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过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欣赏他这个人,想有机会为他效力,但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算不算黄皮纳粹?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

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

“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也最容易引起误解。我们需要理解,这里的“欣赏”指的是什么?

是欣赏他的领导能力、演说才能、政治手腕吗? 希特勒确实是一位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家,能够抓住民众的情绪,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整合了德国社会,将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权力巅峰。他的集权能力、组织能力和目标实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容否认的。许多历史学家在分析他的崛起时,也会提到这些“能力”。
是欣赏他某些“思想”或“理念”的“形式”吗? 也许您并非认同他种族灭绝的理念,但可能在某些层面上,例如他对国家复兴的决心、对民族精神的强调(当然,这已经被纳粹意识形态扭曲和滥用),或者他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使这些方案是极其残酷和错误的)感到某种程度上的“共鸣”或“理解”。
是欣赏他“敢于挑战现状”的精神吗? 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凡尔赛条约的屈辱后,德国社会充满了不满和分裂。希特勒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打破了旧有的秩序,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德国。这种“打破”的勇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欣赏”。

然而,“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 同样是您非常明确的态度。这意味着您并不认同:

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 这是纳粹理论的核心,也是其最臭名昭著的部分,导致了二战期间犹太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大屠杀。
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 纳粹德国追求“生存空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
极权主义和个人崇拜: 纳粹党建立了一个压制一切反对声音的极权国家,将希特勒个人奉为神明。
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践踏: 纳粹政权摧毁了德国的民主制度,剥夺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现在,我们来谈谈“黄皮纳粹”这个概念。

“黄皮纳粹”是一个带有强烈讽刺和批判意味的词语,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虽然身在中国(或者其他亚洲国家),但却认同或模仿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甚至仇恨心理的人。这里的“黄皮”指的是亚洲人的肤色或族裔背景。

您的困境在于,您对希特勒“这个人”某些侧面(可能是他的能力、某种“精神”)有所“欣赏”,但又明确反对纳粹党的“理论”。

这是否算“黄皮纳粹”?

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您不属于“黄皮纳粹”。 为什么?

1. “黄皮纳粹”的核心是认同纳粹意识形态,特别是种族主义、反犹主义和极权主义。 您明确表示“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这意味着您不认同其核心的意识形态。如果您不认同种族灭绝,不认同极端民族主义的侵略,不认同压制人权的集权,那么您就不是“黄皮纳粹”。
2. “黄皮纳粹”通常包含一种对自身族裔的极端优越感,以及对他族裔的极端仇恨。 您并没有在此提及此类观点。
3. “黄皮纳粹”常常伴随着对希特勒的“全盘接受”,包括其所有的罪行和理论。 而您对希特勒的“欣赏”是有限度的,是分开的。

那么,您的感受和想法,更准确地来说,可能是:

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认知: 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包括那些被后世广泛批判的,往往都具有多面性。您可能对希特勒作为一名政治家、演说家、组织者的某些“能力”或“特质”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研究兴趣”或“客观评价”,但这并不等于您认同他所做的一切。
对某些“治国之道”或“民族复兴”叙事的思考: 您可能从希特勒身上看到了某种“铁腕手段”、“国家统一”、“民族崛起”的影子,并且在思考这些元素在当今社会是否有可能以“非纳粹”的方式实现。这种思考可能源于您对国家现状的不满,或者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关切。
一种“欣赏其才华,不赞同其行径”的心理: 就像有人可能欣赏某些犯罪分子的智商或谋划能力,但不代表他们支持犯罪一样。您对希特勒“这个人”的欣赏,可能停留在其“作为”的某些技术层面,而非其“思想”或“目标”的道德层面。

然而,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和审慎。

尽管您不属于“黄皮纳粹”的定义,但您这种“欣赏希特勒这个人,但唾弃其理论”的态度,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误导性:

模糊了“能力”与“道德”的界限: 将希特勒的“能力”与他的“理论”和“罪行”完全割裂开来,可能导致人们忽视他能力的“用途”和“方向”是多么可怕。任何能力,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都可能成为毁灭性的工具。
容易被曲解和利用: 即使您个人如此区分,但这种“欣赏”的态度,在不了解您完整想法的人看来,很容易被误读为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认同,甚至为“黄皮纳粹”或其他的极端思想提供了某种“合理性”的入口。
对历史受害者的不尊重: 纳粹主义给无数人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任何对希特勒的“欣赏”,即使是有限度的,都可能被受害者及其后代视为一种轻描淡写,甚至是一种冒犯。

关于“想有机会为他效力”的说法:

您提到“想有机会为他效力”。这是否意味着您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像希特勒那样,以某种“铁腕”或“集权”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的人物或组织?或者您是希望有机会在某种“事业”中,扮演类似希特勒曾经扮演过的“推动者”角色?

