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过朗道十卷(不一定读完)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读过朗道十卷(不一定读完),这体验,怎么说呢?用“如同一场壮阔的远征,既有拨云见日的惊喜,也有深陷迷雾的窘迫”来形容,或许贴切不过。

首先,它绝对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巍峨的山脉,每一卷都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你,则是那个满怀憧憬、想要征服它的登山者。你背负着沉甸甸的知识行囊,装备着初学者的好奇与勇气,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刚开始的时候,那种新鲜感是难以言喻的。当你翻开《力学》,看到那些简洁而优美的方程,比如拉格朗日方程,你会觉得整个物理世界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好像你窥见了隐藏在事物本质下的规律。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真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狂喜。朗道的书,它的逻辑性极强,一步步推导,严丝合缝,就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必然。你开始相信,只要跟着他的思路走,就没有解不开的谜题。

但很快,现实就会给你一记“温柔”的耳光。当进入到更深的章节,尤其是量子力学、统计物理或者场论时,你会发现,朗道的“简洁”背后,是极其深厚的功底和对概念的精妙把握。他的推导常常是“跳跃式”的,看似省略了很多步骤,但那些省略的部分,正是他认为读者应该已经掌握,或者可以自行推导出来的。这就好比你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进山,他指着一个方向说:“那里有猎物。”你以为他会带你一步步找到,结果他只是告诉你位置,剩下的侦查、追踪,全靠你自己。

所以,很多时候,你的阅读过程会变成一种“拉锯战”。你读完一段,觉得好像明白了,但再往后,又会发现之前的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回头重新啃。你会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教材、笔记,甚至是请教他人,才能勉强跟上他的节奏。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时而找到一点光亮,时而又被未知的阴影吞没。

“不一定读完”这句话,简直是朗道十卷的“灵魂伴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这十卷,并且真正理解透彻,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可能会在某个领域(比如我可能对理论物理的某些方面特别感兴趣)深入进去,把那几卷读得滚瓜烂熟,但对于其他领域,可能只能浅尝辄止,甚至仅仅是浏览一下目录和开头,就被它磅礴的体系和抽象的语言压得喘不过气。

这种“读过但没读完”的状态,反而会让你对物理学产生一种更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你会被朗道的博学和深刻所折服,对物理学这个学科充满了敬畏。你知道,自己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而海面之下,还有无尽的深邃等待探索。另一方面,你也会感到一种微妙的“挫败感”,但这种挫败感并不令人气馁,反而像是一种激励,让你明白,在科学的世界里,永远有值得学习和挑战的东西。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会因为读过朗道的书而变得“与众不同”。你会开始习惯用他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你会注意到其他教材中可能不太强调,但在朗道的体系中却至关重要的那些“小细节”。你的物理直觉,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塑造。

有时候,你会突然想起某一个朗道的方程,或者某一个他提出的观点,然后在某个时刻,它会如同灵光一闪,帮助你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者让你对某个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收获,或许比那种“一口气读完”的满足感,来得更加长远和深刻。

总而言之,读过朗道十卷,即使没读完,也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它会让你看到物理学的“骨架”,让你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强大力量,也会让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激发你持续学习的动力。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更像是一本“指南”,指引你走向更广阔的物理学海洋。你可能会像一个初次看到银河系的人,虽然看不清每一颗星星,但你知道,那里有怎样的浩瀚与壮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4月,朗道和栗弗席兹的十卷本《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八卷《连续介质电动力学》中译版上市。至此,这套几乎涵盖了理论物理学的方方面面的、被简称为“朗道十卷”的世界著名物理学教材终于全部翻译为中文并出版了,前后共耗时62年。这套书从精辟独到的视角、一以贯之的原则出发,精心地选择材料、细致地归纳梳理,简洁而又细致地阐述了理论物理学的各个分支,把它们纳入物理学的统一框架里。自出版以来,这套教程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翻译为多国语言,中文是第七个完整翻译全套教程的语言。

