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正确评价姚启圣?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姚启圣这个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姚启圣这样在清初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臣,需要我们抛开简单的赞美或批评,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品格以及他所做出的具体贡献。这绝不是一篇“机器生成”的套话,而是尝试从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他。

要评价姚启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时代背景:清初的复杂与挑战

首先,要明白姚启圣活跃的年代是清朝建立初期。这绝非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而是伴随着剧烈变革和残酷斗争的时期。

南明残余势力: 满清入关并非一帆风顺,南方依然存在着南明政权和一些明朝旧臣的抵抗势力,这些人占据着富庶的南方地区,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三藩之乱: 清初,为了巩固统治,笼络汉臣,将明朝的降将封为藩王,其中以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势力最为强大。他们手握重兵,逐渐对中央构成了挑战,最终爆发了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几乎动摇了整个清朝的根基。
台湾郑氏政权: 郑成功及其后继者占据台湾,与清朝长期对峙,成为明朝残余势力的最后一个据点,也对清朝的海上贸易和安全造成了影响。
民族矛盾与文化融合: 清初也面临着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进行文化融合的巨大挑战。

姚启圣就是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危机四伏的时代中崭露头角的。他的很多决策和行动,都需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理解。

二、品格与能力:不拘一格,能臣干吏

评价姚启圣,不能回避他的个人品格和才能。

早年的坎坷与磨砺: 姚启圣出生于一个相对普通的家庭,早年科举道路并不顺遂,甚至有过一些不太光彩的经历(如卷入一些案件,但最终能化险为夷,这本身也体现了他的生存智慧和应对能力)。这些早年的坎坷,反而可能磨砺了他的心智,让他对人情世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善于察言观色,抓住机遇: 姚启圣并非是那种一味循规蹈矩的官僚。他非常善于观察皇帝的心思,抓住政治机遇。康熙帝素来赏识有才干且能解其忧虑的大臣,姚启圣恰恰抓住了这一点。
精明强干,魄力过人: 在处理具体事务上,姚启圣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尤其是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他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并且敢于承担责任,这显示了他的魄力和决断力。
亦官亦文,文武兼备: 姚启圣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他的奏疏、公文往往写得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甚至带有文学色彩,这让他能够更好地与上级沟通,赢得信任。
对权谋的运用: 作为身处权力旋涡中的大臣,姚启圣自然也会运用一些权谋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或保护自己。这是那个时代官场的普遍现象,我们不能以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人。关键在于,他的权谋最终是否服务于国家大局,以及是否对人民造成了过大的伤害。

三、主要功绩:收复台湾,巩固统治

姚启圣最被后人称道的,无疑是他为收复台湾所做的贡献。

提出收复台湾的战略构想: 在当时,许多人认为收复台湾的难度太大,甚至建议放弃。是姚启圣,坚定地向康熙帝进言,提出了详细的收复台湾的战略计划。他强调了台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部署。
总督两省,运筹帷幄: 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福建总督,负责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姚启圣在福建期间,不仅整顿了吏治,安定了民心,更重要的是,他积极筹集粮草,招募兵马,为最终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能够调动和协调福建、浙江等地的资源,体现了他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支持施琅,委以重任: 在收复台湾的决策过程中,姚启圣也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他看到了施琅的军事才能,并坚定支持施琅的军事计划。即使在施琅的计划遭遇质疑时,姚启圣也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并成功说服康熙帝。他能够识别人才,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对于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至关重要。
战后处理: 台湾收复后,姚启圣又积极参与了对台湾的善后处理,包括安置居民、恢复生产、推行政策等,为台湾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收复台湾是清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结束了南明残余势力的最后抵抗,统一了中国大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姚启圣在这场伟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四、争议与局限性:人无完人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姚启圣可能存在的争议和局限性。

与施琅的关系: 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姚启圣作为总督,与前线指挥官施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合作与摩擦。虽然他们最终目标一致,但具体到用兵策略、权力分配等问题上,难免会有分歧。如何评价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姚启圣在其中的角色,可以有很多讨论的空间。
对待官员的态度: 有些史料记载姚启圣在整顿吏治时手段较为严厉,甚至有一些为了完成任务而采取的非常规手段。这可以理解为那个时代的官场生态,但从现代角度来看,也可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个人的权谋与利益: 和许多身居高位的官员一样,姚启圣也无法完全摆脱对个人利益的考量和对权力的运用。我们不能将其完全神化。