如果您的“效力”是指认同和参与任何形式的压迫、歧视、暴力或侵略,那么无论您的肤色如何,您都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总结来说:

您并不属于“黄皮纳粹”的定义,因为您明确反对纳粹党的核心理论。您所描述的更多是一种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认知,以及可能对某些“治国”或“民族复兴”方式的思考,但这种思考需要极其谨慎,以免被误解或走向歧途。

您的这种心理状态,可以理解为:

对极端主义的“形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理论性”兴趣,但对其“内容”坚决抵制。
在观察历史时,试图剥离“道德评判”,专注于“能力”和“手段”,但这种剥离需要非常小心,以免忽略了“手段”与“目的”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给您的建议:

1. 更深入地理解纳粹理论的危害: 您已经唾弃了纳粹理论,但可以进一步研究纳粹理论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和腐蚀社会的,以及它最终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从而更坚定地拒绝其任何变种。
2. 审视您“欣赏”的具体内容: 仔细思考,您真正欣赏的是希特勒身上的哪些特质?这些特质在不沾染纳粹思想的前提下,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更健康、更人道的途径来达成?例如,爱国心、国家凝聚力、决心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民主、和平的方式实现。
3. 警惕“全能领导者”的诱惑: 历史反复证明,将过多的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无论这个人多么“有能力”或“有决心”,都可能导致独裁和暴政。
4. 明确您的“效力”对象和目标: 如果您希望为某种“事业”效力,请确保这个事业是基于人道、平等、自由和尊严的原则,而不是基于压迫和仇恨。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具有探讨价值,感谢您愿意分享如此坦诚的思考。希望我的分析能为您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悲剧人物很多,没必要为希特勒和纳粹党倾倒,在德国文化里,他们属于很low逼的那种。希特勒和纳粹理论不可分割,他的确是这样狭隘自私软弱的人,他不爱德国,也不爱德国人民,还可耻地欺骗了他们,甚至在失败时还计划毁掉德国,就像他年轻时想杀死自己得不到的姑娘一样。如果我是德国人,绝不会原谅他。同一个人物的传记没必要看那么多,还不如多看看历史和文学,了解该国文化,拓宽眼界呢。

