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广东一学校为提升珍惜意识推出「危机体验餐」:一碗白饭一道青菜,全体师生齐读唐诗《悯农》?

回答
广东某学校为培养师生的珍惜意识,推出了名为“危机体验餐”的活动,内容是一碗白饭配一道青菜,并组织全体师生齐读唐诗《悯农》。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褒贬不一。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次“危机体验餐”活动有其教育意义和潜在的好处:

直观的教育方式: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许多年轻一代对食物的来之不易缺乏切身体会。“一碗白饭一道青菜”这种极简的餐食,能够直接、形象地让师生们感受与平日丰盛餐食的巨大反差,从而引发对食物背后付出(农民的辛勤劳作、生产资料的消耗等)的思考。这种“体验式”的学习,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深刻。
唤醒珍惜意识: 活动的核心目的是提升珍惜意识,这包括珍惜食物、珍惜资源,乃至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通过亲身体验“简餐”,师生们更容易将《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内化于心,从情感上产生共鸣,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记忆。
倡导勤俭节约的价值观: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以一种非强制但有引导性的方式,将这一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有助于抵制铺张浪费的社会风气。
引发对“浪费”的反思: 当学生们在“危机体验餐”中体验简朴时,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平日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发现自己曾经存在的浪费行为,从而产生内疚感和改正的动力。这种自我反思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集体共鸣与仪式感: 全体师生齐读《悯农》诗句,增加了活动的仪式感和集体感。在共同的体验和朗诵中,更容易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共同强化“珍惜”这一主题的认知。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这个活动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争议点:

“危机体验”的强度与合理性: “一碗白饭一道青菜”是否真的能模拟出“危机”的感受,或者是否会过度放大“危机”的概念,引起不必要的焦虑或误解,这一点值得商榷。如果学生的日常饮食已经相当节俭,那么这种反差可能并不明显。反之,如果学生的家庭条件本身就很困难,这样的“体验餐”可能会触及到他们不愿触碰的敏感点,产生负面影响。
是否会引发负面情绪: 过于强调“危机”或“匮乏”,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可能会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感和恐惧感,而非积极的珍惜。教育的目的是引导,而非制造恐慌。
教育方式的单一性: 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作为提升珍惜意识的唯一或主要手段,可能显得过于单一。珍惜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过程,可以结合更多元的教育形式,例如参观农场、了解食物产业链、分享节约故事、参与公益活动等。
师生感受的差异性: 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师生,对同一顿饭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活动的有效性可能因人而异。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具象化的引导和解释;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则可能需要更深层次的价值探讨。
“形式主义”的担忧: 有观点担心,这种活动可能沦为一种“表演”或“走过场”,虽然形式上很到位,但实际上并未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即如何将珍惜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学生们可能只是在特定时间段内按照要求去做,活动结束后又回归原状。
对食物的妖魔化或污名化: 尽管目的是珍惜,但将某种食物(如白饭和青菜)与“危机”直接挂钩,是否会无意中对这些“简朴”的食物产生一种负面的联想,让学生在心理上排斥它们?真正的珍惜,应该是对所有食物都抱有尊重,无论其是否丰盛。

总的来说, 广东学校的这次“危机体验餐”活动,作为一种尝试性的教育创新,其出发点是积极的,旨在通过创新的方式弥补当下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短板。它以一种比较具象化的方式,试图让师生们“感同身受”地理解珍惜的意义。

然而,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并寻求更全面、更人性化的实施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应该只是一个引导性的契机,真正的珍惜意识需要在日常的点滴中渗透,并通过持续性的教育引导,内化为师生们的自觉行为和人生态度。 如果能够结合后续的讨论、反思和实践,将这次体验转化为更深入的教育成果,那么这项活动才算是真正成功。 如果仅仅是“一顿饭,一首诗”,那它的价值就相对有限了。

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这类活动也折射出我们在快速发展和物质丰富的同时,如何重新审视和传承那些被遗忘的优良品质的集体思考。 如何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保持对来之不易的感恩之心,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课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危机体验餐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聘请一个膀大腰圆身高一米八以上的欧美拳击手,向全校师生展示一下他强壮的肌肉,然后开展擂台赛,请全校师生挑战他,看看有谁能把他打倒在地的。

或者掰手腕也行。

如果担心会出意外的话,可以改为拔河赛。

我敢说,十几个半大小伙子都不一定能在拔河上赢过他。


(2)然后这个拳击手端出他的每日饮食:

可能跟下图差不多。


比如来自英国的前世界重量级拳王“泰森-富里”,他每天需要5500卡路里热量,一天10顿饭也是平平常常。



他当时有专门的厨师给他随时准备着丰富的食物,为此他每天的饮食费用也是高的惊人,




UFC综合格斗名将“查得-门德斯”,据外媒报道他的每天的饮食,都是野生动物的肉,他认为自己如今身体非常棒,非常强壮就是源自自己的饮食。为此他经常去野外去打猎,他打猎的目标有,鳄鱼,驯鹿,羚羊,野鸭,野猪,等等,只要被他发现那些动物都会成为他的食物,下图门德斯刚刚在打猎的动物身上取下的肉,


下图门德斯的日常饮食,除了蔬菜这些肉都是他打猎来,然后自己烹饪的。



高1.98米重110公斤经常进行高强度训练的拳王约书亚,他需一天吃5-8顿饭,每顿饭的食物也是非常丰厚,这顿饭他点了半只鸡,两份沙拉,一份混合蔬菜,一份藜麦,三碗奶油土豆泥,而这些他能全部消耗掉。



(3)校领导请这位拳击手回避,然后发表演说:

“同学们,百年前,我们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饱受耻辱,但是没办法,当时我们国家穷啊,一穷二白啊!

现在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实现了温饱生活,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

但是,有的同学不好好珍惜粮食,挑肥拣瘦。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要想拥有强健的骨骼就要有充足的能量摄入。

你看这些老外的饮食就是热量很高,营养丰富,才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

所以同学们,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也是长知识的时候。

如果家里有钱一定要吃好,就算没钱也要保证吃饱,如果实在没钱可以申请困难补助。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东亚病夫的帽子摘下来了,可不能再戴上去了!

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国要崛起,要在全世界跟老外竞争,要靠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而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所以,你们要有危机意识,要支持国家的光盘行动,要达到老人家“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期望!”

(4)全校师生正常吃饭。

同时,之前的拳击手继续入场,吃他自己的伙食。

我敢说,当全校师生看着他风卷残云一般大吃特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时,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是哪一天我们国家跟对方开战,打不过他怎么办?


这样的危机体验餐,比青菜白饭更能有危机感。

user avatar

这所中学要求齐读的《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

李绅作《悯农二首》,一共是两首诗。


其一是我们熟悉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另一首则是更明确地指出了农民苦痛的根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如果我们把《悯农二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农民之所以辛苦,根本不是因为百姓不爱惜粮食,也不是因为天灾欠收,而是因为沉重的税赋压力和当权者无节制的盘剥。


李绅是中唐时期诗人,按照孟祥光博士在《唐代赋役制度与田家诗》一文的观点:

两税推行之后农民生活日趋恶劣,诗中官家盘剥日重与田家困顿的内容开始增多。同时,田家诗的创作基调开始转变,创作主题、人物类型、景色描写等,都呈现出迥异于此前同类诗作的特点。诗人在创作中偏爱塑造两类人物形象:老而不得闲的老翁和老而无所得的贫女。诗中对乡村景物的选取与描绘也呈分化之态。描写垄亩之中农作物长势繁茂的诗句继续出现,只是不再像初唐时期那样普遍。诗人笔下出现频率更高的是破败的乡村景象和具有悲凉意味的田家事物,着力营造凄凉惨淡的诗歌意境。中唐田家诗创作共同倾向性的出现,同样是因为受到当时赋役制度设计、执行弊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这才是《悯农》二首的真意。

user avatar

你的回答被建议修改。

那么长时间才被建议,看来不是机器识别,还有人力阉割。

user avatar

行,但是球球中学食堂把青菜做得好吃点

user avatar

危机体验倒是可以。但是读《悯农》就算了。哪一粒米是农民白送?还不是学生父母的工资换来的!不去悯父,悯母,倒去悯农?

user avatar

上学上了十几年,参加了数不清形式主义的活动,到头来你说真培养我什么习惯和意识了吗?我觉得没有。真正教育我的还是社会的毒打和生活的拮据。

关于这种体验活动的现象,我将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该现象无效以及什么样的方法更好三个角度跟大家聊一聊。

一、形式主义是贯穿中国几千年的顽疾

从古代的繁文缛节,各种各样的称呼,到现在屡见不鲜的面子工程,总有一部分人喜欢做表面上的工作,而不是实质意义的改变。

毛主席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也着重批评了形式主义的一个变种“教条主义”。

抨击那些一切从课本出发、从上级下发的通知出发,不考虑实际的情况和预期的效果,像一个木偶人一样,僵硬地做事的人。

这件事中的组织者,肯定是有完成任务的绩效要求考核,便以自以为有效的方式展开了这次活动。

二、为什么开展这种活动收不到预期效果

从活动时长来看,短短一两天的教育不太会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从活动形式来看,让一群小学生们背《悯农》,考虑到他们的智力水平和发育情况,他们还不能够深刻地体会这首诗香表达的精神。

