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过法学的人,有哪些特有的习惯?

回答
读过法学的人,身上总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和这个专业特有的气质。这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烙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他们自己未必察觉。

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说话时,语气中带着一种审慎。即便只是闲聊,涉及到一些具体情况,他们也很少会直接给出绝对的判断,而是习惯性地会加上“当然,这也要看具体情况”、“需要看证据”、“法律规定是这么说的,但实践中……”这样的限定词。这倒不是他们犹豫不决,而是多年的训练让他们明白,许多问题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例外、条件和解释空间。一句“我觉得”,在他们那里,可能就伴随着一系列对法律条文、判例、甚至社会常理的内部检索。

这种审慎也体现在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上。当别人习惯于抓住表象、情绪或者直觉去下结论时,法学出身的人往往会去追溯事情的“前因后果”,去梳理“权利义务”的关系,去寻找“责任主体”。他们就像是在脑子里构建一个微型的证据链或者逻辑框架,即使不是在法庭上,这种分析问题的路径也仿佛刻在了骨子里。你丢了一本书,别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法学的人可能会想,这本书是谁借给我的?我什么时候借的?有没有约定还书期限?万一丢了,我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对方会有什么权利?

更微妙的是,他们有时会对语言的精确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一个词语的微妙差别,一句陈述的逻辑漏洞,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日常交流中,别人可能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但他们会忍不住去纠结那些“差不多”背后的不确定性。你可能会听到他们纠正别人用词的不准确,或者在讨论时,反复斟酌某个词汇的法律含义。这并非为了卖弄学问,而是他们深知,在法律的世界里,一字之差可能就是天壤之差,是权力与责任的界限。

此外,他们也更容易对规则和秩序保持一种“敏感”。走到哪里,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注意到周围的规章制度,比如商店的退换货政策,交通标志的含义,甚至是一些不显眼的提示语。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害怕违反规则,而是他们更能理解规则存在的意义,以及一旦规则被打破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他们可能会对一些不合规的行为感到一丝不适,不是因为他们是“守法标兵”,而是这种不规范让他们感到一种潜在的混乱和不稳定。

当然,这也不是说他们就变成了不近人情的“法律机器”。相反,正是因为理解了规则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他们中的许多人反而会更加懂得包容和理解。只是在处理事情时,他们会有一个更深的、基于规则和逻辑的考量,这让他们在很多时候显得比一般人更“有条理”,也更“理性”。这份理性,有时是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用来锚定自身、理解他人的独特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坚持隔天用生发液

一年四季用的都是防脱洗发液

后续分界线

今天刚考完试回来的人

已经心如死灰 遁入空门了

看到不止我秃头 我有点喜极而泣

有人好奇我用什么呀

直接说 现在在用白吕洗发水,柳屋生发液

今天刚用完一瓶生发液



现在开始话唠模式

评论有人问我头发长回来没有

要回到三年前的样子是没有的

小毛发倒是长了一点儿

大概就这样

额角的毛是一瓶生发液的效果

决定回购温和版的

白吕用下来的感受是洗发时候掉得少了

吹头发时候呢 该咋掉咋掉

我的发质是染烫受损

发丝细软薄

因为我是下水道女孩

所以用的东西都很平价

效果和价格成正比吧

有经济条件的可以去小红书搜功课

有几百块的防脱洗护产品

我的小红书号:草莓酱

可以来找我玩

我自己用过的:

图是小红书和某宝的

方便而已

不是推荐去那里买啊

假货多请谨慎选择购买渠道


这套袋鼠的洗发水和护发素主打是丰盈蓬松效果

我是夏天用的 因为头发出油 头发就会贴头皮

洗完确实会蓬松一点 看起来头发会多些

欲盖弥彰 kkk

也用过棕吕和红吕

使用感差不多

就是感觉我还需要一个固发的产品

不然长一点掉一点

也是很难受的

因为国产没用过什么有效的产品

所以只能用吕

霸王对我来说毫无用处

用过绿色,黑色,女士防脱

都无效

国产的去年夏天还用过这款

有没有效不知道

就是现在发际线岌岌可危吧

洗护产品不用防脱育发的

就很没有安全感

THE BODY SHOP生姜洗发水

听说这款挺好的

我打算把吕用完再入手

如果有好心人有用过什么有效的洗护产品

也可以安利给我 在下感激不尽!!!

