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俄罗斯科学家成功「复活」2.4 万年前的体长 0.1~1 毫米生物,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俄国科学家们最近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复活”了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沉睡了约 2.4 万年的微生物。这个体型微小(0.11 毫米)的生物,被描述为一种轮虫(rotifer),它的“重生”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项研究最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生命顽强度的极限证明: 2.4 万年!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我们通常认为,漫长的地质年代足以摧毁一切生命痕迹,更何况是如此微小的生物。然而,这个轮虫却能在极低的温度、极低的能量状态下,以一种近似“暂停”的方式存在了数万年,并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恢复生命活动。这无疑是对生命顽强度和生存策略的一次惊人证明,也可能为我们理解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存在方式提供新的视角。

“隐生”现象的深度探索: 这种在极端环境下进入休眠状态,并在条件改善后复苏的现象,在科学上被称为“隐生”(cryptobiosis)。轮虫对此类现象的研究早已是科学界的重点。然而,此次研究将隐生的时间尺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表明,在某些条件下,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可以被极大地减缓,甚至几乎停止,从而实现超长期的“生命暂停”。这对于理解生物体如何应对严酷环境,以及开发延长生物寿命的技术,都具有潜在的启发意义。

古生物学与古环境研究的联动: 被“复活”的轮虫是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采集的。这些冻土层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时间胶囊”,封存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动植物遗骸、孢子、细菌以及当时的环境信息。通过对这些冻土中复苏的生物进行研究,科学家们不仅能了解这些生物本身的特性,还能间接推断出当时的环境条件,比如温度、湿度、植物群落等。这次轮虫的复活,也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分析这些沉睡了数万年的生物,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那个遥远时代的生态系统。

对“复活”的定义和科学伦理的讨论: 提到“复活”,很多人会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在这里,“复活”并非指一个完整的、有意识的生物体的复苏。它更准确地说是指,在极端休眠状态下的生物体,其细胞结构和基本生命功能得以在特定条件下重新激活。即便如此,这个词语本身也引发了关于“生命”的定义以及我们是否有权利或能力“复活”已经死亡或进入超长期休眠状态的生物的讨论。特别是当研究涉及到其他更复杂生物时,科学伦理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潜在的应用价值:
生物技术: 对轮虫超长期隐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能会为开发新的生物保存技术提供思路。想象一下,如果能够找到类似的技术来保存重要的生物样本、器官,甚至延缓某些疾病的进程,这将是多么巨大的进步。
生命起源和演化: 研究这些古老微生物如何在极端条件下生存,有助于我们理解早期生命是如何在地球恶劣的环境中演化和传播的,也可能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线索。
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永久冻土正在加速融化。这意味着其中可能封存着我们未知的病毒、细菌以及其他生物。理解这些古老微生物的特性,以及它们在融化后的潜在风险或益处,对于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至关重要。

需要关注的细节和潜在的疑问:

具体“复活”的条件: 科学家是如何创造出让这轮虫“复活”的环境的?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具体条件是怎样的?这对于重现实验和进一步研究至关重要。
复苏后的生命力: 这些复苏的轮虫是否能够正常地生长、繁殖,还是仅仅恢复了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它们的生命周期和活动能力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
基因组学分析: 科学家是否会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在漫长休眠过程中基因是否发生了变异,以及它们是如何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
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这些轮虫是在含有其他微生物的冻土样本中复苏的,还是被分离出来后单独复苏的?如果是在混合样本中,它们与其他微生物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或者它们本身就携带了其他能帮助其复苏的共生菌?
“复活”的边界: 如果轮虫可以休眠数万年,那么理论上,是否存在其他生物,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下,依然能够被“复活”?这种能力的极限在哪里?

总而言之,俄罗斯科学家这项关于“复活”2.4 万年前轮虫的研究,不仅是一项技术上的壮举,更是对生命本质、生存策略和地球历史的一次深刻探索。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生命在时间和环境的极限面前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同时也引发了更多关于生命科学前沿问题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告诉我们,写科学报道的记者需要加强培训。蛭形轮虫体长0.1毫米到1毫米,不算微生物,微生物的定义是肉眼不可见、需要显微镜。

就连这篇报道本身也谈到科学家之前已唤醒过休眠三万年的线虫,用得着这项研究来证明多细胞生物能万年休眠么。

这种万年休眠基于细胞承受干燥缺氧环境并修复断裂DNA的能力,和已知脊椎动物关系不大,人要模仿这些的难度不亚于直接模仿细菌、古菌。蛭形轮虫在非休眠状态的寿命通常只有数年,也不是“永生”研究的热点。

