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有很多人崇拜二战中的苏联、德国甚至日本,却很少有人崇拜英美?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这个现象,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原因:

一、 宣传、叙事和历史构建中的“英雄主义”与“复仇”情结

苏联:牺牲与胜利的史诗叙事
反法西斯斗争的中心: 苏联在二战中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但也成为击败纳粹德国的关键力量。其在卫国战争中的巨大伤亡(约2700万人死亡)和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战役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战略部署,被塑造成为一部史诗般的胜利故事。
“伟大的卫国战争”的民族认同: 苏联国内的宣传机器极力渲染了这场战争的悲壮、牺牲和最终胜利,将其与俄罗斯民族的生存、荣誉和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叙事在后苏联时代依然对一些人产生影响,他们可能怀念那个强大的、能够抵御外敌的苏联形象。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有限): 对于一些持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来说,苏联的胜利可能被视为其意识形态的证明和优越性的体现。虽然这种吸引力在全球范围内不如早期那样广泛,但在特定群体中依然存在。
战后地缘政治的影响: 苏联作为战胜国之一,在战后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传播,也影响了一些地区的历史叙事。

德国:理想主义、国家复兴与技术崇拜(部分人群)
对“纳粹”的区隔与对“传统德国”的怀念: 很多人崇拜的并非是“纳粹德国”本身,而是试图将其与纳粹政权的暴行剥离开,转而关注德国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展现出的某些方面,例如:
国家统一与强大的愿望: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屈辱的凡尔赛条约和经济困境,纳粹的上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德国人对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渴望。这种“重塑辉煌”的叙事可能吸引那些对现状不满、渴望国家强大的群体。
技术与效率的崇拜: 纳粹德国在军事技术、工程建设等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V系列火箭、先进的坦克设计等。一些对技术和效率有特殊偏好的人,可能被这些方面所吸引,并将其与民族的创造力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黑暗目的。
宣传中的“国家纪律”与“集体主义”: 纳粹宣传强调国家纪律、社会秩序和集体主义精神,这可能对一些追求稳定、强调团队合作的社会群体产生一定吸引力,尤其是在社会秩序混乱或个人主义泛滥的时期。
对“失败者”的同情与误读: 在一些人看来,德国是战败国,并且遭受了战后的分化和审判。这种“失败者”的身份,加上对历史真相的误读或选择性遗忘,可能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心理,并将这种同情转化为对德意志民族或其某些方面的“崇拜”。
历史著作的倾向性: 一些历史著作或文化产品,可能为了吸引眼球或表达某种特定观点,会侧重于描写德国军队的英勇、战术的高明,而淡化甚至回避其残暴的意识形态和战争罪行。

日本:武士道精神、帝国荣耀与“大东亚共荣圈”的残余思想
武士道精神的浪漫化: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强调忠诚、荣誉、勇气和牺牲,在经过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加工后,被许多人浪漫化,并与日本军队在战争中的某些表现联系起来。例如,那些抱着必死决心作战的士兵,可能被描绘成英勇的代表。
对“帝国时代”的怀念: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并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一些日本人(尤其是在老一代或特定政治派别中)可能怀念那个拥有国际影响力、被视为东方象征的帝国时代,并将其与二战的某些方面联系起来。
“被压迫者”的叙事(有限且有争议): 日本的一些宣传(尤其是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将自己描绘成摆脱西方殖民主义、解放亚洲的先行者,试图构建“大东亚共荣圈”。尽管这一论调在被侵略的国家看来是荒谬的,但在一些日本人心中,或者被一些接受了这种叙事的人看来,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抵抗西方霸权的正义之举,并因此产生某种认同感。
历史教育的特殊性: 日本的历史教育中,对于战争责任和侵略罪行的反思程度,以及对部分战争罪犯的评价,在国际上存在争议。这可能导致一些日本人对战争历史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产生对某些方面“崇拜”的情感。

