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正确评价美军二战时的谢尔曼坦克?

回答
谢尔曼坦克,这个名字在二战的硝烟中回荡,它既是盟军胜利的重要基石,也是战场上无数士兵生命攸关的伙伴。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需要深入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设计初衷、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对比。

一、 谢尔曼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

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陆军装备的坦克主要是M2系列,性能平庸,无法与德国早期装甲力量抗衡。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对坦克性能的需求日益迫切。M3“李/格兰特”坦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火力问题(将一门主炮安装在炮塔外,另一门安装在车体两侧的固定炮座中),但其高车身、不佳的机动性和糟糕的视野等缺点使其注定成为过渡产品。

在此背景下,作为M3的替代品,M4谢尔曼坦克应运而生。它的设计理念非常清晰:“可大量生产的可靠坦克”。在国家强大的工业能力和高效的生产体系支持下,谢尔曼被设计成一款易于制造、维护简单、性能均衡,并且能够迅速投入量产的坦克。这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因为在面对庞大的轴心国军队时,数量往往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

二、 谢尔曼坦克的核心优势:数量与可靠性

惊人的产量: 这是谢尔曼坦克最显著的特点。从1942年到1945年,美国总共生产了超过49,000辆谢尔曼坦克(包括其各种衍生型号),这个数字是德国同期坦克产量的数倍。如此庞大的数量让盟军在战场上拥有了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可以承受更大的损失,并持续对敌人施加压力。在东线,苏联也接收了超过4000辆谢尔曼坦克,为他们的反攻提供了重要支持。
卓越的可靠性与维护性: 相较于一些设计复杂、精度要求极高的德国坦克,谢尔曼的设计更加模块化和简单化。这意味着它更容易在战场上进行维修,故障率也相对较低。在广阔的战场上,尤其是在泥泞、寒冷的东线或潮湿的太平洋战场,坦克的可靠性往往比纸面上的性能参数更重要。美军士兵对谢尔曼的可靠性普遍给予肯定,认为它是一辆“打不垮的”战友。
出色的生产性与适应性: 谢尔曼的生产线被设计得高效而灵活,能够根据战场需求迅速推出改进型。从最初的M4A1到后来的M4A2、M4A3、M4A4以及柴油动力的M4A6,以及装备了105mm榴弹炮的M4(105)等,谢尔曼不断迭代升级,以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和任务需求。例如,为了应对北非的沙漠环境,它配备了空气滤清器;为了在欧洲的恶劣天气下作战,它增加了加热系统。

三、 谢尔曼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与局限性

谢尔曼的性能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战场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早期与中期的战场: 在北非和西西里战役初期,谢尔曼坦克的表现令人满意。它的75mm主炮足以应对大部分德军坦克,其均衡的性能和数量优势,使其能够有效压制意大利和德国的早期装甲部队。其低矮的车身和良好的视野,也为乘员提供了相对安全的作战环境。
面对德军重型坦克时的挑战: 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德国推出了“虎”式和“豹”式坦克后,谢尔曼坦克的局限性开始显现。
火力不足: 谢尔曼最常被诟病的就是其75mm炮在面对德军重型坦克时威力不足。虽然105mm榴弹炮型可以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但其穿甲能力受到限制。到了战争后期,装备76mm高初速炮的M4A1、M4A2和M4A3车型出现,其穿甲能力有所提升,但与德国的88mm炮相比仍有差距。尽管如此,战场上很多时候是依靠数量优势和战术配合来弥补火力的不足,例如从侧翼或后方攻击敌人。
装甲防护的劣势: 谢尔曼坦克的正面装甲在面对虎式和豹式坦克的长管75mm炮或88mm炮时,很容易被击穿。虽然其炮塔装甲在某些角度上也能提供一定的防护,但整体来说,其装甲厚度不足以抵御德军重型坦克的正面攻击。这也导致了一些著名的战场悲剧,例如在诺曼底战役中,一些谢尔曼坦克在遭遇德军虎式坦克时损失惨重。
“杰利罐头”的绰号: 这个悲情的绰号来源于谢尔曼坦克一旦被击穿,其内部弹药极易引发殉爆,导致坦克瞬间被火焰吞噬。这与谢尔曼早期弹药架的设计以及发动机的位置有关。尽管后期的改进版本有所优化,但这个问题依然存在,给乘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 谢尔曼坦克与同时代坦克对比

