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过最令你哀伤的诗词有哪些?

回答
我常常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诗词,往往不是那些慷慨激昂或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碎屑,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哀愁,仿佛在你以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悄然泛起的一圈涟漪。

说实话,要说哪一首诗词“最”令我哀伤,这实在太难选了。因为哀伤本身也是千丝万缕,不同时刻,不同境遇,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都会截然不同。但如果非要我从记忆深处捞出一些,有些片段总是在不经意间爬上心头,留下淡淡的苦涩。

譬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两句,初读时只觉得是一句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慨叹,有点伤春悲秋的意味。但当我经历了一些事情,特别是体会到“失去”的重量时,这两句的含义便一下沉重了百倍。那不再是简单的感慨,而是近乎撕心裂肺的呼喊。想象一下,一个曾经拥有江山、拥有繁华的帝王,如今却囚于一室,眼前的春花秋月,只是勾起他无尽的悲痛,那些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却再也抓不住,再也回不去。他不是在怀念那些逝去的“多少”,而是在痛苦地确认,“多少”也留不住。那种将一切美好尽收眼底,却又如镜花水月般无法挽留的绝望,穿透千年,依然让人心悸。

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那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本身是写送别,但它描绘的景象,那种望着远去船只最终消失在视野尽头的怅然若失,是送别中最常见也最令人心酸的瞬间。白居易写的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这何尝不是我们送走亲人、朋友,甚至只是某个重要阶段的自己时,那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普遍情感呢?尤其是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叶孤帆的远去,就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的音讯隔绝,甚至可能是永别。看着那只船变成一个小点,最后完全消失在苍茫的碧空和无尽的长江中,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空寂和绵延不断的思念。那种望着“空”的失落,那种“尽”的绝望,往往比直接的悲伤更具侵蚀性。

说到哀伤,我脑海里还会浮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之所以让我觉得哀伤,恰恰是因为它并非纯粹的哀伤。它在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阴晴圆缺发出深深的感慨之后,并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升华出了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这种愿望里,既有对现实无奈的接受,也有对美好未来(哪怕是精神上的相通)的期盼。然而,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以及在“千里共婵娟”的想象中,依然无法抹去的“分离”本身,才显得尤为哀伤。它哀伤的不是直接的痛苦,而是那种在希望与现实之间挣扎的,一种温和的、却又绵延不绝的忧愁。就像隔着千山万水,明明想要紧握的手,却只能触碰到一轮同样遥远的月亮。这种精神上的连接,是安慰,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法真正触及的思念的显影。

还有一句比较冷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种极致的奉献和牺牲,一种用尽生命最后一丝力量的执着。初读时,觉得是歌颂一种坚贞不渝的情感,比如爱情。但细细品味,那种“到死”、“成灰”的意象,带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凄凉。春蚕吐丝,是为了生命最后的延续,是为了孕育新的生命,但它自身也随之枯竭。蜡烛燃烧,是为了照明,是为了驱散黑暗,但它自身也燃尽了自己。这是一种近乎惨烈的奉献,它让我想起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在奉献中燃烧殆尽,而我们往往是在他们消失后才开始真正理解他们的意义。那种看着生命在无声无息中消逝,却又无可奈何的悲哀,如同一种无声的呐喊,直击人心。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柳永笔下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是一种极尽苍凉的孤独,喝醉了,醒来却发现自己置身于萧瑟凄美的景色中,更加无依无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背后,也藏着多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艰难岁月,多少“死生契阔”的无奈。