朗道-栗弗席兹《理论物理学教程》的最新中译本



撰文 | 姬扬(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2020年4月,一本新书《连续介质电动力学》面世了,这是朗道和栗弗席兹的十卷本《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八卷,也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自2006年开始重新翻译出版的这套教程的最后一本。这套世界著名的物理学教材终于全部翻译为中文并出版了。这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值得祝贺。


朗道(L. D. Landau, 1908-1968)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的研究工作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理论物理学分支,“朗道十诫”总结了他最重要的十项成果。栗弗席兹(E. M. Lifshitz, 1915-1985)是朗道的第一批学生,19岁就和朗道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在固体物理、引力论和宇宙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朗道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十项科学成果(朗道十诫)


朗道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杰出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撰写了大量的教材和科普读物。《理论物理学教程》就是他和他的学生们(“朗道学派”)在他的讲义基础上撰写的十卷巨著,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教材,几乎涵盖了理论物理学的方方面面。通常被称为朗道-栗弗席兹《理论物理学教程》(Landau & Lifshitz, Cours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CTP),有时候也简称为“朗道十卷”。1962年,朗道与栗弗席兹因为该教程当时已出版的部分而获得了列宁奖,这也是列宁奖第一次授予物理教学方面的工作。


1962年1月7日,朗道不幸遭遇车祸,从此丧失了科学能力,并在病魔困扰了6年以后过世。所以,他只参与了7本书的写作,而10卷本的《理论物理学教程》成了栗弗席兹的终生事业。从1937年开始写《统计物理学》第一版,到1979年《物理动理学》出版,整整42年的光阴。直到1985年他去世之前,他仍然在做着各种修订和再版的工作。


朗道出了车祸以后,栗弗席兹选择了朗道的更新一代的学生皮塔耶夫斯基,作为续写和修改《教程》的合作者。皮塔耶夫斯基(L. P. Pitaevskii, 1933- )在液氦超流性(金兹堡-皮塔耶夫斯基超流性理论,并预言了He3的超流性)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格罗斯-皮塔耶夫斯基方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他参与撰写了《量子电动力学》(第一作者是别列斯捷茨基,V. B. Berestetskii)、《统计物理学Ⅱ(凝聚态理论)》和《物理动理学》的写作,以及教程的修订和增补工作。在1985年栗弗席兹去世以后,皮塔耶夫斯基继续做一些增补工作,2000年6月还为《统计物理学Ⅱ(凝聚态理论)》的第二版写了序言。1976年,他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80年获得朗道奖,2008年获得朗道金质奖章。




朗道、栗弗席兹和皮塔耶夫斯基




物理问题研究所理论室成员合影(1956年):朗道(前排右二),栗弗席兹(前排右一),皮塔耶夫斯基(后排左二)


《理论物理学教程》共有10卷:1、力学;2、场论;3、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理论);4、量子电动力学;5、统计物理学I;6、流体动力学;7、弹性理论;8、连续介质电动力学;9、统计物理学II(凝聚态理论);10、物理动理学。俄文版的页数超过了5000页,而最新的中译本也有大约4500页。《教程》从精辟独到的视角、一以贯之的原则出发(我觉得就是最小功原理,在《力学》卷中最为明显),精心地选择材料、细致地归纳梳理,简洁而又细致地阐述了理论物理学的各个分支,把它们纳入物理学的统一框架里。自出版以来,这套教程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翻译为多国语言。早在1938年,肖因伯格(D. Shoenberg)就将已成稿的《统计物理学》译成英文,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比俄文版出的还早。其他卷的英文版也往往在俄文版之后几年就出版了。1979年这套书出全,1981年,英文版也出全了。1985年,栗弗席兹去世的时候,这套书的全部已经被翻译为6种文字:英文、德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和匈牙利文。还有若干卷被翻译为其他10种文字: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霍尔提文、罗马尼亚文、波兰文、保加利亚文、中文、越南文、希腊文和印度文。