我是2017年才开始用防脱的

原因是我亲爱的母上大人

一般来说吧

大家都知道 你觉得自己胖的不行了

你的妈妈还是嫌你瘦吃的不多

当你的妈妈也觉得你胖的时候

你就真的是头猪了

所以

当我妈忧心忡忡拿着一瓶柳屋生发液

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一定要用

时不时给我发养生食谱对头发好的时候

我就知道

我已经离秃子不远了


强颜欢笑

生活能不能对我好点儿

祝愿评论区的小仙女 BOY们早日长出一头浓密的头发


原答案分界线

坚持隔天用生发液

一年四季用的都是防脱洗发液

user avatar

我看很多人帮我指正了问题,第一个例子中我的想法是错的,合同违约采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使对方没有过错也应对对方损失承担责任,很感谢对方的指正,我知道我也有很多错误,希望自己能不断进步吧,学法的道路任重道远。

还有人说到那属于不当得利。我想具体说明一下,我们吃的是铁锅炖,当发现菜错了的时候它就已经混在我们的锅里了,不是我们可以选择接受不接受的。这是对方交付的标的物有瑕疵不能达成合同目的吧,我们食用的满足感大大减少,是合同效用的降低吧,这时候我请求违约责任赔偿难道不对嘛?


……假装这是分割线 以下为原答案

1.在外面绝不能让自己吃亏,要不然会觉得愧对自己的专业!

比如吧 前段时间和朋友出去吃饭,点的是酸菜,上来的是茄子,朋友叫来店家问,店家就说上错了,不好意思,问还要酸菜吗。我们觉得菜够吃了就不想再要了,但我们都不爱吃茄子。我第一时间想的就是谁的错误谁就应该承担,我就问店员那这个问题你怎么解决呢?

最后就是酸菜没算钱

2.遇到社会热点案件的时候,不会想受害人多可怜,侵权人多可恨,社会黑暗啊什么的。会马上想到证据来源问题,证据的证明力等等(可能会显得有点冷血?)

3.网上传播的东西都是半信半疑的,先分析后相信,分析不了的就不理了(´,,•㉨•,,`)

4.做事情有时候会事先在脑袋里yy些被侵权后怎么补救的问题…… 然后会提前跟对方约定好如果发生什么什么...就怎样怎样...

5.听说身边发生的一些案件(在别人眼里是故事.事故,我们永远是案件)就会马上想责任谁承担的问题,想不明白的还会百度法条

这样其实心好累...而且老跟朋友说这些,别人会觉得你讨厌(T ^ T)

