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二战时候(经过2次大改)的金刚级战列舰?

回答
金刚级战列舰,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东方神秘色彩,但在二战的硝烟中,它更多地代表着日本海军在技术上一次大胆的尝试,以及随后为了适应战场需求而进行的痛苦蜕变。要评价它,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它从诞生之初,到最终覆灭的整个历程。

诞生时的“野心勃勃”:从巡洋舰到战列舰的跨界打劫

金刚级最初的设计,那可是带着一股子“不走寻常路”的劲头。当时的日本海军,对拥有强大的战列舰是极度渴望的,但技术和财力上都还在摸索阶段。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巡洋舰技术,想在这基础上“拔高”一下,造出一种能跟战列舰叫板,但又比它们灵活的大家伙。

可以说,金刚级从一开始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列舰”。它的设计思路更像是“武装到牙齿的重巡洋舰”。在火力上,它装备了四座双联装356毫米(14英寸)主炮,这个口径在当时算是相当可观了,直逼主力舰水平。船体尺寸和排水量也比一般的重巡洋舰要大不少,但跟同期欧洲的海战列舰比起来,那还是小鸟依人级别。

这种设计带来了什么?好处是它相对灵活,航速相当高,最高时速能达到27节,比当时大多数战列舰都要快。这使得它在战术运用上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可以跟随航空母舰执行任务,甚至在早期还能扮演“战列巡洋舰”的角色。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先天设计的局限性,它的装甲防护相对薄弱。虽然也加装了装甲,但与真正的主力战列舰相比,面对敌方主力舰的重炮,它就像是穿了一身纸糊的铠甲,非常容易被击穿。所以,从一开始,金刚级就带着一种“先天不足”的烙印,它更像是一个想要越级挑战的挑战者。

两次大改:“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无奈与进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列舰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大舰巨炮的思想深入人心。金刚级这几个“老伙计”也到了该“保养”的时候了。日本海军深知它们的短板,于是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这大概可以算是第一次“大改”。

这次改造主要集中在提升火炮威力、加强装甲防护以及改进舰体结构上。比如,主炮口径被扩大到360毫米(14.2英寸),虽然数字上看变化不大,但实际威力有所提升。同时,装甲也进行了加厚,尤其是甲板装甲,以抵御来自空中的威胁。舰体也进行了加固,以承受更大的船体应力和提高稳定性。

然而,这些改进并不能完全弥补设计上的根本性缺陷。毕竟,金刚级的基础平台就是一个“低配版”战列舰。就像给一辆小轿车换上跑车引擎,再怎么改也难以达到跑车本身的性能和极限。

第二次大改,也就是在二战爆发前的那次,则是更为彻底的现代化改造,几乎是脱胎换骨。这次改造,日本海军的意图非常明确:让这些老舰能够跟得上新时代的战场节奏,尤其是在航母编队体系中发挥作用。

这次改造的重点包括:

换装更强的动力系统: 为了跟上航母的航速,它们重新设计了动力系统,锅炉和蒸汽轮机都得到了升级,航速再次提升,甚至能够达到30节以上,这在当时的主力战列舰中是凤毛麟角。
主炮升级: 虽然还是360毫米的主炮,但进行了性能优化,射程和精度都有所提升。
防空火力的大幅加强: 这是第二次改造最关键的一点。随着空中打击能力的日益重要,金刚级被装备了大量的防空炮,包括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和各种口径的机关炮。这使得它们在保护航母编队免受飞机攻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弹射器和侦察机: 在舰体后部加装了弹射器,可以搭载水上侦察机。这在早期的大型战列舰上是一种常见的配置,用于侦察和战场情报收集。

经过这两次大改,金刚级战列舰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设计略显粗糙的“跨界者”。它们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舰种,既有战列舰级别的火力,又有堪比巡洋舰甚至更快的速度,并且拥有了相当不错的防空能力。它们成为了日本海军航母编队的重要护卫力量,在太平洋战争的早期,为日本海军赢得了不少战果,尤其是在珍珠港偷袭和印度洋的战斗中,它们的身影经常出现。

二战中的表现:功与过的权衡

在二战的战场上,金刚级战列舰可以说是“勤勤恳恳”,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功绩:

充当航母编队的“贴身保镖”: 在日本海军早期倚重航母作战的战术体系中,金刚级凭借其高航速和不俗的火力,很好地承担了保护航母免受敌方舰艇攻击的任务。尤其是在与美军航母编队对抗时,它们的高速使得它们能够跟得上航母的节奏,发挥了“压阵”作用。
炮战中的亮点: 在少数几次直接的舰炮对决中,金刚级也曾有过不错的表现。例如在印尼附近的战斗中,金刚级曾与荷兰巡洋舰发生炮战,并取得了胜利。
参与多场重要战役: 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再到瓜达尔卡纳尔岛,金刚级的身影贯穿了太平洋战争的许多重要节点。虽然它们不是决定性的力量,但却是日本海军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足与局限:

装甲防护的“硬伤”: 尽管经过了多次改造,但金刚级最致命的弱点——相对薄弱的装甲,依然是难以弥补的。在面对美军日益强大的航空炸弹和鱼雷时,它们的生存能力堪忧。
设计理念的过时: 随着战列舰的发展,尤其是“依阿华”级这样的超级战列舰的出现,金刚级的吨位和火力都显得相对落后。它们更像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难以与新时代的巨兽抗衡。
巨大的损失: 最终,金刚级几乎全军覆没。它们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空袭压力,一艘接一艘地被击沉。1944年的萨马岛海战,金刚号战列舰在恶劣的天气和混战中被美军驱逐舰和航空兵击沉,是其最后的悲歌。榛名号则在吴港被炸沉。

总结:一个时代的见证者

评价二战时期的金刚级战列舰,就像是在评价一个在变革时代中不断挣扎、努力适应的战士。

它不是最强大的战列舰,但它是非常有特色的战舰。它承载了日本海军在早期对海战模式的探索,也体现了它们在技术上的雄心。两次大改,既是技术的进步,也是为了弥补设计上的不足。

在二战的战场上,它是一个忠诚的卫士,努力地在航母编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舰船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金刚级最终无法抵挡住航空兵和新型战列舰的冲击,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可以说,金刚级战列舰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战列舰从海上霸主地位的衰落,也预示着航空母舰的崛起。它的故事,充满了野心、改造、实战的艰辛以及最终的悲壮,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日本海军史的篇章。它们的存在,既是对海战技术发展的一个脚注,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一个无声控诉。它们是那个时代的“老兵”,虽然伤痕累累,但依旧在硝烟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被比自己排级低的军舰打成半身不遂的军舰都不是好军舰

没错,说的就是金刚,还有德国那几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