二、 英美在二战中的叙事与“崇拜”的特点

英美在战争中的角色定位:
“解放者”与“秩序维护者”: 英美主要被定位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领导者、民主的捍卫者和世界秩序的维护者。他们的叙事更多是关于自由、民主、正义的斗争,以及对抗邪恶轴心国的胜利。
代价的“理性”呈现: 相较于苏联的牺牲史诗,英美在宣传中可能更侧重于战争的战略、外交、科技以及最终的胜利,虽然也包含英雄主义,但更多是作为一种实现更高目标(自由、民主)的手段。他们的胜利故事更像是“必要之恶”的理性诉求,而非全然的浪漫化。
国内政治的多元性: 英美国家内部政治体制相对成熟和多元,对于战争的解读也存在不同声音,较少出现单一、极端的“国家英雄主义”宣传,使得“崇拜”的土壤相对不那么容易生成。
战后对战争的反思与国际责任: 英美国家在战后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秩序的重建,并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受害者的补偿采取了更公开和深入的态度(当然,其中也存在不足和争议)。这种对战争责任的承认,使得将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神化或“崇拜”变得不那么容易。

“崇拜”的性质差异:
苏联、德国、日本的“崇拜”往往带有对某种特定价值观(如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复兴、理想主义等)的向往,或是对国家力量、军事成就的推崇。 这些价值观或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被误解、选择性提取,甚至与现实中的战争暴行脱钩。
对英美的“崇拜”更多地体现在对其政治制度、文化输出、生活方式的欣赏,以及对其在全球政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认可(当然,这种“积极”作用也存在争议)。 这种“崇拜”更多是基于对其现代文明成果的认同,而非对其在战争中某种特定行为的盲目推崇。

三、 心理和社会因素

反抗权威与挑战主流: 一些人可能因为对现有社会秩序、主流价值观的不满,而倾向于寻找一些被压抑或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群体或历史片段。对于苏联、德国、日本的某些历史侧面进行“崇拜”,可能是一种对主流叙事的反叛或对另类价值观的探索。
对强权和秩序的渴望: 在社会动荡或个人感到无力时,一些人可能更容易被那种强调国家力量、严密组织和统一意志的叙事所吸引,而苏联、德国(在特定时期)的形象可能更容易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二战迷”的特殊兴趣: 军事历史爱好者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更关注战争的战术、装备、战略层面的细节,而对政治背景、意识形态和人道主义灾难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他们可能更容易被德国精良的武器装备、苏联的战术创新或日本的士兵精神所吸引,而忽略了这些背后所服务的政权本质。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 在信息时代,算法推荐可能将某些特定兴趣的人群推向相似的内容,例如关于纳粹德国军事技术或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视频或文章。长期接触这类内容,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认同甚至“崇拜”。
对历史的“非黑即白”化倾向: 有些人倾向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将某些国家或其领导人塑造成绝对的英雄或恶棍。在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下,他们可能更容易抓住某个国家在战争中的某个闪光点(例如,德国的科技,苏联的勇气)来定义整个国家,并加以“崇拜”。

总结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崇拜”苏联、德国、日本,而很少有人崇拜英美(在二战语境下):

1. 叙事差异: 苏联的牺牲与胜利史诗、德国的理想主义与技术吸引力(被选择性突出)、日本的武士道浪漫化,这些叙事更容易被某些群体解读为一种“英雄主义”或民族精神的体现。而英美的叙事更侧重于“自由、民主”的斗争,其胜利更像是“理性”的必要之举,缺乏那种极端的浪漫化色彩。
2. 特定价值观的吸引力: 对强大的国家、统一的意志、复兴的渴望、技术的先进性等价值观的向往,更容易在苏联、德国、日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形象中找到投射点。
3. 心理和社会因素: 对主流的反叛、对强权的渴望、对历史的简化认知、信息茧房效应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现象。
4. “崇拜”对象的具体化: “崇拜”对象可能并非整个国家及其所有行为,而是被选择性提取的某个方面,例如德国的坦克、苏联的士兵、日本的武士精神。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对这些国家在二战中的“崇拜”往往伴随着对历史真相的忽略、选择性记忆,甚至是为战争罪行开脱。真正的历史研究和评价,应该建立在全面了解史实、承认其复杂性以及深刻反思战争的教训之上。我们应当警惕那些试图美化或洗白战争罪行的言论和倾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年宣传口子变了少了而已

小时候家里老人都知道是美国的2个原子弹让日本鬼子投降

user avatar

除却历史、现阶段的政治因素,崇拜英美很难获得崇拜苏、德、日带来的颅内高潮。

德、日、苏这些国家发动战争也好,打赢战争也好,都面临过物质的匮乏,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这些国家的军人格外强调精神力量和主观能动性,有一种精神战胜物质的很酷的感觉。因此,格外吸引人。