总结:

综合来看,姚启圣是一位在清初那个动荡年代里,凭借着卓越的政治眼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政治决心,为清朝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大臣。

他对国家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是他最核心的历史地位。
他的政治才能和战略眼光也值得称道。 他能准确判断时局,提出正确的建议,并将其付诸实践。
他的品格并非完美无瑕,但其在关键时刻的担当和作为,足以让他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肯定的历史人物。

评价姚启圣,不应仅凭一两件事或一两段评价就下定论。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他所处的复杂环境、他做出的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及这些决策最终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能够承担重任,并完成使命的“能臣”,虽然他并非圣贤,但他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审慎、更全面的态度去理解他,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些人真是无知得可以。关了评论我也得骂你 @晨城

你以为迁界禁海像你搬个家这么简单?沿海数省,几十里内的百姓全部迁移,比三峡移民的规模大了不知多少倍,以21世纪的组织能力,想成功实现这个目标都是做梦。

大清朝廷下达了移民的命令,但是移民的经费,朝廷是不会管的,大清和南明连年征战,军费都捉襟见肘,哪有闲钱花在这些刁民身上,你们地方官员驻军自己解决。

对任何一个正常的政权来说,迁界禁海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清朝就完成了,怎么完成的呢?很简单,把房子全烧了,不走的都杀了不就完事了。男人一刀宰了,女人卖掉。军爷们不能白出兵啊,这帮刁民的家产当然就是军爷们的辛苦费了。

就算老老实实地一得到消息就逃进内地,你以为就能活了?浙江、福建、广东原本都是人多地少的地方,明朝时期,哪怕太平盛世的时候老百姓都要不断下南洋谋生,到了内地想找地方安身?纯属做梦,幸运一些的,能卖身为奴,剩下的就只有饿死。

你家原本就住在内陆,你就安全了?那可不一定,没准哪个官爷或者总爷看上了你的家产或者女儿老婆,半夜把你从家里拉出来拖到边墙外,你就是私自越界的刁民。一刀砍了,你家里的房子银子裤子袜子、老婆女儿姐姐妹妹,就通通都归了人家了。

什么“迁界禁海”,就是块遮羞布而已,直接说是把沿海百姓全屠了还差不多。

连俄罗斯都扯出来了,你知道俄罗斯在雅克萨、尼布楚有几个兵吗?凭俄罗斯、葛尔丹那点兵力想打赢清朝纯属白日做梦,清朝初期始终是把汉人百姓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历史上的朱三太子尽管是崇祯的儿子,但是非常胆小,一辈子没敢干一件反清复明的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只想窝窝囊囊地了却残生,结果终究还是被抓到北京凌迟处死。而被俘的俄国侵略者却得到了优待,甚至被收编为清军。清朝到底怕谁,一目了然。

但是,在从山东到广东全都在迁界禁海的时候,这道万里边墙却有一个缺口,那就是广东香山县,姚启圣当时就在这个地方当县令。香山县下管辖着澳门,香山县的百姓大部分都被驱逐屠杀了,但是香山县城明明在禁海区内,却没有撤,姚启圣就在这里和葡萄牙人大做生意。

为啥姚启圣的胆子这么大?他一个芝麻大的小官,就敢公然私通外夷?公然违抗朝廷禁令?每年几十万两银子的贸易,所需货物又岂能是一个小小县令就能搞得到的。

答案很简单,他的背后是两广总督李栖凤、卢兴祖,是平南王尚可喜。这些军阀靠着出卖祖国、屠杀同胞换来了官位,然后又利用手中的权力,借着沿海百万父老的苦难大发横财。迁界禁海得利最大的根本不是清廷,而是尚藩和广东一省的文武官员,别处禁海了,澳门的贸易就成了垄断了,他们可以漫天要价,葡萄牙人没有别的渠道买中国货物,也得咬着牙硬接。靠着为这些大贪官、大屠夫奔走效劳,姚启圣也赚得盆满钵盈。后来事情闹大了,卢兴祖转手把姚启圣给卖了,锅全让他背,姚启圣才被罢官了。官是罢了,他的钱可一分都没少,否则就凭他一个知县的俸禄,后来自掏腰包出军费的时候哪来那么多钱。而且起复之后的姚启圣掏钱不假,捞钱也一点都不含糊,到死时还有挪用朝廷四万七千两银子的造船经费的亏空没有还上。