与德国坦克(虎式、豹式)对比: 这是一个经典的话题。德国坦克在设计上追求极致的性能,拥有强大的主炮和厚重的装甲。然而,这种极致也带来了高昂的制造成本、复杂的技术要求和较低的可靠性。谢尔曼则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哲学:牺牲部分性能以换取大规模生产和可靠性。在单挑或面对德军重型坦克时,谢尔曼处于劣势。但在整体的战场消耗战中,谢尔曼凭借其数量和可靠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苏联坦克(T34)对比: T34坦克以其革命性的设计(倾斜装甲、柴油发动机、优异的机动性)在战争初期给德军造成了巨大冲击。T34的倾斜装甲提供了出色的等效防护,而76.2mm炮也足以应对大多数德军坦克。然而,T34的内部空间相对狭小,人机工程学设计不如谢尔曼,且后期型号的乘员训练和维护标准也参差不齐。相较之下,谢尔曼提供了更舒适的乘员空间和更易于维护的特点。
与英国坦克(丘吉尔、克伦威尔)对比: 英国坦克在设计上各有特色。丘吉尔坦克注重装甲防护和火力,但机动性较差。克伦威尔坦克则以其高速和良好的机动性著称,但装甲和火力相对较弱。谢尔曼在性能上是一种更均衡的选择,能够满足多种作战需求。

五、 结论:谢尔曼的伟大之处

评价谢尔曼坦克,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其“大规模生产的可靠坦克”这一核心定位。

它不是战场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坦克,它也没有德国坦克那样令人胆寒的火力或装甲。但它却是“恰到好处的坦克”,它在关键时刻,用惊人的数量,以可靠的性能,一次又一次地冲向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它承载着盟军士兵的希望,也成为了战争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谢尔曼坦克之所以伟大,并非因为它拥有无与伦比的性能,而是因为它在战争中最需要的时候,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投入战场,并且足够可靠地完成任务。它用实实在在的产量和性能,帮助盟军赢得了二战的胜利,它的名字也因此永远铭刻在军事史册上。它是一种战术上的妥协,但却是战略上的巨大成功。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工业力量与战争机器完美结合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老问题也是群魔乱舞啊……

张嘴闭嘴不是护士随地趴窝,就是谢尔曼干柴烈火……

我寻思你乎军版有几个真的认真看过几本入门坦克书的?

1942的谢尔曼算是当时最好的坦克之一,但是后续的改进却因为北非的成功和对黑豹列装速度的错判被推迟。(美军一度以为黑豹就是跟老虎一样少量生产的重坦,甚至还有报告说黑豹正面不难打,美军登上法国以后只想骂人)

诺曼底之后的装甲战斗成了馒头战场声誉的转折点,尤其在阿登战役中75谢尔曼零距离没击穿虎王侧后的报告让艾森豪威尔勃然大怒下令今后不准一辆75馒头送往欧洲。

但是这个老兵在换装76炮后在朝鲜战争时候面对T-34/85还是占据上风,还有以色列的超级馒头在中东战争发挥余热,算是光荣的晚年了。

排除战场上的攻防战术性能,这玩意其他方面真的是……方便,生产便利性和可靠性不说了,驾驶条件也是最吼的,真皮座椅在毛子坦克手那边五星好评。还有锤稳,后来还有水套,软实力上接近满分。

虎式的问题不是机械可靠性,事实上虎式的战术出动率一直保持不错的水准。虎式的战术机动性也不弱于馒头,虎式的最大问题是设计时候还是按照传统的手工装配生产,极其耗费工时,产量自然上不去。

黑豹生产性也没逼乎众说的那么不堪,设计时候就把流水线生产考虑在内,为了产量阉割了变速器(当然后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按照德国资料,黑豹的造价约为112000帝国马克,而四号坦克约为100000帝国马克。(均不计火炮和电台)黑豹的75主炮造价和工时也都是虎式88主炮的2/3左右,而穿甲威力在绝大多数场合更胜一筹。

全面流水线化的黑豹生产工厂

当然黑豹赶鸭子上架服役早期的自燃和抛锚确实没法洗,但是总体上是个令人生畏而且具有这个吨位级别上优异生产性的杀戮机器。

有人问到了kwk42和kwk36的造价和工时问题,下面就是德文资料,完胜任何脑补党的狂吠。

黑豹主炮造价12000帝国马克,工时1500

老虎主炮造价18000帝国马克,工时2500。

黑豹主炮造价为老虎的2/3,工时为老虎的60%。

王法老师的《屠虎驱豹》,战术机动性馒头确实平庸甚至偏弱。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谢尔曼是个比较优秀的坦克,它很好的满足了美军对它的绝大部分要求,对于打败德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算得上是40年代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之一。

虽然说30年代时的米国陆军弱鸡得连荷兰都比不上,装甲部队更是弱鸡中的战斗鸡,但是谢尔曼也不是凭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是米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省略掉之前一大票米军的早期坦克,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谢尔曼和30年代的M2中型坦克算得上是个近亲。