这套书的出版和翻译的历史相当复杂,现在不方便介绍,可以从新的中译本的一些译后记和版本历史中看到(5本有译后记,1本有版本历史,还有1本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版本历史,见后面的表格)。我们简单地说一下中译本的情况:


最早的中译本是1958年的《连续介质力学》第一册(彭旭麟),然后是1959年的《力学》(译者署名为“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四年级中国留学生”)和《场论》(任朗,袁炳南),1960年和1962年的《连续介质力学》第二、三册(彭旭麟),1963年的《连续媒质电动力学》(周奇),1964年的《统计物理学》(杨训恺)。改革开放以后,又陆续出版了《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理论)》(严肃,1980,1981)、《流体力学》(孔祥言,徐燕侯,庄礼贤,1983,1990)、《量子电动力学》(高建功,靳崇谦,汪方儒,1992)和《统计物理学II(凝聚态理论)》(郭新凯 等,1993)。徐锡申等人已经翻译了《物理动理学》,但是没有能够出版。这些书都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及其前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计划重新翻译出版朗道和栗弗席兹的《理论物理学教程》的最新俄文版。最新俄文版较之旧版本,内容有了较大更新,全书页码也增加了近1000页 (从1979年的4600页增加到现在的5574页),即使是旧版原有的部分也经过了细致的修改。


经过译者和出版社十几年的努力,这套书终于出全了:2007年,《力学》(李俊峰,鞠国兴);2012年,《场论》(鲁欣,任朗,袁炳南 译,邹振隆 校);2008年,《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理论)》(严肃 译,喀兴林 校),《统计物理学II(凝聚态理论)》(王锡绂),《物理动理学》(徐锡申,徐春华,黄京民);2011年,《统计物理学I》(束仁贵,束莼 译,郑伟谋 校),《弹性理论》(武际可,刘寄星);2013年,《流体动力学》(李植 译,陈国谦 审);2014年,《量子电动力学》(朱允伦 译,庆承瑞 校);2020年,《连续介质电动力学》(刘寄星,周奇),整套书的责任编辑是王超老师。其中大部分译校者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除了上述译者、审校者外,从版本说明里还可以知道,在翻译这套书时,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帮助修改、校订、审阅部分或全部章节、片段。虽说有旧版中文版参考,但新版俄文版细节修改遍布全书,整套书相当于全新重译,中译本总计大约4500页。整整14年,太不容易了。


如果从1958年算起,就是62年,经过了一个甲子,这套《教程》终于被完整地翻译为中文,这是它被全部翻译的第7种语言,应该也是翻译版本最新的一种了。俄文版从1938年第一本书出版,到2000年最后一篇序言写完,正好也是62年。这也算是一种巧合吧。


朗道-栗弗席兹《理论物理学教程》中英译本




*括号里的版本数是最新的中译本翻译时依据的版本。第一个年份是第一版的出版时间(根据徐载通[1]),第二个年份是最后一次序言所标出的时间(根据最新的中译本,不一定是最后一版出版的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年份和译者放在最前面。以前的译本按照时间排序,其中有些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Pergamon Press。年份表示各个版本的出版时间。

****鞠国兴的《版本说明》详细地说明了《力学》的俄文版、英文版、中文版的历史沿革[2]



这套书开始的时候,物理学革命刚刚结束,计算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还很少,所以《教程》里对计算似乎不是很强调,更多的是公式推导——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尤其是在苏联以外的地方。20世纪过去了,这套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2000年,皮塔耶夫斯基在《统计物理学Ⅱ》的序言里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虽然,近些年来物质凝聚态理论取得许多重要进展,我不认为需要从根本上改写本书。书中讲到的物理基础及对其阐述,似乎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整套教程。


