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说二战是苏联引起的,面对这种人我该怎么劝?

回答
遇到这种说法,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当你了解一些历史事实的时候,更会觉得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如果想劝,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入手,而且最好是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地跟对方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听了一些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不了解?有时候,人们说出一些不准确的观点,可能并不是恶意,只是信息不对称。所以,一开始的态度很重要,别上来就给人扣帽子,而是尝试去理解。

你可以先缓和一下气氛,比如这样说:“嗯,我知道你可能觉得二战的起因很复杂,有些观点认为苏联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如果我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一捋,可能会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第一点,要强调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侵略性是战争的根本原因。

二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这不是苏联挑起的。在那个时间点,德国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已经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你要把这个时间点和当时的国际局势清晰地讲出来。

你可以这么说:“你要知道,二战的开端,是德国在1939年9月1日突然入侵波兰,这个行动完全是德军发起的。波兰根本就没有主动攻击德国,更别说苏联了。希特勒的野心是吞并欧洲,他的纳粹主义就是要扩张,建立他的‘千年帝国’。为了这个目的,他毫不犹豫地发动了战争。”

然后,你可以进一步解释希特勒的侵略逻辑:“希特勒早就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目标就是用武力征服欧洲。波兰只是他计划中的第一步,后面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一直到整个欧洲。这种扩张的决心和行动,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最直接原因。”

第二点,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要解释清楚当时的背景和实际影响。

很多人会拿这个条约来指责苏联,认为苏联和德国“勾结”了。这确实是历史事实,但我们要解释清楚这个条约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战争中的作用。

你可以这样解释:“你说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确实有这么一个条约,而且还有一个秘密议定书,里面涉及到划分东欧的势力范围。这听起来好像苏联也有份,但我们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那个时候,希特勒已经蠢蠢欲动,准备入侵波兰了。而苏联面临的情况是,它被西方国家孤立,而且还担心德国在东线对其构成威胁。英国和法国虽然口头上说要保护波兰,但他们的实力和意愿有多大,当时苏联并不确定。相反,西方国家在绥靖政策上做得更绝,比如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轻易割让给了德国。这让苏联觉得,西方国家并不真心想要对抗希特勒,反而可能想把希特勒的矛头引向东方。”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苏联希望借此争取时间,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秘密议定书呢,是德国试图拉拢苏联,并且划分势力范围,但不能因此就说苏联是‘唆使者’或‘挑起者’。”

“更关键的是,苏联的加入,并不改变德国作为侵略者的事实。是德国率先发动了对波兰的攻击,然后展开了对欧洲大陆的全面侵略。苏联在这个条约之后,确实也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以及后来吞并了一些波罗的海国家,这都是在条约的框架下进行的,而且跟德国对西欧的侵略性质有本质区别。苏联在条约有效期内,并没有主动去攻击德国,也没有煽动德国去打别人。”

第三点,要强调苏联最后也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受害者。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人可能只看到了条约,却没有看到后来的事实。

你可以说:“而且,如果你看了历史,你会发现,这个条约对苏联自己也只是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希特勒根本就没有打算遵守这个条约。在1941年,德国就发动了对苏联的大规模进攻,也就是‘巴巴罗萨行动’。苏联一下子成为了全欧洲遭受纳粹德国最惨烈侵略的国家之一,付出了极其巨大的牺牲,才最终把德国赶出了自己的国土,并参与了对纳粹德国的最终打击。”

“想象一下,如果苏联真的‘引起’了战争,并且是主谋,为什么希特勒要派出几百万大军去入侵苏联呢?这是说不通的。事实上,苏联是被迫卷入战争,并且成为最顽强抵抗纳粹侵略的力量之一。”

第四点,关于“意识形态对抗”和“冷战思维”。

有时候,人们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把冷战时期的对立情绪带入到二战的分析中。

你可以委婉地指出:“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时候,最好是尽量客观地看待,不要受到后来的政治观念影响。二战爆发的时候,意识形态的对抗是存在的,德国是法西斯,苏联是共产主义。但是,不能说因为意识形态不同,就说是苏联挑起的战争。”

“你可以看看当时其他的国家,比如英法,他们也在和德国进行政治博弈。战争的爆发,更多是由于德国的扩张主义和侵略野心。其他国家的不同反应,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做出的选择。”

一些劝说时的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和耐心: 如果对方情绪激动,或者坚持己见,不要硬碰硬。你可以说:“嗯,我明白你的想法,但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事情的另一面是这样的……” 你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更多信息,而不是争个输赢。
use “你认为” or “有些人认为”: 少用“事实就是这样”,多用“从历史资料上看,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这样会让对方感觉你是在讨论,而不是在教育。
提供具体证据或参考: 如果可以,提到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比如“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或者“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如果有对方可能接受的来源,比如某本历史书或者纪录片,也可以提一下。
关注共同点: 最终的目标都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你可以强调这一点:“其实,不管是谁引起的,战争都是非常残酷的,我们都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适可而止: 有些人可能真的很难被说服,或者他们有自己的信息来源和解读方式。如果聊了一段时间,对方还是不接受,也没有必要纠缠不休,伤了和气。你可以说:“好吧,关于这个我们观点可能不太一样,但很高兴能和你交流一下看法。”