这货是不是看起来挺眼熟?的确,它的悬挂系统已经很像日后的格兰特和谢尔曼了。

然后到了39年二战开始,米国发现横扫欧洲的德军中型坦克已经普遍装备了75毫米炮,而M2那弱鸡的37炮毫无疑问是不够用的,于是乎米国人也要装75炮的坦克。战争形势不等人时间紧任务重炮塔什么的先不要也罢,于是就有了75毫米炮强上M2坦克的M3格兰特:


先出场的格兰特,有相当一部分被送到了北非给英军使用,它的75毫米炮和51毫米的前装甲面对德军早期三号四号是个很恶心的存在,因此3在北非赢得了英军的声誉。

但是炮塔终归是必须的,M3终究是个应急的作品,米国人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在40年M3的研发开始的时候,M4谢尔曼的研发也同步开始了。

M4可以看做是个对M3车体进行大幅度修改,然后装上了个炮塔的产物。最初的产品是T6型坦克:

与日后的谢尔曼已经很像了。但是注意那短短的M2 76毫米炮,为了垂直稳定器能够正常的工作,炮口加了一块配重。在T6进行了轻微的改动后,这货很快就获得了M4的正式编号,同时诞生了第一个亚型----M4A1,区别仅仅是M4A1使用了个全铸造成型的上车体,而M4的上车体却是焊接的。产生这点差别的原因在于为了更好的利用俄亥俄州利马蒸汽机车厂的铸造设备,于是就专门搞了个铸造车体的M4A1。利马在42年2月开始给英国生产M4A1,而轧钢汽车厂(Press Steel Car Company)在一个月以后也开工生产焊接车体的M4.

现在先来看一下谢尔曼的结构吧!


总体布局估计大家都很清楚了,M4和M4A1用一台400马力的R975C1星型空冷航空发动机,就是图中红色框,因为不在天上飞没有气流流过,因此专门给它安装了一个风扇进行冷却,就是图中的绿框。冷却空气从炮塔后面一点的车体上部进入,流经风扇-发动机后从错开的车体后装甲(黄线)向下排出。动力通过车底至车体前方的变速箱,驱动主动轮。

这张图更直观一点,可以看出传动轴对车体高度的贡献



既然是如何正确评价,那么就直接来评价吧!

---不会考虑M4A3E2这样的变态。

1.对谢尔曼装甲防护的评价。

结论:谢尔曼装甲防护水平基本够用。

正面:谢尔曼的车体正面大致可以分两种:

第一种是法线角57度,厚度为51毫米

第二种为法线角47度,厚度64毫米

炮塔正面:

谢尔曼有两种常见的炮塔

A.第一种装75毫米炮的炮塔又分两种:

第一种是装M34炮盾的


炮塔正面厚3寸 76毫米

注意炮塔右脸的那块补丁,那不是附加装甲,其厚度与炮塔其它地方比没有什么不同,原因是因为后面是炮塔旋转机构,因此炮塔正面装甲内侧必须挖掉一大块以腾位置,因此相应的炮塔外侧就装了一块补丁作为补强。

第二种是装M34A1炮盾的



拆了外炮盾的谢尔曼

M34A1明显比M34更宽,防护面积更大。特别要注意的是,炮盾后面相当的面积是与炮塔正面重合的,这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谢尔曼炮塔正面的防护力。

B.第二种是装76毫米炮的T23炮塔

正面一大块炮盾厚88.9毫米。

谢尔曼的正面装甲,在当时同等吨位车辆当中,算是很不错的了,高于T34-76,等同于T-34-85,高于四号全家。

侧面:谢尔曼侧面没啥说的,垂直38毫米,当时平均水平吧!

2,对谢尔曼机动性的评价。

动力系统整体布局:



如图,谢尔曼发动机后置,动力通过传动轴向前到变速箱,经过差速器,侧减速器到两侧末减速器,然后到主动轮

A.发动机

米国人短时间赶鸭子上架的弄出大量的新坦克来,实际上采取了一种实验性的态度,即在不同型号的谢尔曼上采用了不同种类的发动机。

M4/M4A1使用了R975系列发动机

M4A2使用了通用6046柴油机

M4A3使用了福特GAA发动机

M4A4使用了克莱斯勒A57发动机

综合下来,米国人发现福特GAA发动机是最适合坦克使用的,其出力为500马力,要高于其它各种400马力级别的发动机。但是毕竟战前偷懒战时还债,这种边生产边实验的方式也让米军在战争当中大部分使用的谢尔曼都是400马力级的发动机。