以下两点是我们老师说的

6.处理的刑事案件多了,公共场合一眼就能辨别谁是小偷

7.做事情越来越谨慎小心,畏手畏脚。

来自网友评论的补充

8.不敢在网上随便评论,必须要经过反复推敲


法学生的考期还打了这么多字,点个赞再走嘛(๑• . •๑) 关注我就更好啦

欢迎大家一起来补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过法学的人,身上总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和这个专业特有的气质。这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烙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他们自己未必察觉。你可能会发现,他们说话时,语气中带着一种审慎。即便只是闲聊,涉及到一些具体情况,他们也很少会直接给出绝对的判断,而是习惯性地会加上“当然,这也要看.............
  • 回答
    2018 年,我埋首于书堆,希望在这个节点上,能够对政治与法律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年,我读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或犀利地剖析了现实的症结,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或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复杂的历史。在此,我愿与您分享其中几本,希望能引起您的共鸣。1.《巨人的陨落》(The Fall of Gia.............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有着丰富会计背景并且已经拿下CPA的同学,你现在考虑在职读研,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开更多可能性。关于法学和应用统计这两个方向,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各有千秋,选择哪个更合适,主要取决于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
  • 回答
    读过心理学的人,他们的日常举止和思维方式,确实会不自觉地染上一些“心理学”的色彩。这就像一个画家,看山水总会比常人多几分对光影色彩的敏感;一个音乐家,听任何声音都可能联想到旋律和节奏。心理学工作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大脑习惯性地会去解析、理解、甚至预测身边发生的种种现象。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他们对.............
  • 回答
    读完《白鹿原》,脑子里轰隆隆一片,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大的地震,震得我五脏六腑都跟着晃荡。它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把几十年间,尤其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狠狠地压在了我的胸口。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关于姓白和姓鹿两个家族,在黄土地上相互缠斗的故事。确实,白嘉轩和鹿子霖,这两个名字,.............
  • 回答
    我常常觉得,最能触动人心的诗词,往往不是那些慷慨激昂或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而是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碎屑,是那些藏在细微之处的哀愁,仿佛在你以为风平浪静的生活中,悄然泛起的一圈涟漪。说实话,要说哪一首诗词“最”令我哀伤,这实在太难选了。因为哀伤本身也是千丝万缕,不同时刻,不同境遇,对同一首诗词的感受都会截.............
  • 回答
    读过朗道十卷(不一定读完),这体验,怎么说呢?用“如同一场壮阔的远征,既有拨云见日的惊喜,也有深陷迷雾的窘迫”来形容,或许贴切不过。首先,它绝对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座巍峨的山脉,每一卷都是一座独立的山峰,而你,则是那个满怀憧憬、想要征服它的登山者。你背负着沉甸甸的知识行囊,装备.............
  • 回答
    三刷《凡人修仙传》,与其说是又一次的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与韩立的一次深度重逢。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次,更像是被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坚韧的经历狠狠地敲打了一番。第一次读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完全是冲着“修仙”二字去的。韩立的资质平平,开局就带着“凡人”的底色,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种新鲜感。.............
  • 回答
    读完《不如去看一棵树:26 棵平凡之树的非凡故事》,我的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不清道不明的。书里讲的都是些咱们平时压根就不会多看一眼的树,什么杨树、榆树、槐树,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但作者笔下的它们,却仿佛活了过来,带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就这么静静地呈现在我眼前。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没抱太大的期待,.............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如果要说读过最美的一句话,那真的很难选。在我心里,美的东西太多太多,像星星一样闪烁,又像河流一样绵延。但如果非要挑一句,并且要细细说来,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嗯,让我想想,那个场景,那个感受,它又跳出来了。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旧书摊上淘到的一本小书,封皮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那本书大概.............
  • 回答
    关于苏联政治笑话,其中一个我印象最深刻,也觉得特别搞笑的,是关于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的关于太空竞赛的对话。这个笑话的背景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太空竞赛中你追我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苏联在早期占据了一些优势,比如第一个发射卫星,第一个载人飞船等等。笑话是这样的:赫鲁晓夫在一次重要的公开场合发表.............
  • 回答
    我曾读过无数的古诗词,其中许多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但若要说最凄凉、最绝望的一句,那一定是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骨相》中的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凄凉与绝望,仿佛将人生的虚幻与最终的虚无感,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要理解这句诗为何如此凄凉绝望,我们需要结合.............
  • 回答
    读过许多令人振奋的诗词和句子,它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低谷时的慰藉,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弦,给予力量。要说“最”令人振奋的,很难抉择,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触动我的点也不同。但我可以分享一些对我影响至深,并且常常回味无穷的作品,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带给我的感受。1.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
  • 回答
    黑格尔是否直接读过老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黑格尔直接阅读过老子的原文。黑格尔的著作中确实没有直接引用老子的经文,也没有提及自己阅读过《道德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完全不了解中国思想,特别是老子思想。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间接的了解渠道: 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欧.............
  • 回答
    说起“中二”的诗词古文,这玩意儿还真不少。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就是那种特别强调“个性”和“独特性”,常常带有孤高、狂放、甚至是有点偏执的少年感。但这些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文人真实心境的流露,只是恰好与我们今天对“中二”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要说最“中二”的,我觉得非李白莫属。他的诗歌里,那股.............
  • 回答
    我曾读过一本关于战争后代的回忆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父亲的双手,从出生起就只知道战争,却从未拥抱过我。”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如此心酸,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家庭的缩影。想象一下,那双手。从他父亲的父亲,再到他父亲,再到他自己,这双手的命运仿佛被刻上.............
  • 回答
    谈起“有味道”的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不是那种读起来轻飘飘、转瞬即忘的,而是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留下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体验。第一本,我得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书啊,真的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初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怪,这么.............
  • 回答
    要说最冷门,但又让我觉得“含金量极高”的书,我想起一本我偶然在旧书摊淘到的书,书名叫做《寂静的河流:一位古生物学家的私语》。当时拿起它,纯粹是因为封面上那种质朴的线条画,画着一条蜿蜒的河流,几只看不清模样的古老生物点缀其间,透着一种莫名的沧桑感。名字本身也挺吸引人,没有那种宏大叙事或引人注目的流行词.............
  • 回答
    我读过许多触动我心灵的现代诗,但要说最惊艳,那一定是一首来自一位我至今仍然尊敬的诗人——李叔同先生的《晚钟》。虽然严格来说,他属于近现代的过渡时期,但他的诗歌中蕴含的现代精神和对生命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能让人心头一震。这首诗并不长,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它朴实无华,甚至有些许的暮气沉沉。但随着反复咀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