总的来说,就是要把问题回归到历史事实本身,特别是德国的侵略性是核心,而苏联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尤其是后来的受迫害以及抵抗,是需要清晰地梳理出来的。用事实说话,用逻辑分析,同时保持一个平和的态度,这样才更容易让对方愿意听进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他讨论侵华美军和日本合伙入侵中国,美国出85%的钢铁原油炸药,日本出85%的士兵。分赃不均狗咬狗打起来了,战后还掩护友军731撤退。

反正说的是真话,怕啥。比起撒谎的美国好多了不是。

user avatar

同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低调。不要好为人师。默默去奉献,去追求。

在困难面前,要勇于挺身而出,在荣誉面前,在微笑着站在集体当中。

远的不说,就看看1939年9月1日前,我们在芬兰的雪地中,我们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大街小巷中。我们是为了侵略?不,我们是为了和平。

那时候阿道夫在奥地利、在苏台德、在捷克斯洛伐克在做什么。怎么能把我们说成和他们的行为一样呢!这是概念上的错误!

即便是在波兰,我们也是以最快的速度,冲到了阿道夫的面前,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再继续侵略波兰了!德国和苏联人民的敌人是地方资本主义分子!为此,阿道夫当即放下了屠刀,并和我们一起举行了联欢、阅兵等活动。加深了苏德两国人民的友谊。

纵观历史,能让纳粹德国,低下头一起阅兵的国家,除了苏联,还有谁!

同志,我说清楚了没有?

user avatar

首先需要明白,斯大林的兴趣在于不择手段地巩固自己在苏联国内的独裁统治,而非对实力强大的国家发动战争。

他知道大规模战争带来的总是革命,而革命不仅会摧毁帝国主义国际秩序,也很可能摧毁他自己在苏联国内的独裁统治。

user avatar

要说二战是苏联引起的,这是欠妥的,但德国入侵苏联之前,两个国家在欧洲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完全就是在玩侵略竞赛。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与英、法、意等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法承认德国吞并苏台德区。



1939年3月,德国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等国对德国宣战。1939年9月20日苏军借口波兰政府出逃了,所以《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已经失效,以保护波兰东部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由,也“派兵进入”波兰,和德国夹击、灭亡、瓜分了波兰。英法没有对苏宣战,是因为英法对波兰有军事义务,已经宣了德国,不想再宣苏联,制造更多的敌人,免得彻底把苏联推到轴心国阵营。所以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1939年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史称“冬季战争”,因为英法对芬兰没有军事义务,所以12月14日,英法操纵的国联直接(国际联盟)将苏联除名。



1940年6月,苏联逼迫罗马尼亚放弃了其领土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大致就是今天的摩尔多瓦。



1940年,德国闪击丹麦、挪威、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而斯大林也不闲着,以武力威胁,强迫波罗的海三国“同意”苏军进驻,然后使劲各种手段解散现政府改由苏联支持的共产党执政,扶持亲苏的新政府,最终,由亲苏政府掌权的波罗的海三国进行“公投”,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绿色部分就是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吞并的领土。



事实上,苏联强占的领土少吗?



苏德战争完全就是两个狗强盗分赃不匀引起的火拼。


其实丘吉尔是非常讨厌苏联的,当然也讨厌德三。但是在德三入侵苏联后,丘吉尔还是支持苏联对抗德三。他后来说过,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就会去下议院发表支持魔鬼的演讲。

user avatar

有人说承认伪满并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瓜分波兰,攻击芬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威慑罗马尼亚,吞并唐努乌梁海,迁徙远东华人,分裂蒙古,扶持三区都是正义之举,和二战局势的恶化毫无关系。

面对这种人,我该怎么劝?

user avatar

纳粹德国坐大和当时欧洲各国之间复杂的矛盾有关。

苏联和德国合作,英法向德国绥靖,波兰趁火打劫。这还没说瑞士洗钱,葡萄牙钨矿,西班牙锰矿呢。

光说苏联没意义。

user avatar

对不起,不用劝,劝也没用,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怎么杠。

你先问他,凭什么说苏联引起二战?