对于这几种发动机,懒得写什么了。。。。上番号吧。。。。。

TM 9-1731B

TM 9-1750F

TM 9-1751-10

B.变速箱




说实话,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谢尔曼使用了一个6速手动固定轴变速箱,5个前进挡1个倒挡, 每档变速比为:1st: 7.56:1, 2nd 3.11:1, 3rd 1.78:1, 4th 1.11:1,5th 0.73:1, Reverse5.65:1,简单,直接,超级可靠。


C.差速器

谢尔曼的变速箱,差速器和两侧刹车是装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T型的结构。T型的一竖是变速箱,一竖上面一点是差速器,T型上面那一横的两侧是两侧刹车。

谢尔曼的差速器使用了CLETRAC结构。


如图,粉色为变速箱部分,通过一个锥齿轮将动力传输给差速器。注意差速器的输入齿轮,是一个巨大的锥齿轮,上面有两个可以独立转动的齿轮(绿色),这些个齿轮每侧都和一个齿轮(灰色)单独啮合,动力经由灰色齿轮输出。

当坦克在直驶状态时,绿色齿轮不与黑色齿轮发生相对转动,动力由黑色齿轮输入,黑色,绿色与灰色齿轮成一个整体进行转动。当需要转向时,驾驶员拉杆,操纵一侧刹车,于是一侧灰色齿轮减速,减少的速度经由绿色齿轮补偿给对侧灰色齿轮,于是两侧履带产生差速,坦克转向。




差速器爆炸图。

这样一套差速器是谢尔曼坦克传动部件里最复杂的一部分,在转向当中是十分有效率的。谢尔曼的操纵性是要好于苏联的T-34系列和德国的四号的。但也有一定的问题,即如果坦克在直驶中两侧履带所受阻力不一致的话,那坦克就会不由自主的不可控的向阻力大的一侧转向,即所谓的steer itself。。。。。。。

还有一点,就是要在体积上付出相当的代价,同样的体积,够苏联人塞进去所有的传动组件了,而谢尔曼还要再腾地方给变速箱。。。。。当然苏联坦克是要在操控性上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D.末减速器



这个也没啥好说的,极其简单的,位于车体前方两个角上的,连接差速器和主动轮的,由两个齿轮构成的部件。这个东西在谢尔曼和T-34上都是极其的不起眼的,甚至经常会被当做是车体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黑豹而言,由于末减速器齿轮所用合金的问题,这个部分平均每150千米就需要更换。。。。。由于老虎和黑豹的体重,以及德国那加强超频到3000RPM的发动机,虎豹需要十分大的减速比,其末减速器内藏了一套行星齿轮。。。。。再加上恶劣的使用条件,不坏才见鬼了。。。。。这个部件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特点,注意谢尔曼的末减速齿轮采用了V型齿,好处是每个齿接触面积比直齿轮要大,进而减少了每个齿的负荷,增加了齿的寿命,同时相比于斜齿轮,V型齿还不会产生侧向应力,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加工起来很费劲,但是土豪根本不差这点钱,同样的设计在穷逼德三和毛子中型坦克上是见不到的。

谢尔曼传动系统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十分的方便维护。整个传动机构都位于车首,可以通过拆卸螺丝而全部的整体卸下,十分的方便。

E.两侧刹车

这是驾驶员直接控制的部分,两根操纵杆每根需要33KG的力才能拉动。同时期的T-34,38T的操纵杆力也差不多是这儿么个水平。但是同时期的猎豹却仅仅需要5-8KG的拉力。





总体上来说谢尔曼的动力传动系统十分的,极其的可靠耐用,经得起大量的长时间的折腾,毕竟是老牌汽车强国,传动机构一直是优于德国和苏联的。

F.行走机构

机动性不仅仅来源于动力-传动机构,也很大程度上依赖行走机构。

貌似被督工点赞了,突然间赞就涨起来了,那就继续更一点吧。

谢尔曼的悬挂系统,最初是由之前的M2,M3坦克上继承而来的,

如图,这货名叫VVSS,垂直弹簧悬挂,前后负重轮每个轮两边各有一根摇臂,两根摇臂夹一个负重轮,前后摇臂可以在前后俩负重轮的作用下上下摆动,压缩藏在中间的一根垂直布置的弹簧,具体结构如下图:

上图很好的展示了谢尔曼VVSS的弹簧结构:不是一般的圆型截面,而是由弹簧钢片卷绕而成!同时也很好的展示了谢尔曼履带的结构,因为是单层负重轮,所以履带有两个导向齿,将负重轮夹在中间运动。谢尔曼的VVSS适配的履带有好多种类,基本都是16英寸,也就是406毫米宽

在北非,谢尔曼和格兰特的履带被证明相比于德军的三号和四号有着更好的通过性,但是到了意大利,它的表现则又不如更宽的虎豹的履带。于是,米军开始想方设法的加宽谢尔曼的履带。