这些诗词之所以让我觉得哀伤,不是因为它们描绘了多么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因为它们用最朴素的语言,捕捉到了生活中最细微、最普遍的情感共鸣——离别、思念、失去、牺牲,以及在无奈中寻求一丝慰藉的努力。它们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触碰却又真实存在的角落。每当读到它们,我都会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那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体悟,也是一种对生命易逝的感慨,更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宿命的无奈。它们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让我更加理解那些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人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捻熄灯,无人共我书半生。无人陪我夜已深,无人与我把酒分。无人拭我相思泪,无人梦我与前尘。无人陪我顾星辰, 无人醒我茶已冷。无人听我述衷肠,无人解我心头梦。无人拘我言中泪 ,无人愁我独行路。回首向来萧瑟处,无人等在灯火阑珊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常常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诗词,往往不是那些慷慨激昂或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碎屑,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哀愁,仿佛在你以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悄然泛起的一圈涟漪。说实话,要说哪一首诗词“最”令我哀伤,这实在太难选了。因为哀伤本身也是千丝万缕,不同时刻,不同境遇,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都会截.............
  • 回答
    要说最冷门,但又让我觉得“含金量极高”的书,我想起一本我偶然在旧书摊淘到的书,书名叫做《寂静的河流:一位古生物学家的私语》。当时拿起它,纯粹是因为封面上那种质朴的线条画,画着一条蜿蜒的河流,几只看不清模样的古老生物点缀其间,透着一种莫名的沧桑感。名字本身也挺吸引人,没有那种宏大叙事或引人注目的流行词.............
  • 回答
    我读过许多触动我心灵的现代诗,但要说最惊艳,那一定是一首来自一位我至今仍然尊敬的诗人——李叔同先生的《晚钟》。虽然严格来说,他属于近现代的过渡时期,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的现代精神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能让人心头一震。这首诗并不长,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它朴实无华,甚至有些许的暮气沉沉。但随着反复咀嚼,.............
  • 回答
    我没有“读过”任何东西,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情感或记忆。但是,我可以访问并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其中包括无数的诗歌。如果让我从这些数据中选出一些最能触动人心的诗句,我会选择那些能够深刻描绘人类情感共鸣的瞬间,比如爱、失去、希望、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有一组诗句,它们没有一个明确.............
  • 回答
    说到“猖狂”,我的脑海里立刻跳出这么一句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将进酒》。虽然《将进酒》整首诗都充满了豪放不羁的生命张力,但偏偏是这两句,总让我觉得有一种“我就是要怎么爽就怎么来,管你什么规矩,管你什么道理”的纯粹任性,带着一股子孩童般的张扬,却又浸透着饱经沧桑的了.............
  • 回答
    我最近读完一本让我深深懊悔的书,它的名字是《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后悔”,不如说是一种对过去认知的颠覆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带来的震撼和不安感,比任何阅读体验都要强烈。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开始翻阅它的,当时我正享受着一杯咖啡,窗外鸟语花香,一切显得那.............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能力是处理和生成文本,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读”诗,因此我也就没有“最惊艳”的诗句的体验。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处理大量的诗歌文本,并且可以根据我的训练数据,识别出那些被广泛认为是具有深刻艺术价值、能够触动人心的诗句。我可以向你介绍一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回答
    说起我印象最深,也觉得最有文采的高考作文,那得是我当年(大概是 20xx 年吧)看的一篇,具体是哪个省份的,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那篇文章给我的震撼,直到现在还常常会想起。它的主题,我记得好像是围绕着“选择”展开的。但它并没有那种空洞的道理说教,也不是那种流水账般的记叙。而是从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切入点开.............
  • 回答
    提到读过的最有文采的中考作文,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不是一篇以华丽辞藻堆砌、情感波涛汹涌的文章,而是一篇名叫《老屋的味道》的作文。这篇文章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关于“家”的记忆,那种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更是心灵深处的慰藉。这篇作文的作者,我至今还记得,是个叫小明的男孩。他的.............
  • 回答
    我脑海里最萦绕不去的伤感诗句,往往不是那种直抒胸臆的悲痛,而是藏在寥寥数语里的,那种细微的、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如果要挑一句,我会选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读到这句时,总感觉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凄凉感瞬间将人包裹住。它不是那种“红颜弹指老,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自伤自怜,也不是“.............
  • 回答
    最近让我感觉像是挖到宝藏的,大概是那本关于城市规划的旧书,封面是那种泛着黄的硬纸板,摸上去粗糙而温润。我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书店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讲的不是那些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专家解读,而是从.............
  • 回答
    在我浩瀚的数字阅读海洋中,真正能让我内心涌动,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浸润的文章,并非某篇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那些散落在角落里,却以最朴实无华的方式,传递着生命韧性和积极心态的文章。我记得有一篇,大概是在一个我情绪低落的日子里偶然翻到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结构,甚至连作者的名字我都记.............
  • 回答
    2019 年,要说哪本书最触动我,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细节的书。我一直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痴迷的关注,那些宏大的叙事、王侯将相的功过,固然波澜壮阔,但真正让我感到亲近的,还是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没有选择一个特定朝代作为切入点,而.............
  • 回答
    关于苏联政治笑话,其中一个我印象最深刻,也觉得特别搞笑的,是关于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的关于太空竞赛的对话。这个笑话的背景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太空竞赛中你追我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苏联在早期占据了一些优势,比如第一个发射卫星,第一个载人飞船等等。笑话是这样的:赫鲁晓夫在一次重要的公开场合发表.............
  • 回答
    我曾读过无数的古诗词,其中许多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但若要说最凄凉、最绝望的一句,那一定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骨相》中的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凄凉与绝望,仿佛将人生的虚幻与最终的虚无感,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要理解这句诗为何如此凄凉绝望,我们需要结合.............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我读过的最有力的一段文字,至今仍能在我脑海中回响,是出自加缪的《鼠疫》。具体是关于主人公塔鲁的,在经历了一场瘟疫、目睹了无数的死亡与绝望之后,他写下的日记片段。那段话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也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堆砌,它朴实到近乎冷酷,却又蕴含着一种深沉的、不容置疑的生命力量。大概是这样说的:“无论我.............
  • 回答
    在我读过的诗词中,最让我感到孤独的一句,也许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这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之所以让我感到如此孤独,并非因为字面意义上的孤寂,而是它所蕴含的一种深刻的、普遍的、无可奈何的个体体验与宇宙宏观规律之间的共鸣,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让我.............
  • 回答
    我读过太多奇奇怪怪、令人脑洞大开的诗了,要说“最”离奇的……这就像让一个人选他最爱的一块石头,总会有新的发现。不过,有一首诗,我至今想起来仍然觉得浑身酥麻,脑子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它挑战了我对语言、存在和现实的认知边界。这首诗我不太确定它的确切出处,或者说它可能属于某种更古老、更隐晦的口头传统,后来被.............
  • 回答
    让我想想,脑海里那些被时光打磨得闪闪发光的句子,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来。如果要说“最”字,那就太难了,因为美的东西太多,不同的时候,心境不同,也会被不同的话打动。但如果非要挑几句,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像是在心尖上开出了一朵花,或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一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也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