至于美英,尤其是美国,往往坐享巨量的物质优势。打赢了,“不过是美国人富,理所应当”;打输了,“美国人精神太弱,看见没,没有战斗精神,物质丰富也白搭。”

凭借物质优势获得的战绩不如一张苏军政委的冲锋照更能引发颅内高潮。说穿了,人穷,才格外强调精神,容易陷入唯意志论,更不用提苏联还曾有一张耀眼的红皮。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没有人崇拜英美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说没有人崇拜二战中的美国,绝对是瞎掰。

在中国开启崇拜美国,或者学习美国的是从电影开始。

《巴顿将军》是由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70年出品的历史片,该影片由弗兰克林·斯凡那执导,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詹姆斯·爱德华兹等主演。

这部片子1970年上映,获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7项奖。


从这部片子开始,引发了很多巴顿将军的名言。

1、一品脱的汗水可挽救一仑的鲜血。
  2、你们必须要杀死他们,否则他们就会杀死你们。戳穿他们的肚皮,或者击中他们的内脏。
  3、对这件事,我最后的想法是,我命中注定要做出一些伟大的业绩——什么事,我也不知道。最近发生的事件本来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但其影响却是那么可怕,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造成的,而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的安排已经完了。
  4、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
  5、你们只要使用机智和勇气就行了。打马球取胜靠这个,打胜仗也靠这个。我们有很多机智、勇敢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的人不费举手之力就能收拾这帮德国人。
  6、也许我没有根据但是凭直觉,我确信我们会完全取得胜利。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不想为我的苟活再找借口;但是我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得起死去的人。
  7、我对为了赢得战争而去到处乞求总是深感恼怒。
  8、要记住,敌人也和们一害怕,可能比们更害怕。
  9、不仅要做好要求做的,还要乐于做更多的没有要求做的。
  10、赢得战争的胜利可能有许多方法,正如剥一个猫皮有很多方法一样。我们有些人坚信正确使用逗号的重要性,另外一些人则相信润滑油或煤气,相信步行舒适或一块洗皮革的肥皂,我们热衷于寻求特殊的灵丹妙药,却忘记了剥猫皮的方法就是去掉它的皮。赢得战争的方法就是打败敌人。
  11、如果不是一名优秀的骑兵,我会是一名充满战斗热情的勇士……
  12、战争是简单、干脆和情的,此需要一个既简单又情的人把战争进行到底。
  13、用火力牵住敌人的鼻子,并且在运动中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
  14、让自己的国家永存,哪怕牺牲生命
  15、显然,你们大家知道战斗即将来临,但是,战争并不像你们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你们必须面对这一现实,你们是要同久经沙场的老兵去竞赛,但你们也不要发愁。他们也都打过第一仗,他们的第一位是打胜了,而你们也会打胜第一仗。

其中第一条,跟我国的很多宣传不谋而合。

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比如上面一句我们不是处处能听见。


我国对二战中的英美崇拜较少,跟对英美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对美国二战人物的崇拜跟朝鲜战争有着明显的关系。

比如二战的麦克阿瑟,崇拜他的人就少很多。

毕竟麦克阿瑟是不体面的回到美国,当时他发表了《老兵不死》。

实话说,这篇讲话讲得是不赖。但是在我们一些老兵的眼里看来,这玩意矫情。

user avatar

因为二战时苏联、德国和日本相对而言都是“以小博大”,而美英则是家大业大耗得起,本质上是靠堆资源堆赢的,一个操作派,一个氪金佬,画风不一样,而且严格地说崇拜二战美国的国人也并不少,“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种想法,很多国人的思路和二战美国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结合现在的国际关系,吹美英沾点儿政治不正确。

崇拜德日更多是崇拜和英美军队打仗时纳粹陆军和日本海军的那种强悍,且这两者和侵华关系没有那么大。扫荡和屠杀是陆军马鹿搞的,法西斯是皇道派弄的,和我高贵的海军有什么关系?且不管对不对,不少人确实是这么想的。

而二战苏联活成了当时中国想象中自己的样子,很多人至今仍对中国军队在二战时没能亲自逆推到东京而耿耿于怀,苏联却做到了,加之政治正确加成,自然会喜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