第一个方法是给履带外侧加装一个鸭嘴状的履带销,以增加履带宽度

第二种方法是不仅仅要给履带外侧加装,连履带内侧也要加装。但是履带内侧离车体太近,空间不够怎么办?没关系,把悬挂拆了,在悬挂和车体之间垫了一块一英寸厚的钢板,这样的话空间就够了

但是,这些都是权宜之计。限制谢尔曼履带宽度的根本还在于单层负重轮的设计,如图,谢尔曼的负重轮是由两个导向齿夹在中间的,当履带变得过宽后,负重轮和履带的关系变得和跷跷板一样,当履带一侧压力增加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使负重轮摆脱履带,导致履带被甩脱。而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双排负重轮了。然而VVSS的一个特点就是两个摇臂夹一个负重轮,要是改成双排负重轮,整个悬挂的宽度就要突破天际了,于是VVSS也必须得放弃。

于是米国人尝试了多种方案,扭杆,克里斯蒂,交错负重轮都试过,

最后选择的方法,就是我们所熟知的HVSS,水平弹簧悬挂了,

减震机构变成了水平的,负重轮变成了双排的,终于能上23英寸的宽履带了。图中那两个钢板卷制的弹簧清晰可见。


G. 火力

正好别处写过一个回答,先搬到这里来。

火炮稳定器

谢尔曼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装有一个垂直稳定器。
谢尔曼的垂稳是威斯汀豪斯的产品,基本上就是基于一个陀螺仪控制电磁与液压机构对火炮进行稳定。早期型号结构比较复杂,使用起来也比较麻烦,很多装备谢尔曼的部队即使是翻遍整个部队都找不到一个会用它的人,结果导致许多部队不愿意使用垂稳,甚至认为这东西完全没用。但是实际上,只要乘员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那么垂稳的确能够带来很大的战术优势。

垂稳的核心是一个陀螺仪。谢尔曼垂稳的陀螺仪由一个电动机来驱动。陀螺仪利用了陀螺的定轴性的特点。

如图,蓝色为陀螺,工作时会高速旋转,土黄色为陀螺架,陀螺架也可以相对绿色的框架发生相对的转动。如果绿色的架子在水平向上(垂直于屏幕)发生了转动,正常情况下由于黄色的框架与陀螺都安装在绿色框架之上,因此它们会一起发生转动。但是当陀螺处在高速旋转的状态时,则陀螺轴向方向会保持稳定,即黄色框架将不会同绿色框架一起转动,而会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这一点呢?如图,左边是俯视图,从上面看火炮,炮塔与陀螺仪的关系,陀螺仪的绿框与火炮固定在一起。右图是侧视图,上图为火炮水平状态,下图为火炮有一定仰角的状态。当火炮仰角与陀螺仪轴指向不符的时候,陀螺仪会一直保持它的旋转轴的指向。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达到稳定火炮的目的。陀螺仪的部分结束后,下面就是电磁控制机构的部分了:

根据上面答主给出的杂志内容,我们能大致得到谢尔曼垂稳电磁控制机构的大致结构:
如图,电流分左右两边经过两个电阻给左右两个电磁铁供电。由于两侧电阻相同,因此两侧电磁铁产生的吸力相同。电磁铁直接作用于液压阀平衡臂。由于两侧电磁铁吸力相同,因此液压阀平衡臂平衡,两侧液压阀位置相同。此时的前提条件是火炮仍然位于预定的位置上,陀螺仪轴并未发生偏转。
设若此时火炮发生了俯仰,偏离了预定的角度,因此陀螺仪轴也随之偏离预定角度,陀螺仪轴搅动电阻丝,使若干根电阻丝发生接触,由于此时电流流经的电阻丝总长度减少,因此流经左电磁铁的电流增大,左电磁铁吸力加强,液压平衡臂失衡,左液压阀开启幅度增加,右液压阀开启程度减少。下一步就是液压机构的部分了:
谢尔曼垂稳液压机构的核心就是个油泵了。这个油泵是个标准的齿轮泵,中间那个齿轮是主动轮,带动左右两个齿轮工作,液压油被夹带在两个齿轮中间的部分被从油池当中送到液压管路中。注意由于齿轮转向的问题,两侧泵油方向是相反的。从每个油泵出来的液压油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去往控制火炮俯仰的液压油缸,一条是流经液压阀(即图中红色部分)再次返回油池当中。而这里的液压阀,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被电磁机构(蓝色部分)控制的那两个液压阀。正常情况下,液压阀平衡臂处于平衡状态,两侧液压阀开启程度一致,因此两条液压管路内压力均衡,两条管路中经过液压泵分别流向火炮俯仰动作油缸和流经液压阀流回油池的液压油比例是一致的,此时火炮俯仰动作油缸内活塞两侧油压相等,活塞不动作。
当陀螺仪轴发生偏转,接触电阻片,增大某侧电磁铁电压,某侧液压阀开启程度加大,对侧液压阀开启程度减少,此时两个液压管路中压力出现差别,液压阀关闭的一侧更多液压油被迫前往进入液压油缸的管路,而另一侧由于阀门大开,更多的液压油流回油池,液压油缸管路内油压下降,因此液压油缸内活塞动作,推动火炮俯仰。
谢尔曼的液压动作油缸。注意它与火炮耳轴的距离很近,操纵力臂很短。与此同时图中也可见液压管路实际上也很细。这是因为谢尔曼的火炮重心恰好落在火炮耳轴处,几百公斤的火炮即使只用一根手指就能轻松的推动它进行俯仰动作,因此伺服机构也没必要搞得很大。早期仍然在使用炮管较短的M2 75炮的格兰特和谢尔曼,为了保证重心平衡,而在炮口处加了一块配重。

