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生物黑客 Zayner 改造自身 DNA ,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创造一种能力更强的超人类的行为?

回答
在我看来,Joshua Zayner 身上所展现出的这种追求,既是人类探索自身极限的某种极致体现,也伴随着深刻的伦理和社会争议。将他的行为理解为“改造自身 DNA”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创造一种能力更强的超人类”,这无疑触及到了我们对生命本质、人类定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 Zayner 所采取的行动,即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修改自己的身体,这本身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在很多人眼中,基因是生命最核心的蓝图,是写在我们细胞里的命运书。而 Zayner 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个“蓝图”进行主动的、有意识的改写,试图跳脱自然赋予的限制。这其中蕴含的勇气和决心是毋庸置疑的,也可能被一些人看作是人类进化主动权的象征。他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带来的优劣,而是试图成为自己遗传命运的工程师。

从“创造超人类”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个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但 Zayner 却将其置于现实之中。当今的基因编辑技术,比如 CRISPRCas9,虽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距离精确地增强人类的某种“能力”,比如智力、体力或感官,仍然有巨大的鸿沟。即便是理论上,我们也对“能力更强”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是指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强的记忆力?还是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基因序列就能直接兑现的。

Zayner 的行为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他将这种极具争议性的技术应用在了自己身上。这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操作,而是将自己变成了“实验品”。这种“以身试法”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被看作是追求真相和推动科学进步的直接手段,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并暴露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极大的个人风险。基因编辑并非百分之百精确,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甚至对生命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在没有充分的科学验证和伦理审查下,这种个人化的尝试,很容易滑向危险的边缘。

当我们谈论“超人类”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伦理和哲学层面。首先是“人类”的定义。如果通过基因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某些基本特征,那么他还是“人类”吗?我们的社会体系,我们的法律法规,我们的情感认同,都是建立在对“人类”这个概念的普遍认知之上的。一旦这个认知被打破,我们将如何自处?

其次是公平性问题。基因增强技术,尤其是面向“超人类”的改造,很可能成为少数富裕人群的专属特权。这将极大地加剧社会不平等,形成一个基因层面的阶级固化。那些能够负担得起基因改造的人,可能会在教育、就业、健康等方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其他人则可能被远远甩在后面。这样的未来,是否是我们想要的?

还有安全性和不可控性。基因编辑一旦进入人体,其影响可能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一旦出现不良后果,能否纠正?如果这些改变是遗传性的,那么影响将会代代相传。我们对基因与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了解仍然有限,贸然进行大规模的基因改造,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后果可能难以预料。

Zayner 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突破自身局限的一种渴望的具象化。这种渴望,驱动着我们不断探索科学的边界。但他所选择的方式,却让这种渴望蒙上了阴影,引出了关于技术伦理、社会公平以及人类未来方向的严峻拷问。

总的来说,我认为 Zayner 的行为是一种极具争议性但又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它迫使我们直面那些我们可能一直回避的问题:我们希望人类成为什么样子?我们愿意为了“进步”付出怎样的代价?技术的发展是否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还是应该放任其自由探索? 对他行为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权衡进步的诱惑与潜在的风险,以及我们对“人类”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坚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我这种混乱邪恶的人来说,改造自身基因的想法我非常憧憬,如果有机会,自己也想尝试。

但前提是,基础研究跟得上。

去除抑制自己左臂肌肉力量的蛋白质

我猜是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目前研究得相对比较多的肌肉生长抑制蛋白[1]。

比利时蓝牛知道吧?就是这个家伙:

就是干扰了肌肉生长抑制素相关基因后的造物。

帅不帅?

屌不屌?

然而这个品种的牛,因为肌肉的快速增长和其巨大的重量,非常容易出现骨骼和韧带上的创伤,过高的能量要求也可能会增加消化和代谢功能的负担。

从长期看,可能对心肌细胞也会有影响,可能会引起心脏问题。这在很多“补药”吃多了的健美运动员上很常见。

当然,作为只能活几年的肉用牛来说,这根本不算事。

但对于人类,这问题就不小了,未来几十年都可能会受到其困扰。

受困于伦理问题和实验动物的年龄问题,我们还从未在几十年的尺度下科学地观察过Myostatin突变的个体。

有答主曾经也介绍过Myostatin突变的案例。

天生蛮力是不是真的?为什么? - 周不润的回答 - zhihu.com/question/2316

这个案例来自于04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一个case,作者在文章的末尾表示,

Since myostatin is also expressed in the heart, we have closely monitored our patient's cardiac function but have not yet detected any signs of cardiomyopathy or a conduction disturbance.