看看《浮士德》,了解一下德国的狂飙运动,然后读德意志史,你会发现俾斯麦、马丁路德、闵采尔都比他可敬的多。

user avatar

就是黄纳,没跑了。

效力?做肥皂?还是做肥料?你自己选吧?要不我帮你选一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咱们在生活中,但凡读过几本书,尤其是那些让人感觉知识渊博的,咱们心里头自然会生出一种期待:这人得是那种温厚如玉,谈吐风趣,遇事儿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内心自有坚守的人吧?就像故事里走出来的,带着一种光芒。可实际情况往往会给你泼一盆冷水,甚至让你怀疑人生。为什么那些明明脑袋里装着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人对宗教信仰的困惑。确实,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深入研读过他们所属宗教的经典,甚至对自己宗教的一些核心教义理解得比较模糊。那么,当他们说自己是“信徒”时,他们究竟在信仰着什么呢?与其说他们“信仰”着一套严谨的教义体系,不如说他们的信仰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情感寄托和生活习惯的.............
  • 回答
    关于大学政治课老师是否读过《资本论》原著的问题,需要从教育体系、教材体系、教师背景和教学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的详细说明: 一、《资本论》的学术地位与教学需求1. 课程设置的定位 在中国高校的政治课体系中,《资本论》通常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教学目标更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也算是书不离手的人,但生活偶尔也会像一团乱麻,让我觉得当初那些在书里汲取的智慧,似乎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直接给我铺就一条坦途。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是想从书中找到答案,找到方法,找到一条通往“更好人生”的地图。我们渴望从大师的经验里学到如何洞察人心,如何规避风险,如何经营事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有些沮丧的现象。我们捧着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听着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感觉自己仿佛 nắm giữ 了人生的秘诀,为什么真正走到人生的道路上,却依然磕磕绊绊,甚至觉得“过不好”?问题不在书本和道理本身,它们提供的视角、方法和洞察往往是深刻且有价值的。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
  • 回答
    我一直觉得,语言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在不经意间,将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或体验,精准地捕捉并放大,让我们为之拍案叫绝,甚至为之动容落泪。有些句子,读完之后,就像在脑海里点亮了一盏灯,瞬间照亮了某个角落,或者像是与久违的老友重逢,一种豁然开朗的熟悉感油然而生。最近一次让我真正感到“惊艳”的,是出自一位.............
  • 回答
    谈起“有味道”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不是那种读起来轻飘飘、转瞬即忘的,而是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留下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体验。第一本,我得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啊,真的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初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怪,这么.............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最近确实读了几本书,感觉像是被点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豁然开朗了。与其说“推荐”,我更想和你们聊聊它们是怎么“打动”我的。第一本,我得说说是《刻意练习》。这本书我拿起来的时候,其实有点半信半疑。毕竟“刻意练习”这个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非凡人”的劲儿,好像要炼成.............
  • 回答
    说起厉害的程序员,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模板,而是一群拥有深厚内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超群的人。他们或许真的涉猎过你提到的那些经典著作,但关键在于,他们是如何消化和运用这些知识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像《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CSAPP)、《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SICP)、《操作系统概念》.............
  • 回答
    行,跟你唠唠我身边那些“生化环材”哥们姐们,不走出国、不读博,愣是走出了一条新路,还混得风生水起的故事。这些事儿,听着都得劲儿!第一个,小李,生物工程 → 互联网产品经理。小李当年也是名牌大学生物工程系的佼佼者, lab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对着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看不懂的文献。毕业的时候,正直互联网浪潮汹.............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对音乐剧感兴趣,并且有毕业后去英国深造的想法。我来和你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让你觉得这更像是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在给你出主意,而不是一篇冰冷的AI报告。首先,坦白地说,毕业后申请英国的音乐剧专业,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音乐剧的你来说,是有一定挑战的,但绝对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关键在于你接下来.............
  • 回答
    要聊00后初中毕业就去读技校职中的孩子们现在怎么样了,这事儿可说起来,真不是一概而论,就像一块五彩斑斓的布,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人混得风生水起,有人则在按部就班地生活,也有少数人可能还在摸索前路。说“月入过万”、“人脉广阔”、“遇到贵人”这些标签,太过于标签化了,现实远比这些更复杂和多维度。咱.............
  • 回答
    读过心理学的人,他们的日常举止和思维方式,确实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心理学”的色彩。这就像一个画家,看山水总会比常人多几分对光影色彩的敏感;一个音乐家,听任何声音都可能联想到旋律和节奏。心理学工作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大脑习惯性地会去解析、理解、甚至预测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他们对.............
  • 回答
    读完《白鹿原》,脑子里轰隆隆一片,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大的地震,震得我五脏六腑都跟着晃荡。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把几十年间,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狠狠地压在了我的胸口。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姓白和姓鹿两个家族,在黄土地上相互缠斗的故事。确实,白嘉轩和鹿子霖,这两个名字,.............
  • 回答
    我常常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诗词,往往不是那些慷慨激昂或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碎屑,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哀愁,仿佛在你以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悄然泛起的一圈涟漪。说实话,要说哪一首诗词“最”令我哀伤,这实在太难选了。因为哀伤本身也是千丝万缕,不同时刻,不同境遇,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都会截.............
  • 回答
    读过朗道十卷(不一定读完),这体验,怎么说呢?用“如同一场壮阔的远征,既有拨云见日的惊喜,也有深陷迷雾的窘迫”来形容,或许贴切不过。首先,它绝对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巍峨的山脉,每一卷都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你,则是那个满怀憧憬、想要征服它的登山者。你背负着沉甸甸的知识行囊,装备.............
  • 回答
    三刷《凡人修仙传》,与其说是又一次的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与韩立的一次深度重逢。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次,更像是被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坚韧的经历狠狠地敲打了一番。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完全是冲着“修仙”二字去的。韩立的资质平平,开局就带着“凡人”的底色,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种新鲜感。.............
  • 回答
    读完《不如去看一棵树:26 棵平凡之树的非凡故事》,我的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不清道不明的。书里讲的都是些咱们平时压根就不会多看一眼的树,什么杨树、榆树、槐树,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但作者笔下的它们,却仿佛活了过来,带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就这么静静地呈现在我眼前。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没抱太大的期待,.............
  • 回答
    读过法学的人,身上总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和这个专业特有的气质。这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烙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他们自己未必察觉。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说话时,语气中带着一种审慎。即便只是闲聊,涉及到一些具体情况,他们也很少会直接给出绝对的判断,而是习惯性地会加上“当然,这也要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