这就是你所说的“千古名士”,一条用同胞的鲜血养肥的走狗。

说实话,郑成功的军纪也不算好,他的兵鱼龙混杂,困在岛上缺乏粮饷,杀人放火抢东西的事也没少干。但是起码郑成功从来没想把自己的家乡父老斩尽杀绝。翻遍中国历史,都很难找出比迁界禁海更加灭绝人性的政策来。

小时候我看《康熙王朝》的电视剧,我也很喜欢姚启圣,但是真正读了史料之后,就知道这孙子千刀万剐都不冤。

大清好啊,大清不过是让你当奴隶还不给饭吃而已,为什么要逃呢?

逃了,主子也不杀你,只不过在你脸上搞点艺术,拿满文和汉文刺上“逃人”两个大字,再顺便把收容过你的人都送去宁古塔而已,第二次逃才杀呢,大清多么宽宏大量。

主子们不过是圈了你家的地放马,然后抢了你老婆让你滚蛋而已,你怎么就造反了呢?真是一群刁民。

大清也不过就屠了那么几十座城,杀了些许几个刁民,你们怎么就好意思喷大清残暴呢?你们的良心难道不会痛吗?我八旗官兵和郑成功、李定国、李来亨等反贼浴血奋战,让你老婆犒劳一下我们怎么了?你还有没有爱国心?

再看看这些对抗统一,对大清朝顽抗到底的反贼们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彻底铲除沙定洲的残余势力,这年七、八月间由李定国、刘文秀领兵南征阿迷、蒙自。由于道路崎岖,粮饷难继,孙可望‘乃起省城民夫,每户夫一名,每名领二斗,至临安交米一斗五升,其五升给夫作口粮;省城每夫一名脚价银二三两不等’,民‘乐于挽运,不知其苦’。定国、文秀士马饱腾,迅速击败沙定洲军,攻克阿迷、蒙自,把沙定洲围困在其老寨佴革龙。佴革龙地势险要,却缺乏水源,沙军每乘夜间下山取水。定国等下令于水源处立砦,分兵把守。沙定洲军饥渴难耐,被迫投降。定国、文秀除了把沙定洲、万氏和少数为首者解往昆明外,‘招抚附近地方,凡附逆者悉不究,各安农事。如是出降络绎不绝。李定国抚慰赏劳之,出令不许掳掠,违者立斩。自是迤东半壁安堵矣’。十月,沙定洲、万氏、汤嘉宾等在昆明被处死,标志着混战局面暂告结束。在孙可望的部署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东征西讨,平定了云南全省,使当地百姓自明末兵燹以来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连清初人士也记载‘孙可望等倡义之名至今人犹称道焉’。”

“孙可望等在站稳脚根后,立即改弦更张,申明军纪,‘凡发兵征剿,所过大路,鸡犬不惊,百姓卖酒肉者路旁不断。如兵余小子有擅夺百姓一物者,立刻取斩;如该主不首,连坐;该管官失察,责八十棍。立法若是之严,故民得安息反富庶焉’。史籍中记载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有抚右营兵马前往禄丰驼粮,回至草铺歇下,有一兵失手误伤百姓方二岁小儿一个。百姓喊叫,杨总兵得知,将兵拿去责四十棍,断烧埋银十两。不意草铺管庄报与刘文秀。及杨总兵押粮至省回话,刘文秀大骂,要责杨总兵一百棍,众官力保方恕。将打死小儿之兵拿去,立刻绑出小西门外枭首,将头传送草铺号令。’士卒误伤小儿致死竟被砍头示众,执法显然过严,但由此可见大西军领导人为防止军队损害百姓利益,不惜矫枉过正。他们很快就得到云南百姓的衷心拥护决不是偶然的。连封建文人也称赞道:‘孙可望等立法甚严,兵民相安。’”