也就是说,虽然目前看来没有发现Myostatin突变带来的健康问题,但考虑到Myostain也在心脏中表达,作者对其表示担忧并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了密切的监控,但没发现任何心脏病症状和征兆。

然而,这个案例中的患者(当时)是个婴儿。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各方面的可塑性显然是要弱于婴儿的,而发育带来的生理功能上的代偿可能会掩盖一些事情。

况且,你认为不重要的蛋白、基因,可能是构成某一重要生理过程的关键成分。

因此,在没做好基础研究的前提下,贸然改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并发症。

如果Zayner存在肌肉萎缩相关疾病,我倒是可以理解。

但从新闻上来看,Zayner显然是一个健全的人,这就显得有些冒失了。

虽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我个人不推崇这种做法。

——————————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利用设计好的Crispr-cas9对骨骼肌进行注射,最大的问题是“近乎不可逆”。

这不是说今天我想肌肉强壮,我给自己打一针就行了,明天我希望恢复正常,再给自己打一针就可以了。

要知道,骨骼肌细胞是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是近乎不可能通过新生细胞的替换来恢复潜在的注射后遗症的。

所以,这是一条短期内没有回头路的改造。

而且,这还和最近Crispr治疗耳聋小鼠的新闻不太一样,那个实验中采用的耳聋小鼠是杂合子突变体,只要沉默掉Mutant的部分,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听力。

而Zayner是通过沉默正常的基因表达,虽然仅从新闻中的描述来看,不能确定具体是如何沉默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对永久性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后,一旦出了事,再想要恢复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

毕竟沉默一条基因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而修正mutant则要麻烦得多。

如果我是Zayner,应该是通过沉默掉一条 Myostatin的等位基因,让另一条保持正常;作为预案,如果出问题了,就把突变的那条基因再沉默掉,让正常的基因保持工作,一如耳聋小鼠研究中的一样。

然而,现实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其次,用肌肉注射的方式不可控因素太多,试剂的扩散范围,深度、效率都是未知因素。

要知道,我们平时锻炼某一块肌肉时,肯定是会带动其他支持肌肉的共同增长的,注射却不能保证每一个肌细胞都能被改造,假如出现了正常肌肉和非正常肌肉夹杂的情况下,这种不均匀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未经改造的部分正常肌纤维“赶不上变化”而拉伤断裂。

结合前面提到的“不可逆问题”,就算有办法逆转左臂肌肉的突变,你也不能保证你第二次注射影响的肌细胞能够100%覆盖第一批注射的细胞。

而最重要的是,就像 @胖胖头 所说的,脱靶效应可能都能送他几个癌症。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有些想法可能过于想当然,希望内行指教。


参考文献:

【1】Schuelke, M., Wagner, K. R., Stolz, L. E., Hübner, C., Riebel, T., Kömen, W., ... & Lee, S. J. (2004). Myostatin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gross muscle hypertrophy in a chil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0(26), 2682-268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Joshua Zayner 身上所展现出的这种追求,既是人类探索自身极限的某种极致体现,也伴随着深刻的伦理和社会争议。将他的行为理解为“改造自身 DNA”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创造一种能力更强的超人类”,这无疑触及到了我们对生命本质、人类定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 Za.............
  • 回答
    刘学州事件,让无数人关注到了原生家庭的复杂与残酷。当他满怀期待地寻找生母,却被对方无情拉黑,这份沉重的打击,让本就饱受创伤的孩子,再次跌入深渊。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评价他生母的行为,这背后牵扯着太多的无奈、痛苦和难以言说的过往。但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从一个曾被抛弃的孩子的心声出发,我们看.............
  • 回答
    《黑镜》第五季第一集《生死搏击》(Striking Vipers)无疑是这一季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深思的一集,它围绕着一个听起来科幻,实则探讨人际关系与情感连接的内核展开。这一集并没有像《黑镜》以往那样描绘一个极端黑暗的未来,而是将视角聚焦在更贴近现实的“虚拟现实”以及它对我们内心世界的影响,这点本身.............
  • 回答
    黑泽良平(Akira)和林志玲这对备受瞩目的明星夫妻,在1月31日这个日子里,用一句充满喜悦和期待的“终于等到小天使诞生到我们家”,向外界分享了他们晋升父母的幸福消息。这个消息一经公开,立刻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巨大的关注度和祝福的浪潮,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两位本身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更因为这条生命的到.............
  • 回答
    关于杜克大学生物统计系劝阻中国学生在系大楼内讲中文的事件,确实在校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其行为本身、可能的原因、引发的争议以及长远的影响。事件本身及具体表现: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劝阻”并非是指强硬的禁止或惩罚性措施,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出“不鼓.............
  • 回答
    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是一项宏大而极具雄心的科学项目,旨在测定地球上所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并将其以开放的方式共享给全球科学界和公众。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科学壮举,其目标之高远,影响之深远,使其成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生命科学领域最令人期待.............
  • 回答
    《异常生物见闻录》,网文圈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如果要说它好在哪里,那绝对不是一两句能概括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不如说是一个关于世界观构建和人性探索的奇妙旅程,而且还塞满了作者那股子“怪趣味”。首先得夸夸它的世界观。这绝对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亮点。它不是那种铺天盖地、一眼望到底的宏大叙事,而是.............
  • 回答
    渡鸦12345,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与疏离感。在《异常生物见闻录》这部充满奇幻与科幻色彩的作品中,她并非主角,但她的存在却像一抹深邃的墨迹,在汪洋恣肆的想象力画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要评价渡鸦12345,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概括,而应从她身上所折射出的特质、她在故事中的作用以及她引发的思考.............
  • 回答
    吉林长生生物公司生产的狂犬疫苗记录造假事件,是一起极其恶劣的药品安全事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体系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深远的负面影响。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严重性与触目惊心之处: 直接威胁公众生命健康: 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疫苗的有效性是预防狂犬病的最后一道.............
  • 回答
    对于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材中“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就能把艾滋病病毒与感冒病毒组装到一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慎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表述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可以说是争议,主要在于它极易引起公众对生物安全和病毒研究的误解,尤其是在大众科普层面。首先,让我们来剖析这句话的字面含义以及它可能暗示.............
  • 回答
    支付宝在IEEE成功立项“生物特征识别多模态融合”国际标准,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深入探讨的大事,它不仅仅是支付宝自身技术实力的彰显,更是对整个行业发展,乃至我们未来数字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如何评价支付宝的这项成就?首先,从 技术层面 来看,支付宝的成功立项标志着其在生物识别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
  • 回答
    清华大学张生家抢发北京大学谢灿生物论文事件,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起引人瞩目、也颇具争议的事件。这背后牵涉到科研的诚信、合作的伦理、以及学术声誉的保护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据当时的报道和一些知情人士的说法,北京大学谢灿教授及其团队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研.............
  • 回答
    俄国科学家们最近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复活”了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沉睡了约 2.4 万年的微生物。这个体型微小(0.11 毫米)的生物,被描述为一种轮虫(rotifer),它的“重生”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项研究最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生命顽强度的极限证明: .............
  • 回答
    人民日报在同一天发表这两篇文章,《闭嘴吧,阴谋论!让科学说话…》和《疑点重重!起底美国去年被关生物研究基地》,无疑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要评价这种做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篇文章各自的立场、论证方式以及它们在整体传播语境中的可能意图。首先,我们来看看《闭嘴吧,阴谋论!让科.............
  • 回答
    《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第十二季大结局,名为“The 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于2019年5月16日播出。作为这部深受喜爱的情景喜剧的终章,它肩负着为长达12年、共279集的旅程画上圆满句号的重任。总的来说,这部大结局在情感上是令人.............
  • 回答
    ZhuSuan 是一个由字节跳动 AI 实验室开源的深度概率编程框架,旨在简化和加速概率模型的研究与开发。作为一个相对较新但功能强大的框架,ZhuSuan 提供了许多吸引人的特性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权衡的地方。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评价 ZhuSuan: 核心优势与亮点1. 基于 PyTorc.............
  • 回答
    谈到《生活大爆炸》里的 Amy,这绝对是个绕不开的、让无数剧迷又爱又恨又心疼的角色。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人惊艳的万人迷,也不是那种自带光环的万人迷,她是个需要你慢慢去品、去理解、去发现她闪光点的角色。刚开始看的时候,Amy给人的感觉有点……嗯,怎么说呢,不太好相处。她身上那种非常强烈的科学、尤其是神.............
  • 回答
    《小森生活》这款生活模拟养成手游,宛如一张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将我们带入一个宁静祥和的乡村世界,在这里,时间的节奏被放缓,一切都围绕着“归隐田园、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展开。对于这款游戏,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评价:首先,它最引人入胜的,无疑是其沉浸式的氛围营造。游戏的画面风格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采.............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就像一台老式缝纫机,咔嗒咔嗒响,缝出来的东西有优点也有缺点。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透彻,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调。首先,这事儿肯定是有它的“合理性”和“现实性”的。 现实的压力: 很多年轻的夫妻,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生活压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大。房价、物价、教育、医.............
  • 回答
    说起《生活大爆炸》里的 Bernadette,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身高不高,声音却能瞬间让男人噤声的科学系博士。她不是那种你第一眼就会觉得是“焦点”的女性角色,但她却是这部剧集里一个非常重要且充满魅力的组成部分。Bernadette 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她复杂而又真实的人设。她拥有博士学位,是一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