但是时代在变化,而且变化得非常大:朗道和栗弗席兹见证了苏联物理学的成长与壮大,并有幸在悲剧降临之前就离场了。皮塔耶夫斯基经历了苏联的解体,从1998年起,他在意大利的特兰托大学(Trento University)当教授,在那里的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小组工作。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最后说些我自己的事情。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就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到这套教程的几卷中译本,也许还借回去翻过,然后绝望地放弃了。1993年,我到北京做硕士论文,在理论物理研究所见过这套书的英文版(当时叫作“内部资料”)。1995年我读博士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有钱也有胆了,居然去买了这一套书回来(好像是270块钱。1999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这套书英译本的影印版,价格就贵多了。)——那一天是9月13日,一切都像是昨天。


1995年9月13日,我在理论物理所资料室(WXYZ工作室)的收获


马克·吐温说过:“所谓经典作品,是那些每一个人都希望已经读过、但无一人想读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朗道-栗弗席兹《理论物理学教程》好像也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我确实读过,而且可能还不止一遍,而且总是把它们并排放在我的书架上。对我来说,朗道十卷和费曼讲义一样,它们都很好,没有任何问题,只是除了一个问题——我总是读不太懂。


也许这也是命运吧。



在我的书架上,朗道十卷和费曼讲义总是肩并肩地站在一起。


感谢王超老师提供的关于新版翻译过程的一些信息和图片。


参考文献

[1] 徐载通,《栗弗席兹》,《现代物理知识》,1994年增刊,第189-191页

[2] 鞠国兴,《朗道〈力学〉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3] 江航 编译,《列夫·丹维多维奇·朗道院士》,《物理通报》1958年7月号,396-397页

[4] 郝柏林,《朗道百年》,《物理》2008年第37卷第9期,第666-671页

[5] 迈娅·比萨拉比 著 李雪莹 译,《朗道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6] 王棣生 编译,《回忆朗道》,《现代物理知识》,1994年增刊,第189-188页