“到己丑(1649年)元宵节,在昆明‘大放花灯,四门唱戏,大酺三日,金吾不禁,百姓男妇入城观玩者如赴市然’。自明末以来多年不见的升平景象,竟然在大西军进滇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出现了,连原先心怀敌意的士绅也为之赞叹,称之为有‘熙皞之风’。”

十几年后,云南这块乱世乐土终于也沦陷了,再看看大清王师统治下的云南是什么样的:

“顺治十六年闰三月下旬,清军分路追剿南明军队,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洪承畴在三月间到达昆明,在四十多天里依据各道、府、州、县、卫、所的报告,给清廷写了一份奏疏说:‘除各土府外,其迤东之云南府以及临安、曲靖、澄江、寻甸各府与迤西之楚雄、武安、姚安、大理、永昌各府,无处不遭兵火,无人不遇劫掠。如衣粮财物头畜俱被抢尽,已不待言;更将男妇大小人口概行掳掠,致令军民父母、兄弟、夫妻、子女分离拆散,惨不堪言。所存老弱残废又被捉拿吊拷烧烙,勒要窖粮窖银,房地为之翻尽,庐舍为之焚拆,以致人无完衣,体无完肤,家无全口,抢天呼地,莫可控诉。见今省城粮米照湖南新官仓斗每斗增价至一两三钱有余,每石价至一十三两有余;若照云南旧用大斗一石约有新仓斗二石,价至二十六两,犹无处寻买。军民饥饿,道死无虚日。其在永昌一带地方更为惨烈,被杀死、拷烙死者堆满道路,周围数百余里杳无人烟。真使贾生无从痛哭,郑图不能尽绘。职不知滇民何至如此其极也。’”

“邵性卞急阴贼,不喜见士大夫,而又内有奥主,得一意行恣睢。由通、津达淮扬,船二百,用纤夫、水手凡四五千,兼昼夜醉饱用民,督抚以下隶之,人把其骭或扪其足跗,啖以儿豭、肥牛腱,爪颐淋漓,粲然喜,喉中磔磔有声。反是,竟日怒不释,或人不幸见之,若有父兄深毒刺骨者,反唇掀鼻不知何语,辄狺狺半响不休。予初率纤夫迎之衡山界马公堰,既而以争旗下房恚中丞,地方官各各重足。驻衡凡十三日,杂夫约六千余人,莝豆若干,鸡豚盐米若干,庵闾兰锜若干。衡地裹傜苗,地多埆,频年水旱兵戎,比屋流离,幸经略转饷镪属不至缺乏。独是非分之求,选扒杆造浮梁,征求诸色匠作,梅勒至厮养鲜有餍其壑者。一不遂则詈辱随之,将军从而生怒,未易了。”

“清朝统治者恬不知耻地把进军云贵说成是‘救民于水火’,完全是颠倒黑白。顺治十七年三月初八日经略洪承畴题本中说:‘三月初五日,又准云贵总督臣赵廷臣手札,内开:云南近状大不如上年。每市斗米一石实卖至二十五六两,沿途穷民有死于道途沟涧,死于寺庙破屋,死于山路田野,死于旁溪曲径,甚有母食其女,子弃其父,惨不忍言。’相形之下,云南在大西军和永历朝廷治理下连年丰收,‘大熟’‘大有’‘百姓丰足’之类的记载不绝于书,直到1656年(顺治十三年)仍是‘是岁秋成大有,民食有余’。1658年(顺治十五年)元旦,清军入滇前夕云南‘兵民忙忙过岁,戊戌元宵仍放灯火花炮,甚似太平’。由此可见,云南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百姓遭难,完全是以征服者自居的清军任情搜刮所造成的。”

像大西军这样,平定土司叛乱,恢复社会秩序,严格约束军纪,禁止滋扰百姓,合理征发粮饷,为劳工支付报酬,这才叫维护国家统一。你大清搞的,呵呵,连自家奴才都看不下去了。