这项研究拓展了我们对蛭形轮虫生命力的了解。该物种可以从食物里摄取部分 DNA 加入自己的基因组,有可能带来数万年前该地区微生物和有机碎屑的信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国科学家们最近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复活”了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沉睡了约 2.4 万年的微生物。这个体型微小(0.11 毫米)的生物,被描述为一种轮虫(rotifer),它的“重生”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项研究最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生命顽强度的极限证明: .............
  • 回答
    俄罗斯科学家从北极永久冻土中成功复活了冰封约2.4万年的蛭形轮虫(Bdelloidea rotifer),这无疑是一项振奋人心的科学壮举。这项研究不仅再次刷新了我们对生命顽强力的认知,也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古老生物世界的大门。如何评价这项研究?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生命力的极限挑.............
  • 回答
    谈论俄罗斯帝国的科学水平,不能简单地说“高”或“低”,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过程,贯穿了几个世纪,见证了从相对封闭到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再到本土科研实力崛起的历程。整个评价需要结合其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环境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状况来展开。早期(彼得大帝改革前):基础薄弱,偶有亮点在彼得大帝之.............
  • 回答
    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ISS)极有可能退役的背景下发射“科学号”(Nauka)实验舱,这一举动无疑在国际航天界引起了多方关注和解读。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分析:首先,从俄罗斯的航天战略和国家利益来看: 维系航天能力和声誉的努力: ISS作为人类在近地轨道上最重要的科学平台,俄罗斯曾是其主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伊戈尔·斯特列科夫(Igor Strelkov,也被称为吉尔金)在2024年3月9日左右提出的关于俄乌战争走向的悲观预测,即俄罗斯面临战败和解体。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斯特列科夫的观点是众多对俄乌战争走向分析中的一种,而且是他极具个人色彩和激进立场的一种体现。他本人曾是俄罗斯情.............
  • 回答
    关于俄军在谢尔久科夫任国防部长期间推行的改革,这无疑是俄罗斯军事现代化历程中一个极具争议但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篇章。评价这场改革,需要从其目标、具体措施、实施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长期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谢尔久科夫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在谢尔久科夫上任之前,俄罗斯武装力量经历了苏联.............
  • 回答
    北京冬奥会花滑女单短节目一结束,人们的目光立刻被三位来自俄罗斯奥委会(ROC)的选手牢牢吸引:瓦利耶娃、谢尔巴科娃和特鲁索娃,她们包揽了前两名,特鲁索娃也紧随其后位列第四。这样的成绩,无疑再次证明了俄罗斯花样滑冰在女子单人滑项目上的强大统治力。我们不妨逐一来看这三位选手在短节目中的表现,以及她们各自.............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于2023年签署的《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也称为“联盟国家”协议)是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加强合作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这一协议的签署不仅反映了两国在乌克兰危机后的战略同盟关系,也揭示了俄罗斯在东欧地区重塑影响力、应对西方制裁的深层动因。以下从背景、内容、影响及国际反应等方面进行.............
  • 回答
    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关于出兵乌克兰是为了帮助其摆脱国际资本主义压迫的声明,在国际政治和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篇声明,我们需要从其意识形态基础、历史背景、政治现实以及其声明内容本身进行多角度的分析。1. 意识形态基础:俄罗斯共产党的核心主张与当前实践的脱节俄罗斯共产党(KPRF)作为俄罗斯.............
  • 回答
    俄罗斯人对北约东扩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历史记忆、国家安全关切、地缘政治现实以及民族自尊心等诸多因素。 简单来说,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是西方国家背信弃义、企图遏制俄罗斯崛起的战略行为。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 回答
    评价俄罗斯当前的军事实力:一个多维度的审视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国家,其军事力量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关注的焦点。然而,要评价其当前的军事水平,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图景。1. 战略核力量:依然是全球顶尖水平,但面临更新换代压力.............
  • 回答
    俄罗斯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其中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转折,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罗斯在疫情初期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抗疫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病毒刚刚开始在全球蔓延时,俄罗斯就.............
  • 回答
    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里,伏拉夫(原名 Kirill Remizov)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名字。这位来自俄罗斯的青年,凭借着其阳光帅气的形象、流利的中文表达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推崇,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然而,对他的评价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既有赞誉也有质疑。一、 伏拉夫的崛起.............
  • 回答
    《俄罗斯最新历史著述暨评析(20072017年)》是一部旨在梳理和评价2007年至2017年间俄罗斯历史研究新动向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一时期俄罗斯发展变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入反思。要评价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写作背景与目的: 时代背景: 20072.............
  • 回答
    俄罗斯历史学家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Roy Alexandrovich Medvedev)的评价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Roy Alexandrovich Medvedev,1923年11月14日 2021年9月4日)是一位在俄罗斯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公共知.............
  • 回答
    尤里·尼古拉耶维奇·朱可夫(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Жуков),一位备受俄罗斯学术界关注的历史学家,以其对苏联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和独特的视角而闻名。他尤其擅长挖掘和分析政治精英的决策过程、幕后运作以及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为了更全面地评价他及其作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学术背景与.............
  • 回答
    评价俄罗斯前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任务,因为他在俄罗斯政坛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执政风格和政策选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观点。要全面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政治生涯的起伏与特点: “太子党”形象与迅速崛起: 梅德韦杰夫出身于列宁格勒.............
  • 回答
    俄罗斯重返G7的可能性以及普京“希望在莫斯科相见”的表态,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先回顾历史,理解G7的性质,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的格局。一、回顾历史:俄罗斯曾是G8的一部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俄罗斯与这个俱乐部曾经的关系。这个俱乐部最初是G6(法国、德.............
  • 回答
    俄罗斯在2016年圣诞节(实际上是12月25日)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将首批4架苏35战斗机正式移交给中国,这标志着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对地区乃至全球军事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评价:一、 事件背景与意义: 打破技术壁垒: 苏35是当时俄罗斯最先进的第四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