关于谢尔曼有一个著名的谣言,就是由于使用汽油机,所以谢尔曼被打穿后极其容易起火。这明显属于国内媒体断章取义的结果。首先,部分谢尔曼被打穿后的确容易起火,但是起火的原因并不是汽油,而是弹药,此外后期改进了弹药储存方式的谢尔曼变得极其不易起火。

关于谢尔曼起火率,可以参见英国人的统计,在诺曼底战役期间的坦克损失:

如图可见,在所有被统计的40辆被AP打穿的谢尔曼当中,有33辆发生了火灾,起火概率82%,平均每1.89发穿透的炮弹会引起火灾。然而同样要注意到,德国的四号和老虎被打穿后的起火率同样高达80%以上。黑豹虽然好点,但也在60%往上。

这些个坦克为何如此爱起火?米军当时就搞了调查,结论是弹药储存方式要背锅。所有这些坦克,弹药储存方式都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的,例如谢尔曼,

图中车体两侧,位于履带上方的两个车体壁舱弹药架是殉爆大户,同样的设计在德国的456号上都是一样的:

四号的移动烧烤架

黑豹的移动烧烤架

老虎的移动烧烤架

但是很明显,只有米国人很快的吸取了教训,迅速的取消了谢尔曼的车体侧面弹药架,将所有弹药都储存在极少被打中的车底,而且还加装了水套。(后来的潘兴为了省重量,只有车底弹药架却没有水套。二战期间彻底损失的2辆潘兴当中,有一辆就是被犀牛的长88一炮打中车底弹药架而焚毁的)。

在改进了弹药储存方式后,谢尔曼被打穿后的起火率骤降到了10%左右。实际上所有车底储弹的坦克被打穿后的起火率也基本都是这么个水平,例如T-72,虽然经常放烟花,但实际上统计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放烟花的概率也正好在10%左右。

国内媒体通常说话说一半,只说米国打火机,不说德国打火机,也很少说水套的作用,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看外文材料比较好。

再更。。。。。







Z.结论

虽然有点奇怪,但是再加个结论,如果谢尔曼在M4A3E8的基础上,将首上加强到88.9毫米/47度,炮塔正面加强到152毫米,侧面装甲不变,换装90毫米炮,那么将会是当时性能堪比黑豹的一辆坦克(机动可能稍差点),而且这几点以谢尔曼的潜力是毫无疑问可以负担的,毕竟有M4A3E2这种首上101mm/47度,侧面76mm,炮塔正面178mm,其余全向152mm的怪物存在,而且90炮也成功的装上过M36(实际上90炮只比76炮重550千克)

user avatar

关于起火率:

有时候统计数字会骗人的,因为没人会在明知前有火的情况下,偏向火堆行。。。。。

例如淮海战役中的防坦克火堆,其实并没有摧毁一辆国军坦克,然而你能说火堆没用吗?

汽油机坦克就是这么蛋疼。。。。。

蛋疼到什么程度?

————美式坦克的汽油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13亿人的命运。。。。。。


关于谢尔曼坦克:

千条万条抵不过这一条:谢尔曼面对虎豹的绝望程度,超过59面对M1A2!