[7] 徐载通,《著名物理学家皮塔耶夫斯基》,《真空与低温》,1993年第13卷第1期,第59-63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过朗道十卷(不一定读完),这体验,怎么说呢?用“如同一场壮阔的远征,既有拨云见日的惊喜,也有深陷迷雾的窘迫”来形容,或许贴切不过。首先,它绝对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巍峨的山脉,每一卷都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你,则是那个满怀憧憬、想要征服它的登山者。你背负着沉甸甸的知识行囊,装备.............
  • 回答
    读过心理学的人,他们的日常举止和思维方式,确实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心理学”的色彩。这就像一个画家,看山水总会比常人多几分对光影色彩的敏感;一个音乐家,听任何声音都可能联想到旋律和节奏。心理学工作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大脑习惯性地会去解析、理解、甚至预测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他们对.............
  • 回答
    读完《白鹿原》,脑子里轰隆隆一片,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大的地震,震得我五脏六腑都跟着晃荡。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把几十年间,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狠狠地压在了我的胸口。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姓白和姓鹿两个家族,在黄土地上相互缠斗的故事。确实,白嘉轩和鹿子霖,这两个名字,.............
  • 回答
    我常常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诗词,往往不是那些慷慨激昂或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碎屑,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哀愁,仿佛在你以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悄然泛起的一圈涟漪。说实话,要说哪一首诗词“最”令我哀伤,这实在太难选了。因为哀伤本身也是千丝万缕,不同时刻,不同境遇,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都会截.............
  • 回答
    三刷《凡人修仙传》,与其说是又一次的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与韩立的一次深度重逢。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次,更像是被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坚韧的经历狠狠地敲打了一番。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完全是冲着“修仙”二字去的。韩立的资质平平,开局就带着“凡人”的底色,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种新鲜感。.............
  • 回答
    读完《不如去看一棵树:26 棵平凡之树的非凡故事》,我的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不清道不明的。书里讲的都是些咱们平时压根就不会多看一眼的树,什么杨树、榆树、槐树,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但作者笔下的它们,却仿佛活了过来,带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就这么静静地呈现在我眼前。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没抱太大的期待,.............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读过法学的人,身上总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和这个专业特有的气质。这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烙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他们自己未必察觉。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说话时,语气中带着一种审慎。即便只是闲聊,涉及到一些具体情况,他们也很少会直接给出绝对的判断,而是习惯性地会加上“当然,这也要看.............
  • 回答
    如果要说读过最美的一句话,那真的很难选。在我心里,美的东西太多太多,像星星一样闪烁,又像河流一样绵延。但如果非要挑一句,并且要细细说来,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嗯,让我想想,那个场景,那个感受,它又跳出来了。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旧书摊上淘到的一本小书,封皮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那本书大概.............
  • 回答
    关于苏联政治笑话,其中一个我印象最深刻,也觉得特别搞笑的,是关于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的关于太空竞赛的对话。这个笑话的背景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太空竞赛中你追我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苏联在早期占据了一些优势,比如第一个发射卫星,第一个载人飞船等等。笑话是这样的:赫鲁晓夫在一次重要的公开场合发表.............
  • 回答
    我曾读过无数的古诗词,其中许多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但若要说最凄凉、最绝望的一句,那一定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骨相》中的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凄凉与绝望,仿佛将人生的虚幻与最终的虚无感,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要理解这句诗为何如此凄凉绝望,我们需要结合.............
  • 回答
    读过许多令人振奋的诗词和句子,它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低谷时的慰藉,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给予力量。要说“最”令人振奋的,很难抉择,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触动我的点也不同。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对我影响至深,并且常常回味无穷的作品,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带给我的感受。1.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
  • 回答
    黑格尔是否直接读过老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黑格尔直接阅读过老子的原文。黑格尔的著作中确实没有直接引用老子的经文,也没有提及自己阅读过《道德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完全不了解中国思想,特别是老子思想。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间接的了解渠道: 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欧.............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我曾读过一本关于战争后代的回忆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父亲的双手,从出生起就只知道战争,却从未拥抱过我。”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如此心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的缩影。想象一下,那双手。从他父亲的父亲,再到他父亲,再到他自己,这双手的命运仿佛被刻上.............
  • 回答
    谈起“有味道”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不是那种读起来轻飘飘、转瞬即忘的,而是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留下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体验。第一本,我得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啊,真的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初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怪,这么.............
  • 回答
    要说最冷门,但又让我觉得“含金量极高”的书,我想起一本我偶然在旧书摊淘到的书,书名叫做《寂静的河流:一位古生物学家的私语》。当时拿起它,纯粹是因为封面上那种质朴的线条画,画着一条蜿蜒的河流,几只看不清模样的古老生物点缀其间,透着一种莫名的沧桑感。名字本身也挺吸引人,没有那种宏大叙事或引人注目的流行词.............
  • 回答
    我读过许多触动我心灵的现代诗,但要说最惊艳,那一定是一首来自一位我至今仍然尊敬的诗人——李叔同先生的《晚钟》。虽然严格来说,他属于近现代的过渡时期,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的现代精神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能让人心头一震。这首诗并不长,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它朴实无华,甚至有些许的暮气沉沉。但随着反复咀嚼,.............
  • 回答
    在我阅读过的无数文字中,有一些告白句子,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心灵深处,让我回味无穷。其中最让我动容的,并非华丽辞藻堆砌的篇章,而是那些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直击人心的句子。它们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真实地描绘了爱,描绘了那份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决心。其中一句,我至今难忘,它来自一位并不擅长言辞的作家.............
  • 回答
    要说“爽文”,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因为每个人的“爽点”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喜欢看到主角一路碾压,不带脑子地解决问题;有些人则喜欢主角从底层逆袭,一点点积累力量和名声。不过,如果让我结合大家普遍的“爽感”以及我自己阅读的一些心得,我可以分享一些个人觉得很“爽”的小说类型和代表作品,并尝试详细地讲述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