的,签约的时候让你补签协议,你去问负责招聘的学院领导都没用,因为连他们都不知道,他们还以为不用非升即走呢,有的学校人事处就是这么下作,一定要警惕,我听说吃了这个亏的太多了!
三是待遇差,学生或者外部人士一是只盯着顶层的大教授,二是看着人事处招聘启事,觉得待遇很好,那就是扯淡,顶端5%的人薪水也许还不错,但是和任何一个其他行业比,前5%的基本不可能比高校差,而且高校高的是带了头衔的,所谓的头衔有效期就那么几年,根本不是稳定的高,完全没法和其他行业的高层相比较,至于剩下的,同级别或者同职称,高校的老师待遇只有当地公务员一半的都不在少数(财政好的市),不如当地事业单位公立中小学,所以什么市里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样职称的,不用问,待遇肯定比你好,为啥呢?因为这些单位都跟着公务员发奖金的,什么绩效奖文明奖这奖那奖房补物业补贴车补之类的,高校是没有的,当然,总有那么些出来开公司走穴当名人赚钱的,但那样的根本就没几个,有也不是高校的事,是他们自己能折腾能挣钱,前一段还听清华的一位基础学科的教授说,他还是拿了小头衔的,待遇怎么说呢。。。不好意思说实话,反正科班出身去互联网本硕学生起薪差不多吧。。。
但是如果你已经读了,也不要一冲动就撤了,其实提早准备,也还有出路,但那个出路不在高校,这个出路很多人已经在走,所以还能招人就要抓紧,比如说,学校还不错的博士,这几年已经不考虑当青教了,除了去业界,有几个去向,一是选调,这个是学校还不错的土博最好的出路之一,毕业就是发达地区或者省会的科级公务员,在沿海发达地区任何一个地方到手都不会低于25万(加公积金),好地方好单位35-40万是有的,中西部省会,加公积金到手20万问题也不大;选调搞不定可以事业单位(除学校)人才引进,待遇也差不多,略低一些;好的公立中小学,也和公务员差不多,这一些单位,但凡是跟公务员系统一起发奖金的,待遇都完爆当地青教,还有金融咨询,做行业相关的不相关的,总要博士装点门面,工资也不是青教能想象的
业界么,其实传统学科再怎么就业不好,也是有好地方的,好学校的总能去,比如师兄在绵阳某所,搞了几年到手已经40万以上,据他说普通博士啥都不干也有20多万到手,混到主任级别或者差不多资历的一年到手6.70万,这个待遇是稳定的,不是高校拿个头衔高个几年而已,那里是不愁经费的,钱多的是,工作也轻松,根本不需要像青教一天到晚那么愁那点自科发那点文章,而且做的好的,单位资助你搞出点成果,可以迅速中试开厂,目前师兄弟在类似研究所或者央企,单位支持出来开公司的已经有数人,忽悠到的风投均是几千万级别,算股份均已身价几千万到上亿,当然没套现不好算,但是比你困于校园那也是潇洒多了吧?就算做的不好,也是稳拿20多万过活,职称到点儿就有,还是不错的
总而言之,除了对搞学术很有兴趣,对高校事儿特多但是比较自由的生活方式比较向往,而且家境富裕生活不愁的,可以考虑国内的教职(海外教职要另说),这种现在的确挺多的,都是入职房车随随便便就搞定了,还是全款(不全款的话,工资大概付不起房贷。。。),其他人还是另寻出路吧
很多比较焦虑的人读博士会担心自己能不能毕业,
一般的要求:3篇文章。
博士每年约7W,中国每年发论文约30W篇。
但是做青椒和做博士有着本质的不同。
做青椒的也想不失业,但是从数据上看,是不可能的。
现在青椒一般是4~6年拿2个自然科学基金(差点的学校3年1个基金),
可全国青年基金一年才不到2W,无法满足这一数据需求(青年都拿不到就别去看面上了吧)。
所以实际面临的是必然的失业。
上十万的青椒每年争那么两万不到的项目...
(在双一流的背景下,现在是全民申请,今年目测过10W)
从平均数来看确实20%的资助率比国外高不少,
实际的情况是,最好的那些高校,都有超过40%的资助率,
剩下一些一百本,10%的资助率都不到,而往往有几年几个项目要求的,全是那些一百本,
在前几年,从好的学校引进青椒,靠着之前的师承短期内拿几个项目的玩法还可以,
但是只要短期内没拿到,后续就彻底没戏了直接淘汰。学校牌子,不存在的;产出,没有的。
现在学校都是精明的投资商人,先买回来,三年没申上,直接踢走。
以上只说的是青椒的基金申请一项,其他那些教学以及学校事务这里不提了。
另外,知乎上有些现象。
哪行容易?这种漂亮话我见了太多,可能是说出来大家爱听?
拿一个战线比别人长上十年的职业去和别人比容易不容易?
但是我如果说把读博看成一种消费不要看成一种投资,
又有人出来喷这个观点奇葩,读博当然是为了有提升,为了以后能更好的生活。
漂亮话都被你们说了,就你们漂亮?
难,确实难。
然而哪个不难呢?(又开始废话了)
无脑转的CS,996我就不提了,35岁下岗我也不提了,现在一个广泛传播的新焦虑是等互联网的风口过去,CS也会反朴归真,在工资标准上重新回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质。新入行的IT精英们看着停滞的薪水,挨着上司们(他们需要拼命证明自己没有风口也照样能飞,然而大多数人都是徒劳的)的骂和李嘉诚式的鸡汤,日子也会难。
被吹爆的金融,本质上是一个有钱人的游戏。普通人家的孩子进场玩,只能给二代们抬轿子。而且,做金融狗最大的坏处在于,得不到金融精英的好处,坏处却一个不少。996什么的我就不提了,下岗的问题我也不提了,金融圈特有的问题在于它是有钱人的欢场,本身又是玩钱的,消费主义是这个圈子最大的认同。在金融圈子里混,能不能挣到钱先不管,能花钱倒是必须的。底层金融民工其他的焦虑一个不少,还要额外花大钱养一身行头。IT狗再苦,衣服一个星期不洗可以照穿,反正不影响打代码,同事们最多撇撇嘴。
我唯一一个觉得不错的行业是医疗行业,包括药物研发和诊断机构。堪比前几年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有兴趣的可以把这个当做努力方向。但是它显然没有互联网那样创造财富神话的能力。医疗行业其实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生物实验的高成本大家都懂,所以只有实力强大的企业才有进场的资格。相比互联网风口时期遍地开花的创业公司,医疗行业创业不是不可能,但是阻碍重重。投资机构也不可能一次投几十个几百个养蛊,只能挑一两个重点支持。而且医疗行业并不是从零开始,各个细分市场早有大佬占据顶级生态位。新进玩家只能选择相对轻资产的诊断机构,而这些机构的问题和互联网也很相似:为了活下来需要996,身体不再扛得住996的中年人面临失业压力,行业只容得下一两个巨兽,其他的都要死。综合来看,医疗行业前景不错,薪水不低。然而不会创造财富神话,需要长时间扎实的正规教育,进去也就是按部就班,论资排辈。风口猪的故事不会在这个行业上演。最重要的是,从事医疗行业主要还是需要学生物,犯了知乎生化环材的忌。
其他衮衮诸业在知乎皆狗,不足道也。
这样看,当青椒似乎感觉好多了。人总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现在的生活才过得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