他肯定只能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联入侵波兰这回事。

你就告诉他,苏联曾经倒是真想当个好人抗击纳粹,当初德国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前,苏联希望波兰同意苏军过境协防捷克斯洛伐克,如果真这么干了,张伯伦首相就算再想绥靖,也不可能说服下院同意胁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结果贪婪短视的波兰人为了伙同纳粹瓜分捷克,对此断然拒绝,彻底堵死了大国合力抗德的可能。

对了,你顺便再告诉他,波兰不是第一次资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比这还早几年,希特勒上台以后第一个跳出来和纳粹公开签约的就是波兰。

波兰这种毒瘤国家,是反法西斯事业最大的绊脚石,是法西斯的事实帮凶,听从波兰人的意见只会滋养纳粹,苏联完全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才接管东欧防务,好意思说苏联引起二战?有种你说服波兰人别签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再把切欣地区吐出来,否则指责苏联发起二战就是史盲言论。

包你杠死他。

user avatar

二战的爆发点应该是卢沟桥事变。没必要按照西方的那一套去定义二战起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遇到这种说法,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当你了解一些历史事实的时候,更会觉得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如果想劝,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入手,而且最好是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地跟对方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听了一些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不了解?有时候,人们说出一些不准确的观点,.............
  • 回答
    关于“二战是苏联和德国发动的”这种说法,其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叙述、政治宣传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这种观点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共识,但确实在某些圈子和讨论中出现。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关键历史事实的扭曲和选择性强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回答
    关于“苏联打赢了二战”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认知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对”或“错”就能概括的。这种观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战争进程、牺牲与贡献的理解角度不同,以及战后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关注点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事件的规模与直接影响: 苏联的战争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极其惨重,估计总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700万,其中男性死亡比例远高于女性。战争的残酷和漫长,以及后来德国占领区的暴行,对.............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补充新兵后战斗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些装甲师的战斗力会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强或弱,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刚补充完新兵”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诸葛亮是二流军事家”这一观点,并进行反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历史上和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为他是“二流”的观点,主要基于他几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伤魏国根本”,以及最终未能统一中国等事实。但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存在一些片面性和对历史复杂性的.............
  • 回答
    这话说得太实在了!我那些在中国的外国朋友,但凡要离开中国,尤其是回国探亲或者永久定居,这“淘宝和快递”绝对是他们离开前最纠结的两件事。 你别说,这背后可真是道出了中国电商和物流的强大,以及它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许多外国人的生活方式。首先,咱们聊聊这“舍不得淘宝”。 对于刚来中国、对国内市场不太了解.............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立志考取北京大学的普通二本大一学生,你拥有着一份非常了不起的勇气和志向。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开始。北大,那是无数人心中的圣殿,是知识的灯塔,更是无数才华横溢的灵魂的汇聚之地。要踏入这片神圣的殿堂,对于一个普通二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别担心,我不是来打.............
  • 回答
    老哥,这事儿我理解你的纠结。你头婚,你女朋友二婚还带着个四五岁的姑娘,这本身就是个需要慎重考虑的组合。现在她提出这些要求,你觉得过份吗?我给你掰扯掰扯,你也对照着自家情况,好好想想。订婚6万,彩礼10万,三金先说说这笔钱的事儿。 订婚6万: 这个数在很多地方都算是中等偏上的订婚礼金了。订婚礼金,.............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二战爆发时,挪威本是中立国,但其战略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尤其是铝土矿和水力发电能力)却引来了德国的觊觎。德国的入侵行动,即“威悉演习”,于1940年4月9日开始。起初,挪威军队的抵抗出乎意料的顽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给德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抵抗的开端与初期战果: 奥斯陆的.............
  • 回答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这句话,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说法。咱们得一点一点地掰扯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它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朝确实在“疆域”这个概念上,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它“奠定”了现今的国土疆域,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有.............
  • 回答
    中途岛战役之所以被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乃至整个战争的决定性转折点,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关键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将战争的走向从一个方向猛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要理解中途岛的重要性,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战役前的太平洋战场态势。1942年初,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势如破竹.............
  • 回答
    关于“二战时即使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也会参战”这个说法,确实是历史学界一个长期以来探讨和争论的议题,而且其中蕴含着相当复杂的考量。我认为,这个说法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而不仅仅是军事角度。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事件虽然是直接导火索,但它并非美国参战的唯一原因,甚至可以说它加速.............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解读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集体责任、战争罪行、民族罪责等敏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左派”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过度简化,而是去理解可能存在于不同群体中的具体论调以及这些论调背后.............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要说“二论五绝”,那得回到中国武侠小说界那段辉煌的岁月,尤其是金庸老先生的笔下。而“二论五绝”,这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江湖豪情和武学巅峰的意味。究竟是哪些人物被冠以“二论五绝”的称号呢?这主要指的是在金庸小说中,被公认为武功达到了登峰造极境界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简单来说: .............
  • 回答
    关于“日本对二战的反思不够到位”的说法,以及日本政府的“洗脑教育”是否有效,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叙事、国民情感、政治现实以及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社会内部对于二战的历史认识是存在多元性的。并非所有日本人都对战争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