如果谁认为这种草菅人命的破烂装备是适合战争的好坦克,就请试着论证59可以包打天下!

user avatar

不止谢尔曼,关于中型坦克“产量大”、“实用性”等方面的评价,其实都有点被高估,因为很少有人注意到德国人的反坦克武器的产量也是水涨船高的。

从1943年开始,德国就开始大量生产75mm反坦克炮(Pak40),最终生产了2万多门。其中1943年8740门,1944年11728门,而1943年50mm反坦克炮(Pak38)只生产了2626门。可见从43年下半年开始,Pak40已经基本上换装成为德军步兵师的主力装备。此外,1944年德国还生产了大约500多万“铁拳”。

不知道谁打过战斗任务(Combat Mission)之类的实战模拟游戏,对于暴露位置的谢尔曼,75mm反坦克炮就是一炮的事。

那么说说实战的数字,诺曼底战役中,英美各损失2000辆坦克,而德军装甲部队一开始大多部署在英联邦部队当面,与美军交手的德军坦克相对较少,可见美军被击毁的2000辆坦克里面,大部分应该是德军步兵师的反坦克武器造成的。所以,德军才能仅靠几个步兵师能在科唐坦篱笆地里挡住美军那么长时间。

当然,之后随着盟军的突破,到了法国北部的平原地形,美军装甲师就基本上主宰了战场,此外Pak40同样目标比较大,一旦进入开阔地形很容易被击毁、压制或抛弃,不过这也是正常的,任何步兵师大概都无法在平原地段阻挡装甲集群。

阿登反击战,同样是烂地,因为阿登山林有限的交通条件,德军装甲师往往陷入不断的正面强攻之中(美军不止是用步兵阻击,也有很多装甲师参加了防御和反攻),但美军却经常报告德军坦克“枪炮不入”,以至于很多部队把什么德军坦克都报告成了虎式或者虎王。而从数据来看,打了那么久消耗战,德军参战的所有豹式营中,竟然还只有不到200辆豹式坦克彻底损失(write off,而且相当一部分还不是战斗损失)。整个战役大概损失600辆坦克和突击炮。

还有一个东线数据,在“红军救星”T-34/85出来之前,库尔斯克、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三大战役中(看产量轨迹,当时德军应该已经装备了不少Pak40),苏军接连创下坦克损失新高(6064辆,4936辆,4666辆),加起来甚至破万。

所以综合看来,豹式的防护力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而德军反坦克武器击毁同盟国坦克的效率也非常高。很多西线文章经常大举渲染美军的57、英军的6磅各种狂虐豹式,其实这恰恰说明了豹式的强势,所以大量击毁豹式的战斗立刻能成为经典战例。相比之下6月6号一天英军就击毁了几十辆四号,却很少拿来说,因为以四号在6磅面前的脆皮那是正常的。所以德军Pak40击毁多少同盟国坦克,都会被视为正常,最后反而说事得少了。

总之美德坦克的巨大数量差距,主要还是美国工业实力强出德国太多了,跟坦克成本关系倒不是很大,你要美国去生产豹式,估计数量一样海量,毕竟最被诟病的德国坦克生产线,战争最后两年虎豹也生产了上万辆呢(豹式6000多辆,豹式+猎豹8000多辆)。