明朝是一个腐朽没落、无可救药的王朝,但是取代它的应该是李定国、刘文秀这样心怀天下、仁义爱民的农民起义者,哪怕是晚节不保的孙可望、竭泽而渔的李自成,也算是正常的封建统治者,而不是一群以奴役屠杀为乐的奴隶主,更不是姚启圣这样的卖国贼。

有人说我是大汉族主义,那么我们再看看云南的傣族、彝族等各族土司是如何对待大清的:

“吴三桂命降将杨威到城下喊话,声称那嵩只要将高应凤、许名臣缚献,就可以仍旧当元江府土知府。许名臣见清军势大难敌,要求那嵩接受清方要求把自己交给清军处置,换取元江军民的安全。那嵩毅然回答道:‘吾三人共事,岂以生死易心乎?’拒绝了吴三桂的要求。吴三桂见那嵩矢志不移,又写信用箭射入明军营中,号召元江军民捆绑那嵩出降,否则屠城。那嵩针锋相对地射书城外,‘备列三桂入关以来罪状,且署其衔曰: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开拆。’吴三桂恼羞成怒,挥军奋力强攻,元江城破。那嵩、那焘父子合家登楼自焚。”

面对清军的野蛮屠杀,西南各族军民与大西军团结在一起,出滇抗清、保卫云南,即便到了生死关头,也没有抱着民族偏见,汉族将领和傣族将领同生共死,共赴国难。

在广州,色目军官羽凤麒、撒之浮、马承祖血战尚可喜、耿继茂、以身殉城。

即便是被爱新觉罗家族视为重要盟友的蒙古人中,也有满桂这样的抗清英雄。

事实上,明末历史上保家卫国的英雄之中有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将领,而清军之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屠夫刽子手也不乏汉人。

