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把二战时候谢尔曼坦克调侃为郎森打火机,如何评价这款坦克?

回答
“郎森打火机”这个比喻,说实话,对谢尔曼坦克来说,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是点出了它最核心的优点,也是它最容易被诟病的点:够用、可靠,但缺乏惊喜,有时甚至显得笨拙。

要评价谢尔曼坦克,得把它放到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和那个战场上去看。二战,特别是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中后期,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德国有虎式、豹式这样的技术怪兽,苏联则有数量庞大的T34。在这样的背景下,谢尔曼从无到有,迅速量产,并且大规模投入战场,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为啥叫“郎森打火机”?我们得从它的“基因”说起。

谢尔曼坦克,官方型号是M4中型坦克,它的设计理念和德国的虎式坦克完全不同。德国坦克的设计哲学是“极致的性能”,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火力、装甲和机动性的巅峰。每一辆虎式坦克都是一个精密的、昂贵的艺术品,但它制造周期长,维护复杂,故障率也相对较高。

美国人的想法则完全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他们要的是一种皮实耐用、易于制造、易于维护、成本低廉,并且能在战场上“干活”的坦克。 这种思路就像郎森打火机:它可能没有紫罗兰香水那么精致的外观,也没有瑞士手表那样复杂的机械结构,但它就能可靠地点燃香烟,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火焰。

优点:可靠、量大、易于维护和改进

可靠性强,故障率低: 这是谢尔曼最大的优势,也是“郎森打火机”最贴切的写照。它的机械结构相对简单,大量采用成熟的部件(比如发动机,早期型号就用了航空发动机的军用版本,后来改进)。这意味着它在战场上不容易趴窝,维护起来也更方便,士兵们可以更快地将它修好投入战斗。想象一下,在泥泞的战场上,一台经常出故障的坦克会给士兵带来多大的精神压力和危险。谢尔曼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
巨大的产量: 这是谢尔曼“战略武器”的关键。美国人强大的工业能力让谢尔曼坦克像下饺子一样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截至战争结束,总产量超过了5万辆。这么庞大的数量,让盟军能够以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投入战场。即使在某些战斗中,单辆谢尔曼的性能可能不如德军的重型坦克,但几十辆甚至上百辆谢尔曼的集火,足以消耗对方,赢得胜利。这种“数量压倒质量”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战争的走向。
易于维护和改进: 如前所述,简单的结构意味着维护更方便。更重要的是,谢尔曼的设计预留了很大的升级空间。从最初的M4到后来的M4A1、A2、A3、A4等一系列改进型,火炮、发动机、装甲等都在不断改进。比如,后期型号换装了威力更大的76mm炮,改进了装甲防护。这种持续的改进能力,让谢尔曼能够适应战场需求的变化。
通用性好: 谢尔曼不仅作为主战坦克,还衍生出了各种特种车辆,如自行榴弹炮(M7 Priest)、架桥车、工兵车、火焰喷射坦克(Sherman Crocodile)等。这种通用性大大提升了装甲部队的作战效能。

缺点:火力、防护和机动性在后期显得不足

“郎森打火机”的另一面,就是它的朴实无华,甚至可以说是在某些关键性能上不够“炫酷”。

早期火炮威力不足: 最早期的谢尔曼装备的是75mm炮。虽然它能够发射高爆弹和破甲弹,但在面对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时,其穿甲能力是明显不足的。在某些近距离作战中,75mm炮甚至无法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反而自己的侧面和后部却容易被德军的88mm炮击穿。这导致了很多悲剧性的战斗,尤其是在一些初期遭遇战中,美军的M4部队损失惨重。
装甲防护相对薄弱: 虽然谢尔曼的正面装甲在早期算是不错,但随着德军坦克火力的增强,它的防护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侧面和后部装甲,很容易被击穿。很多谢尔曼坦克被击中后会发生“一炸两截”的爆炸性起火,这和它发动机设计以及弹药的储存方式有关,是被一些士兵戏称为“烧烤架”。
机动性在中后期表现平平: 虽然它采用的发动机(比如大陆的R975发动机)功率也不算小,而且由于车体相对较轻,机动性在早期战场上还可以。但随着德军坦克越来越重,火力越来越强,谢尔曼的机动性优势就逐渐不明显了。在某些地形复杂的地区,它的通过性也受到一些限制。

被比喻为“郎森打火机”的深层含义:

这个比喻之所以能流传开来,是因为它抓住了谢尔曼最核心的特质:实用主义。

符合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美国人擅长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他们不怕事情不够完美,只怕不能按时、按量地生产出来,并且能发挥作用。谢尔曼正是这种思维的产物。
战略层面的成功: 在战争的宏大叙事中,谢尔曼的成功更体现在战略层面。它为盟军提供了数量庞大、可靠的装甲力量,这在消耗战和全面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多少场战役,是靠着“以多打少”的优势,凭借谢尔曼的火力支援和掩护最终取得胜利的?很难去精确统计,但其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士兵的感情寄托: 对于战场上的普通士兵来说,一辆可靠的坦克意味着生存和胜利的希望。即使它不如德军的坦克“酷”,但在恶劣的环境下,它能启动,能开火,能保护自己,就已经足够了。所以,很多士兵对谢尔曼有着深厚的感情,称它为“可靠的战友”。