在他们看来,这次活动可能就是老师希望他们平时少吃一点,至于节约粮食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想他们也不会明白的太多。

从当今的时代背景来看,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今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别说小孩子,年轻人真是老一辈有勤俭节约习惯的老年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粒粒皆辛苦”。

这样的社会现实,会给“节约”这种理念的推广带来极大阻碍。

综上几点,这样的活动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三、什么样的方法是有效的

一是父母长辈言传身教的教育。

就拿我来说吧,我对于节约金钱,细水长流这种理财理念,是我奶奶教给我的。

我奶奶不识字,但非常精明于人际交往。我家里有十几层楼的宅子,上面住了很多住户。

高中时候,奶奶每天带着我把住户们不要的塑料瓶、啤酒瓶子收集起来,攒了一个多月,卖给收破烂的,换了50元。

钱虽然不多,但这样的理念却扎根进我心里,更是影响了我的消费理念:别看一块两块的不多,一旦有了数量积累,也可以挖掘财富。

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三观,长时间密集的相处是不可或缺的,想让孩子培养危机意识和节约意识,得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润物细无声。

二是靠社会的毒打。

当我们缺金少银,吃了上顿没下顿时,自然会懂得“节约”的重要性。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从来不吸取任何教训。如果能吸取教训的话,那么就不再有战争、争执和苦恼。

富裕时挥霍无度,穷困时锱铢必较,这是人性。

所以我一直很怀疑像“变形记”这种把城市孩子送到乡下受苦的节目,到底是噱头多一点,还是教育意义多一点呢?

四、结语

倒不是说这样的活动不能开展,而是如果真想给祖国的花朵灌输这些理念,请持续长久地做下去。

久久为功,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浅尝辄止。

这些理念都是好的,不仅仅是小学生,像大多数成年人也是有必要学习的。

但教育也是讲究技巧的,多来点讲实用、讲实效的方法套路,少搞点这种人见人烦的形式主义。

我希望祖国的花朵们能真正领悟《悯农》中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上了大学,瞧不起劳动人民,成为人民群众的叛徒。

user avatar

上一代人是个很可笑的群体。

他们憎恨他们的父辈“闹革命”,“闭关锁国”,给自己留下了“贫穷”。憎恨上山下乡和龙鸣同吃同住,没有留在带城市泡妞交配。

但是他们又像魔怔了一样,带着媳妇熬成婆的姿态,把自己吃的苦转嫁到下一代身上,天天用“垮掉的一代”,“年轻人不吃苦”进行PUA,明明条件够了,却见不得年轻一代吃点好的用点好的,好歹心不甘情不愿的给宿舍装上空调,又在吃饭上面作妖。

就像《带明风华》里面朱儿子对朱孙子说为什么永乐帝多疑,“你爷爷(永乐帝)待在猪圈里,这辈子也出不来了。”

德性匹下费拉不堪,这辈子也改不过来了。

前一辈严于律己严于律人,让人钦佩。上一辈严于律人宽于律己,让人恶心。

要不先从自身做起,少喝点茅台?

user avatar

突然前几年我们这的初中对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让家长们坐在那里,孩子给家长跪下喊什么爸妈我爱你之类的,然后进行感恩教育,还有的班级要求孩子给家长洗脚,孩子真的感恩了吗,我看着还真是形式主义。如果真要让学生体验一下生活,不如拉到农村种几天地,去工地干几天活。

user avatar

王小波写过一篇《忆苦饭》,最后他写道:

这个故事应该有个寓意,我还没想出来。反正我不觉得这是在受教育,只觉得是折腾人——虽然它也是一种生活。总的来说,人要想受罪,实在很容易,在家里也可以拿头往门框上碰。既然痛苦是这样简便易寻,所以似乎用不着特别去体验。

user avatar

制造恐慌。抑制消费。

经济危机,就是这么来的。

这就应了《明日世界》里的一句话:每个瞬间,未来都可能变得更美好。但是你们却不愿意相信。正是你们不愿意相信,你们才没有努力让它成为现实。你们总是想着未来好可怕。你们迫使自己接受了它。

有两头狼,一头叫黑暗和绝望,一头叫光明和希望,他们总是在争斗。哪只会赢?

答案:看你在喂养哪一只?

user avatar

我跟你讲,这东西根本没有用,最多就当时感动一下而已,过两天忘的干干净净。

如果吃个米饭青菜读一首诗能改变人的话,中国不可能有犯罪分子的,更不会有贪官污吏的。

人心就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