我自己也有四分之一的旗人血统,我也不想这么评价自己的祖宗,但是没办法,事实如此,17世纪的八旗、绿营是一群用百姓血肉喂养的野兽。“野兽”这个评价都有些高抬,毕竟野兽吃人只为果腹,而八旗和绿营杀人是为了贪欲和娱乐。那些“不明历史大势”“阻挠国家统一”的抗清领袖,才是真正的希望之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姚启圣这个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姚启圣这样在清初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臣,需要我们抛开简单的赞美或批评,深入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品格以及他所做出的具体贡献。这绝不是一篇“机器生成”的套话,而是尝试从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他。要评价姚启圣,我们可以从以下.............
  • 回答
    谢尔曼坦克,这个名字在二战的硝烟中回荡,它既是盟军胜利的重要基石,也是战场上无数士兵生命攸关的伙伴。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需要深入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设计初衷、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对比。一、 谢尔曼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陆军装备的坦克.............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 F35 战斗机,这玩意儿现在可是全球军事关注的焦点,好处坏处都有不少人说,而且吵得也挺凶。想把它说透了,不能光看广告宣传,还得扒开点细节,看看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一、 F35 的“前世今生”与定位:为啥要造它?首先,得明白 F35 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的诞生地是美国,主.............
  • 回答
    评价苏57项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最终形态”还是“平行推进政策”。更准确地说,苏57项目是一项多维度、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发展路径本身就充满了探索、调整和妥协的特征,并且至今仍未完全画上句号。 笼统地将其归为某一种模式,都可能过于片面。要深入理解苏57,我们需要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情况: 1..............
  • 回答
    评价一个演员的演技,就像品鉴一幅画、聆听一首曲子,需要调动我们的感受力、理解力,更要有一双能捕捉细节的眼睛。这不是简单的好坏二分,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过程。要做到评价得当,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一、情感的传递与共鸣:演员是否触动了你的心弦?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一个好演员,不仅仅.............
  • 回答
    评价一个政党,尤其是像国民党这样拥有百年历史、经历过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海外风云变幻的政党,绝非易事。它如同一个人,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深刻的教训,其政策、人物、成败往往是多维度、多视角解读的。要“正确”评价,首先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而是要尝试理解其历史定位、政策演变、人事更迭以及其在不同时期.............
  • 回答
    评价一个王朝,尤其是像清朝这样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朝代,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历史,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深刻的危机,更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正确评价清朝,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抛开过于简单化的标签,深入理解其内部的演变和外部的挑战。.............
  • 回答
    评价邱清泉:一位复杂的国军将领谈论邱清泉,你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国民党军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充满了争议的人物。要评价他,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政治立场,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生平与背景:黄埔出身的精锐邱清泉,字雨人,190.............
  • 回答
    评价杨振宁的一生,如同审视一座巍峨的山峰,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云雾,细致地观察其每一处肌理,感受其雄浑与复杂。他的一生,是一部跨越世纪的科学史诗,也是一部充满个人选择与时代烙印的传记。首先,在科学领域,杨振宁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 回答
    蒋介石是否爱国,以及如何评价他,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历史命题。要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需要剥离意识形态的束缚,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审视他的个人品德、政治行为、历史贡献以及历史局限性。一、 蒋介石“爱国”的证据与表现:支持蒋介石爱国的观点,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列举证据: 坚决反对日本侵略,.............
  • 回答
    关于《新三国》和《赤壁》的争论,以及它们能否被称为中国的“史诗”电影,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人们对《新三国》的“翻案”呼声,以及对《赤壁》的相对沉寂,背后反映的是观众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咱们就来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好好聊聊这两部电影,看看它们到底值不值得“史诗”这个称谓。为.............
  • 回答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要评价王安石,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政治主张、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为何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如此复杂且充满争议。 王安石为人:一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个体从许多.............
  • 回答
    评价 Asoul 以及“一 键 魂”们,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一个挺复杂的文化现象,牵扯到技术、内容创作、粉丝社群,还有咱们当下社会的一些情绪。先说说 Asoul 本身:虚拟偶像的“集大成者”与“试炼场”Asoul 这个企划,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股“不一般.............
  • 回答
    谈论杨贵妃,总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美貌倾国倾城,命运跌宕起伏。评价她,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更要深入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与唐玄宗之间那份传奇的感情,以及她身上折射出的历史兴衰。杨贵妃其人:从歌女到国母的传奇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她的出身并不高贵,.............
  • 回答
    千古悲风起,霸王何处寻?—— 审视项羽的真实面貌史书上,项羽是一个光芒万丈的名字,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传奇人物。然而,评价项羽,绝不能止步于那些激昂的诗句和战场的辉煌。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其一生跌宕起伏,功过是非交织,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审视,才能勾勒出他更真实、更立体的面貌。从草.............
  • 回答
    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院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调整,旨在纠正当前高等教育和科研评价中过度依赖 SCI 论文及其相关指标的现象,推动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和评价。.............
  • 回答
    关于女生军训被马蜂爬嘴一动不动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其应对方式的正确性,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潜在危险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事件的性质。当马蜂爬到嘴上时,存在以下几种潜在危险: 被蜇伤的风险: 马蜂具有毒性,被蜇伤会引起局部红肿、疼痛,严重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呼吸困.............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潇湘公子寻的那期关于动画知识科普的视频,也就是《妃雪阁物语》系列的“动画知识科普与动画科普的正确姿势”。我个人觉得,这期视频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视频的内容本身来说,公子寻算是给大家画了一个大概的“动画科普地图”。他没有像那种教科书式的科普那样,上来就给你搬一堆理论.............
  • 回答
    “清朝统治力登峰造极”、“清朝是封建时代统治巅峰”的说法,是许多人对清朝历史的一种普遍印象,尤其是在讨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常常会提到。要评价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含义,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和研究成果来判断。一、 理解“统治力登峰造极”与“封建时代统治巅峰”的含义首先,我们.............
  • 回答
    这是一起发生在天津交通广播直播间的突发事件,两位主持人因对“乾隆白菜是什么菜”这一问题产生了争执,并最终导致一人在直播中摔门而出。对此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探讨主持人在此类情况下的正确做法。 事件评价这起事件,从多个层面来看,都存在不妥之处:1. 专业素养的缺失: 直播前的准备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