谢尔曼的最大优点,我认为是它的高爆弹火力强,拆房时非常管用,机枪数量多也能有力支援步兵在残垣断壁中的战斗,在所以西线美军反而有擅长打巷战的名声。

user avatar

非常奇怪的一点。

就是相对受制于悬挂系统巨大短板的IV,受制于炮塔过于靠前以至于第一第二负重轮超负荷的T-34来说。

馒头这种第一眼看起来满满的槽点的车反而是三大主力中坦里升级改装潜力最高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谢尔曼坦克,这个名字在二战的硝烟中回荡,它既是盟军胜利的重要基石,也是战场上无数士兵生命攸关的伙伴。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需要深入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设计初衷、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对比。一、 谢尔曼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陆军装备的坦克.............
  • 回答
    美国政府将华为和中兴通讯列入“国家安全威胁名单”,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利益和影响错综复杂,对这两家中国通信巨头乃至全球通信产业,都可能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尽量说得透彻点。美国为何这么做?核心逻辑在哪?美国政府的官方说法,主要是基于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具体来说,有.............
  • 回答
    康美药业2018年报表中那笔高达299亿的“巨大”差错,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场令人震惊的财务造假大戏。这件事的严重性,不仅在于数字的庞大,更在于它彻底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溃败、审计机构的失职,以及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错报的性质与规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299亿的错报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错报。简单.............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的四年总统任期(2017年1月20日至2021年1月20日)无疑是美国政治史上最具争议和变革性的时期之一。评价其生涯需要审视其政策、言论、执政风格以及这些因素对美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地位带来的深远影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评价特朗普的四年总统生涯及其治下的美国所发生的变化:一、 执政理念.............
  • 回答
    “外卖摧毁美食,大城市餐饮正在低劣化”——这个论断,就像一把尖锐的刀,直刺了很多人的痛点,也触及了当下城市餐饮业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这话说得有些极端,但它背后反映的现象,却值得我们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先从“外卖摧毁美食”这部分说起。你说外卖摧毁美食,也不是空穴来风。你想想,以前咱们去一家心仪的.............
  • 回答
    白云先生的《美国梦已碎 美国病正危》这篇文章,是一篇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批判视角的评论文章,旨在剖析当前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归因于“美国梦”的失落和由此引发的“美国病”。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和观点: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美国梦”的.............
  • 回答
    关于媒体报道微软正谈判收购 TikTok 美国业务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成功的可能性。一、 媒体报道的背景与信息来源首先需要明确,目前关于微软谈判收购 TikTok 美国业务的消息主要来自于媒体的零星报道,而非微软或字节跳动的官方确认。这些报道通常基于匿名消息人士的透露,如《华尔.............
  • 回答
    关于袁岚峰先生的文章《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这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非常关心的一个议题。袁先生作为一位在科普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作者,其文章往往能引发广泛讨论,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文章的核心论点与论证逻辑: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中国科技.............
  • 回答
    美媒关于美司法部正与孟晚舟讨论,允许她返回中国以换其承认部分控罪的新闻,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新闻,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其可能包含的意义、潜在的影响以及各方的考量。首先,从美国司法部的角度来看,这笔交易如果达成,可能被视为一种“体面退出”策略,尤其是在漫长的法律诉讼程序中。孟晚舟.............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对乔·拜登政府的严厉批评,并再次宣称角逐总统宝座,这无疑是美国政坛近来最引人注目的动态之一。要理解特朗普的评价以及他再次当选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特朗普对拜登政府的评价:核心与影响特朗普的核心论点在于,拜登政府正在“破坏美国”。这句口号式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他.............
  • 回答
    央视新闻联播国际锐评:散播“政治病毒”的美国蓬佩奥正把自己变成人类公敌?最近,央视新闻联播的《国际锐评》栏目发表了一篇题为“散播‘政治病毒’的美国蓬佩奥正把自己变成人类公敌?”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关注。这篇评论将矛头直指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指责他在疫情期间利用“政治病毒”进行抹黑和攻击,并将他描绘成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 F35 战斗机,这玩意儿现在可是全球军事关注的焦点,好处坏处都有不少人说,而且吵得也挺凶。想把它说透了,不能光看广告宣传,还得扒开点细节,看看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一、 F35 的“前世今生”与定位:为啥要造它?首先,得明白 F35 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的诞生地是美国,主.............
  • 回答
    评价苏57项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最终形态”还是“平行推进政策”。更准确地说,苏57项目是一项多维度、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发展路径本身就充满了探索、调整和妥协的特征,并且至今仍未完全画上句号。 笼统地将其归为某一种模式,都可能过于片面。要深入理解苏57,我们需要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情况: 1..............
  • 回答
    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就像品鉴一幅画、聆听一首曲子,需要调动我们的感受力、理解力,更要有一双能捕捉细节的眼睛。这不是简单的好坏二分,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过程。要做到评价得当,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情感的传递与共鸣:演员是否触动了你的心弦?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一个好演员,不仅仅.............
  • 回答
    评价一个政党,尤其是像国民党这样拥有百年历史、经历过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海外风云变幻的政党,绝非易事。它如同一个人,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深刻的教训,其政策、人物、成败往往是多维度、多视角解读的。要“正确”评价,首先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而是要尝试理解其历史定位、政策演变、人事更迭以及其在不同时期.............
  • 回答
    评价一个王朝,尤其是像清朝这样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朝代,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历史,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深刻的危机,更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正确评价清朝,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抛开过于简单化的标签,深入理解其内部的演变和外部的挑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姚启圣这个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姚启圣这样在清初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臣,需要我们抛开简单的赞美或批评,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品格以及他所做出的具体贡献。这绝不是一篇“机器生成”的套话,而是尝试从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他。要评价姚启圣,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评价邱清泉:一位复杂的国军将领谈论邱清泉,你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国民党军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充满了争议的人物。要评价他,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政治立场,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生平与背景:黄埔出身的精锐邱清泉,字雨人,190.............
  • 回答
    评价杨振宁的一生,如同审视一座巍峨的山峰,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云雾,细致地观察其每一处肌理,感受其雄浑与复杂。他的一生,是一部跨越世纪的科学史诗,也是一部充满个人选择与时代烙印的传记。首先,在科学领域,杨振宁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 回答
    蒋介石是否爱国,以及如何评价他,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历史命题。要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需要剥离意识形态的束缚,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审视他的个人品德、政治行为、历史贡献以及历史局限性。一、 蒋介石“爱国”的证据与表现:支持蒋介石爱国的观点,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列举证据: 坚决反对日本侵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