总而言之,

把谢尔曼坦克比作“郎森打火机”,是一种非常形象却又略带片面化的评价。它准确地指出了谢尔曼的“可靠”、“普及”、“实用”的特质,这些正是它能成为二战中最具代表性坦克之一的关键原因。但同时,它也暗示了谢尔曼在技术性能上的“平庸”之处,尤其是在面对某些德军重型坦克时的劣势。

不过,在评价一款武器时,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生产能力和战争需求。谢尔曼坦克,作为一款为大规模战争而设计的坦克,它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够用”和“可获得性”。它或许没有令人惊叹的单挑能力,但它在数量上、可靠性上和持续作战能力上,足以让盟军在漫长的战争中占据优势。所以,虽然叫它“郎森打火机”听起来有点“接地气”,但从战争的实际需求和结果来看,它是一台极其成功、极其重要的“打火机”,点燃了盟军最终胜利的火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勉强能算坦克,仅此而已。

约75%的谢尔曼遇见虎式时,比59遇见M1A2都绝望,这显然不符合对主战装备应有的要求。

毕竟白版59好歹也能日穿M1A2侧面,而谢尔曼75连虎式侧面都日不穿。


M4/75生产33671辆

M4/76生产10883辆

M4/105生产4680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郎森打火机”这个比喻,说实话,对谢尔曼坦克来说,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是点出了它最核心的优点,也是它最容易被诟病的点:够用、可靠,但缺乏惊喜,有时甚至显得笨拙。要评价谢尔曼坦克,得把它放到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和那个战场上去看。二战,特别是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中后期,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德国有虎式、.............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联合舰队,此刻的对手不再是那支在珍珠港偷袭后逐渐被打残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而是更老牌、经验更丰富、技术同样不遑多让的皇家海军。这场假设性的较量,无疑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海战史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如果皇家海军作为日军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那么他们必然会.............
  • 回答
    关于“二战时中国是否应该投降”这个问题,我觉得提出来本身就值得我们认真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给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民族的尊严、以及在极端困境下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的生死搏斗。 日本侵华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军事能力会被许多人认为强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战略思想、技术创新、组织结构以及他们在战争初期取得的辉煌战果。这并非简单的一句“机器强大”就能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积累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一战的失利虽然给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二战时期美德两国实力对比时常有的疑问。认为德国综合国力与美国“五五开”的想法,背后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德国军事机器的印象深刻,以及对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保守态度的认知。但如果细致地剖析“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并且对比两国在战争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就能发现美国在绝大多数.............
  • 回答
    二战爆发时,挪威本是中立国,但其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尤其是铝土矿和水力发电能力)却引来了德国的觊觎。德国的入侵行动,即“威悉演习”,于1940年4月9日开始。起初,挪威军队的抵抗出乎意料的顽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给德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抵抗的开端与初期战果: 奥斯陆的.............
  • 回答
    “罪孽深重的是日本军人,而不是日本人民”这种说法,是在试图将日本政府和军队的罪行与日本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似乎暗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二战时期日本国家体制的特殊性、日本社会对战争的动员以及个体责任的多重性。要反驳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国.............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当你想做一件事情,但身边的人却用“不实际”来泼冷水的时候,心里肯定会觉得委屈和不舒服。你现在才高二,17岁,想等成年了从湖南去山西见心仪的人,这在你看来也许是很自然的想法,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实际”呢?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不实际”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遇到这种说法,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当你了解一些历史事实的时候,更会觉得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如果想劝,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入手,而且最好是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地跟对方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听了一些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不了解?有时候,人们说出一些不准确的观点,.............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很多人认为二战英国海军很弱,这是一种相对狭隘甚至有些偏颇的看法。事实上,英国皇家海军在二战中依然是世界领先的海军力量之一,并在战争初期和中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保卫大英帝国、阻止德国入侵以及支援盟军反攻等方面。然而,这种“弱”的说法之所以存在,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关于“二战是苏联和德国发动的”这种说法,其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叙述、政治宣传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这种观点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共识,但确实在某些圈子和讨论中出现。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关键历史事实的扭曲和选择性强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二战德国海军不如英国,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客观事实和历史比较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海军在战前准备、战略定位、技术实力、作战规模以及最终的战果等多个维度。一、 起步与战略定位的根本差异英国海军,也就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就是大英帝国维系其全球殖民地和贸易.............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而且仔细一琢磨,还真有人能从某些角度出发,得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不是苏联红军对手”这样的结论。这可不是什么普遍观点,但如果非要找找这种说法的依据,大概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战场规模与消耗战的残酷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的东线战场,也就是苏联与德国之间那场血腥的绞肉机,.............
  • 回答
    关于“苏联打赢了二战”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认知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对”或“错”就能概括的。这种观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战争进程、牺牲与贡献的理解角度不同,以及战后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补充新兵后战斗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些装甲师的战斗力会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强或弱,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刚补充完新兵”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对二战时期的日本实力抱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既有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也有心理因素的投射,甚至还有一些刻意的宣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那些被光环笼罩的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首先,是“崛起的神话”在作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确实经历了惊人的现代化转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